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5 毫秒
1.
采用H.E染色法、Mallory染色法、Heidenhain-Azan(简称HA)法、鱼类脑垂体染色法(简称Jafri)及电镜技术对雌性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的脑垂体进行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研究,探讨了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与性腺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雌性条斑星鲽脑垂体呈背腹型,由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两部分组成。神经垂体为一束神经纤维,中间夹杂两种垂体细胞和两种胶质。腺垂体结构复杂,分为前腺垂体(RPD)、中腺垂体(PPD)和后腺垂体(PI),腺垂体内鉴别出6种内分泌细胞。前腺垂体内有3种:催乳激素(PROL)分泌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细胞和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细胞;中腺垂体含有生长激素(GH)分泌细胞、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细胞和促性腺激素(GtH)分泌细胞;后腺垂体内含有一种促黑色素激素(MSH)分泌细胞。雌性条斑星鲽脑垂体内只发现一种类型的GtH分泌细胞,其内含有大小两种分泌颗粒.同时也研究了垂体中其他细胞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应用多种脑垂体组织学染色方法、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技术对养殖牙鲆脑垂体各个部分的组织结构进行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牙鲆脑垂体呈鸡心形,可分为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两个部分.前者存在两种垂体细胞:颗粒垂体细胞(granular-pi-tuicyte)和纤维垂体细胞(fibrillar-pituicyte).后者又可区分为前腺垂体(RPD)、中腺垂体(PPD)和后腺垂体(PI),根据组织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识别以及对各种分泌细胞分泌颗粒直径的测定,在腺垂体可鉴别出六种不同形态和功能的内分泌细胞,其中位于RPD的有催乳激素(PRL)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细胞和促甲状腺激素(TSH)细胞,各自分泌颗粒的直径分别为150~360nm、120~300nm和125~250nm;PPD有生长激素(GH)细胞、促性腺激素(GTH)细胞,分泌颗粒直径分别为200~400nm和115~400nm,以及TSH细胞;PI只有黑色素细胞刺激素(MSH)细胞,分泌颗粒直径为250~475nm.值得指出的是,在六种内分泌细胞中唯有GTH细胞的胞质存在空泡,这是促性腺激素细胞释放分泌颗粒的标志,也是其重要的生理特征,以此为依据将可为研究牙鲆脑垂体对性腺发育的调节提供形态学依据.同时,本文对其它细胞的特点也进行了讨论,可为鱼类内分泌学研究增添新的资料,对牙鲆人工养殖和繁育的开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该文报道在中国对虾淋巴组织培养细胞中发现了一种立克次氏体 ,大小 0 .2~ 0 .9μm,具有链状、双球状、亚铃状等多形性 ,存在于细胞质中。在感染细胞中有大量包涵体样的结构 ,包涵体周围包有一层膜 ,膜内存在大量不同形态、大小和电子密度的立克次氏体。在包涵体之外 ,也可观察到许多散在的立克次氏体。感染立克次氏体的细胞 ,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细胞病变 ,表现为核膜溶解 ,核染色质凝聚 ,部分线粒体膜溶解 ,粗面内质网水肿。  相似文献   

4.
鲻鱼脑垂体组织生理学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翁幼竹  林君卓  洪万树  戴燕玉  方永强 《台湾海峡》2000,19(2):192-196,T001
本文应用多种脑垂体染色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鲻鱼脑垂体各部分的组织结构进行较详细观察。结果表明,鲻鱼脑垂体可分为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两部分。腺垂体又 可分为前外侧部、中外侧部的体积随性腺发育成熟而增大。嗜生细胞(促性腺激素细胞)的分布从中外侧部扩展至前外侧部,同时还可区分促甲状腺细胞与促性腺激素细胞在中外侧部的形态和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一步证实脑垂体梁色技术所鉴定各种类型细胞的正确性。这项研究对  相似文献   

5.
不同盐度下蓝非鲫鳃泌氯细胞的结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验研究生活于不同水环境中蓝非鲫[Oreochromisaureus(Steindachner)]鳃泌氯细胞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变化。泌氯细胞分布于鳃小叶基部,淡水环境中,泌氯细胞胞体较小,无分泌腔,核大,中位;海水环境中,泌氯细胞体积增大,有明显分泌腔,核小,基位;淡水过渡到海水的过程中,粗面内质网减少,核缩小,核内染色质凝聚程度增加;胞质中形成发达的微细小管系统;线粒体大量增多,以分泌腔为中心放射状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微细小管系统由多分支膜质小管组成,是Na+、K+、Cl-等离子代谢吸收和运输的主要细胞器;微细小管系统的增多与粗面内质网的减少是同步发生的,膜质小管可能源于内质网,随渗透压改变,二者相互转化;线粒体在渗透压变化过程中提供细胞代谢所需的能量。  相似文献   

