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福建省柘荣县马坑银矿产于上侏罗统-下白垩统陆相酸性火山岩中,矿体严格受断裂(F1,F2)及其派生裂隙的控制。矿床发育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黄铁绢英岩化、青磐岩化等中低温热液蚀变,矿体地表呈密集细脉状,深部为简单板状、透镜状。矿石矿物以自然银为主,次为辉银矿,含少量方铅矿、闪锌矿等。矿石工业类型为硫化矿,矿床成因为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中低温浅成火山热液充填交代型银矿床。  相似文献   

2.
哇了格铅银矿床位于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北东(5°)约150km处,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上三叠统,含矿层位为甲丕拉组灰岩段第2亚段(T3j^2-2)。矿区无岩浆岩出露,构造以断裂为主,构造行迹主要为北西向。共圈定7个工业矿体,Pb资源量(50.4×10^7 kg)以及伴生Ag资源量(580×10^3 kg)均达到大型矿床规模。本文在详细的矿床地质研究基础上,通过流体包裹体和C-O-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该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以期为理解该矿床成因提供更加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研究结果表明:1)该矿床明显受地层和构造控制;2)成矿温度主要集中在130~180℃,盐度集中于6%~17%,具低温、中低盐度特征;3)赋矿沉积岩和热液碳酸盐矿物的C-O同位素组成(分别为-2.7‰~4.3‰和2.6‰~4.0‰)与正常海相碳酸盐岩相当,暗示其来源于赋矿围岩,方铅矿的S同位素组成介于-3.8‰~1.6‰,与幔源硫(-3‰~3‰)颇为相似,但考虑到矿区无岩浆活动,而沉积地层的δ34S值为6.2‰~20.5‰,表明成矿流体中的硫很可能地层中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的产物,硫化物Pb同位素具有壳源特征,绝大多数矿石样品与赋矿围岩相似的Pb同位素特征指示成矿金属很可能主要来源于赋矿围岩。综上,本文认为哇了格铅银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赋矿地层本身,成因类型上应属于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3.
《地学前缘》2016,(5):252-265
喀来子大型钡-铁矿床位于新疆西昆仑塔什库尔干地区,矿体赋存于原"布伦阔勒群"变火山-沉积岩序列中。作为西昆仑地区独有的钡-铁矿床,其矿石具条纹-条带状构造,矿石矿物以磁铁矿和重晶石为主。矿区出露围岩主要为变泥质碎屑沉积岩(含石榴石二云石英片岩),并夹少量变火山熔岩(黑云斜长变粒岩和黑云斜长片麻岩等)。矿体夹层黑云斜长片麻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显示原火山熔岩的形成年龄为(537.2±6.4)Ma,从而间接约束了喀来子钡-铁矿床的成矿年龄。依此,本文建议"原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应分离出一套寒武纪(火山)沉积-成矿系列。矿石中磁铁矿氧同位素(δ18 O=5.0‰~9.2‰)、硫酸盐(δ34S=39.3‰~41.4‰)和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17.0‰~23.5‰)特征表明,喀来子钡-铁矿床为经历细菌还原作用(BSR)的热液喷流沉积型矿床(SEDEX)。具体成因机制可能为:在早寒武世半封闭的海水环境中,富含铁钡的海底热液沿断裂等构造喷流至海底,与周围温度较低的海水混合导致温度、pH和氧逸度等因素发生突变,从而促使相关矿物沉淀。其中,重晶石为热液流体中钡与经BSR作用后残余的SO_4~(2-)反应生成,黄铁矿为含铁热液与SO_4~(2-)还原产物H_2S相结合形成。当H_2S消耗完全后,富铁热液在弱氧化条件下沉淀于海底形成磁铁矿。  相似文献   

