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在各種情况下所觀测得的氨的光譜的變化,表明這光譜的譜線組成幾羣,其出現依靠激發的强度。在低壓下由輕微激發所得的光譜,對於天體物理學有很大的興趣,我們在本文里將要加以敘述。這光譜里波長的测定一直達到8900埃。  相似文献   

2.
銀河星雲的偏振曾經被人透過阿黑曼(Ohman)或李約(Lyot)的偏振計去做攝影觀測。在分析器(analyseur)的位置相差π/4所拍的兩張照片,就足以决定星雲各區偏振光的百分數和偏振面的方向。我們對於蟹狀星雲作了29個區域的偏振觀測,每個區域的直徑是8″。在那些“無定形”物質的纖維結構不太混淆的區域里,偏振面的方向和巴德(Baade)所發見的纖維的方向是相合的(圖4)。據4000—5000埃和5200—5800埃兩光譜區所得的相同的結果,表現偏振度很强(>40%),這是和席克洛夫斯基(ShMovsky)与奧特(Oort)的理論相合的。瀰漫星雲,因其光輝微弱並有夜天光陪襯,觀測是困難的;雖然這樣,我們在10個星雲的117區里,做了偏振的觀測。偏振化最强的區域,按所研究過的星雲,偏振度可由20%變至40%。如果NGC 7023的徑向偏振真是這團星雲物質的主要特徵,那么觀测到的偏振面的方向和可見的發光細絲相重合,更像是確定的事實了。有些星雲的偏振,不能說是徑向的;但仍能證实偏振面的方向跟隨比較顯著的星雲亮絲。由色餘的测定,基本上表明:瀰漫星雲比較照耀它的星,更藍一點,這和星的距離的函数有系統的變化。觀测的結果和与可見光波長相近的固體質點對於光所生的漫射的情况,是相合的。  相似文献   

3.
研究各種類型的恆星的空間分佈對於星系結構和天體演化過程的瞭解是很必要的.光譜中有發射線的B型星已經發現了一千個以上.其中只有小部分的光譜曾經被詳細研究過.一般說來,Be星光譜裏的吸收線很寬很淺,發射線也很寬.這表示,Be星自轉得很快,赤道上的自轉線速度大多數超過每秒100公里,甚至有超過每秒500公里的.有一些Be星的譜線不寬,那是因為它們的自轉軸和視線成很小  相似文献   

4.
紫金山天文台发見的小行星紫金一號的初步軌道和跟踪觀測的星曆表,已經發表於本學報的三卷一期第1-3頁。這軌道祇根據從一月廿日到二月三日十四天觀测的弧长來推算,準確性當然不會很高,我們按照這星曆表所給的方位,繼續着作攝影觀测,一直到三月廿三日为止。以後星光變得太弱,我們便再也觀测不到了,起先觀测所得的位置和星曆表很相符合。但越到后來,观测與計算之差,很快的加大,  相似文献   

5.
1.發射星雲的主要特點是它在外方的物質運動与散逸。在獵戶座NGC1976的詳細研究中,我們测出了星雲与激發星θ′Ori之間的相對運動(ΔV=-11.5±1公里/秒)。而在許多大的發射星雲中,星雲周圍的廣大地帶都現出有含着弱光的物質。(這在NGC 1976中直徑達3°以上)而這可以看作星雲物質散逸的證  相似文献   

6.
自從1954年秋,紫金山天文台60厘米返射望遠鏡修理校準完畢後,我們就把這儀器投入於小行星方位的攝影觀测工作.在牛頓裝置的焦點上(焦距300厘米)二十分鐘的露光,北極星序中,攝影星等17~m.8的星象顯然可見。這遠鏡光力較強我們便有了發見小行星的條件.因為較亮的小行星,都已早經發見.近年發見的小行星,絕大多數的星等都在14~m及15~m左右.我們直徑15厘米焦距150厘米的  相似文献   

