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眼斑拟石首鱼早期幼鱼的饲料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用 1 .92万尾平均体重为 1 .4 2 g 尾的眼斑拟石首鱼 (Sciaenopsocelle tus)早期幼鱼 ,在 5个海上浮式网箱中分两个阶段用粉末型配合饲料与传统的鲜活饲料进行饲养效果对比试验 .试验期间表层海水温度范围 2 2 .9~ 30 .0℃ ,表层海水比重范围 1 .0 1 55~ 1 .0 2 0 1 .试验结果如下 :对照组 (喂鲜活饲料组 )和各试验组 (喂粉末型配合饲料组 )全长和体重、体长和体重、全长和体长关系式的差异都不大 ,对照组和试验组实验鱼的平均肥满度分别为 1 .4 8、1 .51 g cm3.粉末型配合饲料组鱼的平均成活率为 81 .5% ,全长平均增长率为 73.2 % ,体长平均增长率 79.6 % ,平均增重量为 2 7.5g 尾 ,平均增重率为 52 6 .9% ,总投饲量为 336 .2 6kg ,饲料系数的平均值为1 .0 7.鲜活饲料组鱼的平均成活率为 87.2 % ,全长平均增长率为 57.0 % ,体长平均增长率为 6 1 .4 % ,平均增重量为 1 9.0 g 尾 ,平均增重率为 377.6 % ,总投饲量为1 1 54.2 8kg ,平均饲料系数为 5.1 6 .粉末型配合饲料养殖效果的综合生物学评定值为 2 38% ( >1 0 0 % ) ,表明其养殖效果优于鲜活饲料  相似文献   

2.
对 2 0 0 3年 6月 2 0日在胶州湾放流的约 13 0万尾南美白对虾 ,放流 (虾苗平均体长、体重分别为 3 .13cm ,0 .3 0 9g)的洄游分布、生长特性及回捕率进行了跟踪调查 ,结果表明 :南美白对虾适宜于胶州湾放流 ,且其生长期主要分布于胶州湾浅水区域 (水深 <5m) ,生长速度快 ,至 8月 2 0日~ 9月 3 0日回捕南美白对虾时的平均体长达到 13 .97cm ,平均体重为 3 5 .5 1g ,回捕率约为 12 .3 5 %。  相似文献   

3.
卵形鲳鯵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卵形鲳鯵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中,进行了不同饵料对仔鱼生长及成活率影响的试验,培育出体长3~5cm鱼苗23万尾.平均成活率为57.5%。结果表明用螺旋藻强化培育轮虫和采用二次培育方法进行卵形鲳鯵人工育苗.可提高鱼苗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4.
利用秋末至次年夏初福建省海区自然水温一般处于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生长最适水温范围这一条件,采用陆上工厂化养殖和海上网箱养殖二种方式,试验其养殖效果。利用海上网箱养殖方式,可以在秋末夏初自然水温处于大菱鲆最适生长范围期间,将大菱鲆鱼苗饲养至平均体质量500g/尾的商品规格。从2003年11月26日至2004年4月2日,鱼苗从平均全长11.3cm、平均体质量113.6g生长至平均全长27.1cm、平均体质量500.4g,成活率86.7%。而同一阶段,陆上水泥池的水温一般要比自然海区低1~2℃,生长速度也较慢。另外,大菱鲆对高水温有相当的耐受能力,在平均水温达27.0℃、最低25.2℃、最高达29.2℃的6月份,成活率仍可达85.9%。结果表明,在南方开展大菱鲆阶段性养殖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罗杰  杜涛  刘楚吾 《海洋通报》2004,23(2):41-45
将花尾胡椒鲷(Plectorbinchus cinctus)的受精卵在室内育苗池和室外大池不同环境下进行人工育苗比较试验,在26℃~28.8℃的水温条件下,室内培育盐度保持26左右,室外大池的盐度变动范围为26.2~22.9,经过36d的培育,结果显示:①在室内育苗池培育的鱼苗成活率最高为13.9%,最低为6.4%,平均为11.0%;室外培育的成活率仅为6%,室内培育相对室外培育的成活率增加45.5%。②室内培育的鱼苗平均体长为34.5mm,室外培育为52.1mm,室外培育相对室内培育鱼苗体长增加33.6%。③活力试验。室内培育的鱼苗成活率最高为94.8%,最低82.4%,平均为90.9%,而室外培育的鱼苗成活率则达到99.6%,室外培育相对室内培育鱼苗活力试验的成活率增加8.0%。因此,室内培育鱼苗的成活率相对较高,但生长缓慢,活力较差;室外培育鱼苗成活率相对较低,但生长快,活力强。  相似文献   

