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金矿床复式矿化类型与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连绪  韩先菊 《地球学报》1999,20(4):402-408
根据研究提出矿化迭代及其与矿化叠加的区别。金矿化分为基本矿化类型和复式矿化类型两大类,后者分为3类9亚类。最后论述了矿化类型的构造动力学和流体动力学。  相似文献   

2.
大井锡多金属矿床矿石矿物成分及时空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总结和划分了矿床的矿石类型、矿化阶段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对不同阶段、不同地段和不同类型的黄铁矿类、毒砂、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和锡石等6种主要矿石矿物进行了电子探针微区分析。结果显示,矿床中主要矿石矿物的化学成分明显受时间因素控制,尤其是黄铁矿类和锡石。毒砂、闪锌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硫化物,更具空间上的分带性,总体上,老区东部-北区南部的矿物成分特征显示出其形成温度较高,可能是本区的重要矿化中心,而南区和西区可能还存在其他的矿化中心。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极为频繁与强烈,岩体遍布全区,规模较大者达数百平方公里,小者只及数十平方米。其中由多阶段侵入作用所构成的几个复式岩体——利国复式岩体、宁镇复式岩体、苏州复式岩体(图1),为省内发育之最,分布面积占全省侵入岩体的50%以上。在这些复式岩体中,不同侵入阶段的岩类间,在成因上彼此是有联系的。它们在岩性岩相上虽然往往有明显的差异,但在主要造岩矿物、岩石化学以至矿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大厂锡-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阐明了本矿床按矿化类型可分为层状矿化及脉状矿化两大类。层状矿化是同生沉积的,严格产于喷气沉积岩层内。脉状矿化是矿床形成时及其后不同阶段变形-变质作用的产物,故又可进一步分为补给脉、梯状脉等4种类型,在成因上即有联系又有差别。对锡石的研究表明,本矿床不同矿化类型中锡石的矿物学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与其产状有着相应的一致性,进一步提供了有关矿床成因的信息。特别是作者对沙利文矿山喷气沉积型锡石进行了微量元素分析,其结果与大厂层状矿化者十分相似,证明了二者具有相同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5.
栗木矿田鱼菜花岗岩型锡钨矿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栗木矿田花岗岩是一个燕山早期同源同期不同阶段侵位的复式岩体.鱼菜花岗岩型锡钨矿床与复式岩体中第二阶段花岗岩有关.岩石化学、稀土及其它微量元素资料表明,鱼菜花岗岩属超酸性过铝富碱一类岩石.矿体赋存于隐伏岩体浅部.矿石矿物锡石、黑钨矿以浸染状和细脉状产出.在含矿岩体钠长石化阶段形成锡矿化,云英岩化是锡、钨矿化的高峰阶段,在...  相似文献   

6.
宝盖沟锡矿—黑英岩钠长岩型高温热液矿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宝盖沟锡矿分布在复式岩体内,脉状矿体受北西向蚀变破碎带控制,矿化蚀为具明显的分带性,主要矿石类有黑英岩型和纳长岩型,矿床成因属燕山早期晚阶段与钾长花岗岩有关的高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7.
滇西北衙金多金属矿田是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矿田内成矿元素以金、铁、铜为主,伴生大量的铅、锌、银等。该矿田内生矿化以斑岩体为中心,向外环状依次分布斑岩型、矽卡岩型及热液型三种不同类型的矿化,三类矿化成矿时代集中出现于37~32Ma之间。三种类型的矿化属同一岩浆热液成矿系列中不同矿化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小秦岭大湖金矿床的矿化分带规律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湖金矿床位于小秦岭金矿田北矿带中段,最低见矿标高为-12m,为小秦岭之最。矿区石英脉型矿化和构造蚀变岩型矿化具有典型的分带规律,不同矿化阶段的垂向分带特征明显。对比小秦岭地区其他矿床的矿化特征和赋存的空间位置后发现,大湖金矿床的矿化分带规律存区域上具有普遍性意义,即由浅部到深部,矿化类型的变化趋势为Ⅰ Ⅱ Ⅲ阶段→Ⅰ Ⅱ阶段→Ⅰ阶段→构造蚀变岩型矿化。金矿化的垂向分带规律对矿床的深部成矿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此指出了不同矿化亚带矿床深部可能出现的矿化类型。  相似文献   

9.
