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使用河北数字地震台网2016年部分速报地震和编目地震数据,利用测震软件ISDP中的盖格法和MSDP中的单纯型定位方法,采用2015模型对以上地震数据进行定位分析,将2015模型的定位结果与现模型及相同定位方法得到的速报及编目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2015模型在本台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结果暂定河北台网目前采取模型选择性使用的模式,对进一步提高河北台网地震速报及编目定位精度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更适合河北地区地震速报及编目的地壳一维速度模型,收集河北数字地震台网2009年1月至2014年10月定位台站数N≥10,震级M≥1.0的1 113条地震以及精选的48条地震;利用滑动窗拟合、折合走时等方法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确定一维速度模型中各参数的范围,并利用Hyposat批处理程序,对精选的48条地震进行了58 902次组合计算,对残差最小的10组数据利用与编目结果震中位置偏差大小为原则进行筛选,由此建立了适应河北地区地震速报及编目的地壳一维速度新模型;然后利用批处理残差大小比较、PTD深度定位、爆破检验、典型地震检验等方法对其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华南模型,新模型更适用于河北地区。  相似文献   

3.
2008年11月华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实时速报系统在河北省台网开始试运行,本文对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间自动定位结果和河北省地震目录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实时速报系统对于网内天然地震定位结果可靠,平均震中位置偏差2.12±1.46 km,平均震级偏差0.1,平均速报用时86 s.系统在线处理河北滦县M4.2级...  相似文献   

