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全球地震活动性三要素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信息中心地震目录资料的分析,表明有可能划分出全球地震活动性的三个组成要素:1)地球各半球和一些巨大地区普遍具有的全球性要素(T要素);2)北半球和南半球的镜像对称要素(M要素),其特点是南半球的地震活动性增强时,北半球的地震活动性减弱,反之亦然;3)反映地震活动性长期减弱或者增强的线性活动性要素(L要素);4)对于最强的地震(M≥5.5)全球性要素(T)表现最为显著,在研究弱震为主的地震(M≥4.0或M≥4.5)总频谱时,M要素最明显。发现了强震次数和弱震次数的最大值之间存在着负相关性:弱震次数的最大值与强震次数的最小值相重,反之亦然。每当过去所发现的强震次数最大值与弱震次数最小值在时间上出现重合以后,经过2-3年,弱震次数就会增加5%-10%。我们将此现象称为“峰值响应”。  相似文献   

2.
1974年永善7.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在演变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异常特征:(1)围绕主震形成一个地震活动增强区,而主震处于增强区内的空区,从而形成环形分布;(2)在孕震过程中,增强区经历了一个走向由NE向变为NW向、区域由大变小的过程;(3)增强区内地震活动性呈现出很强的20年的韵律性,而在主震前增强区形成阶段长周期(20年)却消失,短周期(5年以内)突出。然后从连续介质力学角度,运用包体模型的力学  相似文献   

3.
用地震活动性参数(地震频度N,地震能量E和地震b值)的二维空间等值线计算机扫描技术,系统地追踪了1983年菏泽5.9级地震前后三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动态演化情况。结果表明,菏泽5.9级地震前1-4年,河北平原断陷南部地区特别是其东界聊考断裂带地震活动异常增强,地震频度增高,地震能量释放加速而地震b值降低;地震活动增强区的长度约200余公里,未来主震发生于地震活动增强区的边缘;震后约一年左右震中周  相似文献   

4.
Sq外源和内源电流体系的经度效应和UT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IGY/IGC期间全球地磁台网以及中国地磁台站的资料,计算出每-UT小时的S外源和内源电流体系.对S电流体系UT变化和经度效应的分析研究表明,S外源电流体系的空间图案没有显著的UT变化,电流涡焦点的地理纬度与磁赤道有密切关系,其变化范围,北半球为25°-35°N,南半球为30°-42.5°S.外源电流总强度的平均值为229kA(北半球)和173kA(南半球),其变化范围为±50kA(北半球)和±40kA(南半球).S内源电流体系的图案和强度有显著的UT变化,电流体系焦点纬度有类似于外源电流系的变化.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太平洋地区,内源电流体系的总强度明显小于大陆地区的内源电流强度,表明这些大洋地区上地幔电导率低于大陆地区.  相似文献   

5.
南半球环流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的关系   总被引:51,自引:7,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可 《地球物理学报》2006,49(3):672-679
本文对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年前期(3、4、5月的季节平均)和同期(6、7、8月的季节平均)的南半球环流作对比分析,探讨南半球环流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的关系. 结果表明前期和同期南半球环流均有显著差异,春季南极涛动对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影响较夏季显著,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在春、夏两季中有很好季节持续性. 因此,春季南半球环流异常可以作为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主要短期气候预测因子. 南、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相互作用是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可能的联系机制是从南半球高纬到北半球东亚沿岸经向分布的正压遥相关. 研究中还发现在长江中下游的涝年,整个对流层中南半球春、夏两季有持续增温,这说明了南北半球的温度梯度减弱也是东亚夏季风减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丰富的地震历史资料,采用长时间大范围的思路对1695年临汾大地震前的活动场进行了剖析,发现临汾大地震前表现出很强的活动异常特征:临汾地震前环绕主震震中形成一个NE向的长600km的椭圆形环形分布图象;在孕震过程中,增强区内的地震活动可分为3个强弱不同的阶段,空间的不均匀性(震丛率、有震面积率以及蠕变释放率等)也不同;并且在巨震前地震活动增强区内的活动性主要表现为短周期成分,在正常阶段出现的  相似文献   

