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古代地理学史》是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研究上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著作。该书是第一部系统探讨我国古代自然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的著作,在体系上和若干领域上有所创新。该书史料丰富。大量的史料是作者们自己从古代文献中发掘出来的。这些史料对于科学史研究本身以及对自然界发展演变的研究都有重要价值。该书还尽量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考古发现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查阅有关镍白铜及其冶炼技术史料的基础上,首次推断出古代冶炼镍白铜的工艺流程;根据对四川会理镍白铜矿冶遗址所做的实地考察及实验研究,论述了古代冶炼镍白铜的技术水平,并指出“云南白铜”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硫矿开发简史关键词硫发现应用史料人类对硫的认识始于公元前。硫的拉丁文名称sulfur传说来自印度梵文sulvere,含义是鲜黄色。一些古代文献中,也有关于硫黄的记载。古代人们认为硫燃烧所形成的浓烟和强烈的臭味能够驱除魔鬼,他们用硫绘制彩色洞穴,并发现...  相似文献   

4.
薛步高 《云南地质》2002,21(1):100-105
云南属于矿产资源大省,矿业开发历史悠入,可追溯到公元前十二世纪的商代,至今已有3000多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和资料,现代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的发展,但由于云南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人烟稀少,不乏存在找矿盲区,因此,在使用高新科技手段勘查找矿的同时,“以史为证,以史为鉴”,挖掘历史记载中有用的矿业信息,仍不失为发展矿业,特别是发展地方矿业的途径。本刊将陆续发表薛步高多年来搜集,积累,考证的找矿史料,以期以新一代矿业开发提供信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云南金矿开发史料与勘查成果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是国内开发金矿较早的省份之一。研究有关金矿开发史料,发现现有的中一大型岩金,砂金矿床,多数在历史上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开发,扩大规模的勘探工作也是老矿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发现历史上个别有规模的老金厂及不少采金点,到今在勘查成果上没有列出,也末受天重视。因此,研究,核实并复查金矿开采史料,配合现有的区测,普查科学成果,对扩大云南金矿资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的丰富文化遗产中,保存了大量的有关各种灾害和异常,特别是地震地质、气象、水文等方面的史料。中外许多学者这些史料都极为重视。从5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就曾整理出有关历史地震的史料、历史上水旱灾害的史料以及一些大河的历史水患史料。这些工作对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建设,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这些工作还只是着眼于个别的单一要素的灾害和异常。最近由宋正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任总主编和孙关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地学部)任副主编的《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重大历史灾害和异常史料的多学科综合性工具书。  相似文献   

7.
林玉成 《云南地质》2004,23(4):503-508
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是集开发新的高效洁净能源、有利煤矿生产安全、有利大气环保于一身的崭新的绿色工程。本文概略介绍我省煤层气勘探及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强调云南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应是云南的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8.
罗必伦  沈石璋 《云南地质》1997,16(3):288-292
云南是个资源大省,同时也是个矿产勘查程度低、开发不充分的大省。云南省第六次党代会决定,将以磷化工、有色金属为重点的矿业开发培植成云南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任务十分艰巨。笔者认为推进培植这一新兴支械产业的关键在于制定或建立一套完整的矿产勘查、开发政策和管理体制。有了好的政策和体制才能广泛吸纳资金,有了雄厚的资金才能强化勘查、开发,才能培植起集约化的规模经营的勘查、开发企业集团;有了有序管理体制,才能创造财富、增添效益,成为新支柱产业的经济增长点。1云南矿业开发基础较好(1)良好的产业基础云南矿业开发历史…  相似文献   

9.
曹仁关 《地层学杂志》1994,18(2):149-153
云南曲靖志留系的划分与对比曹仁关(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11)关键词志留系,地层对比,地层划分,曲靖,云南云南曲靖志留系特别发育,出露较好,化石丰富,是我国研究志留系较为理想的地区之一。云南曲靖城郊潇湘水库、红庙、石燕坡一带,志留系出...  相似文献   

10.
云南主要金属矿产开发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金沙江砂金开发最早,始于战国时代;铜的开发居第二位,如东川、澄江始于西汉。至东汉大举开发矿产,如永平岩金,个旧、陆良的银(铅);晋宁、保山的铁矿等。锌为人们认识与开发较晚的矿种,始于明代(华宁水角山)。史料中的10处金产地,6处银(铅)与6处铅锌产地,3处铜产地均具有较好的地质背景,应实地调查。曾进行过评价的马关戛达厂铜矿,史料记载为银矿,确有银的伴生(100×100-6~200×10-6),应重新评价。日本人编著的云南省志(矿产卷,1942)其中“大姚自家湾产锡”一节,系误传,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1.
李清地铅锌银矿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清地铅锌银矿区,是一个勘查多年的老矿区,通过资料的重新开发,按照新的找矿思路,配合有效的勘查方法,发现了新的北西向隐伏Pb、Zn、Ag、Au富厚矿体,取得了找矿实质性进展,使老矿区的找矿重现生机.  相似文献   