4.
以安徽台网产出的实际地震,运用MSDP5.2中不同定位方法分别配置原模型(华南模型)与新模型(AH2015模型)对其进行重新定位。统计定位残差及震中差(与编目结果震中位置偏差)等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旨在研究新老模型对不同定位方法的适用性。对比显示:AH2015模型对地震定位结果更好,更加符合安徽区域地壳一维速度结构。在使用单纯型或Hyposat定位法时,定位结果良好。结果认为:AH2015模型可以取代华南模型应用于安徽区域的地震速报与编目工作。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测震台网自"十五"数字化网络建成以来,一直使用华南速度模型。多年的大震速报和地震编目结果显示,华南速度模型不符合内蒙古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 2016年开始使用的内蒙古2015速度模型也不能完全满足内蒙古各区域地震定位的需求。本文对内蒙古地区2009~2016年记录的所有M_L≥3.0地震震相数据利用速度拟合和折合走时方法,反演适合内蒙古西部、东部、中部各区域的分区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并对西部速度模型、东部速度模型、中部速度模型进行应用对比分析。各分区的地壳速度模型定位误差较小,可靠性和稳定性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6.
选取2009年7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云南地震台网区域自动地震速报及人工地震速报定位结果,对比全国统一编目结果,对定位偏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自动速报用时不受台站分布的影响,但漏报地震较多;人工速报用时与台站分布有密切的关系,台站分布均匀合理地区地震速报用时明显减少;②对于震中位置的确定,1类地震基本在规定范围内,但2、3类地震区域自动速报存在较大问题,人工速报虽有改善但仍需进一步优化;③区域自动速报系统对于M≥4.5地震震级的确定偏差较大,人工速报基本不存在问题;④震源深度偏差基本都在规定范围内,偏差超过规定范围的地震基本分布在台站稀少、分布不合理地区,人工速报对于结果的改善没有明显效果。最后分析了漏报和误报情况,为云南台网地震速报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西北区域自动地震速报系统是中国地震局5大区域速报系统之一.分析了2009年7月1日至2011年8月31日该系统产出的149个天然地震与全国统一地震编目系统定位结果的匹配情况:97.3%的地震发震时刻偏差小于5 s;96%的地震震中偏差分布在5~30 km之间;94%的地震深度偏差不超过5 km;68.5%的地震震级偏差不大于0.3.分析了7个非天然地震的匹配情况.并对未匹配地震及偏差较大地震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对自动地震速报系统的整合与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机抽取2009—2014年内蒙古地震台网记录的320次地震,应用相同的编目地震震相数据和定位软件(Hyposat定位程序),使用内蒙古地区2015地壳速度模型和华南地壳速度模型,重新进行地震测定,与地震编目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指出:1采用内蒙古地区2015地壳速度模型定位残差均值比华南模型降低0.19 s,震中差均值降低1.19 km;2采用2015模型得到的震源深度主要分布于5—25 km,原编目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5—10 km;3与内蒙古地震台网目前使用的华南地壳速度模型相比,2015地壳速度模型更符合内蒙古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9.
张会苑  杨晶琼 《中国地震》2019,35(2):295-304
对比分析2009年7月1日~2017年12月31日西南区域自动地震速报系统产出的1467个地震定位结果与全国统一编目目录,结果显示:(1)自动速报的平均用时为70s;96.37%的地震发震时刻偏差小于5s;91.64%的地震震中定位误差小于20km;99.52%的地震深度偏差小于20km;(2)当3.0≤M4.0时,震级匹配最好;当M 3.0及4.0≤M 4.5时,震级偏差小于0.3;当M≥4.5时,自动速报震级小于统一编目震级,且震级越大,偏差越大;当M≥6.0时,震级偏差明显增大,自动速报震级不具可靠性;(3)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深度等偏差较大的问题,主要是台站分布不合理且没有近台、大震尾波的干扰、同一地区短时间震群事件中的余震较多等因素造成的。此外,对系统的漏报、误报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区域自动地震速报系统的完善与整合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家台网中心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在云南漾濞和青海玛多2个地区的台网监测能力,选取2个地区2021年5月18—29日的地震序列,对自动地震速报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国家台网中心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基本实现1min内的单路自动地震速报信息初次产出,根据地震台网密度的不同,产出时间从30~60s不等。与地震编目结果相比,云南漾濞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偏差较小,青海玛多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偏差较大,2个地震序列震级偏差不大。青海玛多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偏差较大的原因是该区域台站稀少且空隙角较大。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存在少量的漏报地震,与系统定位时信噪比较低、台站空隙角较大及多个地震混叠在一起有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MSDP软件定位方法,对河北强震动台网记录的ML≧3.0的32次地震事件进行定位。从震中位置、发震时刻及震源深度等方面与地震编目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基于强震动观测数据的地震定位结果满足地震定位的相关要求,其结果与编目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可进一步探讨利用强震动观测数据参与地震速报及预警工作,对地震速报及预警定位结果精度的提高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陕西地震台网2009年1月—2014年4月地震观测报告数据为基础,并在前人对该区域地壳速度模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地震、爆破及塌陷的震相速度拟合曲线与折合走时曲线等结果,确定初始模型及扰动范围。再采用Hyposat定位程序对地震资料进行“试错”,最终确定了可供台网日常使用的地壳速度模型及各层的波速比结果,最后对模型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表明:2015模型比1985模型的定位走时残差小,震中位置偏差减小,确定的实测爆破地震位置参数更准确。2015模型较1985模型更符合陕西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3.
选取2009-2011年山西地震台网的地震事件,运用速报软件进行全自动处理,并进行快速人工修正,与编目结果或中国地震局的正式速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速报软件修正后的自动定位结果是可信的,可满足现阶段区域地震台网正式速报参考信息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速报工作的关键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的报出地震三要素。经过对所选的速报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并与编目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在速报过程中,在以包围震中为原则的前提下,一般网内与网缘地震所选台数在7至9个台,网外地震所选台数在10至15个台,这样的速报结果与辽宁地震目录结果最为接近。通过速报与编目定位结果的对比,分析在不影响地震速报质量的前提下,使用最佳数量的台站定位出辽宁北部、辽宁中部以及辽宁南部地震多发区域与地震编目最接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山西数字地震台网地震自动定位系统运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009年7月至2010年8月山西地震台网速报软件的自动定位结果与"十五"Jopens系统人机交互处理的定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速报软件自动定位地震参数与人机交互处理的编目结果基本吻合,可以作为地震速报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支明  徐佳静  孙丽 《中国地震》2023,39(1):154-165
收集2015年1月—2020年8月地震自动速报综合触发系统的全部产出结果,选取国内天然地震事件结果共计1863条,与正式速报目录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自动速报系统所产出的地震参数较正式速报目录发震时刻平均偏差约2s,震中位置平均偏差约8km,震源深度平均偏差约9km,震级绝对平均偏差约0.25,偏差均值为自动速报结果较正式速报结果偏大约0.1。到达产出震级标准的漏报地震事件176个,其主要原因为区域台站稀疏、台站分布不均匀、大震或前震尾波干扰等,未发生误报事件。发震时刻、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偏差较大事件的分布与漏报事件类似,多发生于台站密度较低、台站分布不均匀和速度模型与实际差异较大的地区。震级偏差主要与地震事件震级大小和震中所在位置有关,对于3.0≤M<5.0的地震事件,产出震级最为稳定,而对于M≥6.0的地震,震级结果可靠性较低;此外,震级偏差的大小与区域分布并无明显关系,但偏差方向具有区域特征。通过对自动速报系统运行情况的统计分析,提出了关于自动速报系统改进与完善的建议,有助于提高自动速报系统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将包头自动地震速报系统2013年6月—10月地震自动定位结果与全国地震统一编目进行对比,分析包头自动地震速报系统监控能力,统计该系统对不同区域、不同震级范围地震的漏报率。结果发现,该系统对M 2.0以下地震漏报率较高,对M 4.0以上地震的监控与速报具有实际意义,可为其他地市、县建设自动地震速报系统提供借鉴作用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采用内蒙古测震台网2009—2016年记录的内蒙古东部地区131个地震资料,使用速度拟合、分区扫面、折合走时方法,反演得到该区域速度模型:v_1=6.10 km/s、v_(Pb)=6.72 km/s、v_n=8.05 km/s、H_1=23 km和H_2=16 km。东部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定位残差均值较华南模型和2015内蒙最优模型有明显的降低,且更加均匀稳定;东部模型与编目定位震中差较华南与编目、2015内蒙最优模型与编目和华南与编目震中差均值降低1 km左右。可见,东部模型更适合内蒙古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9.
2016年,四川测震台网部署JOPENS地震超快速报系统。2017年3月20日系统进入试运行阶段,统计分析产出的地震数据,发现震级、震中位置等出现偏差,并存在漏报、误报等现象。选取地震的第1次和最后1次自动定位结果,与传统的人工速报和地震编目定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地震超快速报系统的准确性和实效性。结果表明:地震超快速报系统总体运行稳定,定位精度低于人工速报,速度和精确度与地震台站分布密切相关;与传统的人工速报相比,超快自动速报具有明显的速度优势,可在地震发生后几秒至几十秒内自动确定地震三要素,地震定位的准确性和实效性满足超快速报要求。  相似文献   

20.
将河北省地震台网2015~2016年地震预警和测震数据从地震触发、地震速报和编目方面着手,在地震三要素及震源深度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梳理三网(测震、强震、烈度)数据融合工作现状,体会地震预警系统数据作用和工作实效,发挥地震台网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