4.
桦树沟铜矿床位于北祁连加里东造山带西段。铜矿体赋存于镜铁山BIF型铁矿床桦树沟矿区FeⅤ矿体下盘,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化岩石主要为铁碧玉岩、石英绢云母千枚岩和碳质千枚岩,围岩蚀变可见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文章对块状铜矿石(富铜矿体)和脉状铜矿石(千枚岩型铜矿体)进行了野外地质特征、矿物学和硫同位素对比研究。富铜矿体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块状矿石矿物组合为黄铜矿+少量黄铁矿+石英+碳酸盐矿物+重晶石,黄铜矿低S、Cu,高Fe。脉状矿石主要表现为石英-碳酸盐-硫化物脉沿千枚理或裂隙产出,矿石矿物组合为黄铜矿+黄铁矿+黝铜矿+镜铁矿+石英+碳酸盐矿物+绢云母+绿泥石,黄铜矿低S高Fe。块状铜矿石中黄铜矿的δ34S变化范围为15.6‰~17.4‰,暗示硫主要来自同期海水。脉状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值低于块状矿石中黄铜矿的δ34S值,黄铜矿、黄铁矿的δ34S值变化范围分别为13.2‰~16.2‰和9.3‰~13.4‰,暗示硫可能主要来自受还原的硫化物和硫酸盐矿物。以上研究表明块状铜矿石和脉状铜矿石可能为不同热事件的产物,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桦树沟铜矿床为海底喷流沉积叠加后期热液改造成因。绿泥石温度计指示后期热液成矿温度为222℃左右。  相似文献   

5.
不同大地构造环境控制了不同类型的银矿床。火山弧和岛弧控制了浅成低温热液型和黑矿型银矿床。裂谷带的地垒之上产出有浅成低温热液银矿床、中深中温次火山热液银矿床、斑岩型银矿床和矽卡岩型银矿床。裂谷带的地堑之中产出有五元素矿床、碱性火山岩中的块状硫化物型银矿床、沉积岩中的块状硫化物型银矿床、砂岩型铜银矿床。  相似文献   

