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2 毫秒
1.
对我国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与空间管理策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态安全格局的定义、我国生态安全格局现状、生态安全格局优化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目前及未来生态保护用地面积比例,并提出了国土生态安全的空间管制策略,主要包括:重点生态功能区域根据主导生态功能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在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新增生态保护用地以实现生态功能的落地,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统筹各类自然保护地。研究成果可为保障我国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介绍了201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上提出的13个重要观点:深圳围填海损失巨大、利用土地整治的契机实现“确权确股不确地”、农户对宅基地整理的认识存在偏差、目前的生态补偿标准偏低、北京天津人口承载力已基本饱和、集对分析法可作为现有土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有效补充、耕地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可以统筹和协调、目前政府宜在农地流转中发挥中介的作用、制度不完善催化地方政府违规用地、美国用地役权制度保护耕地及生态的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建设用地减量化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边境贸易发展并非来自边境城市的建设用地扩张、应依据不同的绿地建设情况征收不同的房产税.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2 a来的建设用地现状及其变化,以2014年度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成果为基础,结合2015年度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成果,利用GIS技术开展了建设用地现状遥感调查和年度用地变化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14年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用地占比高出全省建设用地占全省国土面积比例1.69个百分点,但主要是村庄和水利设施占比较高,城市用地、铁路用地等甚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2015年建设用地面积较2014年有所增加,主要以交通建设、建制镇建设和城市建设为主体,体现了城市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对生态用地的分类一直无明确定义,同时土地的开发利用也不断影响着区域生态健康。为了完善该类型土地的分类体系,以ANDERSON分类法为切入点,将所有具有生态服务能力的土地定义为生态用地,结合区域生态系统特点,构建了以基础功能生态用地、保全功能生态用地、生产功能生态用地为主的3个一级类型、6个二级型、16个三级类型,该分类体系能够为常州市生态用地保护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撑,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5.
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实证研究,能够为不同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本文从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角度,以格网为评价单元,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做了空间上的定量预测;并运用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GIS叠置法从土地利用布局上评价建设用地布局的生态合理性。以鄂城区为例,划分了702个格网,规划实施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减少了414.54万元;建设用地布局具有较好的生态适宜性,只有0.23%分布在高度敏感区内。因此,鄂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是可行的,但还应注重对森林和水域等重要生态用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国土资源通讯》2014,(11):29-3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7.
"十二五"以来,我国土地利用有效地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2015年,受经济放缓影响,建设用地供应有所下降,供地结构和布局更加优化,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有效遏制了耕地过快减少和耕地质量下降的势头,为粮食生产实现12年连续增产奠定了基础;加大生态用地保护力度,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国土建设;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但闲置浪费现象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8.
以典型干旱内陆河流域石羊河为例,将GIS技术、最小累积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和CLUE-S(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 at small regional extent)模型应用到该流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中。通过景观安全格局理论构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基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和驱动因子的定量关系,提出一种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土地利用情景模拟方法,借助1986年、2000年和2014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对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自然发展情景3种模式下203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了优化配置,并对优化配置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生态安全情景下耕地有所减少,林地、草地和水域有较明显增加;耕地保护情景以土地开发和整治及宅基地还耕为主要目标,科学有效控制了建设用地规模,大力开发未利用地潜力;自然发展情景综合考虑了目前发展情况和宏观政策指导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及空间结构发展情况。综合考虑石羊河流域社会经济、生态及耕地保护等多方面的因素,研究结果认为耕地保护情景更为合理,其它两种情景可为耕地保护情景进行补充和局部修正。该结果可为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和生态文明建设与改革要求,对现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中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的规模和布局进行了调整优化;从计划指标体系、控管方式、配套政策等方面,提高了土地利用计划调控管理的差异化和针对性;探索“多规合一”并在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实践路径等方面取得了基本共识,不断完善规划计划政策和创新规划管控方式,为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维护权益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显示,当前我国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生态环境形势仍很严峻,城乡生态空间被挤压的问题日趋严重。如何切实保护生态空间、建设生态文明?如何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如何完善生态修复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针对这些热点问题,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彦随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生态用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用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对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生态用地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际管理工作进行了归纳综述,在探讨生态用地内涵与范围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相关工作,并对我国今后生态用地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土地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入手,阐述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作用、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为实现土地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确立土地管理的数量红线、质量红线、生态红线;实施空间管控战略,推动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土地利用格局;划定城乡发展边界,推动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城乡发展格局;还应强化保护耕地、保障发展、维护权益、保护生态,形成土地利用与生态文明相协调的整体合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建立中山市景观结构与土地利用之间的联系,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体系,能为政府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参考价值,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结果表明:①中山市在城市扩张过程中表现出土地利用粗放的特点,建设用地取代耕地成为优势地类,传统农业占比愈发减少,耕地与水体存在频繁的交换,建设用地的持续扩张使其动态度维持在较高水平;②中山市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形状复杂化,整体景观用地类型面积差距缩小,景观优势度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景观类型多样性明显,整体景观趋于稳定和均匀化;③中山市整体生态风险值呈下降趋势,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演变特征,建设用地吸纳了耕地、水体等脆弱度较高的用地类型,使西北部、中部大量生态风险单元的生态风险指数降低,整个中山市的生态风险达到较低水平,这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4.
井研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总人口42万,幅员面积840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县.近年来,针对全县耕地总量小、质量差,建设用地矛盾突出的实际,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丰富的后备土地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生态型土地整理工作,着力在开发资源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解决人地矛盾和建设用地矛盾,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5.
《国土资源通讯》2006,(6):I0001-I0001
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国土资源局坚持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并重的方针,立足本职,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使全局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一、发挥职能作用,强他国土资源管理。1.进一步完善士地管理制度,对开发区用地,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和产业集聚的原则进行审核。加强建设用地预审管理,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建设项目,不得通过项目用地预审。推进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严格控制划拨用地范围,用市场机制抑制私占、滥占和浪费土地现象。做好基本农田的保护工作。开展城市…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的加快使得昆明主城建设用地迅速扩张,滇池湖滨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为保证滇池流域经济发展及城市化与高原湖滨生态保护相协调,必须构建一个滇池流域生态约束下的城镇村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实现社会经济与湖泊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滇池流域的理论分析和实验实证研究,设计出滇池流域城镇村建设用地扩张4种模式,运用遥感、GIS、元胞自动机(CA)仿真等技术,结合计量分析模型,通过实验实证研究,对4种模式进行了仿真模拟和定量比较研究,认为生态集约发展模式将是保证滇池流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模式,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进入了实用化和业务化的新阶段。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采用GIS空间信息分析、土地利用遥感等技术,对土地利用变化动态遥感监测数据,在实地核查变化图斑,及用地合法性审查的基础上,全面掌握违法用地状况,将其提交给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查处,进一步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有效遏制违法违规用地行为,依法查处违法违规案件,加强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进一步规范土地管理秩序,切实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国家紧缩"地根"的形势下,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正确处理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关系的唯一出路。国土资源部门作为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主管部门,要推行土地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首要的是推进土地管理方式转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生态用地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可以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因此,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GIS技术等方法,分析兰州新区2010—2018年生态用地时空演变及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兰州新区生态用地时空变化显著,其驱动因素与政策导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应用是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以东莞市1999、2003、2008年以及2013年的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模型,对东莞市建成区14年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9~2013年间东莞市农业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以耕地和构筑物的面积变化最为活跃,研究后期土地利用动态度呈现减缓趋势;1999、2003、2008年以及2013年东莞市建成区内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别为:309.23、332.39、350.15、357.94。土地利用总体处于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