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中国高空探空资料和NCEP/NCAR、ERA以及MERRA三种再分析资料,讨论了再分析资料风速场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问题。结果表明:在中国区域的年平均场上,高空风速在我国对流层高层和中层均存在长期减弱的趋势,在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的对流层低层也存在减弱趋势,ERA-interim资料和MERRA资料适用性相对较好。再分析资料风速在多年年平均场上普遍小于探空风速。在对流层高层,1980年代至1990年代ERA-interim资料适用性好,而21世纪以后,NCEP/NCAR的适用性较好;在对流层中层和低层,NCEP/NCAR资料适用性较好。在中国区域的季节平均场上,高空风速在冬季的对流层高层和中层中普遍存在增加的趋势,而在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对流层高层和中层存在减小的趋势。探空资料与再分析资料在冬季偏差最小,在夏季偏差最大。在对流层中层和低层,NCEP/NCAR资料和MERRA资料在冬季的可信度相对较好,MERRA资料在夏季的可信度相对较好;在对流层高层和平流层低层,ERA-interim资料和MERRA资料在四季中的可信度都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
采用1991~2010 年小时降水数据对中国小时暴雨雨量和雨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上,1991~2010年中国小时暴雨雨量和雨时的年累计值在波动中呈明显增加趋势。在空间上,小时暴雨雨量和雨时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国黑龙江漠河—云南腾冲一线的东部地区,该界线以西则是低值地区,其中小时暴雨变化最为显著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中国白昼和夜晚的小时暴雨雨量和雨时在空间分布上也有类似的规律。在日变化的时间尺度上,小时暴雨雨量和雨时呈现出双峰现象,最高值均出现在17:00(北京时间,下同),而最低值出现在12:00。同时选择表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夜晚灯光指数、黑炭气溶胶、低能见度日数和细颗粒物(PM2.5)浓度4 个因子,分别与小时暴雨雨量和雨时做空间相关分析。在全国平均水平上,4 个空间相关系数均在波动中呈明显增加趋势;而在中国气候变化区划一级分区上,空间相关系数均呈增加趋势,且增加趋势最为明显的是II 分区和III 分区。  相似文献   

3.
1.引言在法国,很早就把雷达用于大气观测。多普勒技术和数据处理等某些开拓性工作早在五十年代已经开始进行。但是在七十年代以前,也就是在法国天气局和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还没有认识到天气雷达在业务和研究应用方面的潜在能力之前,并没有开展重大的计划。自那时以后,在国家天气局和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环境物理研究中心分别着手执行了RONSARD和MELODI计划。MELODI计划的初始目标是根据业务上观测风暴的需  相似文献   

4.
土壤温度对出苗前棉花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温度是调节植物生长和发育的一个重要变量。通过实验观测确定棉花出苗前不同土壤温度对根和芽的生长的影响。将棉花种在长300mm,直径50mm圆柱容器内,在土壤温度为20℃、320℃、38℃三种条件下生长192h。数据表明:在32℃时棉苗的根(173mm)和芽(152mm)最长,其次是20℃时(根130mm和芽82mm),在38℃时棉苗的根(86mm)和芽(50mm)最短。在棉苗生长192h以后,在20℃和38℃条件下的根系长度比在32℃条件下的根系分别短了20%和50%。38℃下棉苗根和芽的长度及干物质量最小。在棉苗生长180h以后,在20℃和38℃条件下的芽长比在32℃条件下的芽长分别短了44%和61%。棉苗在以上3个温度下生长模式相似:开始是线性生长,接着生长速率降低或停止生长。停止生长的时间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温度越高生长速率降低越快。土壤温度≥38℃时对出苗不利,因此棉花播种应在苗床土壤温度达到这个温度前完成。此外,在种子中储存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损耗完之前,苗床应有足够的水分和营养供给种子生长。  相似文献   

5.
人工降水的试验设计和效果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家东 《气象》1979,5(2):26-29
人工降水的试验设计和效果检验是一项重要和复杂的科学研究工作。长期以来,在人工降水的科学试验中,围绕着试验设计和效果检验,有过许多争论。可以说,人工降水科学试验的水平,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取决于效果检验的可信程度。在我国,自从1958年广泛开展人工降水试验以来,在试验设计和效果检验  相似文献   