6.
江西银山矿床是一个大型的铜多金属矿床。通过对野外地质调查及结合室内显微镜鉴定,利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分析技术对矿石矿物组分及赋存状态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银山矿床新发现铋铬合金、锌铜(镍)合金、自然镍3种罕见矿物。能谱分析显示铋铬合金中铬质量百分含量普遍在8%~10%之间。锌铜(镍)合金中Cu质量分数53.93%~65.85%,Zn质量分数30.67%~41.03%,部分合金含镍。自然镍中Ni质量分数高达96.19%。此外,在银山矿床中发现了与次火山热液有关的碲银矿矿物和地下水热液有关的银金矿,能谱分析显示碲银矿中Ag质量分数约36%~42%,银金矿中Au质量分数约为67.96%~81.45%,银金矿主要以裂隙充填式赋存于碲银矿裂隙内。结合本次在银山矿床矿石样品中新发现了黄铁矿的显微霉群构造,认为银山矿床成矿后期可能有地下水热液的参与。综上,根据银山矿床中矿石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划分出该矿床成矿过程经历了3个成矿期和3个成矿阶段,重新厘定银山矿床可能经历了岩浆期成矿作用。岩浆热液期中的中低温热液阶段是期主要成矿期,矿床成因类型为次火山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7.
鞍山-本溪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铁矿集区,分布有诸多大型、特大型铁矿床,并且产出有弓长岭二矿区大型和齐大山、南芬中型磁铁富矿床。贫铁矿体与变质沉积岩和火山碎屑岩等围岩呈层状或似层状产于太古宙花岗岩中,富铁矿体(TFe50%)呈层状或透镜体状产于贫铁矿体和围岩及其附近的断裂带中,并可见明显的热液蚀变现象。为了探讨鞍本地区富铁矿的成因,为指导找富矿提供依据,本文主要对比研究了鞍本地区贫铁矿石和富铁矿石中流体包裹体、硫同位素和氢氧同位素特征。贫铁矿石(磁铁石英岩和假象赤铁石英岩)石英中含有大量的孤立分布负晶形气体包裹体(Ⅰc类包裹体),富铁矿石石英中主要以液体包裹体(Ⅰb类包裹体)为主,可见含子矿物的流体包裹体;贫铁矿石中黄铁矿的δ34S变化范围为-6.5‰~11.8‰,平均值为0.4‰,富铁矿石中黄铁矿的δ34S变化范围较大,为-7‰~14.4‰,平均值为2.0‰;贫铁矿石中磁铁矿δ18 O变化范围为3.4‰~10.4‰,平均值为7.1‰,石英δ18 O变化范围为11.8‰~15.1‰,平均值为13.4‰,富铁矿石中磁铁矿δ18 O变化范围为-1.4‰~6.5‰,平均值为2.3‰,富铁矿石中石英δ18 O变化范围为9.6‰~15.8‰,平均值为13.6‰,δD变化范围为-129‰~-75‰,平均值为-104‰。富铁矿石中石英流体包裹体、黄铁矿δ34S和磁铁矿δ18 O部分继承了贫铁矿石的特征,但是显示更多的后期热液特征,暗示鞍本地区富铁矿石是在贫铁矿石的基础上受后期热液改造形成的。富铁矿石中石英的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其热液流体主要为混合岩化热液,富铁矿的形成可能为去硅富铁模式,同时也可能有铁质活化再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8.
百草沟金矿位于著名的五凤—小西南岔浅成低温热液型金--多金属成矿带,该矿床容矿围岩主要为花岗闪长岩,矿体严格受NW向韧性剪切带控制。含矿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主要成分为水,气液比15%~30%,大小为2~12μm。均一温度为154.3℃~345.2℃,盐度w(Na Cl)2.73~19.71 wt%Na Cl,密度0.63~1.00 g/cm3,表现出低温、中低盐度、中低密度、盐度变化范围大的特征。通过估算,成矿压力为14.70~47.16 MPa,成矿深度为1.47~5.46 km。百草沟金矿床δ13CCO2变化不是很大,介于-6.7‰~-4.6‰之间,显示有幔源的可能;硫化物中34S值为-1.9‰~1.9‰,说明成矿硫具有深源性。成矿早阶段流体为中低盐度的中温流体,主成矿阶段由于大气降水的混入,导致温度与盐度快速下降,逐渐演变为低温、低密度的盐水溶液。围岩蚀变以冰长石化、碳酸盐化等低温蚀变矿物为主。百草沟金矿属于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形成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后的伸展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9.
莲花山铜银矿床是位于大兴安岭中南段东坡的热液脉型铜银矿床。为了进一步探讨该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本文对矿石硫、铅同位素进行了分析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矿区金属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小,δ~(34)S_(VCDT)值主要介于0.0‰~3.0‰之间,塔式分布特点明显可见,指示该矿床成矿流体中硫的来源主要为深部岩浆;铅同位素组成在构造模式图中,样品投影点主要落于地幔演化线和造山带演化线之间,说明矿石铅主要来自于壳幔物质的混合。  相似文献   

10.
新疆可可塔勒金与多金属矿带成矿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西早期,西伯利亚板块南缘拉张沉降带NW向断裂控制着 麦兹、克朗火山沉积盆地及可可塔勒矿带海相火山喷流沉积型铁铅锌铜矿床。矿床形成顺序为蒙库铁矿、可可塔勒铅锌矿、铁木尔特铅锌矿和后期断裂作用形成的萨热阔布金矿。与铁矿床有关的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显示硫和矿质来自深部岩浆源,铅锌铜矿硫同位素分为两组,一组富轻硫,δ34S最低为-27.96‰(范围-27.961‰~-5.400‰),另一组δ34S均值接近于0‰(范围-3.360‰~+5.100‰),硫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资料表明有两种成矿流体,一种为海水深循环热液;另一种为火山岩浆热液。断裂构造、盆地、火山活动和流体演化决定了矿带成矿系列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