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地下水污染具有过程缓慢、不易发现和难以治理等特点,属重大环境问题。为进一步了解地下水污染的环境影响,以某污水处理厂为例,结合所在场区的地质特征,采用注水试验确定场地内土层的渗透系数;建立数学模型对环境影响进行模拟,并利用已知的各项水文地质参数,对正常工况排水条件下污染物的环境影响范围进行预测,为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实践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GMS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是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采取适合的预测方法和模型能够保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合理性。以某建设场地为研究区,利用GMS软件建立地下水预测模型,考虑风险事故工况条件下,预测了对二甲苯的污染运移范围。结果表明:装置一旦发生事故,污染物泄露将会对建设场地周边区域地下水造成污染,污染影响范围随时间逐渐增大,需采取严格的防范措施,并建立应急机制,保证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应用DRASTIC模型评价贵阳市地下水污染风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楚文海  刘奇  李江  朱京荣 《地下水》2007,29(1):88-90,105
介绍了DRASTIC模型的七个评价因子:地下水埋深、含水层净补给量、含水层介质类型、土壤类型、地形坡度、包气带介质Ⅰ的影响和含水层的导水系数.以地理信息系统(MAPGIS软件)为基础平台,结合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专业模型(DRASTIC模型),评价了贵阳市地下水污染风险,并进行了模型验证.通过MAPGIS软件做出了贵阳市地下水污染风险预测图,并对贵阳市地下水污染风险提出了防治对策,最后对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对比发达国家场地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价技术流程的大量信息,结合工作实践,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视土壤和地下水为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场地尺度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价的技术程序和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5.
某废弃煤矿竖井经倾倒有机废液,导致环境污染事件,造成巷道及采空区内地下水污染。本文结合场地实际情况,选取倾倒竖井(事故井)及周边区域为中试区域,采用“抽出处理+原位氧化循环”两阶段联合修复技术对污染场地开展中试研究。本文介绍了场地污染概况、地下水修复中试方案设计和实施,以及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中试处理后地下水中COD和二氯甲烷最高去除率分别为97.88%和99.74%。中试试验表明, “抽出处理+原位氧化循环”两阶段修复技术,对处理矿区内巷道及采空区等复杂地层结构下深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可以结合现场实际情形对整个污染场区进行规模应用。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中污染物具有迁移性和扩散性,会对下游敏感受体造成威胁,目前场地地下水风险评估主要关注人体健康风险,还未能综合考虑地下水污染的整体风险,尤其是忽视了污染物迁移引起的对下游敏感受体的风险。本研究基于“源-径-汇”模型构建了考虑污染物扩散风险的场地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与风险评估模式。在指标体系构建方面,重点考虑场地地下水的污染源、迁移路径和敏感受体3个方面。在风险评估模式方面,根据场地不同地下水污染状态开展3个层次的风险评估。基于假想的铬污染场地开展了案例分析,设置了地下水污染状态的4种情景,利用Wexler溶质运移模型计算了地下水污染羽的时空变化,并针对地下水污染的不同层次开展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场地地下水污染羽未到达场地边界的2种情形中,场地地下水的风险评分分别为4.0,6.2,分别属于低风险与中风险。在场地地下水污染羽到达或超出场地边界的2种情形中,场地地下水的风险评分分别为7.0,8.8,分别属于中风险与高风险。综合而言,本研究构建的方法能够用来对场地地下水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和对比,能够根据风险结果对污染场地进行有效的分级管控,为污染场地的风险管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某地下水源保护区内一加油站为典型案例。通过对典型加油站场地及周边水工环地质条件的调查,分析该场地浅层地下水水质特征,建立水流数值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对地下水流场及特征污染物运移进行模拟预测,并在此基础上评价特征污染物对下游水源井所在地周边人群的健康风险。调查结果表明:该加油站监测井地下水质量为V类,有机污染的主要特征指标为甲基叔丁基醚(MTBE);对特征污染物MTBE运移模拟预测可知:800d后,距加油站最近的下游水源井一级保护区内潜水中MTBE将可被检出,1500d后,距加油站最近的下游水源井北侧潜水MTBE浓度将会达到0.04mg/L的水平;健康风险评估的结果显示,该加油站对下游水源井造成的MTBE污染所引发的致癌风险会达到1.2E-06,超过了人体健康致癌风险可接受水平1.0E-06,对人体健康存在风险。该场地关注污染物MTBE的地下水风险控制值应在0.033mg/L以下。  相似文献   

