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洋渔业在我国水产业中,居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海洋渔业,对于安排好沿海几百万渔民的生活,使沿海人民尽快富裕起来.对于巩固海边防和解决城乡人民吃鱼难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海洋渔业的调整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当前还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近海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继续衰退。渤海的小黄鱼、带  相似文献   

2.
顾洪  李军 《海洋科学》1992,16(1):53-53
黄鲫(Setipinna taty)是渤海的优势种并为主要的小型经济鱼类,年龄与生长做为种群结构数量动态以及合理利用该资源的基础研究,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自1982年4月至1983年5月,逐月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渤海进行鱼类资源调查的双船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黄渤海在对虾、小黄鱼、带鱼等传统主要渔业资源相继衰退的情况下,鲅鱼成了可以替代的唯一大型经济鱼类资源。据统计:1995年以来,黄渤海每年捕捞产量唯一超过10万吨的经济鱼类就是鲅鱼,1997年更是达到18万吨。然而,百姓们在吃到物美价廉的鲅鱼时,却不曾想到这一经济鱼类也正面临着衰竭的危险。有的渔业研究人员则坦言,如果鲅鱼资源继续遭受更严重的破坏,黄渤海渔业生产将步入  相似文献   

4.
照片说明     
我国在渤海已开始了水产生产牧化的研究,查明这个海区鱼类资源的现状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特别是对上层鱼类生物量的估计,以往从未进行过。 图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次开展的鱼类上层拖网取样及应用  相似文献   

5.
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的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系统分析,简化了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并剖析了近50年来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的变化特征,这对进一步阐明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的变化特征以及研究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表明,渤海主要鱼类可聚为4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和腐屑食性鱼类,在此基础上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可简化为3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第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和碎屑→底栖动物→底栖动物食性鱼类和头足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第二条食物链);碎屑→腐屑食性鱼类(第三条食物链)。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第一条食物链渔业资源已取代第二条食物链渔业资源成为最主要的渔业资源,第三条食物链渔业资源生物量百分比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已成为继第一条食物链渔业资源的第二大类渔业资源。渔业捕捞、渤海次级生产力结构的变化以及各渔业资源生物自身生长和繁殖特点的不同是导致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渤海鱼类区系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关于渤海的鱼类区系,张春霖等(1955)曾报道了116种;林福申1)根据1958年6月-1959年11月渤海大面试捕资料(其间12-3月未调査)记载了渤海底层鱼类74种,他在分析了这些鱼类的区系性质后提出,其中暖水性鱼类19种、温水性鱼类44种、冷温性鱼类11种,并认为渤海鱼类的区系性质属温水性。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82年4月至1983年5月在渤海进行的底拖网逐月试捕调査和1983年6,7月上层拖网试捕调査资料,以及有关文献和本所历年来的采集记录鉴定,渤海已记录的鱼类有19目,66科,156种,其中我所试捕调查获108种,文献和采集记录补充了48种。本文根据以上资料,对渤海鱼类的种类组成和区系性质进行分析。渤海鱼类名录和种的区系性质按分类系统(成庆泰、郑葆珊,1987)列于附表。由于调査范围、时间及捕捞工具有限,遗漏种类在所难免,但作者认为上述材料已基本上能反映渤海鱼类的全貌。  相似文献   

7.
蓝点马鲛在黄、渤海的渔场、渔期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C.&V.)(又称蓝点鲅、鲅鱼)为东、黄、渤海洄游性中上层经济鱼类之一,其最高年产量达4万吨之多。近年来,在北方海区不少经济鱼类资源下降的情况下,黄、渤海区篮点巴的资源,却在十多年间仍继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其年产量一直保持在2—3万吨的水平。随着蓝点鲅流网渔业的发展,渔业生物科学面临的任务,是要进一步了解并掌握蓝点鲅捕捞群体的洄游分布和资源变动的规律,以为渔情预报、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渔业的发  相似文献   

8.
渤海西部的毛虾(Acetes chihensis),是渤海的重要水产资源之一,成为河北、天津、山东惠民、昌潍地区的转网、樯张网等定置网具的主要捕捞对象。解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里,其资源发生过很大变化。从产量看,分为三个变动时期,前后渔获量高,中间渔获量低,呈马鞍形。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在渤海里近十多年来,除对虾进行人为保护外,其它多数经济鱼类因扑捞过度而衰退,唯独渤海西部毛虾资源仍处较稳定上升的趋势。上升的原因何在?有  相似文献   