6.
西北典型地域条件下云量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NASA地球观测系统(EOS)“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CERES SSF Aqua MODIS Edition 1B云资料,选取我国西北地区不同气候环境条件下的4个典型地域,研究了总云量、低层云和高层云云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季节和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低层云量的高值区不仅分布在山脉地区,而且也分布在非山脉地区。但高层云的云量高值区只分布在山脉地区;总体来说,云量大小随地域的不同相差相当大,高层云云量年平均值的最大差异发生在祁连山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两者相差16.4%。而总云量和低层云量年平均值在季风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相差最大,分别可达27.6%和19.5%。季风区和祁连山区云量最大值一般都出现在夏季,天山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云量最大值一般都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则均出现在秋冬季。总的来说,3个云量参数值在3~9月较高,最低值出现在10~12月。  相似文献   

7.
1993—2013年中国地面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3—2013年中国15个省份16个站点的辐射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分析了近20年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地面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散射系数(散射辐射和直接辐射之比)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3—2013年间地面太阳总辐射在西部和东北地区呈上升趋势,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呈下降趋势。直接辐射在中部地区呈上升趋势,在其他地区表现为下降趋势。散射辐射和散射系数除了新疆的乌鲁木齐和甘肃的兰州减小外,在所有地区几乎都呈上升趋势。散射辐射最大在东南沿海地区,最小在西北(新疆的乌鲁木齐),但是散射系数在中东部地区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8.
韩扬  胡银芬 《气象》1980,6(6):25-26
在出现某种天气现象时需要怎样记录和编报,常常是在规范和电码中分几处规定的。本文按天气现象把它们综合在一起,条理清晰,便于记忆和查考。特摘录刊登,供地面观测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牛玺  马晓燕  贾海灵 《气象科学》2022,42(4):467-480
本文利用A-Train卫星队列中的Cloudsat卫星所提供的二级云分类产品资料(结合了CALIPSO卫星气溶胶激光雷达)2B-CLDCLASS-LIDAR,选取2007年3月至2017年2月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北半球主要的气溶胶排放源区(中国东部,美国东部和欧洲西部)不同云型出现频率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以单层云出现的8种云类中卷云,层积云和积云的发生频率总和高达50%~70%,其次为高层云、高积云和雨层云,而深对流云和层云这两种云仅占10%以下。各类云的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可看出卷云和层积云的发生频率可高达90%以上,高层云的发生频率在70%~80%左右,高积云和积云的发生频率则接近70%以上,深对流云和层云的发生频率则在20%以下。其中,卷云、深对流云和积云主要出现在低纬度的海洋上;高层云和高积云主要出现在中低纬工业发达的陆地上;层积云、层云和雨层云主要出现在中高纬地区,其中层积云和层云出现在海洋上居多,雨层云出现频次的海陆差别不大。不同云型在不同的季节出现频次差异明显,在夏季出现较多的云型以卷云、深对流云,积云和层云为主;在冬季则是高层云、层积云和雨层云这样稳定型的云型占据主导,同时还发现卷云和层积云发生频率的月变化相反,而高层云和雨层云发生频率的月变化相似。  相似文献   

10.
夏季江淮流域持久性旱涝现象的环流特征   总被引:105,自引:13,他引:105  
本文根据1954、1959、1961等三年7月江淮流域持久性严重旱涝的夭气现象,分析中纬度和副热带地区环流的特征。 分析指出,在江淮流域持久性干旱时期,在中纬度500毫巴的高度场表现有一定的流型。高度距平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型式。在副热带地区流型也有一定的特点。不论在中纬度和副热带地区流型的稳定度均甚大。 在江淮流域大水时期,表现在该年大气环流上季节变化推迟一个月,而且在大水持续期间,环流型式的稳定度也很显著。 最后,用简单的两层模式,计算了1954和1959年7月北半球加热场的分布,并将计算结果和多年平均情形比较,发现两者的偏差甚大。例如1959年7月加热场的分布和平均情况完全相反,在1954年7月加热场的分布却和多年平均的6月份情况相近。加热场的分布和该两月稳定的长波型式很相配合。  相似文献   