6.
双斑东方鲀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报道了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2 0 0 1年双斑东方人工繁殖及育苗过程与结果 .在春季当海水水温达到 1 6℃以上时 ,用DOM、LRH A3或HCG进行催产 ,混和或单一使用 ,剂量视亲鱼性腺成熟度而定 .受精卵在水温 1 8.0~ 2 2 .4℃、盐度 2 2 .1~2 8.6条件下 ,经 1 1 7~ 1 56h孵化 .用 2 0 5万尾开口仔鱼培育出平均全长为 3 7mm ,平均体重为 1 .3 g的鱼苗 52 .3 5万尾 ,成活率 2 5.5%.此外 ,对亲鱼的暂养、催产、受精卵的孵化、仔鱼的前期培育和后期培育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探讨 .  相似文献   

7.
花尾胡椒鲷的大规模生产性早繁育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2月28日至4月15日于湛江东海岛进行了花尾胡椒鲷(Plectorhinchuscinctus)大规模生产性人工早繁育苗的研究。研究选取网箱养殖的成熟健壮亲鱼,强化培养一段时间后,采用LRH-A2,HCG进行人工催产,自然受精后放在30m3的育苗池中培养15d,再转移到室外高位池中培养。育苗获得平均体长40mm的鱼苗33.3万尾,育苗成活率为12.8%。  相似文献   

8.
2007年引进179尾金头鲷Sparusaurata放于遮阳水泥池(17.5m3)进行养殖试验,长度约3cm鱼苗,经过366d的养殖,体重平均307.9g(260.0-380.0g);全长平均25.8cm(23.5-28.2cm);体高平均8.8cm(8.2-9.5cm).成活率92.2%,饵料系数2.3.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生长速度较快,抗病力强,适合于广西工厂化养殖.  相似文献   

9.
叶金聪 《台湾海峡》2005,24(4):553-557
本文系斜带髭鲷鱼苗室外水泥池不同生态系的育苗试验.在育苗前的“养水”期 间,1号池接入小球藻、微绿球藻、扁藻、金藻、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等生物饵料;2号 池仅接入小球藻、轮虫生物饵料.在水温19.1~23℃、比重1.019、pH值8.5的条件 下.2池鱼苗经100d的培育后,平均全长各为31mm和29mm,平均体重各为0.90g 和0.75g,成活率18.5%和10.1%.试验表明:在育苗前期,生物饵料的多样性有利于 开口仔鱼的摄食和营养,也利于鱼苗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提高日本对虾人工育苗成活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人工育苗中饵料配给、水质处理和控制,以及幼体病害防治的单因子和多因子正交试验及大面积生产验证,对提高日本对虾人工育苗成活率的几项关键措施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在Z期,添加螺旋藻Spiralsp.粉10g·(1.0×106尾·d)-1、光合细菌2ml·(m3·d)-1和Z3期添加卤虫Artemia无节幼体1-2个·ml-1,使Z1-M1期幼体的成活率提高10%-15%;(2)用36%甲醛0.065-0.13mmol·dm-3和光合细菌2ml·(m3·d)-1处理并改良育苗水质,以及在N期1次性加水75%,至M3期加满,P1-5期换水6%-10%,P6-10期换水15%-20%,用此方法控制育苗水质,作用显著;(3)用间投联用0.5g·(m3·d)-1抗菌素的方法预防幼体细菌病效果良好;(4)在10个总水体为543m3的育苗池中,共育出P8-10期的虾苗3.026×107尾,单位平均出苗量为5.5×104尾·m-3,N-P8-10期的成活率最高达65%,平均为54.6%。  相似文献   