8.
钞中东 《地下水》2019,(1):17-20
根据某火电厂建设项目自身性质及其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点,采用数值模拟法进行预测与评价,建立能够正确刻画评价区地下水流动特征的地下水数值模型,并预测评价项目厂区在建设阶段、运行阶段及服务期满后等3个情景下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情况。认为本项目废水设计为零排放,不会对场址所在的地下水系统造成新的影响。在正常工况下,建设项目不会对当地地下水产生明显影响。在考虑发生风险事故且防渗措施失效情况下,建设项目对场区及下游地下水环境造成轻微影响,不会引起地下水质量标准降低,在及时采取防渗堵漏措施后,对场区及下游地区地下水不会产生影响。旨在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电厂区域的地下水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电厂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总被引:60,自引:2,他引:60  
综合国外研究进展介绍了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的基础理论和评价方法,基础理论主要从人体摄取污染物质的方式和机制以及污染物摄取剂量和人体健康效应的关系两方面开展讨论。评价方法从数据收集、暴露评估、毒性评估和风险表征4方面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叠加风险”和“多暴露途径同种污染物累计健康风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分析了中国开展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的相关问题,指出构建中国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体系应从制定法律入手,以典型污染场地风险评价为试点,逐渐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价指南和技术细则,最终完成包括法律法规、评价指南和技术细则等在内的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针对确定性模型难以描述含水层非均质空间分布的问题,提出基于随机理论的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方法。以矩形场地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为例,采用蒙特卡罗法生成大量渗透系数随机场,模拟含水层参数各种可能的非均质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建立场地地下水流模型与溶质运移模型,分别计算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情况。统计大量随机模拟中污染事故发生的频率,当模拟次数足够多时,污染频率收敛于污染概率,污染风险即通过污染概率体现出来。该方法将模型参数设为满足一定分布特征的随机变量,避免了确定性方法得出的武断的评价结果,可为工厂的选址、水源地的选址等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1.
某储油库地下水有机污染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以USEPA推荐使用的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方法为基础, 结合污染场地实际情况, 分析、评价了某储油库地下水有机污染对场址内暴露人群造成的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 该储油库地下水有机污染物为1,2-二氯乙烷、苯、三氯甲烷和甲苯。污染场址内的工人和居民受到的非致癌风险均小于1, 在可接受范围; 而污染对场址内的工人和居民产生的致癌风险较大, 分别为1.7×10?4、9.0×10?3, 是不可接受的。产生致癌风险的主要污染物为1, 2-二氯乙烷, 占总致癌风险的99.80%, 可致人产生多种形态的肿瘤, 并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主要暴露途径是吸入吸收, 占总致癌风险比例大于70%, 其次为口入吸收。皮肤接触暴露途径产生的致癌风险较小, 占总致癌风险比例小于1%。  相似文献   

12.
科学合理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筛选方法对于有效修复受污染地下水体、节约修复工程成本、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安全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以某化工厂遗址早期排污渗坑为目标污染源,在结合水文地质勘查和地下水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场地受污染地下水修复目标污染物,根据污染物迁移性、降解性、人体健康风险等指标及抽出处理、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渗透反应格栅等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特点,使用偏好顺序结构评估法(PROMETHEE)进行修复技术筛选。结果显示,该场地地下水中主要污染物为1,2-二氯乙烷、1,4-二氯苯等有机污染物,其中1,2-二氯乙烷在呼吸吸入条件下的最大致癌风险达9.54×10-7。化学清除、监测自然衰减等四项技术适用于该场地地下水1,2-二氯乙烷修复,化学清除法综合排序分值最高,而在成本优先控制条件下,监测自然衰减技术更为适宜。研究对于我国场地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及修复工作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罗奇斌  康卫东  郭康 《现代地质》2015,29(2):245-251
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研究溶质运移的弥散理论开始应用于实际问题。建立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对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运移及发展趋势进行准确预测,是对地下水进行保护、对地下水污染进行控制的基础。而弥散参数的确定则是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建立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影响着模型预测结果的精度和准确性。 对西宁市贵德县地下水污染的水质运移规律进行分析,在贵德县河滨公园林场采用径向收敛流水动力弥散理论方法进行了第四系含水层现场弥散试验,计算了试验场地潜水含水层的弥散度,获得纵向弥散度(aL)为0.843~0.998 cm,横向弥散度(aT)经验推断值为0.17~0.20 cm,为进一步建立该地区的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预测地下水污染的发展趋势和评价该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4.
污染场地土壤风险基准值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基于对国内外土壤风险基准值和风险评价模型的调查,采用多介质暴露评价模型(MMSOILS),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土壤风险基准值的差异性和污染场地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选择砷和苯作为评价的目标污染物,利用最不利的场地条件,进行风险值的量化评价,分析风险值随地下水使用点到污染场地距离的远近而发生的变化。利用线性回归,建立土壤风险基准值与健康风险值的量化关系,确立土壤浓度值14.74mg/kg和1.00mg/kg作为砷和苯的土壤风险基准值。  相似文献   