11.
利用气象观测站降水数据,分析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区域日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编制了适用于副中心的短历时暴雨强度公式,最后计算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控制目标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结果表明:研究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降水量最多与最少年差值可达684.0 mm,年内降水量分布不均,汛期6—9月降水量(415.3 mm)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5%。汛期降水量、强度和频次的日变化均为单峰位相,降水量和降水强度位相分布特征一致,主峰值出现在22时,主谷值出现在12时,降水频次主峰值出现在04时,主谷值出现在14时。降水量和强度的多年变化趋势在大部分时刻是一致的,均在凌晨和下午时间段呈增加和变强的特点,在上午、中午和夜间有减少和减弱的特点。空间分布上,北京市副中心北部地区降水量峰值大都出现在夜间,南部地区降水量峰值大都出现在清晨。对比新编暴雨强度公式和现行公式结果,当重现期越大时,新编公式对应的降水强度就越大。新编公式更加适应未来极端降水频发背景下的海绵城市设计和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和85%时,对应的设计降水量为27.6 mm和33.9 mm。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财务管理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主要表现在会计的核算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会计法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健全,会计人员队伍水平和规模日益提高和壮大。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创新理论的今天,强调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提高会计工作的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新形势下也对会计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近40年来甘肃省降水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4,自引:10,他引:24  
林纾  陆登荣 《高原气象》2004,23(6):898-904
利用1960—2003年甘肃省59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甘肃省四季和年降水量及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平均年降水量和雨日的空间分布非常相似。河西和白银市的年降水量的趋势系数为正,省内其它地区为负;河西大部和甘南部分地区的年雨日的趋势系数为正,省内其它地区为负。线性倾向估计的结果表明,年降水量线性倾向值的零线基本以黄河为界,河西在增加,河东在减少,减少最明显的区域在徽县和康县盆地;雨日增加主要在河西西部偏南地区、沿祁连山的大部分地区及临夏以及甘南等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中部和陇东南的雨日在减少。雨日增多的地方降水量也在增加,反之亦然。全省年降水量和年雨日在1990年代均为低谷,而在21世纪初又都有上升趋势。降水量突变在1990年代中期;雨日突变河西在1960年代后期,河东在197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中期。冬季降水量及雨日表现全省性大范围的增加趋势,秋季降水量及雨日亦呈全省性减少趋势;而春、夏季的降水量及雨日变化趋势则是地区性的。  相似文献   

14.
利用华东地区1961-2005年气象站点的气温资料,分析了华东地区最高、最低气温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05年华东最高和最低气温均有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其中冬季增温幅度最大,春季次之,夏季最高气温变化趋势不明显,最低气温升温幅度最小。2001-2005年,华东地区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最高;最高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最低,最低气温在60年代最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在1989年和1988年发生了增加突变。华东最高和最低气温在空间上基本都为增温。华东最高气温在沿海地区的增温幅度大多大于内陆地区。最低气温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和山东半岛的部分地区增温幅度较大,而在山东西部、江西西北部、浙江西部及福建沿海的部分地区增温幅度较小。最高、最低气温除在冬季增温趋势一致,即北部增温幅度大于南部外,在其他三个季节都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卓鸿  王冀  霍苗  任佳  纪鹏飞 《湖北气象》2016,(4):371-377
利用2001—2014年共14 a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以下简称机场)观测资料和Micaps高空及地面观测资料,将发生在机场的雷暴日分为八类(即强雷暴、弱雷暴、湿对流、干对流、弱冰雹、强冰雹、冰雹大风和混合对流),对每种类型雷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机场雷暴以弱雷暴为主,其次为干对流。弱雷暴和干对流在6月出现最多,强雷暴和湿对流在7月最多,弱冰雹出现在春末夏初及秋季,而冰雹大风出现在6—7月,混合对流仅在7月出现一次。(2)从500 h Pa形势来看,西风槽造成的雷暴过程最多,其它为西北气流型。500 h Pa为西风槽和低涡、西北气流时,地面辐合线触发的雷暴最多,其次为冷锋。500 h Pa为横槽时,冷锋触发的雷暴比例增加,没有由地形辐合线触发的雷暴。而副高边缘和低压倒槽类型的雷雨过程,触发系统主要为辐合线。(3)从月分布来看,低涡和西北气流型造成的雷雨在6月最多,但横槽和西风槽造成的雷雨出现最多的分别在7月和8月。西风槽、低涡和西北气流型造成的弱雷雨均最多,其次为干对流。而雷暴的地面触发系统以辐合线最多,主要出现在6月,冷锋触发的雷雨主要集中在5—6月,地形辐合线主要集中在7、8月。(4)横槽、西北气流型雷暴的日循环分布只有一个峰值,分别出现在05—12UTC和08—14UTC,但低涡和西风槽却有两个峰值,主峰值分别出现在12—13UTC和08—17UTC,次峰值分别在07—08UTC和00—01UTC。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7—2013年COSMIC(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and Climate)掩星RO(Radio Occutaion)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 WF(European Centre for M 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分析资料,研究了COSM IC RO探测的大气折射率及其反演的温度和水汽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偏差特征。结果表明,在夏季和秋季,高原,西南季风区和东部平原地区,大气折射率在对流层里均存在系统性的正偏差,其中高原偏差最大,在夏季可达0. 7%。冬季和春季,大气折射率在青藏高原对流层中下部有小的正偏差,而在西南季风区和平原地区对流层中下部有明显的负偏差。温度和水汽是折射率的反演产品,折射率的正偏差对应着温度的负偏差和水汽的正偏差。因此夏季高原地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偏差可达-0. 5℃和7%。同时,夏季在西南季风区对流层顶出现了11%的相对湿度偏差。对流层下层折射率的负偏差和低层大气多路径效应有关,折射率正偏差和大气中的云水有关。对流层顶附近的相对湿度偏差,则是由于ECMWF模式结果不精确所引入的。  相似文献   

