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Л.Н.O的因子型公式对金矿床的成因模式进行了描述。因子型公式说明12个因子的性质-产生成矿的地质作用、该地质作用的深度、地球动力环境、矿质来源、成矿溶液来源、成矿过程能量的来源、成矿溶液的成分、沉积的环境、沉积的机理,分带性,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和矿石沉积的热力学环境。  相似文献   

2.
对还原型"激发成矿"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还原型"成矿激发因素"热液铀矿床是由成矿溶液流到成矿空间,Eh骤然显著降低,达到矿质沉淀所需的还原条件引起铀成矿.热液铀矿床还原型"成矿激发因素", 按还原剂的来源分为两个亚类:内在还原亚类和环境还原亚类.重点阐述还原型"成矿激发因素"的分类、特征、形成条件、代表性的矿床及找矿意义.为衡量环境(围岩)还原能力,提出了环境还原指数E=(R+S+C)/(氧当量数+氟、氯当量数),来表示环境(围岩)还原能力与铀成矿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扬子克拉通周边及其隆起边缘的铅锌矿床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扬子准地台为大型克拉通碳酸盐发育的地区,从震旦系到中三叠统为典型盖层沉积,其中许多地层中不乏碳酸盐沉积。新中国建国以来,在其周边及其隆起边缘的碳酸盐地层中,陆续发现了许多层控铅锌矿床。近几年来,随着地质大调查的开展,又发现一批很有希望的铅锌矿化集中区。笔者总结了这些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并将这些矿床与国外的MVT矿床进行对比,探讨它们的矿质来源、成矿溶液、成矿机制和成矿控制因素等。  相似文献   

4.
脉状铅锌(铜、银)多金属热液矿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矿床学分类研究中对沉积岩容贱金属矿床的命名和分类尚未统一,其中一类赋矿围岩为沉积岩、矿体受构造(断层、褶皱等)控制呈脉状产出的、成矿金属为铅锌铜银多金属的矿床成为缺失环节,缺少系统的归纳总结。但该类矿床是造山作用的产物,对其进行归纳综合分析,有助于了解造山作用中的矿质迁移和沉淀过程。本文将该类矿床资料收集,对其成矿特征、控矿构造、成矿流体、矿质来源等进行分析总结。研究表明,此类矿床与造山作用或造山带有着紧密的联系。成矿物质表现为多源性,包括基底围岩、岩浆来源以及幔源贡献。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流体、变质流体、盆地卤水等多种来源,部分矿床的成矿流体受大气水影响。该类型矿床与MVT铅锌矿床有相似之处,但在成矿环境、控矿因素、金属来源以及成矿流体来源等方面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王清晨 《沉积学报》2013,31(5):751-756
叶连俊先生是《沉积学报》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编,是我国沉积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本文把叶连俊先生沉积成矿理论研究的主线概括为三个环节:成矿来源-成矿作用过程-成矿预测。其中,“外生矿床陆源汲取成矿论”侧重强调成矿来源问题,“工业磷块岩物理富集成矿说”、“沉积矿床多因素多阶段成矿论”和“生物有机质成矿说”侧重强调成矿作用过程与因素,而“沉积矿床成矿时代的地史意义”则侧重强调成矿预测问题。文中指出,叶先生理论创新的工作基础主要有两条,一是他的新思想来自对研究对象的认真观察,二是他的新理论来自对表观现象的深入思考。叶先生的理论创新之路告诉我们,取得理论创新需精于野外观察,善于总结提高,敢于挑战传统和勤于超前思考。  相似文献   

