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1979年以来,我们在研究杂交稻在本省山区适应性的试验中,发现粳型杂交稻比籼型杂交稻有更好的适应山区气候的能力。它具有生育期短、耐低温、抗逆性(风、病)强,比常规稻稳产高产等特点。因此,认为在本省中高山区推广粳型杂交稻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本文以粳型杂交稻黎明×C_5,为代表品种,根据1979——1981年在天目山区田间试验和调查结果,从农业气象角度分析了该品系在山区种植中有关农业气象指标、经济性状及其适宜种植高度等问题,为推广引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浙江中、北部地区短时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和警报系统研究”(简称“浙中北课题”)于1987年列入省科委重点科学技术研究计划。该课题由浙江省气象局(含省气科所、省气象台)承担,杭州大学地理系及湖州、金华、宁波、嘉兴、杭州、舟山、衢州、绍若市气象局参加。“浙中北课题”结合国家“七五”攻关项目“9—2”课题,将试验研究区延伸扩大到本省中、北部,研制建立了由气象资料采集与加工处理系统(包括地面自动站、人工加密观测、雷达监测网、VHF通信网和计算机信息加工处理系统),0—12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杂交水稻亲本的花期相遇问题,今年在1977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在盘城公社进行了第二年的田间分期播种试验,并且试验是大田和盆栽观测相结合进行的。杂交稻亲本我们选用了江苏省生产上推广的父系是IR—24,IR—26,IR—661;母系有二九南1号A,珍汕97A。父本系统三个品种从播种至始穗的时间相差无几;母  相似文献   

4.
1984年黄岩县气象站在县科委组织下与平田乡农科站合作,在海拨400米高的山地进行杂交稻(汕优6号)旱栽试验。旱栽播期分六期,从4月15日起每隔10天播一期。当年该乡668亩旱栽杂交稻获平均亩产858.5斤的收成,比蕃薯多142.1斤,高产地块亩产1414.4斤,增产显著。该成果已得浙江省气象局科技进步奖。现根据其观测资料分析杂交水稻旱栽的农业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5.
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两系杂交稻的首要不育系———培矮64S制种的气候适应性, 一方面可为两系杂交稻的生产提供决策参考, 另一方面也可为其它不育系的研究提供借鉴。分析气候适应性时, 首先利用播种—抽穗天数及其对应的气象资料, 建立发育期模型; 然后利用自交结实率资料及其对应的气象资料建立育性量化模型, 并求出育性转换的光温指标; 最后将我国稻区35个站点42年 (1951~1992年) 的气象资料代入发育期模型, 求出各站点的可能出穗持续期 (最早出穗期—最晚出穗期的历期), 对比育性转换的光温指标, 确定培矮64S在80%、90%和95%保证率下连续不育 (可育) 的初、终日, 将连续不育期作为生产杂交稻种子的季节, 将连续可育期作为繁殖培矮64S的季节。结果显示:培矮64S仅能在海南岛及云贵高原中低海拔地区自交繁殖; 而在东北、云贵高原以外的稻区, 培矮64S均可用于生产两系杂交稻的种子, 各稻区制种季节的长短、起止日期与种植地的纬度、海拔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近年生产实践表明,合理发展双季杂交稻是推动我区粮食生产走上新台阶的重要增产措施之一。根据丽水山区农业气候特点,和双季杂交稻亩产吨粮在不同气候年型下的多组合、多点试验示范资料,得出威优35作为早季栽培高产、稳产性能好。本文以威优35的气候生态特性为主,分析探讨双季杂交稻亩产吨粮的气候适宜性,为双季杂交稻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早春(2—3月)低温阴雨天气是我国南方早稻育秧期间的主要气象灾害。多年来,这种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方法一直是气象工作者致力探讨的课题。本文介绍这种天气过程的一种长期预报方法,它简单易行,经过多年预报业务使用,效果较好。 一、早春低温阴雨天气标准 根据多年的调查和试验,我局确定的早春低温阴雨天气过程标准为表(1)所列。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杂交稻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显著提高,并已成为提高水稻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但由于杂交稻生育后期的抗寒性较差,适温幅度较窄,以及人们对低温危害其结实的规律性认识不足,未能采取积极有效的防御措施,在社、队和年际之间尤以晚季栽培的产量不稳定。连续几年来在参加“全区水稻两寒协作试验”的基础上,79年参加“全国杂交稻结实的低温冷害指标及其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规律的探讨“联合试验,探索低温危害杂交晚稻结实的一些生理原因,鉴定低温危害结实的指标,为充分发挥杂交稻的增产潜力,合理利用有利的气候资源,进行防御和农业气象服务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50年来, 中尺度气象学研究一直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首要课题。早在1963年,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就开始参与主持国内首次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尺度气象学试验。此后, 又先后主持了“京津冀灾害性天气监测和超短期预报基地” (1986—1990年)、“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研究” (1997—2003年)、“我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研究” (1998—2003年) 以及“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2004—2009年) 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这些项目中,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有关单位密切合作, 独立自主地完成了数字天气雷达系统、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车载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风廓线雷达系统、全自动扫描双通道微波辐射计、自动气象站网、中尺度气象资料自动收集、处理、分析及显示集成系统等研制工作, 并且研制发展了中尺度非静力大气数值预报模式。利用现代中尺度大气探测网, 组织实施了多次中尺度暴雨等大气综合观测试验, 取得了丰富的中尺度观测资料, 为我国中尺度气象发展奠定重要的科学与技术基础, 做出了重大贡献, 先后获得了16项国家科技奖励。  相似文献   