7.
电子温度,和電子密度同是气体星雲的基本物理因素之一。我使用握特-蒲若方斯天文台的120厘来口徑的望远镜,对于可能觀测得到的行星状星雲,作了它们的电子温度的决定。本文第一段內,我利用席董(Seaton)由理论推出的電子温度和禁戒谱线的強度间的关系式,对[OIII]的強度作譜线光度的测量,定出電子温度。本文第二段內,我利用6个行量状星雲,对它們的連續光譜和巴尔末(Balmer)跳变加以研究,以验证第一節内所得的结果是正確的。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四十多年前漢次勃隆和羅素分別獨立發現了恆星的絕對星等和它們光譜型間的關係。這項統計關係的重要性,愈來愈顯著,它關係到恆星的結構,年齡,化学成分和恆星總體的演化。把恆星的絕對亮度當做縱坐標,它們的光譜型,或相當的有效溫度,作横坐標,幾千顆恆星在這圖上的分佈並不是散漫不規則,絕大部分,六分之五以上的星,都密集在沿左上到右下的狹條,所謂主星序的範圍内。當初的發現只是一個經驗關係。之後,伏脫-羅素定理在理論上給以解釋。這定理說,若是星内的壓力,不透明度和產能的速率是溫度,密度和化學成分的函數,那末星的  相似文献   

9.
這四顆小行星(1)是紫金5號(P.O.5),共有七次的觀測。但是在1957年12月份裹所觀测的兩次,從軌道計算結果,證明這最後兩次的,是屬於另一顆小行星的。(2)是在觀测久已失蹤的小行星(1125)China時拍攝到的。觀測的弧長有七十天。很有可能它就是失蹤的中華號。但還有待攝動計算,把前後相距三十年的觀测,聯系起來才能够作最後的肯定。(3)是紫金6號(P.O.6)。經國際小行星中心暫定號數為1957 VA。觀测弧長約六十天。從短弧初軌算得的星曆表,曾發表在國際天文協會天文電報组的快報No.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我們在以前的兩篇文章中,已經討論了恆星大氣中譜綫形成的基本概念,以及研究恆星大氣物理性質和化學組成的恆星光譜學的基本推導方法(即生長曲线法)。我們將在本文中討論前兩篇文章中所未論到的恆星大氣物理性質的一個特殊形式(即恆星大氣中的氣體運動)。在從前,恆星光譜學的發展是從研究恆星的视綫速度開始的。可是,到了恆星的高色散光譜的大型望遠鏡建成之後,才有可能探討個别恆星的相對運動,例如恆星自轉、热運  相似文献   

11.
在這個工作的第一段里,我求得對於任何厚度的球層大氣在表面上昏暗的定律,表为吸收與發射兩種係數的函數。這個公式比通常所用的多項式更要普遍一些,應用到太陽的情形,改進了日輪中心附近昏暗的計算法。第二段因討論到球面的曲率和輻射在這球層內的折射,對於星輪邊綠的影響,听引出的修改,我們討論了一般的情形和對於太陽辐射的特殊情形。這個修改數,即使在太陽的情形,也是不可忽略的,雖然折射的効應,因缺乏實驗的數據,尚难算出,可是球層的曲率的効應(純粹是一個幾何學上的问题),是可以算出的,縱然有時须得使用一些外插。我研究了這個効應對於表面層的溫度和在這些層裹的“能源函數”(fonction-source)的变化所生的影響。最後在第三段里,我舉出在里昂天文台使用的色度學的方法,對於太陽求出的色温度的結果,更用一種光譜法,證明赤道帶和極區有一種色温度的差異的存在,這差異是在第一方法里已經表示明白了的。  相似文献   

12.
60厘米返光望遠鏡的攝譜儀經蔡司公司修理,1956年6月寄到我台後,我們就開始拍攝恆星光譜。在這裹我們介紹一下儀器的大致情况和拍的一些光譜照片和它們的光度描記。 攝譜儀的光學部分分作三種裝置:一是牛頓裝置,有縫;二是牛頓裝置,無縫;三是卡塞格林裝置,有縫。前兩者準直鏡的焦比是1:5,後者準直鏡的焦比是1:16.5,都和各自的主鏡的焦比相等。準直鏡的口徑都是4厘米。稜鏡和照相部分只有一種,三種裝置都適用。它的稜鏡是由兩個60°考紐稜鏡組成,海邊長8厘米,高5.1厘米。照相物鏡是石英  相似文献   

13.
下列二表所載的月掩星觀测,是1954年內利用佘山觀象台40厘米折光望远鏡(焦距700厘米)所得的观测結果:這是繼續天文學報第2卷第2期的观测報告。表內所載時刻,仍係利用停錶(估計到十分之一秒)記錄下來的;而停錶每日兩次與徐家匯觀象台所播時號校正,所有歸算方法,與往年一樣。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前文(此後簡稱文Ⅰ)我們假設星的重元素含量,Z=0.02,對不同合氫量的主序星在赫-羅圖上的分佈作了研究,在图上畫出了一系列不同值的等氫含量曲綫。用這些曲线和從觀测到的坎南和芼根的主星序,蓀覃箕的原始主星序,約翰遜和歇爾脫納的零年標準主星序以及庫般所引榷倫般的13個疏散星團的主星序作了比較,除了二、三個疏散星團外,一般都很滿意地說明了各個主星序的原始氫含量和它們演化的久暫。  相似文献   