9.
渤海蓝点马鲛食物链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60年代起,我国开始进行鱼类食性的研究(杨纪明、郑严,1962;杨纪明、林景祺,1966),并且开始以食性分析的方法,对特定海区内的鱼类食物关系进行研究(邓景耀等,1986;张其永等,1981),这为海洋食物链研究提供了初步资料。但至今尚未见有单种鱼食物链结构的研究报道。 蓝点马鮫 Scomberomorus niphoni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为暖水性、洄游性、中上层鱼类。通常每年6月进入渤海产卵,11月前后离开渤海,向深海做越冬洄游(韦晟,1980)。蓝点马鲛作为渤海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近些年来资源量一直保持相对稳定(韦晟,1982;朱德山、韦晟,1983)。进行蓝点马鲛的食物链研究,一方面有助于进行蓝点马鮫资源的预测、增殖及管理,另一方面对阐明渤海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换也具有一定意义。本文试图对蓝点马鲛食物链结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虾虎鱼类Gobioidei是包括弹涂鱼科Periophthalmidae、鳗虾虎鱼科Taenioididae等在内的一群小型鱼类。全世界计有约1720种左右,全国有161种海水虾虎鱼类,其中有20种分布于渤海,这次调查共采到19种,其中有2种系黄海边缘分布,为渤海首次记录。本文报告了虾虎鱼类在渤海水域的名录,分布和生态学特征,分析了它们在渤海生态系中的作用,特别是对增殖放流对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迄今,联合国粮农组织惊呼:世界上没有哪种海洋鱼类的处境是令人乐观的。不是吗,渔船遍及世界茫茫大洋,疯狂般地捕捞已使海鱼资源濒临枯竭。人们不禁要问,鱼类何罪之有?渔民们将来难道还想满载而归吗?今日“海盗渔民”1982年世界各国签署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各国的专属经济区可由领海基线扩大到200海里,1994年11月生效。然而,事与愿违,原指望沿海国家能保护他们自己的海域,以阻截其他渔船和  相似文献   

12.
对黄、渤海鱼类等级多样性的推算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为给不同取样地点或时期鱼类群落多样性的比较提供基础资料,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黄、渤海底拖网调查,并综合迄今为止的鱼类分类学研究,系统地更新了黄、渤海鱼类组成名录,并计算了其等级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黄、渤海有鱼类379种,隶属于264属,129科,36目,3纲。其中软骨鱼类12目,24科,50种;硬骨鱼类23目,104科,328种。根据黄、渤海鱼类总名录,计算了其等级多样性指数(△^ )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A^ )的理论平均值及95%置信漏斗曲线,其中等级多样性指数(△^ )的理论平均值为77.7。  相似文献   

13.
蓬莱地处渤海海峡南岸,胶东半岛北部中央,位于北纬37°25′~37°49′56″,东经120°34′44″~121°09′之间,向北与庙岛群岛隔海相望,地跨黄渤海交界,浅海以岩礁为主,由于山崖和岬角的延伸,形成了一些天然的小型港湾。这里底栖生物多样性较高,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进出渤海湾、莱州湾的徊游性鱼类由此经过,鱼类种类较丰富。作者于1998年11月11日和13日,分别从在蓬莱阁北部浅海海域作业的渔民手中获得两尾活体角箱魨①Lactoria cornutus(Linnaeus,见图1),体…  相似文献   

14.
莱州湾海蜇资源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蜇(RhopilemaesculentaKislinouye)是巨型食用水母,经济价值很高,在渤海的渔业地位仅次于对虾(Penaeusorientalis)已成为该海湾沿海渔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我国年出口量高达2-3×104t,居世界之首。近年来海蜇资源波动很大,渔情难以预报,不仅严重影响了渔民的经济收入,而且对市场的冲击也很大。辽东湾和黄海北部大洋河口附近浅海的海蜇资源消长原因已有了不少报道并能做到渔情预报“~‘’。探讨莱州湾海蜇资源将有助于海上山东建设和莱州湾的开发。一、海蜇的习性海蜇是浮游性腔肠动物,营世代交替生殖,水母型通过有性生殖…  相似文献   