10.
由区局气候资料室,区局业务处用半年时间(1987年3月至1987年8月)完成的《PC1500-ccS400编制高表-1,高表-2的业务化试验》课题,于1988年4月21日由区局科教处组织六个单位(包括地州局)的同行专家及业务试验单位进行了验收.该课题是1987年新疆气象系  相似文献   

11.
3.准业务试验及其评价 珠江三角洲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系统1989年进行了预试验,1990年进行了准业务试验。准业务试验共44天分三阶段进行:①4月1—20日为局地强风暴监测预报试验;②5月20日至6月10日为前汛期暴雨监测预报试验;③8月26—29日(9016台风影响)为热带气旋监测预报试验。试验区以广州为中心东西长260公里(112—114.5°E),南北宽160公里(22—23.5°N),面积41600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上游暴雨科学、业务试验四川协作组实施情况晋玉田(四川省气象科研所610072)1引言国家科技攻关85—906项目一“台风、暴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技术研究”共设置10个课题,其中08课题是“暴雨科学、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理论的研究”,编号85一...  相似文献   

13.
一、比较试验情况挪威气象研究所(DNMI)从1984年9月开始进行一个不同类型的空气湿度测量仪器的比较试验,并将继续进行下去。比较试验包括的传感器见表1,表中U——相对湿度%,T_t——干球温度,T_v——湿球温度,T_i″、T_v″——当T_i<10℃时加热后的温度,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试验,找到了 3种两用核不育系在赣州市繁种和制种的适宜播期和农用海拔角度,从而为两系杂交稻繁殖和制种的成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关键词:两用核不育系 育性 试验  相似文献   

