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使用 HAB-2型岸用光学测波仪观测海浪要素时,其测点处浮标位置的选择是相当重要的。应从近岸波浪的最大反射距离、海流对波浪的影响及测波浮标与观测点间的水平距离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以选出最佳的抛放位置。  相似文献   

2.
选取我国沿岸18个海洋观测站,对SBF3-1、SBF3-2、LPB1-2、SZF型自动测波仪器与目测、岸用测波仪两种非自动测波方式的海浪观测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与非自动测波方式相比,SBF3-1型浮标观测波高无明显变化,观测周期具有显著变大的特点;SBF3-2型浮标观测波高多数情况下具有变小的特点,观测周期保持不变或趋于变大;LPB1-2型声学测波仪观测波高有微弱变大的特点,观测周期无明显变化或微弱变大;SZF型浮标观测波高和观测周期既存在明显变大的情况,也存在明显变小或变化不明显的情况,无明显共性观测特点。  相似文献   

3.
海洋仪器的精心研制和有效地使用,是促进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一环。选用精良仪器、充实新的技术对海洋科技资料的准确性也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这是海洋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海洋局为了更新海浪观测仪器、改进海浪观测和波高计算方法、提高资料准确度,在北海分局小麦岛海洋站对新型仪器H_(AB)-2型岸用光学测波仪和波高观测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通过35次海浪观测资料表明,用H_(AB)-2型比H_(AB)-1型岸用光学测波仪观测海浪、波高准确度提高0.2米。在四种波高计算方法中,选择了平均位置法作为最佳海浪观测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近海海洋工程波浪观测中较为广泛使用的测波方法主要包括压力式测波、声学测波和重力式测波等。三种观测方法各有优势,需根据历史资料、地理环境和任务目的设计合理的观测形式,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形式组合的形式,以达到最佳的观测效果。使用GPS测波浮标、AWAC声学海流/波浪测量仪和TWR-2050压力式波潮仪的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测波浮标与AWAC所测数据相关性较一致;TWR压力波潮仪与AWAC测量的波高趋势基本一致,但周期短、波高小的海域和时间段测量准确度较差。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7年某船舶海上作业期间每三小时海浪人工观测数据和船载WaMoSII测波雷达机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在风速大于7级的时候,机测值与观测值之间存在较大偏差.针对此问题在2008年4月份海上作业期间对测波雷达的计算参数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调试,使海浪机测值与每日海浪实况偏差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基本上达到了海浪客观观...  相似文献   

6.
南海深水油气开发将成为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新的战略区域,掌握该区域的海洋动力环境对于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波浪浮标的安全性较差,容易丢失,利用浮标技术获取长时间序列的波浪参数非常困难.为验证海上固定平台测波雷达的观测性能,对安装于我国南海番禺30-1(简称PY30-1)油田的遥感实验设备及布放在该区域的波浪骑士测波浮标的比测试验进行了介绍,对所获得的波浪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7.
简要描述了用压力测波仪进行的几个深海波浪观测计划。指出在高波级条件下,由于缺乏压力测波仪记录转换的理论和实测依据,提供的波浪资料不需进一步验证。并提出使用Seapac2100方向潮流仪和S4方向潮流仪资料处理软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 ZQA1-1型海洋站自动观测系统中(简称系统),应用计算机软件配合声学测波仪进行波浪测量,提高了测波的可靠性。图1为系统中测波部分方框图。图中实线部分是声学测波仪电路框图,虚线部分为应系统测波要求而增加的。当开关 K 处于②的位置时,声学测波仪恢复原态,可以独立进行  相似文献   

9.
简要描述了用压力测波仪进行的几个深海波浪观测计划.指出在高波级条件下,由于缺乏压力测波仪记录转换的理论和实测依据,提供的波浪资料还需进一步验证.并提出使用Seapac2100方向潮流仪和S4方向潮流仪资料处理软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挪威OCEANOR公司1995年5月2日编写的《SEAWATCH气象/海洋资料浮标》(TheSEAWATCHMetoceanDataBuoy)中的两节。文章详细介绍了最近十年国外测波浮标试验的若干情况,对我国测波浮标的研制和使用有所启发。现译出,供参考。文章标题系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11.
海洋波浪观测技术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波浪观测是海洋观测的主要内容之一。其观测手段众多,主要有人工测波、仪器测波和遥感反演测波等方式。观测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观测方法才能获得理想的观测资料。从实际应用出发对这些测波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典型设备等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比各自的性能参数,分析优缺点和在应用中常见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需要加紧研制观测仪器和配套设施,完善相关标准,并制定观测设备安全保护机制,以提高国内波浪观测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我所为航保部研制的SBA3-2-1声学测波仪概况,重点介绍该仪器的如下特点:1.利用单片机完成数据采集及存贮。存贮量大。2.发射机采用VMOS功率管,工作稳定可靠,接收机采用收发专用芯片,提高了接收灵灵敏3.由386微机管理主机完成波浪特征值的计算,存盘及打印报表,并能实时显示波浪曲线。  相似文献   

