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前寒武纪构造图(359)新疆古生代构造图(360)新疆长城纪古地理图(362)新疆蓟县纪古地理图(363)新疆早震旦世古地理图(364)新疆晚震旦世古地理图(365)新疆早寒武世古地理图(366)新疆中-晚寒武世古地理图(367)新疆早奥陶世古地理图(368)新疆中奥陶世古地理图(369)新疆晚奥陶世古地理图(370)新疆早志留世古地理图(371)新疆中志留世古地理图(372)新疆晚志留世古地理图(373)新疆早泥盆世古地理图(374)新疆中泥盆世古地理图(375)新疆晚泥盆世古地理图(376)新疆早石炭世早期古地理图(377)新疆早石炭世晚期古…  相似文献   

2.
广西钦州小董——板城地区发育较好的晚泥盆世至晚二叠世含放射虫硅质岩,剖面连续。本文对板城地区石梯水库晚泥盆世含放射虫硅质岩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析,指示这些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与深海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说明在晚泥盆世钦州地区不存在大洋,与当时在华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发育古特提斯洋不符。  相似文献   

3.
中国泥盆纪维管植物的组成与古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楠  李承森 《古地理学报》2009,11(1):91-104
依据泥盆纪早、中、晚3个时期的中国岩相古地理图及中国泥盆纪植物已有的资料,绘制出中国泥盆纪这3个时期的植物古地理分布图。中国泥盆纪海侵的主要方向是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地区(早泥盆世)逐渐向长江中游的华中地区(中泥盆世)及长江下游的华东地区(晚泥盆世)发展。中国泥盆纪维管植物在南方的分布是随着海侵,逐渐向华中及华东地区扩展,由早泥盆世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贵州,以及广西和湖南南部等地区,发展至中泥盆世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的中北部以及湖北的南部地区,在晚泥盆世的分布范围扩大到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以及江苏等地区。泥盆纪维管植物在北方的分布范围较小,从中泥盆世才开始出现,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北部,晚泥盆世在宁夏等地区也有分布。中国泥盆纪3个时期陆地维管植物各个种类所占的百分含量表明,早期的植物主要以较为原始的莱尼蕨类、工蕨类以及前石松类为主,中期石松类占优势,到了晚期石松类依然占优势,而楔叶类、真蕨类以及前裸子植物开始繁盛。  相似文献   

4.
广西南部晚古生代放射虫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浩若  邝国敦 《地质科学》1994,29(4):339-345
广西南部钦州、玉林一带硅质岩系中丰富的放射虫化石,可区分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和二叠纪的11个放射虫组合。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的组合可与北美和西欧对比。二叠纪组合与以日本为代表的环太平洋放射虫组合和西西里、滇西等地的古特提斯放射虫组合一致,表明了古特提斯与原太平洋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沈建伟  赵娜  王月  杨红强 《地球科学》2012,37(3):391-400
在西澳大利亚坎宁盆地泥盆纪生物礁组合和东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密西西比纪生物礁详细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晚泥盆世至密西西比纪生物礁组合在古特提斯海4个不同地区的发育形式和演化特征对西澳大利亚坎宁盆地与中国桂林晚泥盆世生物礁组合以及东澳大利亚昆士兰与中国广西和西日本秋吉台密西西比纪的生物礁进行对比.第一次从构造、地层、古纬度和古气候方面来探讨古东特提斯海和北特提斯海晚泥盆世至密西西比纪生物礁的发育异同, 研究成果改进了对西澳大利亚、东澳大利亚、华南和西日本4个地区生物礁发育的认识, 从而可在全球角度上去探讨控制晚古生代生物礁发育的各种因素.研究的地质时段包含重要的生物绝灭事件, 也是温室向冰室的转折时期, 是全球范围造礁生物演替、更新和重新繁盛的阶段.研究成果对认识晚泥盆世至密西西比纪全球范围内造礁生物和生物礁类型与早、中泥盆世的区别, 对研究全球在这一时期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变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桂中坳陷泥盆系生物礁分布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中坳陷泥盆系盆地经历了五大演化阶段,包括早泥盆世的初始裂陷和初始扩展,中泥盆世的抬升和裂解,以及晚泥盆世的扩展—萎缩。从早泥盆世埃姆斯期至晚泥盆世早期均有生物礁发育,但以中泥盆世的裂解阶段最为繁盛。泥盆系剩余重力异常总体特征表现为两高两低特点,其中心分别位于宜州、合山和马山、柳江附近。由重力资料划分出研究区的台地、台沟分布,再由地震异常圈定了中泥盆统分层系生物礁分布。在泥盆系应堂组—东岗岭组四个层段共圈出异常体17个,位于忻城县和大塘镇之间的异常体规模最大,面积达307km2。该带距离古断裂较远,油气保存的可能性较大,是未来桂中油气勘探的首选区带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泥盆纪植物群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中国的泥盆纪植物分布广泛,内容丰富。但在解放前知道得很少。解放初期,晚泥盆世植物群首先在我国东南部有所发现。近年来,在西南和西北广大地区采集和积累了大量早、中泥盆世植物化石,在此基础上,逐渐开展了我国泥盆纪植物群的系统研究,初步弄清了某些植物的地史、地理分布规律,建立了早、中、晚泥盆世的三个植物群和几个植物组合。为有关地层的划分、对比和古生态环境、古生物地理分区等,提供了古植物学上的  相似文献   