6.
湘西黔东地区铅锌矿成因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通过实地观察、收集整理大量资料认为:湘西黔东地区铅锌矿床为加拿大派纳派因特式以锌为主的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矿床成因为热卤水成因,成矿金属物质以幔源为主、壳幔混合,矿质硫来源于矿层上覆中上寒武统白云岩中的膏盐,成矿温度为中—低温,含矿溶液为热卤水,成矿时代为加里东晚期,加里东早期形成矿源层、晚期改造矿源层形成矿床。保—铜—玉深断裂带是成矿金属物质来源的主要通道。本区是寻找以锌为主的铅锌矿较有前景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黄革非 《湖南地质》1998,17(1):23-27
该文总结了郴州东坡地区产于棋锌桥组中的铅锌矿床地质特征,从成矿地质条件、成矿物质来源、含矿溶液性质、成矿温度及成矿过程等方面,论证了这类矿床为典型的“沉积-改造-叠加型”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8.
地质流体是一定地质作用的产物,而矿床的形成过程与特定地质构造背景下地质流体的产生、运移和聚集有着密切联系。不同成矿流体的成矿机制各有差异。岩浆热液因温度降低、压力减小等因素使热液中成矿物质达到过饱和,从而产生矿质沉淀;沉积盆地含矿热卤水流体在热对流、沉积压实等作用下运移、充填、聚集;与海底基性火山活动有关的现代大洋海底热液形成硫化物矿床;地幔流体的碱交代作用形成大型一超大型中高温热液矿床。在具体的成矿过程中,各种构造环境又对流体中的成矿元素的分配、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志群 《云南地质》1996,15(2):230-237
因民组是昆阳群中的重要赋矿层位之一。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包裹体和同位素研究表明,因民期的成矿方式为火山热水喷流—沉积成矿。成矿环境为半深水一深水局限盆地,成矿背景是以“洋盆化”为特征的裂谷作用。成矿作用是在地台不够稳定,裂陷不够强烈的条件下发生的,成矿物质以壳源为主,扩张深切作用控制着矿质的活化和运移,沉积条件决定了矿质的空间定位。  相似文献   

10.
西成铅锌矿化集中区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的岩矿证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光 《甘肃地质》2002,11(1):32-43
热水沉积成矿与正常沉积矿床在矿质来源和成矿机制上有很大的差异 ,反映在岩矿石结构构造上也有明显的差异性。虽然都有特征的沉积韵律条带、纹层构造 ,但由于热水沉积成矿矿质浓度大而形成了稠密而富集的组构 ,二者可区分。通过对西成铅锌矿化集中区两类热水沉积矿床的岩矿石组构进行论证 ,认为他们不但以上述特征区别于正常沉积矿床 ,而且各自也有差异 ,厂坝式矿床在组构上保留了原始沉积富而大的特点 ,虽有矿物粒度在变质作用中重结晶加粗的富集过程 ,但没有完全破坏原始的热水沉积构造。毕家山式矿床也具有原始沉积特点 ,但在改造过程中有热液叠加交代充填的现象 ,而原始沉积特点则又可区别于热液矿床 ,硅质岩的结构构造就是明显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河南银洞坡金矿床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洞坡金矿矿源层岩石建造为火山 -沉积建造 ,矿源层对矿床的形成及矿体的产状、形态、规模起到双重控制作用 ,金矿床具有层控矿床的特征。成矿热液来源是变质热液 ,矿质来源于矿源层 ,矿源层的成矿元素来源于地幔。矿床成因类型为层控火山 -沉积 -变质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2.
运用时间分析与空间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胶东众多金矿床的成矿背景、控矿因素、矿质来源、成矿作用过程和矿化产出特征等多方面的比较分析,认为胶北隆起带与胶莱盆地都属于同一胶东金成矿体系。  相似文献   

13.
舒树兰  李彬  陈林 《西北地质》2015,(1):137-144
督冷沟铜钴矿床位于近东西向东昆仑构造带东段,其形成于晚古生代岛弧环境,成矿地质作用非常复杂,绿泥绢云母千枚岩为主要赋矿地层,构造变形使矿质运移、富集。根据矿床地质特征、矿物共生关系、矿石矿物结构构造特征以及矿物生成顺序,可将成矿过程划分为热水喷流沉积成矿期、构造变形叠加改造成矿期和表生期。形成的矿石有氧化矿石、硫化矿石及两者混合的混合矿石。通过微量、稀土元素特征分析表明,成矿物质来源最合理的解释是热液流体与围岩发生水-岩交换,应为多源。矿石的稀土元素特征与现代大洋中脊喷流热水沉积的含金属沉积物及其热液稀土元素特征相似,但又有不同,反映了矿石的形成过程较复杂,可能经历了后期的富集改造。  相似文献   