12.
川藏金沙江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铜、铅、锌、银多金属矿集区。尽快开发利用该区丰富的矿产资源,构筑我国新的大型有色金属矿业基地,是建立我国矿产资源安全供应体系的战略举措,对加速川西一藏东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该区探明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找矿潜力巨大;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已极大地改善了该区的交通、通讯和能源条件;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条件已基本成熟。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尽快规划和建设川藏金沙江地区大型有色金属矿业基地,并为加快基地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通过中国地调局在新疆东天山浅覆盖区开展1∶5万化探示范项目,圈定了一批具找矿价值的铅锌银铜为主成矿元素的化探异常,通过异常查证和矿产评价工作,采用化探、物探、探槽工程揭露、钻探验证等综合技术方法,在阿奇山一带浅覆盖地区相继发现了一批以铅锌银铜为主的矿产地,发现了阿奇山火山沉积-叠加热液交代改造型铅锌矿床、屹立火山热液型富银铅矿(黑矿型)、1288高点铜矿点等十余处。通过矿产资源评价工作,目前确定阿奇山铅锌矿资源量达大型矿床规模。屹立富银铅矿以其品位高、埋藏浅、开采经济价值高为特点。阿奇山地区铅锌矿找矿成果揭示了阿奇山一带浅覆盖区有巨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4.
广西大厂矿田是重要的锡、锌、铅、锑、银、铟等有色金属矿产区,翁罗—贯洞勘查区位于矿田的西南边部.文章通过对翁罗—贯洞勘查区与大厂矿田的成矿地质特征对比,认为翁罗—贯洞勘查区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根据该区的成矿地质条件,结合地球化学异常等找矿标志,实施了钻探工程验证,发现了隐伏的锌铅银矿体;对工程验证结果再分析后,指出了下一步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5.
铅锌产业链结构状况及海外资源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甲斌 《江苏地质》2009,33(1):102-107
我国铅锌产业发展虽然成绩显著,但资源问题是制约铅锌产业链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发利用海外铅锌资源是促进我国铅锌产业健康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在总结国外海外资源开发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铅锌资源海外战略的基本原则及近期与中长期的战略目标,并对战略重点做了详细部署。  相似文献   

16.
蔡分良  姚铁 《物探与化探》2004,28(5):405-409
通过1:50万区域地球化学勘查,初步查明了新疆西昆仑叶尔羌河上游地区元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圈出了一批地球化学异常,发现了铜、银、金、镍、铅、锌、汞、锂、钨、钼成矿带7条;对主要异常经过三级查证,新发现铜、银、金、铅、锌矿化带6条;研究表明区内蕴藏着丰富的铜、镍、金、银、钼多金属矿产资源;为西昆仑地区基础地质研究和矿产资源评价提供了丰富的地球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7.
On the basis of an experimental study and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 the mechanisms of paragenesis and separation of silver, lead and zinc in the hydrothermal system have been studied. At acidic to nearly neutral pH, their chloride complexes are stable, and among them the chloride complexes of zinc are most stable. And the sulfide complexes are the dominant species at nearly neutral to alkaline pH,while the sulfide complexes of silver are most stable. With decreasing temperature, [ Cl^-] ,fO2, and increasing pH, the solubilities of silver, lead and zinc will decrease, leading to their deposition and separation. For sulfide complexes, the concentrations of reduced sulfur and pH are two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stabilities. Complexes of different forms and stabilities respond to the variation of conditions to different extents, which gave rise to the paragenesis and separation of silver, lead and zinc in the whole ore-forming process of dissolution,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相似文献   

18.
Using variety of modern testing methods, the processing minera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a lead and zinc oxide ore in Sichuan were studied systematically. The chemical analysis result shows that the lead and zinc oxide content exceeding the minimum industrial grade and iron ore, total iron content reaches a minimum industrial grade and associated with gold and silver; The mineralogical analysis result shows that lead and zinc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configuration are very complexity. The zinc minerals and zinciferous minerals are sphalerite, hemimorphite, Smithsonite, Hydrozincite, zinc chlorite, limonite, zinc dolomite and zincocalcite; lead minerals and plumbiferous minerals are mainly galena, cerussite, anglesite, limonite and Coronadite; The minerals disseminated grain size are very fine and mineral disse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very complex ; expected theoretical recoveries for lead and zinc were 72% and 67%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basic data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ore dressing.  相似文献   

19.
张五荣  张渊  李俊峰 《吉林地质》2010,29(2):106-108
小西沟锌铅矿床属于低温热液型矿床,矿石组成复杂,伴生铜和银,研究表明,该矿床矿石中的铅、锌、铜和银主要矿化元素以独立矿物产出,但部分黄铜矿与闪锌矿呈固溶体交生。根据矿石性质确定,该矿床矿石可采用混合浮选铜铅(铜、铅分离)—再浮选锌的工艺流程,通过试验获得符合标准的铜精矿、铅精矿和锌精矿,所用药剂没有环境污染,符合当前技术条件,可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热液中铅、锌、银共生分异的热力学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元素基本性质的对比以及热力学计算分析,探讨了热液中银、铅、锌的共生分异机制。在酸性至近中性条件下,氯配合物是它们在热液中的存在形式,其中锌氯配合物最稳定;在近中性到碱性条件下,硫氢配合物占主导地位,此时,银硫氢配合物相对最稳定。温度下降、[Cr]降低、pH升高及f(O2)降低,引起银、铅、锌配合物溶解度减小,发生沉淀分离;对于硫氢配合物,其稳定性主要受pH及还原硫浓度的影响。因此,配合物的不同存在形式以及配合物稳定性之间的差异,使得它们对热液条件的改变做出不同的响应,从而导致了热液中银、铅、锌在成矿过程中的共生分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