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线状要素是地理信息系统、地形环境仿真的基础数据,其压缩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线状要素存储的结构特点和无损压缩算法的编码特点,利用差分变换和均值变换对线状要素的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精简线状要素的存储空间,减少数据存储冗余,集中数据能量,然后运用通用LZW压缩算法对数据进行二次压缩,达到了较高的压缩率。  相似文献   

2.
线状要素是地理信息系统、地形环境仿真的基础数据,其压缩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线状要素存储的结构特点和无损压缩算法的编码特点,利用差分变换和均值变换对线状要素的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精简线状要素的存储空间,减少数据存储冗余,集中数据能量,然后运用通用LZW压缩算法对数据进行二次压缩,达到了较高的压缩率.  相似文献   

3.
针对经典的线要素全局化简综合算法D-P算法因缺乏拓扑控制而易产生自相交问题,且阈值选取不确定、严重影响简化结果的不足,文章在分析D-P算法优缺点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渐进式改进方法,并对改进算法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D-P算法优化了线状要素的化简综合结果,且提高了简化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4.
线要素化简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状要素是地图中数量最大、要素类型最多样的要素,其化简在地图自动综合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目前对线状要素化简算法的改进、化简质量、化简精度等方面的研究较多,对线状要素化简算法的效率研究较少.此处是在兼顾化简质量的前提下研究算法效率,通过分析化简算法约束参数的特征,将线状要素化简算法分为6类,选取其中的几个典型算法,分析了其时间复杂度,并按照线状要素化简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将其分为线性算法和非线性算法两类,初步探讨了适合这两类算法的并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明旺 《东北测绘》2012,(2):142-144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为了使地图线状要素数据的可视化有较高的质量,就需要对线状要素进行光滑处理。如何使得折线光滑后,让原始点更多地保留下来,是衡量该类地图数据精度的重要依据。本文提出了一种折线光滑处理的三点算法,该方法拟合精度高且算法简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用于自动化制图、GIS等地图线状要素的绘制中。  相似文献   

6.
提出一种针对矢量线状要素数据的零水印算法。首先,利用Arnold技术置乱原始水印图像;然后,采用Douglas-Peucker压缩算法提取矢量线状要素数据的特征点;最后,将置乱后的水印图像与由相邻特征点所构成直线的斜率调制所得的二值矩阵进行异或运算,从而构造出零水印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抵抗常见的平移、旋转、缩放等几何攻击,并且对Douglas-Peucker压缩和裁剪攻击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7.
线状要素是道路、管线、界限等实体的抽象表达,是地图显示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对线状要素进行标注能帮助人们直观地了解对象的地理特征。标注算法是GIS软件的基本功能,过自适应标注算法实现了对任意形态线状要素的自动标注,方法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8.
空间数据生产是分幅进行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经常需要将跨图幅的面状或线状要素,合并成同一要素,使其符合现实世界情况.从数据生产与应用的角度,提出了一种DLG数据要素融合算法,并基于.net平台使用C#语言对算法进行了实现.实践证明,该算法对DLG数据要素融合是有效的,且算法处理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一种有效的线状缓冲区生成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缓冲区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重要的空间分析功能之一.本文对线状缓冲区算法做了进一步改进,提出一种基于轴线转折点旋转生成线状缓冲区的算法,简化了线状目标缓冲区边界的生成过程,较好地解决了双线的等宽性.最后用实验数据对算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算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空间数据网络传输存在用户等待时间长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道格拉斯-普克(D-P)算法来进行线状要素的化筒方法.为了支持数据的快速导出,使用二叉树存储D-P算法的中间结果,并对二叉树进行线性化,以保证空间数据在服务器端得到有效的多分辨率组织;在此结构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矢量数据多分辨率渐进传输模型和策略;最后通过真实的线状道路数据,分别开展了PC客户端和移动客户端与数据服务器之间的渐进式传输实验,并引进信息熵度量开展了网络数据传输过程中地图信息量的保持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改善用户的体验效果和传输效率.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地球椭球体的缓冲区构建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彭认灿  王家耀 《测绘学报》2002,31(3):270-273
从分析基于平面的缓冲区存在的不足入手,提出建立基于地球椭球体的点、线、面和复合要素缓冲区的设想,并详细论述了基于地球椭球体的点和线要素缓冲区构建技术。在此基础上,对构建面和复合要素的缓冲区作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基于Delaunay三角网模型在矢量等高线基础上通过弯曲特征分析,给出了一种地形结构特征提取及谷地树组织的方法,与传统的基于DEM或TIN数据结构提取地形特征的方法相比,该方法不仅得到了谷地系统在平面图上的拓扑结构,还获得了河谷在空间分布上的汇水范围,依托矢量线、多边形的几何关系判断,增强了谷地树组织中的结构化,避免了DEM方法中的噪音干扰,方法的核心是Delaunay三角网在单根等高线弯曲深度表达上的层次结构识别。基于系统地实验详细讨论了3种树的结构化组织:等高线弯曲特征嵌套结构表达的二叉树、谷地系统拓扑关系表达的平面结构树、水文意义上主支流河谷表达的语义层次树。  相似文献   

