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96年河北省太行山区泥石流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区的泥石流是降水、地貌、地质构造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泥石流暴发前期降水和 8月 4~ 5日的降雨量为主要的激发因素 .大力植树种草 ,整修水利设施是减灾防灾和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泥石流扇的类型与土地利用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将泥石流扇按发育历史、地貌形态、外力方式、物源组成、成因类别、人类活动等6个方面作了类型划分。论述泥石流扇类型的阶地级别、几何形状、扇面坡度、流路形态、叠置方式、排列形式、植物生态等洛型的基本特征.讨论用泥石流扇地貌稳定性因素综合判别方法,确定泥石流扇地貌形态整体稳定性。即很不稳定型泥石流扇,较稳定型泥石流扇,基本稳定型泥石流扇的判别。据泥石流扇形地的土地利用现状,评述了农业耕作利用,林牧业开发利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泥石流发生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地处中原,位于全国二、三级地貌阶梯的过渡带,是一个泥石流多发地区,造成了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泥石流灾害受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是山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产物.首先介绍了河南省泥石流概况,分析了河南省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成因,归纳出10个主要泥石流发生的环境条件因子,对其量化权重标准进行了说明与评价;按耗散结构熵变的观点,建立了河南省泥石流灾害趋势系统熵模型并进行了评价与验证,指出了该模型的不足之处;最后,对河南省泥石流趋势分析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据成因,把泥石流堆积地貌分为自然堆积地貌和人为堆积地貌。据堆积过程,把自然泥石流堆积地貌分为古泥石流台地、老泥石流台地和近代泥石流长柄扇。据建筑物引起的堆积形态,把人为堆积地貌分为泥石流堆积扇(锥)、回淤泥砾滩、侧积泥砾堤和堰塞洼地。  相似文献   

5.
基于地貌特征的青藏高原边缘泥石流沟分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青藏高原地形急变带受构造运动、极端降水等因素的影响,呈现泥石流高发、群发的特点。对泥石流沟地貌特征的科学分类有利于探索泥石流发生机制、确定防治对策,对山区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青藏高原边缘7个泥石流高发流域为研究对象,开展地貌测量和统计分析。通过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将泥石流沟分为3种类型:I型是基岩下切区暴雨型泥石流;II型是基岩下切区冰川融水型泥石流;III型是沉积盆地下切区暴雨型泥石流。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进一步分析3类泥石流沟地貌差异性,从地质、地貌与气候等方面探讨了3类泥石流沟的松散物来源与水沙输移特性。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II型泥石流的活跃性将增大;随着极端降雨频率的增加,I型和III型泥石流活跃性也将增加。  相似文献   

6.
将泥石流扇按发育历史、地貌形态、外力方式、物源组成、成因类别、人类活动等6个方面作了类型划分。论述泥石流扇类型的阶地级别、几何形状、扇面坡度、流路形态、叠置方式、排列形式、植物生态等各型的基本特征。讨论用泥石流扇地貌稳定性因素综合判别方法,确定泥石流扇地貌形态整体稳定性。即很不稳定型泥石流扇,较稳定型泥石流扇,基本稳定型泥石流扇的判别。据泥石流扇形地的土地利用现状,评述了农业耕作利用,林牧业开发利用,养殖业发展利用,村寨修建利用,城镇、工矿区综合建设利用,休闲、娱乐场建开发利用,铁路、公路线路展布利用,军用场地设置利用,临时工棚、工地房建利用,引水渠道、输电线路、输油(气)管道工程利用等各种利用模式的现状,提出泥石流扇土地开发利用的分层模型,为充分、安全开发泥石流扇的土地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高海拔或高纬度山区(尤其高山冰川及冻土急剧消退区)常孕育适宜泥石流发育的地形和物源条件。气候变化(如升温、强降雨事件增多等)影响下,高山区潜在孕灾环境更易于成灾,泥石流成为主要的灾害类型和物质输移方式,也是高山区地貌变化的重要驱动力。由于野外监测困难,数据资料匮乏,鲜有针对高山区泥石流过程地貌效应的分析报道。以中国藏东南高山区泥石流多发的帕隆藏布流域为研究区,以古乡沟、天摩沟和扎木弄沟为典型小流域,结合遥感影像、DEM数据、无人机航拍、高精度RTK测量和野外踏勘调查,分析泥石流沟道地貌发育特征(冲淤变化、平面摆动)及其对主河河流地貌的影响,并探讨大规模泥石流事件影响下河谷地貌的长期演变趋势。高山区泥石流过程强烈塑造沟道自身地貌,上游物源区深切展宽和溯源蚀退,沟口堆积扇冲淤变化受控于泥石流事件规模和水流强度。泥石流过程显著影响主河道河流地貌,造成主河道横向冲淤和摆动,并影响堰塞体上游河段平面形态发育。长时间尺度上,河谷地貌在平面上发育形成宽窄相间的藕节状而在纵剖面上形成台阶状形态。  相似文献   

8.
亚热带山区泥石流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连权 《地理研究》1988,7(2):50-58
本文应用地貌学、水文学等方法进行了泥石流源地分类,阐述了各类源地泥石流形成过程,分析了各类源地的地貌演变对泥石流形成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巴公路北段穿越的西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地区,高海拔冰川地貌与低海拔干热河谷地貌相邻丛生,在季风气候、丰沛的夏季降雪、悬殊的地形落差、频繁的地震、局地冰川运动和极端降雨等众多环境因素影响下,冰川泥石流极端发育,造成了中巴公路是世界最险峻的高原公路.然而,由于地缘政治与交通困难等原因,中巴公路冰川泥石流的专题研究几乎空白....  相似文献   