15.
王诺  丁凯 《海洋通报》2019,38(2):202-209
渤海是斑海豹在我国唯一的繁殖地。研究结果表明,半个多世纪以来,渤海的斑海豹数量减少了80%。尽管我国20世纪末已将斑海豹列为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采取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一系列措施,但在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其数量仍不断减少。近年来,随着海洋环境的改善,斑海豹的数量有了明显回升。本文从海冰面积、鱼类资源以及水质污染等方面分析了渤海海洋环境的状况,探讨了斑海豹数量变化的原因。本文研究可为我国有关部门在制定渤海环境保护政策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渤海底层的鱼类生物量估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我所1982年4月-1983年5月在渤海进行的底层拖网逐月调查资料(共447站次,鱼类样品200多万尾,计2万多公斤),用传统面积法对渤海底层的鱼类生物量作了估计,并对有关开发利用问题作了讨论.1.渤海底层的鱼类生物量周年平均值是55662t,最高为9月达123824t,最低为3月,只有8333t.这种季节差异与渤海水温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底层的鱼类生物量密度周年平均值为0.696t/km2,约为1930年的1/5.2.渤海底层各种鱼类生物量,以黄鲫为最高,周年平均值达10500t,占总生物量的19%.其次是小黄鱼、蓝点鲅、鳀、孔鳐、黑鳃梅童、鲈、美鳐、银鲳、半滑舌鳎、凤鲚、绿鳍马面魨、棘头梅童鱼等.3.渤海底层各月鱼种相对生物量更替最高是4月转5月,达71.9%,最低为3—4月,只有24.2%,周年平均值为43.6%.4.渤海底层取样,带鱼网获量周年平均值只有11g/h,鳓鱼为73g/h,均濒临绝迹.小黄鱼达6.749kg/h,它在渤海底层的总尾数有5亿尾,显示其数量的明显回升.黄鲫为底层优势种(10.7kg/h),鳀鱼为上层优势种,6月达20.1kg/h.  相似文献   

17.
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东太平洋沿岸厄瓜多尔南部和秘鲁北部沿海发展起来的较弱和暖的向南流动的洋流,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每年圣诞节前后,因此当地渔民称之为“圣婴”(西班牙语Elnino)。50年代以前,只有当地的渔民对此比较关心,因为暖洋流破坏了生态平衡,海中鱼类赖以生存的浮游生物由于海水温度的升高而无法繁殖,导致一些鱼类缺乏食物大量死亡,以鱼为生的海洋鸟类也遭厄运,渔民及  相似文献   

18.
渤海是我国的半封闭性内海,沿岸入海的河流众多,水质肥沃,基础生产力较高,是多种经济鱼虾类的主要产卵场和索饵场。渤海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除有水运、石油开采和晒盐业之外,在海洋渔业生产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渤海水域中的基础生产力,是保障对虾供应、增加渔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根据我们初步研究,现提出一个  相似文献   

19.
资源评估是应用各种统计和数学方法量化地于业种群形态对渔业管理选择的反应。资源评估不仅仅是预测静止的最佳捕捞努力量和持续产量,而是评估鱼类和渔民对管理决策和其它变化的动态反应。在动态的渔业系统中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是一个困难的任务,资源评估生物学家要配合管理者和决策者提出适当的问题,和思考渔业对变化的动态反应。  相似文献   

20.
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 T. & S.)是鲱亚日(Clupeoidei)鳀科(Engrau1idae)的一种近海中上层小型鱼类,太平洋西北海区,如我国、朝鲜、日本及苏联远东水域均有分布。鳀类可供制鱼粉、鱼酱、鱼干或提炼鱼油等。近十多年中,全球渔业捕捞产量增加最大的是鳀科鱼类;最突出的是秘鲁鳀鱼(E. ringens) 其产量曾跃居世界第一位。 各国学者对鳀鱼类作了不少研究,尤其是欧洲学者对欧洲鳀鱼(E. encrasicholus) ,日本学者对鳀鱼,在繁殖习性、种群、洄游、分布和生产预报等方面作了不少研究。我国对这种鱼类过去注意得很少。根据捕捞经验,水产部门、科技工作者及渔民都认为,这种鱼类资源潜力不小,因而把它作为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但由于研究不够充分,捕捞加工技术也未完全解决,目前这种鱼类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