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对胡杨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区地理》2021,44(3):637-642
2000—2020年期间向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输水有效抬升了下游的地下水位,并对下游胡杨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综述了生态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生态系统植被固碳作用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了植被类型变化可能对胡杨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产生的影响,总结了生态输水后胡杨林碳释放关键过程-土壤呼吸对生态输水的响应,解析了间歇性生态输水所致的水淹干扰对胡杨凋落叶分解的影响。综述分析表明,生态输水工程的实施对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的碳固定和碳释放过程均产生了作用,从而对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总体而言,20 a的生态输水增大了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系统碳汇面积,提高了下游胡杨林生态系统植被生产力,遏制了下游胡杨林的退化,使部分裸地逐渐变为草地、林地或灌丛地,这种演变可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生态输水所致的地下水位和土壤水分的变化会影响胡杨林土壤碳释放过程,其中胡杨林土壤呼吸速率与地下水位有关,而水淹干扰对胡杨凋落叶质量损失速率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生态输水是塔里木河流域退化胡杨林生态恢复的主要措施,及时监测和准确评估其恢复成效是优化输水策略、完善胡杨林修复体系的关键。以2013年以来8个胡杨林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中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监测不同胡杨林区生态输水前后植被面积、长势及植被覆盖度的时序变化,探讨胡杨林恢复与生态输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 2016年以来整个流域累计漫溢水面为2172.96 km2,占林区总面积的4.39%,主要分布在输水通道两侧及末端10 km范围内。(2) 输水前后林区植被整体呈现由退化到恢复的转变,林区生态恢复水平与年最大漫溢面积显著正相关。(3) 生态恢复成效评估表明,生态恢复最显著的区域是塔里木河中上游和叶尔羌河下游的夏马勒林场,但整个流域远离输水通道的胡杨林仍有退化趋势。合理规划输水通道建设,扩大胡杨林区的受水范围是退化胡杨林生态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1999年夏季白令海陆坡区海流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白令海调查资料计算了白令海东部陆坡区 58- 60°N范围内海流的流幅、流速和流量 ,并获得如下结论 :(1 )白令海东陆坡区陆坡流由东南向西北变化 ,流速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 ,在 58°N处 ,最大流速达到 1 0cm/s,到 60°N处 ,最大流速达到 30cm/s,是历年调查中最高的 ;流幅由东南向西北不断增宽 ,在 58°N处 ,最大流幅约 1 0 0km ,到 60°N处 ,最大流幅达到 2 1 0km ,流量由东南向西北也不断增加 ,在 58°N处 ,最大流量 5 .3Sv ,到 60°N处 ,最大流量达到 1 0 .2Sv ;(2 )陆坡流的近陆架一侧陆坡逆流的北界位置在 58°N处 ,其表层流幅宽度为 70km ,流速达到 5cm/s以上 ,在 59°N处其影响深度可以直达海底 ,,陆坡逆流的流速降低 ,流幅增宽到 1 1 0km ,60°N附近为陆坡逆流的北界 ,未观测到陆坡逆流 ;(3)陆架坡折锋强化了陆坡流。  相似文献   

4.
以塔里木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植被NPP、气象、土地利用/覆盖、河流等数据,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了塔里木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2015年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在空间尺度上,塔里木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2015年年均植被NPP为32.25 gC·m-2·a-1,变化范围在5.16~303.87 gC·m-2·a-1之间;年均NPP呈现出以塔里木河干流为带向周边波动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2) 在时间尺度上,16 a间保护区植被NPP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年均增加值为0.523 8 gC·m-2·a-1,在2001—2002年和2011—2012年出现突变性上升,2007—2008年出现突变性下降。(3) 影响植被NPP分异的核心因素为土地利用/覆盖、蒸散发、降水、河流缓冲区等,且由多因子协同作用造成;同时,地下水埋深对植被NPP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选择在塔里木河下游普遍生长的胡杨林(Populus euphratica)为供试植被(3种不同大小胡杨),以大气温度、太阳净辐射、大气相对湿度、冠层顶风速、地下水位和胡杨树茎横截面积等6个影响因子作为影响胡杨林蒸腾量的自变量,基于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非线性模型相结合的多元非线性回归耦合模型,并应用模型对地下变水位条件下塔里木河下游河岸胡杨林的耗水过程分别进行了时尺度和日尺度上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日内变化(时尺度)方面,大气温度、相对湿度、辐射、地下水位和树茎横截面积等5个因子是影响胡杨林蒸腾量的主要因素,在不同地下水位条件(Hg=1.0 m、1.2 m、2.5 m、3.0 m)条件下,胡杨蒸腾量观测与模拟的平均确定系数分别为0.69、0.87、0.82和0.88;而在日均变化(日尺度)方面,大气温度、地下水位和树茎横截面积等3个因子是影响胡杨林蒸腾量的主要因素,胡杨林的蒸腾量观测值与模拟值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其确定系数与决定系数分别为R=0.73、R2=0.532,平均相对误差为19.6%,其显著性水平均通过p=0.05,表现出较好的拟合性。总之,模拟结果与试验观测结果比较吻合,该回归耦合模型具有使用简便、影响因子易测定,能够更好刻画植被腾发量的复杂非线性特性,为干旱区自然植被耗水量的估算提供了计算方法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生态输水是胡杨林保护专项行动的重要举措,分析输水漫溢对胡杨林恢复的影响是评估生态修复成效的关键。以塔里木胡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密集时序遥感技术对2016年胡杨林保护专项行动实施以来的生态输水进行动态监测,定量分析漫溢水面和漫溢频次对胡杨林植被盖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漫溢水面主要存在于8—9月,年漫溢面积最大为246.7km2,最小为70.5 km2,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北多南少、下游大于上游的格局。(2)2016—2021年保护区胡杨林植被盖度从18.88%增加至19.61%,其中输水漫溢面占比65%的塔里木河北岸呈增加趋势,而南岸呈减小趋势。(3)输水漫溢区植被盖度的平均增长速率最高可达未输水区的4~5倍,当输水漫溢频次为3次时,植被盖度的增长速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交界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因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奋斗与辉煌,成了无数人神往的地方。建党90周年前夕,我来到井冈山,这里众多的红色景观让人内心深处深感震撼。位于井冈山市茨坪镇西北约6公里处的小井红军医院,因其悲壮与凝重格外让人铭心刻骨。  相似文献   