17.
钟玉 《气象》1977,3(9):30-31
六月是我国由春到夏的过渡季节。在正常年份,它的主要雨带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到淮河一带,人们称之为江淮的梅雨季节。今年的六月和常年显著不同,雨量集中的地区,一个是在江南地区,一个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大部地区。而黄淮地区、江淮地区和云南、广东的南部降雨量显著偏少。  相似文献   

18.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研究了1979—2002年夏季全球对流层顶气压和气温的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选取了夏季北半球对流层顶年(代)际变率最大区域来定义气压指数和气温指数。分析结果表明:(1)全球对流层顶气压和气温在北半球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南半球随纬度先增大再减小,而在整个热带地区对流层顶气压和气温的分布则较为均匀。(2)全球平均的对流层顶气压和气温在分析时段内呈减小趋势,但在中高纬度地区对流层顶气压和气温存在大范围增大现象,表明二者的趋势并不是全球一致的。(3)对流层顶年(代)际变率最大值出现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和南半球的副热带及高纬度地区,最小值则出现在热带地区。气压指数和气温指数显示出准10年和准3~5年周期。  相似文献   

19.
绿洲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植被和裸地共存的情况下,考虑了植物的某些生态条件,利用热量平衡方程,对于不同气候和生态条件计算了绿洲总的蒸散率以及植被和土壤的温度。研究表明,在某些条件下,蒸散率的解可出现准分岔和多平衡态的形式,它们主要发生在植被覆盖小的地区。  相似文献   

20.
史军  陈伯民  穆海振  梁萍 《高原气象》2015,34(1):173-182
利用1959 2010年长江三角洲国家基本/基准气象站资料以及大气环流资料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资料,分析了长江三角洲高影响天气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大气环流系统变化和区域城市化、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59 2010年间,长江三角洲低温、雷暴、大风、大雾和降雪日数均显著减少,而高温和暴雨日数的变化趋势在统计上不显著;降雪、大雾、雷暴和低温日数发生了减少突变,而高温和暴雨日数发生了增多突变。在空间上,雷暴和大风日数在整个长江三角洲显著减少,低温日数在北部和中部地区显著减少,降雪日数在东部和南部地区显著减少,高温日数仅在江苏南通、上海、杭州湾地区以及浙江东部显著增加。52年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北半球环状模(或北极涛动)增强,而北半球极涡及欧亚经向环流减弱,大气环流系统的综合作用导致长江三角洲大风、低温和降雪日数减少和高温日数增加。区域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长江三角洲高温日数增加和大雾、大风日数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