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IPv6技术在地震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简要介绍了有关IPv6技术的相关概念和发展现状,接着介绍了地震监测网络的状况。文中详细介绍了IPv6技术在地震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结构和应用方式,以及IPv6传感器网络可能带来的仪器运行方式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2.
地震传感器在地震学研究与防震减灾领域应用广泛,数量众多,将其测量量值溯源到国际单位,能够保证测量结果准确和统一。文中对地震传感器测量量值进行量值溯源的必要性进行了叙述,说明了地震传感器的量值单位与国际标准单位的关系。对地震传感器量值溯源的途径以及与校准之间的联系进行了阐述。以力平衡加速度计为例对地震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说明。参照有关的国际标准,研究了基于正弦逼近法的地震传感器绝对法校准的技术要求,并给出了量值溯源框图,为建立地震传感器的量值溯源体系提供了技术依据。最后对低频振动校准的技术发展方向也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地震传感器的新技术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宽频带、大动态、低噪声、低功耗、便携式、高度智能化是地球物理观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简要回顾了地震传感器的发展,详细介绍了几种设计先进、性能优越、基于不同换能机理的新型地震传感器.这些传感器有些已经有原理样机,有些还处于概念设计中,它们将是未来宽频带地震仪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基于IPv6的地震传感器网络及其应用前景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IPv6的地震传感器是将与地震相关的信息作为感知对象的综合传感器, 具备接入各种符合标准的物理量或信息量的功能. 地震传感器网络的功能结构可分为5个层面, 即基础层、网络层、数据管理与处理层、应用开发环境层及应用层. 具有端到端连接、服务质量(QoS)、安全性、多播、移动性、即插即用等IPv4环境不易实现的功能. 2005年, 我国IPv6将进入实质性的应用发展阶段, 我们需要抓住国家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契机, 尽快开展基于IPv6的地震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开发与试验, 以服务于我国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紧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基于微机电的速度型地震传感器技术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微机电技术的广泛应用,开发微型化的新型地震计成为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微机电速度型地震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根据实际需求,用multisim软件对微机电速度型地震传感器的加速度/速度积分电路的电路特性进行仿真,并提出了微机电速度型地震传感器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前世界上地震预警系统基本都是通过地震台网来确定地震的震级并对地震进行定位,其预警准确性的提高主要依靠台网密度的增加。基于地震预警原理以及传感器技术,本文首次探讨了仅用单台地震监测传感器快速测定地震基本参数的可能性。设计了一种用于地震预警的地震监测传感器模块,阐述了确定地震参数的算法。该传感器模块能自动捡拾P波的到时,然后利用P波的初动信息确定地震的方位角,最后利用P波到达后前3s加速度数据确定地震的震级、震源距,并发出警告,达到地震监测及预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专用于地震前兆观测的TDT—25型地温传感器的设计原理及其各个功能模块的工作原理。文章还给出了该地温传感器的测试结果和应用图例,证明该传感器完全满足地震前兆观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利用光纤光栅对温度和应变同时敏感的特性,我们设计制作了一款满足地震前兆观测中地温观测精度要求的双金属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并首次对温度增敏后的光纤光栅传感器样品进行了精度分析,得到该传感器的精度达到士0.05℃,获得了现今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最高的分辨率0.0014℃/pm.该传感器的成功研制从实验上证明了光纤光栅用于地震前兆观测的可行性,为地震前兆观测的光学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卢永  张敏  王佳  单菡  戴波 《中国地震》2018,34(1):150-156
地震电磁扰动观测需要研制高灵敏度、低噪声的感应式磁传感器。本文通过对感应式磁传感器等效电路的分析,得出增加磁芯的有效磁导率以及线圈的有效面积可提高传感器性能的结论,进而完成感应式磁传感器设计。通过理论分析及实践检验,研制的感应式磁传感器可以满足地震电磁扰动观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地震科学面临步入中年的考验,观测技术的革新和进步可能是地震科学焕发青春的途径之一。光纤传感器具有本质安全,电绝缘性好、便于连网、易于实现远程和在线测量等一系列优点。光纤传感器完全可以解决目前地震水文地球化学数字化观测和活断层监测中的诸多不足,它能够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数据。光纤的应用,使得远程和地下深部测量成为可能,并且多个测项可以复用同一条光纤。光纤传感器在地震前兆观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地震前兆数据一直是地震分析预报必不可少的重要数据资源。随着辽宁省地震前兆台站数字化技术改造的开展,地震前兆模拟记录将逐步被数字化记录所取代。我们结合数字化技术改造的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网络关系数据库模型构造了辽宁省数字地震前兆数据库。该数据库直接面向整个地震系统,为地震预报提供详实的数据服务和先进的研究手段。本文对数据库系统、数据库总体设计及数据共享服务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井水位前驱波现象与震源成核过程关系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水位前驱波现象的成因可能与震源过程有关,是大地震断层大破裂之前的慢破裂产生的,因此对前驱波现象的研究、震源过程与前驱波现象的对比分析、井-含水层系统对前驱波响应的理论分析和前驱波生成机理的研究是认识震源过程的重要途径之一。正确区分源兆、场兆和远兆,努力寻求3种前兆的信息特征,是震情综合分析所必须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测量仪器实现网络化创造了条件。Internet的日益普及,为网络化测量仪器提供了通讯链路。地震前兆仪器在经过从最初的起步、改造、完善,到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具有了自己的特色。为结合最新通讯技术,“十.五”前兆总体设计中提出了“IP到仪器”。本文探讨了在地震前兆仪器中实现网络通讯协议后,前兆仪器作为独立的网络节点,其工作方式和数据流向。仪器作为多种服务并存的中心,允许用户以多种方式对其进行访问,大大方便了用户对前兆仪器的监控。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为地震前兆仪器带来了很多益处,弥补了存在的问题,为前兆数据的实时传输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broadband seismic sensors, namely velocimeters of electrochemical type (chemotrons), are considered. The principle of operation and design of modern electrochemical (molecular-electronic) converters of seismic signals for linear and rotary motions are described. The data on metrological certification and prolonged trials of these seismic sensors on test benches are presented. Their advantages as compared to stationary broadband seismic sensors of electrodynamic type lie in impact immunity, high power supply efficiency, operability at large inclinations and in a wide temperature rang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ecords of the Sichuan Earthquake (China, May 12, 2008) obtained in Moscow on a test bench at the Institute of Physics of the Earth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with help of an electrodynamic seismic sensor and on a test bench at the Design Bureau of Oceanological Equipment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with the help of an electrochemical sensor is presented in conclusion.  相似文献   