8.
秦巴地区位于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两个相对稳定地质单元之间,处于南、北方的过渡地带。泥盆纪是秦巴地区由活动转向相对稳定的关键时期。现通过地层古生物、沉积相古地理、古地磁、古构造演化及化探等学科的研究,诸多资料均说明这一过渡地带的存在。一、对泥盆纪古地理环境的争议当前对秦巴地区泥盆纪所处的古地理环境尚有争议,有无深海、半深海环境存在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鉴于志留纪末期,秦巴地区的隆起和海退,已被众多的沉积间断和秦巴广大地区缺少泥盆统底部地层所证实,因而早泥盆世的浅水环境争议不大,主要分岐是在中晚泥盆世,其空间部位则集中于北秦岭。武汉地院的周正国认为,秦岭山阳地区上泥盆统存在形成半深海或深海环境的等深积岩;王鸿祯先生认为,山阳、柞水一带的中泥盆世“柞水系”和晚  相似文献   

9.
古亚洲洋演化过程中在兴蒙造山带中形成了大量金属矿床。早古生代早期,古亚洲洋向北俯冲,形成了奥陶纪多宝山-铜山斑岩Cu-Au成矿系统;早古生代晚期,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并形成了晚奥陶世白乃庙Cu-Mo-Au成矿系统和志留纪别鲁乌图海底喷流块状硫化物成矿系统。古亚洲洋在晚古生代早期向北俯冲,形成了晚泥盆世欧玉陶勒盖Cu-Au成矿系统。基本同时,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形成了晚泥盆世哈达门沟Mo成矿系统。早石炭世,研究区构造体制从岛弧环境逐渐转变为陆内伸展环境,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豆荚状铬铁矿成矿系统和小型斑岩Mo-Cu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0.
黄德仁 《地质与勘探》1992,28(12):19-21,29
晚泥盆世半封闭的湘东海湾中,由古半岛剥蚀、搬运来的铁质,在海岸平缓的滨—浅海相中得以聚集;又受后生作用影响,形成宁乡式铁矿床。华夏系同期背斜构造隆起区是寻找古浅—滨海盆地的前提,其中的凹陷构造是找盲矿体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1.
北塔山构造混杂岩(带)为阿尔曼泰古生代板内缝合带,该构造混杂岩(带)是由无序基质和外来岩块组成,划分为蛇绿质混杂岩和泥砂质混杂岩2种类型,并分别建立了索尔巴斯陶岩组和柯克阿得尔岩组2个构造岩石单位。综合研究证明,阿尔曼泰小洋盆洋壳形成的时代为早泥盆世—晚泥盆世,与西伯利亚古板块和古准噶尔地块再次拉张有关。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西北部发育连续沉积的古生代(O1-C1)地层.结合该地区近年来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成果,将该地区奥陶纪-石炭纪岩石地层划分为伊勒呼里山群、黑河群和燎原群3个群15个组,并将各组的岩石建造、化石组合、沉积环境等与古亚洲洋发生、发展、消亡演化历史结合在一起进行论述分析.通过古生代(O1-C1)地层方面的综合研究,为黑龙江省西北部古亚洲洋演化提供了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沉积环境方面的综合资料.根据上述地层记录,认为古亚洲洋发生于早奥陶世早期,兴盛于早奥陶世晚期-晚奥陶世,收敛期为早志留世-晚志留世-中泥盆世、消亡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Кубака金-银矿床的主要地质特点,确定了矿床在中心式古火山构造中所处的位置,并对矿化围岩、矿体、近矿交代岩和自然金进行了描述,根据含矿火山岩的年龄为中晚泥盆世和早石炭世,以及沉物中存在矿石碎屑确定矿化发生在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14.
据新地质资料 ,塔里木盆地和周边褶皱带的区域构造演化可分为四个阶段 :( 1)前震旦纪 :“古新疆克拉通”的形成 ;( 2 )震旦纪—中泥盆世 :“古南天山洋”的开合和“新疆克拉通板块”的重新拼合 ;( 3 )晚泥盆世—三叠纪 :“新疆克拉通板块”的局部裂解与拼贴 ,“新天山洋”的开与合 ;( 4 )侏罗纪—第四纪 :冈底斯地块北向碰撞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 ,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区域构造格局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5.
《甘肃地质》1987,(Z1):124-131
甘肃地域辽阔,古生物地理位置重要,前人在探讨中国古地理时,都要涉及甘肃。刘鸿允(1955)编制了1:1600万中国古地理图,其中包括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中晚石炭世古地理图。杨敬之等(1962)根据刘鸿允的古地理图,对石炭纪古地理作了进一步阐述,也涉及到甘肃。王鸿桢、刘本培(1981)在讨论中国的地层分区与地理发展时,也曾涉及甘肃的石炭纪古地理。  相似文献   