8.
靳立亚  秦宁生 《中国沙漠》1997,17(3):230-236
利用西北四省区73个台站1960~1990年逐月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距平资料,采用综合的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对西北四省区春(3~5月份)、夏(6~8月份)、秋(9~11月份)3个季节降水、气温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得到了几种降水和气温异常的典型配置及其反映这些典型场的年际演变规律的时间系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降水、气温异常的时变特征以及与西北四省区出现较严重干旱年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北四省区不同区域发生较严重干旱的年份与某些时间系数出现极值的年份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图像容量大、要求高 老教材初中一年级《中国地理》(上册)中有彩色照片儿幅,单色图86幅,全册共有97幅图。而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地理第一册中有彩色照片41幅,单包图是197幅,合计是238幅。从总数上看多了141幅。逮足以说明了图像的容量增加了许多。  相似文献   

10.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动画播放以下环节:1.主人公学生小记者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XX,是一名地理爱好者,平时喜欢摄影、旅游和探险,空闲时间喜欢搜集一些风景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猜猜是哪里的风景?"(展示城市风光图片)  相似文献   

11.
<正> 西北林业科技大学林业科学研究院位于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整合过程中,由原陕西省林科院与原西北林学院的资源学院、环境学院的园林部分、林产学院的资源利用部分以及原西北农业大学的秦巴研究开发中心和西北植物研究所的植物生态研究室合并组建的,是杨凌科教体制改革的产物。基本实现了科技力量、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重组。 我院现有教职工256人,其中科技人员200人,有高级职称技术人员78人,硕士和博士生导师47人,硕士、博士46人。有国家  相似文献   

12.
武猛 《地理教学》2011,(8):11-13,7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动画播放以下环节: 1.本节课主人公萍萍的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萍萍。我是一名地理爱好者。平时喜欢摄影、旅游和探险,空闲时间喜欢搜集一些风景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猜猜是哪里的风景?”  相似文献   

13.
甘肃胡杨恢复发展的限制因子及对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康向阳 《中国沙漠》1997,17(1):53-57
甘肃胡杨正处于负向演替的衰退状态,在现存的14590 hm2胡杨林中,衰退林和成熟林就占了73.0%,且大多为胡杨疏林;而树龄小于15年的幼龄林仅占了5.0%,1~5年生天然更新苗十分罕见。影响、限制甘肃胡杨天然林恢复发展的主要因子是林地水土环境的恶化;而胡杨无性繁殖困难、实生苗在生长形态方面表现参差不齐等因素,又限制了胡杨的人工发展。只有在突破胡杨无性繁殖难关的基础上,通过良种繁育调动群众营建人工胡杨林的积极性,才是恢复发展胡杨林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荒漠河岸林胡杨和柽柳群落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在内蒙古额济纳旗运用微气象学方法以多路传感器同步观测的方式对极端干旱区荒漠河岸林小气候进行了观测。对我国极端干旱区荒漠河岸林胡杨和柽柳群落内的小气候特征与空旷地的差异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荒漠河岸林具有独特的小气候作用。具有改变太阳辐射、调节近地层地表及地下温度、缩小温差、降低风速、增加土壤湿度和提高空气湿度等重要生态作用。(1)胡杨和柽柳群落均起到了改变太阳辐射的作用,林冠层顶部的太阳总辐射量月平均值分别为341.72MJ·m-2、345.14MJ·m-2,林冠遮蔽使胡杨和柽柳林内总辐射比林外分别减少49.8%、49.3%;(2)生长季胡杨和柽柳林内的气温均低于林外,胡杨林平均比对照低1.62℃,柽柳林平均比对照低0.83℃,而且森林覆盖率越高降温作用越明显;群落上层气温高于群落下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3)林内平均大气相对湿度均高于林外,胡杨林生长季比对照平均高8.5%,柽柳林平均比对照大4.2%。胡杨林地空气相对湿度各月值高于柽柳林地,平均湿度比柽柳高4.33%;(4)柽柳林月平均土壤温度(19.43℃)高于胡杨林地(18.20℃);(5)林内风速低于林外,胡杨林地平均风速为0.33m·s-1,比林外降低了2.7m·s-1;柽柳林平均风速为0.72m·s-1,比林外降低了2.31m·s-1。胡杨林比柽柳林对风的阻挡作用强。  相似文献   