11.
李宏宇  陈波 《海洋科学》1987,11(5):48-49
为了探讨网箱养虾的可行性,研究网箱养虾技术,1986年我们在普陀县六橫岛进行了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的网箱养殖试验,并在1只9m~2的网箱里养成对虾45.2kg。即5.0222kg/m~2。现将试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梭子蟹池塘沉箱式单养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九九九年至二000年,我们分别在威海张村水产总公司养虾三场和崮山镇对虾养殖场进行了三疣梭子蟹池塘沉箱式单养试验,试验选择甲幅达4cm的暂养苗进行分隔式养殖,避免了蟹间的相互残杀,平均成活率达85.4%,养成平均体重303.5g,平均亩产商品蟹318.8kg,平均亩利税7229.42元。  相似文献   

13.
三疣梭子蟹雌雄隔离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193亩池塘中开展三疣梭子蟹雌雄分养和雌雄混养对比试验。其中雌雄分养面积93亩,亩产商品蟹182公斤,平均壳宽12.6厘米,平均个体重230.1克,成活率40.2%。与雌雄混养相比,亩产量提高了53.6%,成活率提高了1.51倍。专家鉴定认为,梭子蟹雌雄分养,方式新颖,效果明显,技术水平属国内先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进行魁蚶吊笼养殖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入笼规格、挂养水层及放养密度对魁蚶的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比较了魁蚶吊笼养殖与底播养殖模式的不同差异。试验表明,吊笼魁蚶的最适入笼规格为1.5 cm;越冬最适挂养水层为3.5 m以上,度夏最适水层为2.5~3 m;第一次越冬最适密度为1 000粒/层,第一次度夏最适密度为500粒/层,第二次越冬最适密度为200粒/层,第二次度夏最适密度为100粒/层;通过吊笼养殖至3~4 cm规格后进行底播养殖,能够有效提高魁蚶成活率,由此可见,吊笼—底播接力养殖,是提高魁蚶养殖效益的一种有效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天津地区对2.2 cm左右规格的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进行试养殖,比较了两种养殖模式(笼养与砖养)、两种养殖密度下鲍的存活与生长情况,以及不同换水频率和不同饲料形状对鲍的生理状态和养殖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试养殖1个月后,笼养下的鲍存活率(74.4%)低于砖养(84.0%),且低密度养殖下鲍的存活率更高;随着换水频率的增加,鲍的摄食量逐渐增加,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化学需氧量的含量均呈减少的趋势;投喂不同形状饲料的组别间养殖水体氨氮、亚硝酸氮含量差异显著。因此,砖养模式更适合于作为天津地区鲍养殖的模式,并且降低密度、提高换水频率有助于改善水质,改良鲍的摄食、存活状况。  相似文献   

16.
于2011年10至2012年4月选择同一批次的墨西哥湾扇贝贝苗,采用大板笼和小板笼对该贝类进行中间培育和养成实验,研究了中培期和养成期不同养殖密度对该贝类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分析了养成期养殖密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中培阶段,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壳高、体质量、壳高相对生长率、体质量相对生长率、日增壳高、日增体质量和存活率呈下降趋势,方差分析表明,养殖密度对墨西哥湾扇贝存活率、壳高、体质量及相关生长速度参数产生显著影响(P﹤0.05)。大板笼养殖密度180个/层时,壳高为30.93mm、存活率为91.00%,小板笼养殖密度120个/层时,壳高30.84mm、存活率91.40%,Duncan法多重比较分析显示,中培阶段大板笼适宜的养殖密度为180个/层,小板笼适宜的养殖密度为120个/层。在养成阶段,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存活率、出肉率、壳高、体质量及相关生长速度参数呈下降趋势,方差分析表明,养殖密度对墨西哥湾扇贝存活率、出肉率、壳高、体质量及相关生长速度参数产生显著影响(P﹤0.05)。大板笼养殖密度60个/层时,壳高42.81mm、存活率86.33%、出肉率16.75%,小板笼养殖密度50个/层时,壳高42.35mm、存活率84.21%、出肉率16.91%。养成期经济效益分析表明,随着扇贝养殖密度的升高,每500g肉柱的粒数呈逐渐递增趋势,而每粒肉柱的重量和肉柱的价格呈逐渐递减趋势,养殖笼单层产量、产值和收益均呈现峰值变化规律。大板笼养殖密度为60个/层时,产量、产值和收益均达最大值,分别为177.17g/层、5.03元/层和2.33元/层,小板笼养殖密度为50个/层时,产量、产值和收益均取得最大值,分别为153.15g/层、4.48元/层和2.27元/层。经多重比较不同养殖密度下扇贝生长、存活和生长速度的差异,以及综合分析养殖密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提出养成期大板笼适宜的养殖密度为60个/层,小板笼适宜的养殖密度为50个/层。  相似文献   