15.
对于华南前汛期暴雨过程的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特征,已有不少定性的研究[1].②,但未能解决用雷达回波作降水定量预报的问题,本文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区75—09—02课题准业务试验期间广州713雷达分层显示和地面加密雨量资料(每小时一次雨量)分析了三次锋面降水过程的雷达回波强度及与地面降水强度之间的Z-R关系、强回波顶高度与地面降水强度的关系,并与国内外利用雨滴谱资料求取的Z-R关系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新型高效吸水材料(γ-PGA)的农业应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由南京化工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新研制的生物聚合高效吸水材料——γ—聚谷氨酸(γ—PGA)在农业上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γ—PGA两次重复的平均吸水率可达到1108.4倍,比目前市售的聚丙烯酸盐类吸水树脂高2.85倍。γ—PGA对土壤水分的吸收率为30~80倍。γ—PGA的水浸液在土壤中有较强的保水力和较理想的释放效果,具有明显的抗旱促苗效应。用不同浓度PEG(6000)试剂(聚乙二醇)模拟土壤吸水力的种子发芽试验表明,γ—PGA有较强的吸水和保水能力,可明显提高小麦和玉米的发芽率。γ—PGA的直接拌种试验和γ—PGA水浸液的鲜切花保鲜试验对提高植物种子发芽率和延长保鲜期都有显著效果。为进一步发挥γ—PGA在农业上的应用价值,需要进一步开展植物—土壤—γ—PGA的水分平衡模型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制种花期相遇的积温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 近年来,围绕杂交水稻制种花期相遇的积温法预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服务工作。这些工作肯定了积温法预报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发现积温值在地区、年度、季节之间的不稳定性,因此采取了一些订正的方法,以提高积温的稳定性。但由于各地供试品种不同,或者因试验设计、观测标准的不一致,使对积温的研究受相当大的限制。1979年,全国杂交水稻气象科研协作组在南京、徐州、长沙、南宁以及福建的汤川(龙溪县)、宁化六个点进行了杂交稻制种花期相遇的积温稳定性研究的联合试验。广东省农业气象试验站(南海点)也按同一设计进行了试验。供试品种为母本珍汕97A,父本IR26,杂交组合汕优6号。  相似文献   

18.
两系法杂交稻65396在我国一季稻区的制种播差期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具有超高产水平的两系杂交稻 6 5 396 (培矮 6 4 s× E32 )为研究对象 ,在分析母本不育系培矮 6 4 s用作单季稻区域制种时的稳定不育期的季节和持续期的基础上 ,用生育期模型分析了培矮 6 4 s与 E32在南方一季稻区制种时的播差期及其变化规律。研究得到的两系法杂交稻制种技术的气象学方法可供其他熟制地区应用。  相似文献   

19.
《气象》2001,27(12):60-63
综合评述近 5年大气科学外场试验及其重要成果 (1— 3)…树木年轮碳稳定同位素在气象中的应用 (1— 9)…青藏高原大气臭氧研究 (4— 3)……………………业务集合预报系统的现状及展望 (6— 3)…………高空急流与中纬度系统影响下台风暴雨的研究现状(8— 3)……………………………………………气象卫星探测资料在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应用(9— 3)…………………………………………………能量与水分循环———气候研究的热点 (9— 9)……黑碳气溶胶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意义(11— 3)…………………………………………………研究论文热带气旋灾害…  相似文献   

20.
利用长时序(1961—2012年)的辽宁省夏季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2008—2013年CMORPH(中国自动站与NOAA气候预报中心morphing技术融合的逐时降水量0.1°网格数据)夏季逐小时降水资料、2000—2012年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高分辨率中小尺度数值模式WRFV3.3.1,对辽宁暴雨日变化规律进行了统计,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1)辽宁省内陆地区基本为午后降水(暴雨)峰值,沿海地区基本为午前降水(暴雨)峰值,内陆平原站点凌晨到午前有次峰现象发生。(2)辽宁降水日变化特征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内陆地区午后降水峰值、沿海地区午前降水峰值的主要原因是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山区、东北平原、海洋三大地形热力性质的不同而诱发的局地环流日变化。内陆地区午后—夜间降水峰值由山地—平原局地环流上升支诱发,沿海地区凌晨—午前降水峰值现象由海—陆局地环流上升支诱发。(3)对内陆站点做去除大地形试验的数值模拟试验表明,去除大地形对于日累积降水量无明显影响,但对内陆站点的降水日变化有影响,去掉地形后,内陆站点降水峰值发生时间基本均明显提前至正午前后且峰值雨量均明显减小;沿海站点做海洋改陆地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海洋改陆地试验对于日累积降水量也无明显影响,但对沿海站点降水日变化有影响,海洋改为陆地后,沿海站点降水峰值由午前变为午后至夜间。数值试验结果进一步说明山地、海洋大地形是诱发辽宁降水日变化规律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