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陈善敏 《气象》1985,11(10):17-18
气象科学考察是中国南极长城站科考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南极建立考察站,开展各项科学考察活动,需要了解当地的天气、气候状况;而且考察南极的天气、气候变化,对了解全球大气循环的机制,包括大气环流和大气热交换的过程,以及改进长期天气预报,了解地球古气候的变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在南极  相似文献   

2.
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 也是多个国际科学计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25年来有较大进展。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参加了我国组织的23次南极考察、2次北冰洋考察和3次北极考察; 承担了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北极黄河站气象业务建设和维持, 以及中-澳合作南极冰盖3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工作; 进行了常规地面气象、Brewer大气臭氧、近地面物理、冰雪和大气化学等观测, 获得了较为系统的极地大气环境资料。开展了有关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的研究, 在极地天气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时空多样性、极地海冰变化和南极海冰涛动、极地近地面物理特征和海-冰-气相互作用、中山站臭氧变化特征及南极臭氧洞和大气化学、气候代用资料获取和古气候环境以及极地大气环境变化对东亚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中国极地大气科学正积极通过多学科交叉、走国际合作道路, 努力提高对极地在全球变化中作用的认识水平, 并积极探索极地变化对我国气候、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善敏 《气象》1986,12(12):15-16
南极大气科学考察研究工作,是南极综合性多学科考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工作的逐步开展,1981年起先后派出了一批中青年的气象工作者,参加友好国家的南极考察队进行大气科学考察。1984年底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四名科技人员,参加了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在南极乔治岛上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南极长城气象站。目前WMO已将该站纳入世界天气监视网,并作为南极地区的基本气象站。该站1985年开始了南极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数据的收集和大气样品的采集工作,为开展我国的南极大气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近两年来,我国的南极气象科研人员,利用自己在南极收集的宝贵气象资料以及国外的南极气象资料,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研究,取得了一批南极大气科学研究的初步成果。1986年9月23—25日,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与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大气与空间科学组,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第一次南极气象研究学术讨论会,较系统地反映了当前南极大气科学研究的状况。  相似文献   

4.
卞林根 《气象》1984,10(4):26-28
二、南极气候带 南极大陆的地形十分复杂,大部分常年气象观测站却设在沿海地区,而内陆地区则很难建立考察站。近年来,通过国际合作,加强了对内陆气象资料的收集。但南极大陆仍是地球上气候带划分中资料最不足的地区之一。 南极大陆的气候大体上分成陆缘冰区、沿海区、内陆坡地带和高原地带气候(图4)。下面分别说明这些气候带。 (一)陆缘冰区的气候:南极大陆95%以上的机积常年为冰雪覆盖。冰雪表面的反射率的月际变化很小(表2),太阳辐射能有80%以上被反射掉。它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当缓慢。而陆缘冰区的海冰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则较复杂。海冰在不同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来中国极地大气科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是地球上的 3大气候敏感地区 ,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地区。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考察研究 ,分别始于 2 0世纪 80和 90年代 ,起步较晚 ,但近 2 0余年来有较大的进展。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讫今为止 ,中国已组织了 2 0次南极考察和 3次北极考察 ,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等 3个常年科学考察站 ;进行了常规地面气象、Brewer大气臭氧、近地面物理、高层大气物理、冰雪和大气化学等观测 ,获得了较为系统的极地大气科学第一手资料 ;开展了有关极地与全球变化的研究 ,取得了新的进展。南极地区大气温度、臭氧和海冰的气候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多样的。南极地区的增暖主要发生在南极半岛地区 ,在南极大陆主体并不明显 ,近 10余年来还有降温趋势。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观测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此外 ,还揭示了南极半岛西侧和罗斯海外围的海冰变化具有“翘翘板”特征 ,由此定义的南极涛动指数可用来讨论南极海冰状况和海冰关键区的活动 ;用实地考察资料研究了极地不同下垫面的近地面物理和海 -冰 -气相互作用特征 ,给出了边界层特征参数 ;讨论了极地天气气候和大气环境特征及其对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利用  相似文献   

6.
南极气候与大气环境研究本研究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5-905-2-5),周秀骥院士为项目主持人。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亚南极岛屿和环绕南极大陆的南大洋,是全球大气研究计划(GAR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及国际岩石圈-生物圈计划(IGBP)...  相似文献   