17.
养殖方式、光照强度对哲罗鱼稚鱼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养殖方式、光照强度对哲罗鱼稚鱼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养殖方式实验中,哲罗鱼稚鱼体长、体质量均以室内静水组为最高,室内流水组其次,室外流水组最低。存活率以室内流水组为最高,室外流水组次之,室内静水组最低。统计分析表明养殖方式对哲罗鱼稚鱼终末体长、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体长生长参数以及体长、体质量变异系数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光照实验中,哲罗鱼稚鱼的存活率、体长、体质量及特定生长率、体长生长参数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在哲罗鱼稚鱼室内培育阶段,适当地增加部分光照有利于其存活、摄食与生长。本研究结果为哲罗鱼高效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光色对豹纹鳃棘鲈幼鱼摄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光色对鱼类摄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作者在模块化小型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以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幼鱼(体长21.2 cm±1.22 cm,体质量112.46 g±2.632 g)为对象,设置5种光色环境(红、黄、绿、白和黑暗),进行了4个月的循环水养殖实验。结果表明:绿光下豹纹鳃棘鲈幼鱼摄食率高、饵料转化率高、饵料系数低,但不同光色下豹纹鳃棘鲈幼鱼的摄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幼鱼的体长增长,绿光组和红光组大,且与其余3组间差异显著(P0.05);幼鱼的体质量增长,绿光组最大,红光组和黑暗组次之,白光组和黄光组最小,且三者间差异显著(P0.05);各组幼鱼的肥满度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白光组幼鱼存活率(只有50%)最低外,其余各组幼鱼存活率均在80%以上,其中绿光组最高,为88.33%。可见,在循环水养殖生产中,绿光环境有利于豹纹鳃棘鲈幼鱼的摄食、生长和存活。  相似文献   

19.
Fecundity in the New Zealand spiny lobster Jasus edwardsii (Hutton)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a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14 selected females “in berry” (i.e. carrying external eggs), ranging in carapace lengths from 9.5 cm to 17.0 cm. The following data were obtained for each specimen: (a) the total weight of eggs carried, (b) the average number of eggs per 1 g sample, and (c) the total number of eggs carri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noted between the total weight of eggs carried and increase in carapace length. The total weight of eggs carried ranged from 26.9 g in a small specimen of 9.5 cm C.L., to 123.9 g in a large female of 16.0 cm C.L. No 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average number of eggs per 1 g sample and increase in carapace length. A low count of 3,541 eggs per 1 g sample was recorded, and a high count of 5,005 eggs. A direct relation was noted between the total number of eggs carried by J edwardsii and increase in carapace length. The number of eggs carried ranged from a low figure of about 124,278 in a small specimen of 9.5 cm C.L., to a high figure of about 538,242 in a large female of 17.0 cm C.L. The rate of increase in fecundity was found to be greater in smaller than in larger females of J. edwardsii  相似文献   

20.
凡纳滨对虾CTSL基因与生长相关的SNP位点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个凡纳滨对虾品系的CTSL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筛查,发现在生长指标差异的对虾中存在特征较为显著的7个SNP位点,其中3个属于外显子上的突变,4个属于内含子上的突变.B210对虾品系体重月平均生长量约为7.58g,体长月平均生长量约为2.31cm,B310对虾品系体重月平均生长量约为3.96g,体长月平均生长量约为1.48cm,HNIT对虾品系体重月平均生长量约为3.04g,体长月平均生长量约为2.18em.从市场价值来看,B210和B310品系比HNTr品系生长相对好些.进一步的PCR产物直接测序比较分析表明在生长指标较好的对虾品系,这7个SNP位点表现为纯合子;而在生长指标较差的对虾品系,在这7个SNP位点上31.6%表现为杂合子.虽然国内外有不少关于CTSL基因SNP位点的报道,但是与生长快慢的相关分析还鲜有报道,且这些SNP位点与前人发现的位点有所不同.本研究发现的CTSL基因的SNP位点与对虾生长快慢相关,将为凡纳滨对虾生长研究提供有用信息,从而有助于为对虾选育提供可靠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