15.
选择塔里木河下游主要植物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林,以大气温度、太阳净辐射、大气相对湿度、冠层顶风速、地下水位和胡杨树茎横截面积为影响胡杨林耗水量的自变量,基于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多重线性回归模型、非线性回归模型和完全二次回归模型,并应用模型对塔里木河下游河岸胡杨林的耗水过程进行了日尺度上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3个回归模型均表现出较好的模拟效果,其中完全二次回归模型的模拟精度最高,模型中大气温度、地下水位和胡杨树茎横截面积是影响胡杨耗水量的诸多环境因子中最敏感的因子;胡杨林的耗水量观测值与模拟值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3个回归模型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依次分别为0.6793、0.7299、0.7574,其相对误差分别为28.7%、26.1%、22.9%,其显著性水平均通过95%显著性检验;3个回归模型中完全二次回归模型具有使用简便、影响因子易测定、有一定精度等优点,能够更好刻画植被腾发量的复杂非线性特性,为干旱区自然植被耗水量估算、模拟和生态需水量计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人教版初中地理第三册“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土地资源”一节中,有一幅“草原自东向西的变化”插图,这幅图综合反映了我国气候的东西变化,从而决定了我国草原及放养的牲畜的东西变化的特点。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该图,加强对这方面的讲解。首先,我出示事先写在小黑板上的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荒漠河岸植被的受损过程与受损机理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塔里木河多年平均地下水位数据为依据,将地下水位划分为6个环境梯度,各梯度上6次重复采集植被样地数据。从物种多样性、植被盖度与群落类型等几方面分析了植被的受损过程,以及导致此过程的受损机理。结果表明:(1) 草本植物丰富度受损发生在地下水埋深大于4 m,而木本植物丰富度受损发生在地下水埋深大于8 m。(2) 植被盖度减少始于草本植物盖度受损,与群落多样性受损的临界地下水位相同,发生在地下水埋深大于4 m;在地下水埋深大于6 m之后,植被盖度不断减少则是由木本植物盖度的减少所引起。(3) 群落类型受损体现在芦苇群落和胡杨林群落的结构与类型变化上,芦苇群落的衰退演变出现了优势种的更替,而胡杨林群落中优势种的优势地位没有变化。(4) 此受损过程是由荒漠河岸生态系统脆弱的生态基质和外界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起因于人口的增加、需求的增长。植被退化是人类干扰作用于植被赖以生存的环境主导因子所致。在生态受损过程中,植物功能型差异与所承受的干扰强度差异对植被退化的程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的实施,让我们意识到学生不是老师的“自留地”,任老师来耕种与收获。学生自己是种田人,辛勤耕耘、获取知识、铸就能力、自由成长。因此,真正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自主发展的空间,让自主探究式学习进人课堂,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下面以“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一章为例,选择几则学生反映较好的教学案例,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9.
寓真 《中国方域》2004,(4):42-43
沿青藏公路西行,开始有一段路紧傍着青海湖边。深蓝色的湖水真的像丽人流盼着秋波来送我们远行。公路的另一边,是碧绿的草地和绵亘的雪山。在灿烂而明净的高原阳光的照射下,眼前整个儿是一幅用蓝的绿的白的油彩绘画出来的风景图。高原秋色所特有的一种空阔中的绚丽,让人不胜感叹。  相似文献   

20.
西北丝绸之路的旅游资源开发应凸现人文精神价值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王啸  甘枝茂 《干旱区地理》2003,26(3):291-295
在阐述人文精神的概念及其发掘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西北丝绸之路沿线的旅游资源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在艰苦的环境中开拓进取得精神;大漠戈壁的特殊审美景观。同时就人文精神的发掘提出了开发、保护、引入、宣传等建议,包括:首先调查西北丝绸之路的旅游资源,然后评估其历史与现实价值。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等手段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借助国内外优秀人才、经验和资金开发专题旅游线路,组建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旅游活动,建造与西北丝绸之路文化相关的人造景观等;通过导游的专业讲解、旅游书籍的普及、西北旅游新形象的设计和媒体等相关文化活动进行大力宣传等,实现深层次的开掘西北丝绸之路旅游资源的人文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