15.
這裹發表的小行星(包括二次彗星)位置是在1958年上半年內所作的照相觀测。用以觀测的遠鏡是口徑60厘米、焦距300厘米的反射望遠鏡和口徑15厘米、焦距150厘米的折射望遠鏡。它們在下表底片號數一欄中相當地以N號和T號表明。表中標以P.O.代號的是本台觀測到的、星曆表中未能對認出來的小行星。每次觀測所用比較星通常選自攝影星表,其中也有一部分選自A.G.星表。表中觀測与計算之差一欄係與蘇聯理論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研究以絕對單位表示出的太陽連續光譜的能量分佈,對於發展太陽大氣層結構的理論有很重要的意義。研究連續光譜的能量分佈以及太陽圓面亮度從中心到邊緣的變化是建立太陽連續光譜理論的實驗基礎,根據觀測獲得的資料擬成光球模型。這種光球模型是建立吸收线理論必要的組成部分。 瞭解太陽連續光譜的能量分佈,除了理論上的意義以外,在實際方面也是很重要的。太陽是天文學中测量天體能量的主要標準。在實驗室的研究中物理學家常常利用太陽作  相似文献   

17.
天琴座β星是1784年英国青年人約翰古德力克(John Goodricke)所发見的食变星.它是由于两顆很接近的B型巨星互相环繞运行而构成的系統.其中两子星有貭量轉移的現象.1958年的测光和光譜观測,显示出相連續两周光曲綫极小处的寬窄,曾有显著的变化.同时星的外壳光譜线的強度,也有相应的改变. 为着进一步研究这个問題,斯德哥尔摩(Stockholm)天文台提議世界各国天文台于1959年8月8日至9月11日从事天琴座β星的测光观測和光譜观测.从此可以获得将  相似文献   

18.
前言佘山天文台的太陽分光儀,成立於1949年,儀器的構造巳於前說明了.由於光柵發霉及儀器設計上的缺點,1951年起就沒有觀測到太陽表面的活動.儀器主要的缺點在於焦距過短,因而光譜色散度不大,欲抽取單色光觀测太陽很是困難.昔年海爾(Hale)創立目视太陽分光儀時,曾先後作過焦距長短的試驗,從焦距  相似文献   

19.
(一) 屬於本星系羣的河外星系 屬於本星系羣的河外星系自1944年巴德(W.Baade)確定增加了NGC 185,147兩個後,總數一共有13個。這些都是最靠近我們銀河系的河外星系,早年前,這些星系之所以视为一羣,乃因其距離可由此等星系內部所含的造父變星來测定,以後則認为本星系羣包含距離我們在600,000秒差距(ps)以內的任何星系而它們的  相似文献   

20.
斯隆数字巡天光谱数据中发现,类星体SDSS J2220+0109光谱中同时出现如下极为罕见的吸收线:氢巴尔末线Hα和Hβ,亚稳态He I* λλ3889、3189tt,CaⅡH、K,以及来自FeⅡ*能级的波数分别为7 955 cm~(-1)、13 474 cm~(-1)和13 673 cm~(-1)的众多吸收线.上述吸收线具有相似的速度结构,线宽达1 500 km·s~(-1),相对于发射线表现出蓝移.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吸收线很可能来自部分电离区,密度n_E≈10~6cm~(-3),柱密度N_(H I)≈10~(21) cm~(-2),Lyα共振散射对氢原子的激发起重要作用.SDSS J2220+0109斯隆r星等为16.56 mag,是探索活动星系核中特殊吸收线起源的理想实验室.将来的紫外光谱观测可以更加准确决定吸收气体的密度、柱密度、电离参数等物理性质;光学光谱监测有助于限定吸收线的产生机制.此外还发现,SDSS J2220+0109中的FeⅡ发射线显著区别于典型的窄线赛弗特Ⅰ型星系ⅠZw 1,很可能来自低密度气体,进一步研究有助于理解类星体中FeⅡ发射线的起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