16.
东准噶尔造山带泥盆系沉积相及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准噶尔造山带纸房地区自晚志留世—泥盆纪可划分为哈甫提克山、绵脊梁、色克森巴依、塔克札勒、博格达五个构造沉积区。各个构造沉积区的沉积盆地内有各自的沉积相特征 ,且反映不同的古地理环境。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早期海域自西向东逐渐扩大 ,在其加里东期地体 (微地块 )外围形成近 EW向带状海槽 ,为滨海环境 ;早泥盆世晚期—中泥盆世形成全区域性海侵 ,从滨浅海—半深海环境均存在 ,以滨浅海为主 ;晚泥盆世为多岛洋的鼎盛时期 ,属有限洋盆。自北往南为海陆过渡环境—浅海环境—半深海环境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遗迹化石 Cruziana,Chondrites,Zoophycos,Arenicolithes,Skolithos,Gyrolithes,Corophioides 等的产态及分布特征的研究和对原生沉积构造的分析认为,在北带,泥盆纪不同沉积时期的古地理环境是不同的。中泥盆世中期为滨海—浅海相环境;中泥盆世晚期以及晚泥盆世为浅海陆棚—陆棚斜坡相环境。  相似文献   

18.
河南信阳群南湾组化石孢子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联达 《地球学报》1991,12(3):85-99
作者在河南信阳附近信阳群南湾组中、上部的轻变质灰色砂板岩中发现了丰富的孢子,此外还有疑源类(Acritarchs),几丁虫(Chitinozoans)和虫颚(Scolecedonts)化石。该孢子组合可与华南和西秦岭中泥盆世晚期和晚泥盆世早期孢子组合比较,亦可与西欧、北美和苏联中泥盆世晚期季维特阶(Givetian)和晚泥盆世早期弗拉斯阶(Frasnian)比较,其时代为中泥盆世晚期至晚泥盆世早期。 信阳群南湾组微体化石的发现不仅解决了长期争论的信阳群南湾组的时代问题,而且对秦岭和大别山构造带的区域地质调查和构造带的演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贺西地区晚古生代早中期同沉积断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西地区处于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的交汇处,该区晚古生代早中期处于早古生代洋盆体制与中生代陆内盆地发育期的转换时期,其盆地性质及成因争议颇多。在贺兰山地区工作中,作者发现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同沉积断层,并详细追踪了上泥盆统、下石炭统与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结合野外相关地质现象及前人的区域地质研究成果,对贺西地区晚古生代早期盆地的性质及其成因进行了讨论,认为该期盆地既非碰撞裂谷,也非前陆盆地,而是造山后伸展型上叠盆地,同时认为该伸展盆地的形成与古特提斯洋打开呈现同步性,具有一定的区域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20.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右江盆地的格局和转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右江盆地是在夷平的南华加里东造山带基础上再生裂陷的大陆边缘盆地,该盆地的形成与金沙江—哀牢山古特提斯洋盆关系密切,是一个具有台地与台间海槽相间结构的大陆边缘裂谷盆地。右江盆地自早泥盆世埃姆斯晚期开始裂陷,到石炭纪盆地与越北地块之间出现一个与古特提斯洋相关的局限小洋盆或深海盆。至二叠纪,该洋盆开始向西南俯冲于越北地块之下,形成活动大陆边缘。早三叠世晚期以后,随着该洋盆的闭合和碰撞造山,在凭祥、那坡等地出现同碰撞型的火山活动,右江盆地也于中三叠世转变为以复理石为特征的前陆盆地。因此右江盆地经历了裂谷盆地(早泥盆世晚期—晚泥盆世)、被动大陆边缘(早石炭世—早三叠世)、前陆盆地(中三叠世)的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