13.
基于Delaunay三角网模型在矢量等高线基础上通过弯曲特征分析,给出了一种地形结构特征提取及谷地树组织的方法,与传统的基于DEM或TIN数据结构提取地形特征的方法相比,该方法不仅得到了谷地系统在平面图上的拓扑结构,还获得了河谷在空间分布上的汇水范围,依托矢量线、多边形的几何关系判断,增强了谷地树组织中的结构化,避免了DEM方法中的噪音干扰,方法的核心是Delaunay三角网在单根等高线弯曲深度表达上的层次结构识别。基于系统地实验详细讨论了3种树的结构化组织:等高线弯曲特征嵌套结构表达的二叉树、谷地系统拓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傅立叶波形分析算法处理了光谱反射率数据,把不同地物的光谱分解为特征意义明确,信息内涵丰富,对各种地物可分辨性强的各次谐波分量。诸谐波分量的参数——波幅和初相唯一地决定了其对光谱曲线的贡献和构形位置。试验表明傅立叶波形分析算法可以成为处理各种成像光谱仪获取的超维图像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5.
周顺平  张江东  左泽均  王鹏 《测绘科学》2012,37(5):20-22,26
本文在深入分析传统接边算法的缺陷后,提出了一种高效的任意范围接边算法。该算法通过对参与接边的要素类进行2次筛选,提取参与接边的要素,有效缩短了算法的执行时间;为了按照接边要素的空间邻近关系进行接边匹配,将接边要素和接边线的交点与接边线首点间的折线距离作为键值对接边要素信息进行排序,提高了接边匹配效率,并且能准确处理在接边线节点处接边的情形。并通过武汉市等高线数据更新的接边处理试验,验证了该算法的高效性与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线特征进行高分辨率影像与LiDAR点云的配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图从离散点云数据中寻找影像的同名点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传统的基于同名特征点的配准方法难以使用。应用共线方程作为严格配准模型,利用LiDAR点云空间中的线特征替代传统配准模型中的点特征,取得了高精度的配准结果,同时对点云密度和影像分辨率之间的尺度关系进行了半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重判据的线状符号自动跟踪算法。该算法根据线状符号的三个特性,由多级灰度影像为基础抽取信息,以形成多重判据,由此可有效地跟踪线状符号。该算法在实际系统中得以实现,并在生产单位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18.
DEM数据辅助的山脊线和山谷线提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从数字化地形资料中自动提取山脊线和山谷线的技术在测绘、工程设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现有的山脊线和山谷线自动提取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后 ,指出充分利用数据中所含有的地形信息是正确提取山脊线和山谷线的有效途径 ,那种试图仅依靠二维等高线形态分析的方法很难得到理想的结果。依照该思想本文设计出了一种基于DEM数据辅助的山脊线和山谷线提取方法。该方法先利用等高线数据建立区域地形概略DEM ,然后借助三维地形分析的技术辅助进行山脊线和山谷线的提取。文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它所提取的山脊线和山谷线与实际地形相符合。  相似文献   

19.
杨清臣 《东北测绘》2014,(4):180-182
以基于CORS的线路工程测量为研究对象,以长春某石化供气管道工程为研究背景,简要介绍了吉林CORS系统的特点和功能,分析了吉林CORS在石化供气管道测量中的应用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作业实施方法及测量结果,并进行了误差分析。通过对比采用吉林CORS系统和常规RTK测量方式两种方法得出的数据精度,总结出吉林CORS系统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