13.
继电器接触式测波仪,由于使用了近百个继电器组及相应的电线和触头,显得相当笨重,在使用中还对其它同步测量的信号产生干扰;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电阻接触式测波仪,在设计中需反复逐步实验才能达到直线性。而当盐度发生变化时还会产生不可忽视的非线性,因此使用上十分困难。根据上述问题,作者研制了新的等电阻接触式自动测波仪。  相似文献   

14.
近二、三十年来,由于军事、海上航运、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需要,海浪观测仪器和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在,海洋应用卫星遥感已从试用阶段逐步成熟起来,一些先进的海洋国家正在形成以观测浮标为主的卫星、飞机、浮标、船舶和沿岸观测相结合的综合海浪观测系统。我国从1956年起,首先在青岛附近的小麦岛海浪站开始使用岸用光学测波仪观测海浪。目前,我国已基本上形成了以岸用光学测波仪为主的沿海波浪观测网,并积累了大量资料。这些资料在我国的海浪研究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起了很大作用。在海浪观测仪器方面,与一些  相似文献   

15.
X波段测波雷达在海洋观测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其电磁辐射带来的影响也愈发值得关注。通过对X波段雷达工作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使用频谱分析仪和对数周期天线组成测量系统的电磁辐射测试方案。参照国家标准对国家海洋局南澳、遮浪海洋环境监测站的X波段测波雷达电磁辐射功率密度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X波段测波雷达对环境危害小,对公众安全性好。同时解释了短时曝露限值的含义,提出了要加强员工安全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GPS测波技术分析与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波浮标是一种方便可行的波浪测量方法,首先分析了单点GPS接收机测波浮标的测量原理,然后做了单点GPS接收机测速实验和单点GPS接收机模拟测波实验,并对这两个实验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最后提出了单点GPS接收机测波浮标的初步设计方案,为进一步推动这项测波技术的国产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高文达 《海洋预报》1991,8(3):33-38
一、前言 波浪观测是海港工程水文勘察的重要项目之一。整理分析波浪资料,求出设计波浪,这是波浪观测的目的。目前求出设计波浪的途径有三: 1.有长期波浪观测资料(15年以上),可从实测资料中,按某一种分析方法抽样,组成系列进行分析: 2.没有长期波浪观测资料,可利用长期风速资料或历史天气图进行计算分析; 3.利用短期波浪观测资料(1~3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前言近几十年来,随着大型舰船的制造、海上油田的开发、港口码头的建设以及泥沙回淤的研究,海洋科研和工程部门对海浪观测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昔日利用望远镜和浮筒—伊万诺夫岸用测波仪,进行波浪记录的陈旧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这些要求。此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测波仪器的多样化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因而许多先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已经进口了X 波段雷达,大多数使用的WAVEX 海事雷达海浪数据采集系统。利用X 波段雷达开发监测海浪的波高、波长、波向与波周期等相关参数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同时,在X 波段雷达数据质量控制以及将雷达数据与海洋动力学模型进行同化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距离制定明确的应用规范还存在较大差距。文章试图通过对东海区A、B两个海洋站X 波段雷达与波浪浮标、人工观测数据等比测数据的分析,得出比测方法中比对仪器选择、环境因素、海况等方面的要求,以得到更为准确的比测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SBA1-2型岸用光学测波仪是海滨测站从事波浪观测的常规仪器(二型测波仪),它是在HAB-1(一型测波仪)改型基础上研制生产的。经过改型,克服了一型仪在分划板设计上采用等高逐步刻度法进行波高观测,随着波高的增加误差亦增大的缺点。由于在设计原理上采用了定点等高刻度刻划波高标尺,使二型仪的设计更为合理,测量精度也相应提高。但从设计原理所导出的“逐个波高计算”方法中可以看出,二型测波仪观测、计算繁索复杂,比一型的工作量增加了数倍以上,这也是当时二型仪难以推广的原因。能否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