7.
2004年是我国自主组织南极考察20周年。受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委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中心及南极考察办公室合作,1985年在南极半岛建立了中国长城气象站 (89058,62°13′S,58°58′W,10 m)、1989年在南极大陆建立了中国中山气象站(89573,69°22′S, 76°22′E,14.9 m),在两站开展了常规地面气象观测和天气报发送、站区天气预报服务、气象卫星高分辨图像(HRPT)接收等业务;在中山站进行Brewer大气臭氧和紫外辐射(UV-B)等要素的观测;还进行南极考察航渡期间气象观测和预报服务。随着中国南极考察向南极冰盖内陆延伸,中国气象科学  相似文献   

8.
从对流层的温度分析来探讨我国上空冬半年西风环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过去凡讨论我国天气的气象文献里,均认为控制中国天气的因素不外乎太平洋高压、西伯利亚高压、印度洋高压、阿留申低压和印度低压。这五个因素、因季节的转变而相互消长,进而控制我国大陆的天气。这种忽略西藏高原在我国大气环流中和天气里所发生的作用:一方面固然由於缺乏高空记录,因而无从了解我国上空的大气环流情况;另一方面则由於过去一般气象工作者,过於重视海陆分布在天气上所发生的影响。涂长望和张丙辰二同志在分析中国气团时,因讨论热带  相似文献   

9.
新书架     
《气象》2019,(7)
正《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动力学研究——李崇银院士从事大气科学六十周年纪念文集》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编该书收集了李崇银院士及其学生依据国家需求在天气气候分析、天气气候动力学、数值模拟和预报、卫星遥感、臭氧和平流层,以及边界层大气扩散,大气与海洋、大气与空间科学等交叉领域发表的综述文章和在大气科学不同领域的研究论文。可供天气气候分析、天气气候动力学、数值模拟和预报、卫星遥感、臭氧和平流层,以及边界层大气扩散,大气与海洋、大气与空间科学等交叉领域的科研人员参考阅读。  相似文献   

10.
极地气象考察与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极地包含了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和生物等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全部过程,在全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有重要的作用。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6年底,中国自主组织了23次南极考察,2次北冰洋考察和3次北极站考察;建成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并在南极冰盖设置了3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开展了有关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在南北极地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继续监测包括近地面温度在内的大气要素的变化,提高极地气象业务水平;拓展极地气象业务和大气科学考察研究领域,积极获取气候代用资料;进一步量化和认识极地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建立完善极地大气科学研究体系,提高极地大气科学研究水平,仍是中国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是”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98-927项目(南极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作用研究)的第三专题,项目组织部门为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目的以南极考察站为基地。采用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观测仪器。对南极扰动电离层、极隙区/极盖区动力学、大气臭氧变化及冰雪与大气相互作用过程进行系统的监测和综合分析。研究南极大气和空间物理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作用和响应模式。背景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亚南极岛屿和环绕南极大陆的南大洋,是全球大气研究计划1(GAR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及国际岩6圈一生物圈计划(旧BP)…  相似文献   

12.
《气象》1975,1(5):19-19
我国青藏高原面积大、地形复杂,不仅直接影响我国的天气气候,甚至对东亚,北半球的大气环流也有很大的影响。为了揭开青藏高原的气象之谜,我国气象工作者在解放以后做了不少工作。但是,由于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研究工作几经起落,成效不显著。本期封面刊登的是1968年我国气象科学工作者在珠穆朗玛峰进行气象考察活动的照片。这幅照片生动地说明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我国广大气象科学工作者,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决心为革命攀登气象科学的高峰。1972年以来,一些省、区气象部门和有关单位组织了高原气象科学研究协作,结合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围绕着“青藏高原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对我国天气变化的关系”这个总课题开展工作。两年多来,气象工作者踏冰川,爬雪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已提出了一百三十多篇研  相似文献   