6.
海湾扇贝体内一种球型病毒样颗粒及宿主细胞病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透射电镜对养殖中罹患“性腺萎缩症”的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做了观察,结果显示,在病贝的消化盲囊上皮细胞中感染有一种病毒样颗粒。该颗粒近球形,无囊膜,直径50~80nm。同时在细胞质内观察到许多泡状的包涵体以及病毒样颗粒的形成过程。受感染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细胞核染色质减少,核膜膨胀、部分溶解;内质网肿胀、核糖体脱落,线粒体嵴退化,溶酶体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7.
通过注射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诱导雄性花鳗鲡性腺发育成熟,每7d注射一次(剂量为500U·(体重)kg-1),共注射6次.检测此期间血清中促性腺激素(GtH)和性类固醇激素(T、11-KT、E2)的水平,以及相关细胞超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对照组雄性花鳗鲡性腺发育处于Ⅰ―Ⅱ期,GSI(Gonadosome Index)为0.17±0.06%,血清中GtH、T、11-KT水平较低,并且T浓度低于0.1ng(试剂盒测定范围为0.1―20ng·mL-1);注射第3次后,实验组鱼性腺发育处于Ⅲ期,GSI为7.0±0.03%,血清中GtH、T、11-KT的水平均明显上升;排精后的实验组鱼GSI为9.57±2.1%,GtH、T、11-KT的水平比注射第3次的实验组鱼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对照组;在整个催熟过程中,血清中E2水平持续降低,从对照组的2.36ng·mL-1下降到排精后的0.83ng·mL-1.超显微结构的观察证明,与对照组相比排精后的实验组鱼脑垂体中GtH细胞的小颗粒减少,内质网池扩大,出现分泌并释放促性腺激素后留下的空泡.对照组鱼肝细胞富含糖原,几乎没有脂肪泡的存在,细胞核位于细胞中间,排精后的实验组鱼肝细胞脂肪泡增多变大,脂肪泡的形成导致细胞核偏位.  相似文献   

8.
应用兔抗血清对抗鱼类和哺乳类促激素及其受体的多克隆抗体对雄性半滑舌鳎脑垂体和精巢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其结果显示GnRHR、LHR和GtH免疫活性定位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腺垂体和精巢中.GtH免疫阳性细胞的数量和免疫强度随着精巢发育成熟而明显增强.同时还发现睾酮(T)和雄激素受体(AR)在半滑舌鳎精巢中的定位有别于其他鱼类,尤其是雄激素受体(AR)免疫活性在精原细胞中的数量很少.依据这个特点文中还讨论了其可能与精巢发育的关系,同时证明了半滑舌鳎精巢发育像其他硬骨鱼类一样受激素的调控.  相似文献   

9.
采用RT-PCR方法,研究了促性腺激素受体(FSHR和LHR)基因在雄性半滑舌鳎繁殖周期中的季节表达规律。结果表明,FSHR mRNA在雄鱼精巢、脑和脾中及LHR mRNA在雄鱼的精巢和脾中均呈季节规律性变化。3月份样品中,FSHR mRNA在精巢表达量最低,12月份,表达量最高;FSHR mRNA在脑中表达模式与精巢...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高浓度钙离子(37.5±0.1)mmol/L胁迫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鳃黏液细胞数量、超微结构及分泌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钙离子组实验鱼鳃弓黏液细胞的数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高浓度钙离子组和对照组实验鱼鳃丝黏液细胞的超微结构相同,未成熟黏液细胞呈棒状,具发达的高尔基体和粗面内质网,细胞核近圆形,位于细胞底部,细胞顶膜在鳃上皮组织表面凹陷形成分泌腔,成熟黏液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黏液颗粒排列紧密,充满整个细胞,基质密度大,细胞器位于细胞底部,细胞核形状不规则;高浓度钙离子组和对照组实验鱼鳃丝黏液细胞的分泌方式相同,均为顶浆分泌,但高浓度钙离子组实验鱼黏液细胞分泌活动旺盛,大量黏液正在向胞外排放,而对照组黏液细胞的黏液分泌量较少。研究认为,褐牙鲆幼鱼对高浓度钙离子胁迫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11.
久效磷对真鲷鳃、肝和肾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0.5mg/L的久效磷处理真鲷4d和10d后,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真鲷鳃氯细胞,肝细胞和肾小管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鳃氯细胞微小管严重水肿;肝细胞核膜水肿,溶解,部分线粒体外膜和嵴溶解,内质网明显水肿;肾小管细胞内质网和刷状缘严重水肿。并且这三种组织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变化呈时间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久效磷对海洋微藻细胞的活性氧伤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于1994年8月-1995年12月运用生态毒理学和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对有机磷农药-久效磷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随着久效磷胁迫时间的延长,3种海洋微藻:扁藻、叉鞭金藻和三角褐指藻细胞的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不断提高,与此同时,3种微藻细胞的电解质外渗率也相应地增加。这说明在久效磷的胁压力下,微藻细胞内过量的活性氧引起细胞膜的膜脂过氧化伤害,导致细胞膜透性增加,电解质大量外渗,微藻细胞严重受害,进而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3.
久效磷对中国对虾血淋巴酚氧化酶活力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初步研究了低浓度久效磷胁迫对中国对虾胁迫对中国对虾血淋巴酚氧化酶(PO)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久效磷短时间胁迫,对中国对虾血淋巴的PO活力有刺激增强的作用;增大药物浓度和延长胁迫时间,可使其活力降低,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这种降低作用逐渐增强。因此认为,久效磷胁迫会抑制机体识别和清除病原体的能力,将可能导致对虾疾病的发生,是虾病暴发的可能诱因。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生毒理联合效应相加指数法,比较了久效磷、辛硫磷、敌敌畏以及对硫磷的单剂和混合剂对扁藻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结果表明:久效磷和辛硫磷的联合毒性为协同作用;久效磷和敌敌畏的联合毒性为拮抗作用;久效磷和敌敌畏和对硫磷的48h联合毒性为协同作用,72h、96h则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5.
鲻鱼精子发生和形成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鲻鱼精子发生和精子形成过程.结果表明,鲻鱼早期精巢有两种类型的精原细胞,即A型和B型,在B型精原细胞可见核旁有类核周体(nuage),可视为精原细胞向初级精母细胞发育分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早期同源染色体配对明显可见,精子细胞之间存在着间桥联系.鲻鱼成熟精子的特点是细胞核呈马蹄形,核凹较浅,核前端无顶体,核内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核膜与质膜之间有较大的空隙.中段较短,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互相垂直.精子尾部细长,横切面为典型的“9+2”双联微管结构,两侧有侧鳍  相似文献   