王祖伟 《贵金属地质》1996,5(3):178-186
本文分析了小秦岭成矿带金矿化不同矿化类型,石英脉型金矿化不同矿化阶段及不同金矿床类型在垂向上的变化特征,确立了金矿化在垂向上的分带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深部“第二矿化段”存在的可能性,推断了金矿化的剥蚀深度及矿脉在深部的矿化特点,为金矿床的深部预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复式油气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论述了复式油气田概念的内涵“复式”概念建立于渤海湾盆,济阳坳陷是其模式,它反映了中国东部陆要裂谷盆地油气成藏的普遍规律。文章从中国东部地质构造、沉积、油气季成、生储盖组合、圈闭与成藏等因素分析,指出了裂盆地结构的复杂性、沉积的多源性与封隔性、多层烃源岩与多期工、多种储盖组合与多类生储配置、多类圈闭与复合成藏这些是不同类型含油层系和不同圈闭类型油气藏在空间上相互交错、叠置复式成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地质、地球化学以及矿化蚀变特征等方面对凤凰山矿田内两类不同成矿岩体的特征进行了对比,指出凤凰山复式岩体由早期的花岗闪长岩和晚期的石英二长闪长斑岩所组成,与花岗闪长岩有关的成矿作用主要为矽卡岩型成矿作用,与石英二长闪长斑岩有关的成矿作用主要为斑岩型成矿作用.并对新发现的斑岩型矿化的大地构造背景、围岩、蚀变特征、控矿构造以及矿石类型进行了阐述.最后,在综合分析成矿物质来源、物理化学条件、成矿流体和成矿作用的基础上,对凤凰山铜矿床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矿床的形成主要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经历了多种成矿作用,形成了多种矿化型式,矿床成因属以岩浆热液为主的复合型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2.
通过收集和分析小秦岭金矿田地质资料, 重点对典型矿床不同标高探矿工程进行系统研究, 探讨了该矿田的控矿构造特征。研究认为, 受褶皱构造控制, 区内含金石英脉多位于杨砦峪—大月坪—金罗斑复式背形轴部或背形局部侧转处; 矿田内部控矿断裂发育可分为成矿前断裂(早期韧性剪切带)、成矿早期断裂(中期脆韧或韧脆性剪切带)和主成矿期断裂(晚期脆性断裂)3个时期, 主要控矿断裂大致可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共4组; 区内矿体和矿床的大小直接由构造带及单条断裂的规模决定, 同时因构造活动期次、构造变形类型和强度的不同, 造成区内矿脉赋存状态各异以及矿化不均衡现象普遍存在。研究成果可为本区开展大比例尺成矿预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成矿系列预测的基本原则及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4.
西准噶尔塔尔巴哈台-谢米斯台地区研究和找矿勘探工作十分薄弱,近年来随着谢米斯台铜矿的发现,本项目组陆续发现了喀因德、乌兰浩特、阿依德、巴汗等铜矿点,指示该区具有与火山热液活动有关的铜成矿作用有的潜力。本文对这些矿床(点)开展了地质特征、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区内发育的阿尔木强、谢米斯台铜矿床以及喀因德、乌兰浩特、阿依德、巴汗等铜矿点与火山岩地层密切相关,矿化主要表现为黄铁矿化、孔雀石化,发育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硅化、碳酸岩化等蚀变,具有火山热液型铜矿特点。锆石LA-ICP-MS U-Pb测年获得喀因德铜矿点火山岩年龄为455.1±5.4Ma,乌兰浩特铜矿点火山岩年龄为428.6±4.6Ma,阿依德铜矿点火山岩年龄为428.8±7.2Ma,谢米斯台铜矿床火山岩年龄为424.3±4.3Ma,阿尔木强铜矿床火山岩年龄为426.7Ma,巴汗铜矿点火山岩年龄为411.7±4.7Ma,可分为晚奥陶世、中志留世、早泥盆世三个阶段,以中志留世为主。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晚奥陶世、中志留世、早泥盆世三个阶段的火山岩均形成于岛弧环境;且具有类似的岩浆源区和演化过程;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受到外来物质混染。综合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塔尔巴哈台-谢米斯台地区与火山热液有关的铜矿床(点)主要受控于构造背景、地层组合、岩石类型、蚀变、控矿构造等因素,其中中志留世中基性火山岩、与火山机构相关的深部可能存在的次火山岩或浅成侵入岩分布区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5.