15.
在地下水水质现状、地下水污染趋势、含水层固有脆弱性、污染源荷载风险、地下水污染危害性五个要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地下水污染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组件开发技术,与地下水污染预警模型相结合,采用VB.NET+Arc GIS和Engine+Access集成的组件式GIS二次开发模式,开发可脱离GIS平台独立运行的地下水污染预警系统。系统可分别进行研究区域的水质评价、水质预测、含水层固有脆弱性评价、污染源荷载风险计算、污染风险评价、污染预警分析。对典型水源地地区地下水环境污染的警度进行识别,对即将可能出现的警情进行预报,并依据警度划分了防护治理区、重点防护区和一般防护区,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为政府部门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服务。  相似文献   

16.
北京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北京实际情况,提出了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灾害风险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对北京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污染风险进行了分区评价。评价认为:北京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污染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永定河冲洪积扇顶部。  相似文献   

17.
某灰岩矿坑场地受到了有机污染,对当地脆弱的岩溶地下水环境构成威胁。在查明场地周边岩溶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水化学、水动力场调查结果,分析了场地及周边地下水污染特征和污染场地的潜在风险。结果表明:场地内水体受到了萘、氯乙烯、苯酚、邻苯二甲酸二丁酯、PCB52等多种有机物的污染,其中以4-氯-3-甲基苯酚、2,4-二硝基苯酚等酚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场地内水体水质兼具地下水特征,水化学类型为Cl·SO4-Na·Ca型,与其相邻的2个矿坑水质已受到影响,水体水化学类型往污染场地水体类型演化;场地周边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好,仅场地西侧1个地下水井水质受到了污染矿坑的影响。目前,该矿坑场地仍处于水位漏斗恢复期,污染物并无向外迅速扩散的水动力条件,但当矿坑场地流场恢复至天然状态后,矿坑内污染物可通过场地周边的3条岩溶裂隙带-60 m标高以浅的地层向周边迁移,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应采取降低矿坑水位、定期监测矿坑水和地下水水质、实施帷幕灌浆工程等措施防控场地的潜在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8.
陈忠荣  寇文杰  洪梅 《城市地质》2012,7(3):16-20,30
本文是在系统调查和收集各类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垃圾场地固有的防污性能和垃圾场与地下水水源保护区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价,垃圾场地内在风险采用灰色聚类法进行评价。垃圾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可以为地下水污染防治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张集地区地下水易污性及污染风险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文章在地下水易污性和污染风险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张集地区的水文地质状况和土地利用情况,建立了地区地下水易污性和污染风险评价的指标方法:GRADIC法和GRADICL法,并利用GIS/Arcinfo软件对地区地下水易污性和污染风险进行评价,得到张集地区地下水易污性指数和污染风险指数及其分布图。评价结果对于张集地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实现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污染场地污染的控制与修复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我国存在大量的地下水污染场地,给地下水资源的使用带来了严重威胁。将地下水污染场地划分为4大类,15个亚类,为制定不同地下水污染场地的管理、控制和修复规定提供了依据;对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技术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建立地下水污染的预警系统,为污染的预防奠定基础;介绍了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技术,并对地下水污染防控和治理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