7.
应用Sompi谱分析方法,对1989年1月至1990年7月发生在唐山地区的20个地震和1988年7月至1989年10月发生在大同周围地区10个地震波(体波和面波)资料,及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自1959年以来ML≥2.0地震目录资料的频谱进行了分析,从而对几次大地震前地震波和地震活动性波频谱异常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所得结果表明:较大地震前,地震波(体波和面波)及地震活动性的fd,均可能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异常变化;地震波及地震活动性的fd变化可能成为地震预报的有用指标;Sompi谱方法在处理地震波及地震活动性资料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六安流动地磁测量异常的映震能力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义高 《地震学刊》2001,21(2):11-14,22
将安徽省六安地区流动地磁测线12个流动地磁测点的∑│δfi│异常与安徽中西部地震活动性作对比分析,初步结果为:12个流动地磁测点的∑│δfi│≥Fu),一年内安徽中西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增强;反之,则安徽中西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较弱。此方法在地震的中短期预报中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南半球减速膨胀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长期观测资料,得出南半球纬线圈纬线长变化率和全球活动板块边缘扩张与汇聚运动速率,并与3Ma平均地质地磁模型NUVEL1A的估算结果进行比较:(1)空间大地测量技术测得南半球纬线圈纬线变化率均为正值;(2)南半球测站的垂向运动除了赤道附近几个测站下沉,其余91髎的台站全上升;(3)南半球相邻板块的现今汇聚和扩张运动速率均比3Ma平均地质模型NUVEL1A估值小,而北半球相邻板块的汇聚和扩张运动速率没有系统性的变化. 这些实测结果反映了南半球纬线圈方向在减速伸展,南北方向在减速拉伸,即南半球在减速膨胀.  相似文献   

10.
喜马拉雅地区的均衡重力异常与地震活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50—1975年的地震资料,用地震迭加法绘制了喜马拉雅中、东部地区地震活动性图。并与该地区均衡重力异常进行定量比较。结果表明:在喜马拉雅地区地震活动性随均衡重力异常下降(上升)而增强(减弱),大的负均衡重力异常往往与高地震活动性有关。较强的地震活动通常出现在均衡重力异常水平梯度变化较大的地区,缅甸西北地区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喜马拉雅中部地区的二倍,结合该地区大地构造,探讨了造成高地震活动性和均衡重力异常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巨大地震前地震活动环形分布图象与规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梅世蓉  宋治平 《地震学报》1996,18(4):414-419
针对巨大地震前经常出现的环形现象展开了系统研究,分析了我国及边界地区16次巨大地震前与部分强震前的环形分布特征,对其普适性、规则性及预测意义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巨大地震前数十年至上百年,在其周围经常出现中等以上地震形成的环形分布现象,这个图象具有很强的普适性,不仅无一例外地出现在巨大地震前,而且出现在7级多地震以前.活动环一般出现在巨大地震周围数百公里至上千公里范围(依震级而定);环内地震活动具有特征不同的三个基本阶段: Ⅰ阶段活动水平较低,分布较散,主震震源区表现为空区;Ⅱ阶段活动性增强,频度、强度、集中度、应变释放率、分布面积率等均增加,空区缩小或消失;Ⅲ阶段活动整体较前期有所减弱,空区再度出现;活动环包围的主震源区在震前数十年可能出现1~3期活动(称为早期、中期与晚期震源活动);活动环包围的空区长度经历大——小——大的变化过程等.根据活动环出现的区域、长度及环内地震活动状态的分析,可以估计巨大地震的发生地区、震级及地震孕育所处的阶段.这对巨大地震的长期预测是有价值的.本文还对震前活动环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玉树断裂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李闽峰  邢成起 《地震地质》1995,17(3):218-224
通过实地考察和室内工作,对玉树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分段研究。该断裂划分为3段:(1)西北段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以水平左旋活动为主,水平滑动速率达7.3mm/a,沿断裂带展布大量的古地震事件遗迹;(2)中段第四纪以来的主体活动时段在晚更新世以前,以正断层活动为主;(3)东南段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以水平左旋活动为主,水平滑动速率约5mm/a,沿断裂带分布有大量的古地震事件遗迹,历史上记载的最大地震为1896年的邓柯7.0级地震  相似文献   