"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论文"专栏前言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2019年4月为贯彻国家对地质工作的新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地质工作,在安徽合肥召开了“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位青年地质工作者围绕“青年地质工作者--勇当金山银山的发现者,绿水青山的守护者”主题,集中研讨了有关地质的科学问题。本次大会由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推动了系列科技成果的产出,更是为年轻人搭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因此在《地学前缘》编辑部的支持下,征集组织了“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论文”专栏。稿件经过初审、外审、终审等环节,在古生物、岩石学、矿床学及环境学方面收录8篇文章:肖良等讨论了“浙东中新世菱属果实化石的数量分类”;陈珊等探讨了 “薄互层干涉对叠前AVO属性的影响分析”;张嘉玮等研究了 “湘黔桂新元古宙拉伸纪晚期地层年代格架对比及关键地质事件初探” ;朱强等展示了“扬子板块新元古代中期的持续俯冲作用:来自南华纪岛弧火山岩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新证据”;郭飞等讨论了“湖南栗山铅锌铜多金属矿床闪锌矿微量元素富集特征及成矿指示意义”;刘洪等探讨了“冈底斯西段罗布真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金矿的成矿流体演化:来自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的证据”;陈政宇等探讨了“柴达木旺尕秀煤矿东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风成砂古风向及古地理意义”;陈国超等研究了“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 本次由青年学者撰写的新发现、新进展和新成果论文,可以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地质科技参考资料。 在出版本栏目之际,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张嘉玮等的文章在经过二次评审通过后,最终被《地学前缘》编委会终审退稿,理由是能佐证论据的样品数太少(前面审稿专家也指出了此问题)。这是科研浮躁和急功近利之风盛行之下的普遍问题。当编辑部告知张嘉玮“退稿”或“补充样品分析数据重写再审”时,张嘉玮坚定地表示要重写。2020年三四月的日子是祖国大地新冠疫情肆虐之时,许多出行活动业已停止。但张嘉玮与科研团队逆行而上,他们爬大山,跨壕沟,走上了重新补采样品之路;他们打磨样品,详测数据,深入分析探讨,补充佐证数据。经过一系列艰苦工作,论文终被审稿通过并录用。 这个故事不仅告诉我们期刊的文风导向和审稿把关有多么重要,更彰显了年轻一代地学工作者勇于担当、坚韧不拔、不懈努力的进取精神,年轻的心灵终会因磨难的洗礼而变得更加博大。 感谢审稿专家对青年地质工作者的学术指导,感谢作者、编辑们为出版此栏目付出的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16.
复合成矿与构造转换——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常印佛  周涛发  范裕 《岩石学报》2012,28(10):3067-3075
复合成因矿床分布广泛,把它们单独划分出来进行研究,对于深入认识成矿过程、发展成矿理论和指导找矿勘探,均有重要意义.鉴于中国大陆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强烈,对前期成矿作用的影响也很明显,因此本文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评介了复合成矿作用的几种主要机理,认同前人提出的叠加和改造是其基本类型,但预富集作用也应重视,同时也不能忽视继承成矿和再生成矿,特别是继承和预富集联合多次出现时,可以形成区域性成矿元素大规模富集.同时,本文还将它们放在区域构造体制和机制转化演化过程中加以考察,进一步明确它们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以前主要以沉积(含热水沉积)成因的含矿建造、矿源层或矿(胚)层产出,而矿床的最终形成与就位则主要与新构造体制下由挤压向引张转化的过渡环境中构造-岩浆活动有关,呈现出“成矿大爆发”的现象.其中早期( 145~136Ma)构造机制是以走滑挤压作用为主,形成与高钾钙碱性岩系有关的铜金矿化.晚期(135 ~ 127Ma)以走滑引张作用为主,形成了与橄榄安粗岩系有关的铁硫矿化.但这两期都有广泛发育的以叠加改造为主的复合成因铜、金、铁、硫及铅锌矿床,从而在典型的岩浆热液矿床和沉积矿床之间形成了一套过渡性矿床序列(层控矽卡岩型→沉积热液叠加型→层控叠改型→迁移式改造型→原地式改造型),构建了一个矿床“家族”.末期( 126 ~ 123Ma)以引张作用为主,出现碱性火山岩和A型花岗岩类,伴随铁、金、钼、铀等矿化,成矿带的成矿活动随之进入尾声.  相似文献   

17.