14.
钾盐是重要的工农业生产资料,虽然已经有诸多关于钾盐矿成因的研究,但关于大地构造运动与钾盐成矿的构造背景和成矿模式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分散。本文首先从钾元素的初始成因出发,梳理出钾盐的物质来源。然后分别从钾盐矿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进一步分析在稳定克拉通环境、陆块汇聚环境和陆块裂解环境下的钾盐矿成矿过程,说明包括构造、物质来源和气候三要素都是大陆漂移和大地构造运动的结果。大地构造是钾盐矿形成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它控制了盆地的形成,也控制了钾盐的物质来源,还间接控制了蒸发岩沉积过程中陆块的空间位置和气候条件。最后通过印支地块中的呵叻盆地钾盐矿实例,给出了一个钾盐矿多级凹陷预富集成矿模式。结果说明大地构造运动是钾盐成矿的最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5.
关于金的改造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造作用形成的金矿床广泛分布在自然界,由于受认识限制,长时期内被人们划入其他成因类型之中。该类矿床可出现在沉积岩,变质细碎屑岩,变质岩,侵入岩及火山岩中。其主要特征是:多分布在构造单元边缘带深大断裂发育外,赋矿及矿质来源岩石多种多样,地岩、区域变质与成矿间有时差存在,成矿溶液主要为大气降水或建造水。改造成因金矿床异常发育,主要由于金具活泼的地球化学性质。矿质来源岩石为分布普遍,成矿流体广泛存在以及  相似文献   

16.
王伏泉 《黄金地质》1995,1(3):47-53
将我国的沉积建造划分为前地槽型、地槽型、地台型和地洼型4类,并均从(1)赋存金故体,(2)在沉积-成岩期成矿和(3)为沉积-成岩期后成矿提供矿质3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秦岭凤太矿田金属成矿系列初探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以八卦庙金矿和八方山- 二里河铅锌矿为例, 重点论述了凤太矿田金属矿床的主要特征, 并将其分为两个不同的成矿系列,即热水沉积型Pb、Zn (Cu) 成矿系列和热水沉积-岩浆热液叠加型金成矿系列。这两个成矿系列在成矿地质环境、含 (赋) 矿层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方式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王吉秀 《西北地质》1999,32(2):25-29
明金沟金矿产在华力西晚期花岗岩体内的断裂构造中,受控矿构造及围岩特性等因素制约。花岗岩提供了物质来源,并通过其热力、化学力学将早期地质体中的矿质元素活化、驱动成矿物质迁移,在适宜的构造环境中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19.
曾庆丰 《地质科学》1987,(4):334-347
本文提出了灾变成矿问题。文章运用灾变-进化的观点,探讨了油、煤和金属的成矿问题。灾变与成矿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1)灾变是矿质来源的一个途径;(2)灾变过程为有机矿产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3)灾变为成矿创造了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江苏栖霞山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过程,对取自该矿床两个深钻孔的岩芯样品进行了电子探针及S、C、O稳定同位素分析。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矿化早期的磁铁矿具有Ag-Pb-Zn热液矿床特征;不同成矿期的闪锌矿中的Fe含量有从成矿早期到晚期逐渐降低的趋势,暗示成矿是一降温过程。同位素分析样品采用微钻取样,测试结果表明矿石中的铅锌硫化物的δ~(34)S值为-4.44‰~7.22‰,表明硫主要为岩浆来源;围岩中硫化物的δ~(34)S值较矿石的δ~(34)S值要小,结合地层中存在沉积型黄铁矿,推测部分硫来自地层。脉石矿物的C、O同位素数据表明,成矿期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运移过程中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晚期方解石脉的C、O同位素更接近岩浆范围,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热液与围岩的反应强度降低。栖霞山铅锌矿床的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深部岩浆热液,温度、围岩性质是制约矿质沉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