13.
关于抚顺矿震活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1988年以来抚顺矿震资料,用李治平等人建立的矿山地震能量冈贝尔Ⅰ型极值分布模型,并结合其它地震活动性分析方法,对抚顺矿震活动危险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近几年矿震活动水平急剧增强与矿区断裂构造活动无关,主要是由于煤矿采掘所致;今后一定时期内,如果采矿条件不变,矿震活动频次和强度可能仍分别按约33.3次/年和0.08级/年自然增长速度增长;未来几年内矿震的最大强度为Ml4.0左右(概率为0.58-0.72)。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八五”,“九五”地震预报攻关研究的成果。对1987年寻乌Ms5.5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性异常特征进行了再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前出现小震活动空区,地震活动“增强-平静”,前兆性震群活动等多项明显的地震活动性异常。这些异常还表现出一些中期向短期过渡的特征。对将来主震的中短期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郭培兰 《华南地震》2011,31(1):29-36
分析了广西ML4.5级以上地震前表征地震活动增强的5种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时间扫描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对这5种参数进行分析可以提取中等地震前的异常信息,而且异常明显,说明这些地震活动性参数对广西未来中强地震的趋势分析有一定的预报意义,广西中等地震前地震活动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陆近期强震能活跃起来吗?:关于地震趋势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德富  黎令仪 《地震》1994,(3):10-15
本文对我国近几年强震活动趋势估计出现高预报和低活动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从全球和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反相关关系以及1985年以来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基本特点和自律节奏分析得出:(1)中国大陆近期连年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活动期尚未到来;(2)目前的低水平活动状态不会突变;(3)近期的趋势应注意西藏,四川,云南的地震活动增强。  相似文献   

17.
黄辅琼  晏锐  陈顒  车时  王文旭  耿杰  顾瑾萍 《地震》2004,24(1):112-118
在水平层状含水层(一维)模式下, 根据含水层应力与井水位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表达式, 利用华北地区40多口深井水位动态变化资料, 探索研究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状态。 即水位上升代表构造应力场压性增强张性减弱; 水位下降代表构造应力场压性减弱张性增强。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1995~1998年华北北部地区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和山西构造带北部水位普遍上升, MS5.0以上地震活动频繁; 1999年以后华北地区水位普遍处于下降状态, 反映了华北地区1999年以来构造应力场状态以张性为主, 整个华北地区MS5.0以上地震活动处于相对平静状态。 该结果可为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性预测研究提供应力场背景信息。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弗吉尼亚洲布坎南县煤矿区,用直接安置在地下长壁矿上面的一台地震仪监测了三个月的微震活动。该活动为具有冲击的、短暂的地震性质,在距离为500m处的持续时间为几秒,表明尾波随时间的延长向低频移动。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矿内覆盖塌落(沉降)之前的微震活动性是否有增加的前兆.如果有的话,是否能披地面上的地震仪探测到。最初的记录是在被监测矿山进行回采作业的前两周进行的。对微震发生“前”“后”的水平进行比较表明:随着采煤作业的进展,地震次数增加了6倍,即由每小时1次事件增加到每小时7次事件。在监测期间记录到的微震总数超过了15000次,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实际的采煤作业期间。采煤时发生的地震每小时超过30次,与非工作时的每小时7次的低比率形成对照。犁煤之前的岩石断裂和煤层断裂,是造成这些地震中绝大多数的震级非常小的原因。塌落和岩爆(强烈的喷发将岩石碎片推人矿内),也对总的地震活动性起作用。似乎塌落(其中某些大的也可在地面上感觉到)是与犁煤无关的地震活动性的主要根源,因为地下有广阔的自由表面区。任何有关塌落的地质活动性前兆都被工作时的高功率干扰有效地屏蔽掉了。因此,采用了地面地震监测,以试图记录塌落地震活动性增强的一些前  相似文献   

19.
钟以章  张正曙 《中国地震》1993,9(4):364-372
本文在综合地质、地貌、地形变、地震、物探和年代测定等资料的基础上,对东岗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全面分析。所得结果表明,东岗断裂性在中更新世时期有过两期活动,但自晚更新世(10万年)以来没有活动,故可鉴定为非能动性断裂。  相似文献   

20.
根据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的初步资料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编印的《PreliminaryDeterminationofEpicenters》月报,整理出1993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目录,并画出1993年1-12月全球及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性指数A(b)值曲线。1993年全球地震活动水平初步评定为中等偏高;全球地震活动中心在太平洋西北边缘地震带,共发生M_s7.6地震两次。全球地震活动最高月份为9月,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最高月份为10月。三次最大地震分别是:7月12日的日本北海道西南近海地震,8月8日的马里亚纳群岛以南(关岛)地震,9月10日的墨西哥恰帕斯州近海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