李怀勇 《地质与资源》1998,7(3):221-227
东坪金矿产于水泉沟偏碱性杂岩体与太古宇桑干群变质岩之内接触带,矿石工业类型为石英脉和蚀变岩型,以前者为主.矿脉带走向为NNE,主要载金矿物为石英、黄铁矿、镜铁矿、黄铜矿和碲金矿,金成色937~990,矿化蚀变主要是钾长石化和硅化;肉红色钾长石化是东坪金矿乃至赋存于水泉沟杂岩体中所有金矿的典型特征.矿化共分5个阶段,其中第2、3两个阶段,即镜铁矿-自然金-石英阶段和多金属硫化物-自然金-石英阶段为主要成矿阶段.水泉沟杂岩体在东坪金矿成矿过程中,不仅提供了热动力,而且提供了成矿物质和矿化剂;太古宙桑干群涧沟河组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近E-W向尚义-崇礼-赤诚深大断裂控制了水泉沟金矿田的产出,而NNE和NW向两组裂隙则控制了东坪金矿矿体的产出.  相似文献   

18.
地处东、西昆仑与阿尔金构造带结合处的白干湖是近年在我国西北地区勘查发现的一处具超大型远景规模的钨锡矿田,包括柯可卡尔德、白干湖、巴什尔希和阿瓦尔四个矿床。其中,柯可卡尔德钨锡矿勘查程度最高、规模最大,野外调查发现其含矿石英脉体有沿走向扭动、雁列式排列、产状低缓等特征,热液活动则可明显分为成矿前、成矿期和成矿后三期作用。该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有汽液两相、含子盐汽液三相、单一液相(包括纯水和纯 CO2型)、含 CO2汽液三相、同时含CO2和子盐汽液四相等5种类型,成矿前石英以前两种包裹体为主,亦有少量含 CO2汽液三相型;成矿期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早阶段是钨锡的主成矿阶段,包含五种类型包裹体,晚阶段表现为弱的硫化物矿化,主要为汽液两相型;成矿后石英包裹体主要为汽液两相型。显微测温与激光拉曼探针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成分为 H2O和 CO2,气相含少量 CH4和 N2;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三期流体分别主要为变质热液、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该矿床系中高温、中低盐度的岩浆热液矿床,流体经历了不混溶作用和混合作用,这可能是促使矿质沉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贵州西北部江子山—蟒硐铅锌成矿带,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之菱形断块北东边界断裂南东段,经历了加里东—印支期裂陷作用和燕山期褶皱造山过程,以及海西—印支期、燕山期两次岩浆活动。铅锌成矿特征显示,本区矿化层位较多,根据矿化特征分析并差异分辨,矿床类型划分为受上司组和摆佐组主控的矿床、受垭都—蟒硐断裂主控的矿床2种,成矿金属主要来源于下伏D-C铁质、炭质、泥质碎屑岩类,但硫的来源有所不同,其中第一种类型形成机制差别在于赋矿的上司组和摆佐组地层沉积了成矿主要的硫源,并在印支期和燕山期发生富金属流体上行与地层中富硫酸盐热液的混合成矿和二次叠加,矿床成因类型为层控类型;第二种类型成矿过程为构造驱动富金属成矿流体上行至构造空间,与断裂穿层逆冲过程中下行之硫酸盐流体混合成矿,矿床成因类型为热液类型;两种类型的划分对深入研究本区铅锌成矿作用和找矿实践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小石人金矿区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吉林省小石人金矿区内不同类型岩(矿)石微量元素测试结果为基础,从数据结构和空间结构两方面,对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探讨。统计参数表明:所观测元素在矿区内具有明显的浓集、富集特点,在不同类型岩(矿)石中元素的分布分配也不尽相同。依据分布分配特点,可将矿区内的岩(矿)石分为正常岩石、弱蚀变岩石和强蚀变/矿化岩石3类。多元统计分析成果揭示:所观测元素都参与了金的成矿活动,但行为特点有所差异。依据多元统计特征,可将微量元素分为3个组合类型:Au、As、Sb、Bi、Hg、Mn,Cu、Pb、Zn、Ag,Co、Ni、V;第一组合为成矿成晕组合,第二组合为金的多金属矿化组合,第三组合为黄铁矿化蚀变组合;元素组合也对应于不同的矿化阶段,指示金的成矿活动及特征。土壤、岩石地化剖面显示所观测的元素间存在空间相关性,但Mn与Au相异,其异常出现在矿化蚀变带的外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