16.
长毛对虾精子形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1993-1994年在厦门海区采集长毛对虾雄性成虾,取其精巢,输精管和精荚,采用JEM-100CXⅡ透射电镜观察长毛对虾精子形成过程的超微结构,并根据顶体形成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期。结果表明:长毛对虾精子形成过程分为早期精子细胞,中期精子细胞,晚期精子细胞及成熟精子四个时期。在早期精子细胞阶段,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其周围分布着许多大小不一的囊泡,囊泡融合前顶体囊,囊内合成前顶体颗  相似文献   

17.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我国海域耳鲍精子发生的全过程。结果表明,耳鲍精原细胞呈近椭圆形,染色质分布较均匀,线粒体较少;初级精母细胞较大,染色质凝聚成小块状,线粒体增多;次级精母细胞较初级精母细胞小,线粒体较多,部分线粒体发生融合,呈扁囊状。分化早期精细胞染色质凝聚成团块状,多数贴附于核膜内面,胞质中出现前顶体颗粒。分化中期精细胞染色质继续凝聚成较大的团块,线粒体在核的一端融合,形成数量少、体积大的线粒体,前顶体颗粒形成圆形外膜明显的前顶体。分化后期精核由近圆形变成长桶状,核内染色质凝聚并均质化,前顶体泡化发育成顶体,鞭毛形成,精细胞分化成精子。成熟精子为鞭毛型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鞭毛)3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8.
大弹涂鱼血液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报道了大弹涂鱼外周血胞的显微结构,血涂片经过染色,可鉴定出红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未发现酸性粒细胞和碱性粒细胞。红细胞数量多,圆形,具圆核。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单核细胞体积最大,淋巴细胞有大小两种:大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还见到红细胞、大、小淋巴细胞可在外周血液中通过直接分裂产生。此外,血液中还观察到分解、解体状态的红细胞。  相似文献   

19.
枝管藻多糖对久效磷暴露水体中鱼类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金鱼(Carassius auratus)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AChE)活力变化为指标,观察了枝管藻多糖对久效磷暴露的水体中鱼类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枝管藻多糖灌胃鲫鱼15d,枝管藻多糖能显著降低久效磷对鱼类体内SOD活力的诱导和有效阻止久效磷对鱼类中枢神经系统AChE活性的抑制,具有拮抗久效磷农药对鱼类毒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久效磷对单环刺螠体内几种酶活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冰冻切片技术和酶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了长期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久效磷(0,50,100,150ng/L)下的单环刺螠(Urechisunicinctus)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变化。实验表明,AChE在单环刺螠的体壁上呈现出较强的酶活性,活性位点处为红棕色的颗粒沉淀、并随久效磷胁迫浓度的提高显色越来越深;消化道切片上基本上没有AChE的活性。CCO在单环刺螠的体壁及肠道上都呈现出较强的酶活性,活性位点显示为棕色;肠道上,不同质量浓度组由低到高其CCO活性位点依次增多、显色也依次加深。低质量浓度久效磷(<150ng/L)胁迫对单环刺螠体内的AKP活性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