15.
华北北部地区3次强震的交兆场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发生前几个至十几(或几十个)个月的时间尺度上,未来震中区表现为前兆平静或空白的特征,同期外转眍中小地震活动十分活跃,地震前兆异常也大量涌现。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了地震中短期前兆场的震中区前兆空区模式。  相似文献   

16.
The crustal micro-deformation anomaly and the credible precurso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hat is a credible seismic precursor in observation of deformation A real seismic precursor ought to be resulted from the variations in the earth strain and stress. The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can provide the information during earthquake gestation and occurrence period for us. Usually the seismic precursors can be divided into field and epicentral region precursors. The precursor information is very useful for seismic prediction from epicentral region or near epicentral region. Micro-deformation observation mainly includes tilt, strain and gravity observation. Compared with GPS, geodesy and mobile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micro-deformation (tilt, strain) shows the change of deformation which is continual in a limited volume with dominant observed range of 10(6~10(10 m. Because the variation of the crustal nature and cracking can be directly obtained by micro-deformation observation,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find middle-short term and short-term precursor.  相似文献   

17.
张绍治 《华南地震》1991,11(3):56-64
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对地震活动进行灰色预测,表明河北诏山7.8级强震和江苏常熟5.1级中强震建模预测效果良好,对地震前兆数据作新息模型和等维新息模型的异常判别,以及包络模型判别、拓扑模型群判别,可以鉴别出地震前兆异常,实为地震前兆分析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酆晓  丁丽青 《华南地震》1998,18(4):23-30
应用时空域层次分析新思路及我国地震科技攻关成果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震前兆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对该区的地震前兆场特征作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对目前存在的区域前兆异常场进行特征分析。研究认为,区内现有的前兆监测方法在中强地震发生前呈现出与正常动态变化相异的中期或中短期前兆异常反映,并具有相对丛集的总体特征。前兆异常场由东莞虎门重力、广州水化学等构成。最后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近期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连云港体应变仪运行至今的观测资料整理、分析,总结出日常观测中可能出现几种干扰现象,以求更好排除非地震前兆干扰,有效的增强对地震前兆异常的识别,对获得地震前兆异常特征识别有着重大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