13.
近20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气象业务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20年来,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气象业务取得了长足进展。1985年在南极半岛建立了中国长城气象站;1989年在南极大陆建成了中国中山气象台;2001年与澳大利亚南极局合作在距中山站160km的南极冰盖上安置了LGB-69自动气象站(AWS)。在长城和中山两站开展了常规地面气象观测、站区天气预报服务、气象卫星高分辨率图像传输资料(HRPT)接收等业务;在中山站进行Brewer大气臭氧和紫外辐射(UV-B)等要素的观测;在赴南极考察的航渡期间进行气象观测和预报服务。南极常规气象业务已为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积累了丰富资料,为航渡和站区考察项目的实施提供的气象服务保障,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提高南极气象业务水平,拓展气象业务和大气科学考察研究领域,是今后极地大气科学考察和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曾庆存 《大气科学》1985,9(2):186-194
一、引言,数值模拟研究在大气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大气科学的对象是地球上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大气圈,大气科学研究就是认识自然界(大气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的规律,达到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目的。这里所说的利用自然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供准确的天气和气候预报,二是提供合理利用气象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有207个地面天气站、90个高空站、38个地面气候站、9个高空气候站、2个南极气象站和40条船舶观测资科参加全球  相似文献   

16.
于达人 《气象》1978,4(1):9-10
县站天气预报是大跃进的产物,是我国县站气象工作者的一种独创。近廿年来,广大气象人员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勇于实践,不断总结,县站预报工作总的来说,是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最近,《气象》开展了“怎样做好县站预报”问题的大讨论,我想就自己的体会和了解,对当前如何提高县站预报水平的问题讲几点认识。 一、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天气中的矛盾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县站预报工作中必须用这个规律来观察、分析天气气候的变化,研究各种因素(如太阳辐射、地理地形、大气环流、各种天气系统、单站气象要素等等)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形成当地天气气候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有从矛盾的各个方面着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总体”。 有人认为对立统一规律只能用于“天气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7.
周秀骥  丁一汇 《气象》1989,15(10):10-20
本文简要回顾和评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40年间,我国气象科学研究在大气探测、人工影响天气试验、大气物理和大气化学、大气环流及其数值模拟、东亚季风和热带大气动力学、中尺度气象学、气候和气候变化、农业气象等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黄士松先生出生于1920年10月27日,系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和气象教育家、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从事气象科学研究六十余载,始终面向世界气象科学前沿,立足中国天气气候实际,围绕大气环流与灾害性天气气候问题,在大气环流成因、副热带高压变动规律、平流层与对流层环流联系、南北半球环流联系、东亚夏季风体系结构和暴雨台风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等诸多研究领域取得了开创性、前瞻性和系统性成果。他提出了诸多新发现、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均具有重大学术与实践指导意义,为丰富天气学、气候学及提高中国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水平作出了重要学术贡献。值此黄士松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本文从大气环流、副热带高压、东亚夏季风及暴雨和台风4个方面对先生的主要学术成就进行了回顾,以此纪念和缅怀他对气象科学的重要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9.
空气污染、天气和气候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更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更为显著。中国作为人口最多、发展飞速的国家,面临这两方面的挑战尤为严峻。因此,深入了解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成因和发展机制,摸清两者相互关系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科学发展方针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气溶胶与温室气体作为影响地球气候的两个最重要的人类排放物,在气候变化科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气溶胶研究也成为地球科学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学科。中国天气、气候的变化特征,如高温增多、寒潮变少、风速减小、大气变稳、小雨减少、大雨增多、雷暴增强、季风减弱等,与空气污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本文主要综述气溶胶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以及与气象因素相关的空气污染问题,侧重于气溶胶与极端天气事件之间包括影响程度和影响机理在内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研究方法涉及星、地、空综合观测资料分析和模式模拟等。观测资料包括长时间历史观测资料、短时段强化观测实验资料、全球卫星资料等。  相似文献   

20.
评新书《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气候统计的研究始于涂长望等著名学者,1963年出版了么枕生教授的“气候统计”,它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叙述气候诊断和分析的专著,1990年进行了补充修订.虽然,在我国已出版了十余本关于统计气象的书籍,但专门论述气候统计诊断和预测的,应首推最近出版的《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魏风英编著,气象出版社,1999,pp269).气候可以认为是大气许多不同状态总体的一个统计集合,可用这个集合的统计量(均值、标准差)来表示气候.这意味着,与研究天气不同,研究气候自然而然地要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作为数学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