10.
中国泥石流形成环境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充沛的水源和陡峻的地形,作为泥石流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已得到学者们的认同。就本质而言,这三者可归纳为能量和物质两大因素。本文从中国泥石流区域分布着眼,从不同尺度的自然环境因素和人为活动,探讨中国泥石流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大尺度的区域地质背景、大地貌单元和犬气候系统是控制泥石流形成发育的主导因素;不稳定斜坡因子、小尺度水文气象因子、流域形态因子、森林植被因子等,在大尺度因素的基础上,对泥石流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历史上,特别是近期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加剧了泥石流的发展。泥石流灾害非单一因子所致,而是诸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山地环境退化的产物。泥石流活动具有开放性、内外营力作用的共同性以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复合性这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1.
泥石流警报技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石流警报是减轻泥石流灾害,尤其是减少人员伤亡和贵重财物损失的重要手段.泥石流警报划分为4个类型:提示性警报、形成性警报、非成灾性警报和成灾性警报.泥石流警报的监测机构,划分为4个级别:泥石流预警一级监测站、二级监测站、三级监测站和预警简易监测点.泥石流预警一级监测站主要承担泥石流可能造成的特大灾和超特大灾的警报监测任务,二级监测站主要承担泥石流可能造成的大灾的警报监测任务,三级监测站主要承担泥石流可能造成的中灾的警报监测任务,泥石流预警简易监测点主要承担泥石流可能造成的小灾的警报监测任务.泥石流警报的监测项目:专业监测包括降水、气象其他要素、泥石流次声、地声、泥位、流速、重度、粘度、沟道冲淤变化和次生灾害等,简易监测包括泥石流暴发的前兆现象、降水、水(泥)位与泥沙变化状态和泥石流次声等.泥石流警报的监测数据包括降水、气象其他要素、泥位、流速、重度、粘度、次声、地声、沟道冲淤变化和次生灾害数据等.泥石流成灾性警报分为4等14级,讨论并给出了各等级成灾性警报的临界指标.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包括:降水监测的实时降水量要不断地整理为10 min、1 h和1 d的滑动降水量(强度),并不断地与当地以往暴发泥石流的10 min、1 h和1 d降水量(强度)相比较;断面监测数据中的泥石流泥位应转化为泥石流流动的断面面积,并与断面监测数据中的泥石流流速数据结合,通过公式Qc=Wc×Vc转换为泥石流流量.泥石流一旦堵断主河(沟)形成堰塞湖,应立即测量壅塞体的高度,并据此量测和计算堰塞湖的淹设范围及堰塞湖的积蓄水量,评估壅塞体溃决时可能形成的最大流量及其危害范围.泥石流警报的时间提前量t(单位:s),由公式t=L/Vc确定.  相似文献   

12.
甘洛县泥石流活动十分活跃,曾造成摧毁场镇、冲毁桥梁、颠覆列车、淤埋农田等严重灾害。据现有资料,该县有泥石流沟50条,主要分布在断裂带两侧、背斜轴部和河流峡谷段。预防措施是结合农业改革,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和合理开发地下矿藏;治理措施是生物与工程相结合,拦挡与排导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3.
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泥石流灾害给中国部分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泥石流点多面广、成灾迅速,难以对其进行准确的监测预报,风险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泥石流灾害风险的构成要素、危险性评估研究和承灾体脆弱程度评估研究等方面分析了泥石流灾害风险的研究现状。从当前的研究现状中可以发现:灾害风险公式得到广大学者普遍认同,泥石流危险性评估方法也相对比较成熟;但在泥石流灾害对承灾体的致损风险机理分析方面研究尚需深入,危险性评估中如何实现从点评价向面评价过渡还需进一步探讨,对承灾体脆弱性研究也需要引起重视。因此,在今后的评估研究中,需要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探索,进一步提高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的可信度,提高其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论泥石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石流学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完全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泥石流是一种复杂的山地灾害现象,研究难度大,研究历史又短,故泥石流学理论体系的成熟还需有个发展过程.泥石流学是一门正在趋向完善的新兴边缘学科.  相似文献   

15.
北京山区泥石流的分类与类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科学性、实用性和简明易行性的泥石流分类原则,制定出北京山区泥石流的分类指标,从7个方面对已判定出的705条泥石流进行分类。结果如下:1.按泥石流发育的地貌形态分类,有河谷型泥石流57条,沟谷型534条,山坡型114条(处);2.按泥石流的暴发规模分类,有大规模泥石流51条,中等规模164条,小规模490条(处);3.按泥石流的流体性质分类,有粘性泥石流136条,稀性泥石流30条,过渡性泥石流539条;4.按泥石流的发育阶段分类,有发展期泥石流296条,活跃期343条,衰退期66条;5.按泥石流的危害程度分类,有危害严重的泥石流117条,较严重的255条,中等的161条,轻微的172条;6.按泥石流的活动频率分类,有中频率的泥石流539条,低频率的166条;7.按泥石流形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类,有人为泥石流36条,自然泥石流669条。  相似文献   

16.
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近几年频繁遭受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危害。由于所处地理地质和气候环境,发育的泥石流有其独特的地域特征。从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形成过程等探讨了浙江泥石流形成的机理,分析了其成灾特点。结果表明,浙江省泥石流为滑坡、崩塌转化型泥石流,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及过程主要为:强降雨下滑坡、崩塌发生,持续强降雨使得滑坡、崩塌松散物流化从而形成泥石流。滑坡、崩塌转化型泥石流在流域特征上表现为形成区坡度大,易发滑坡、崩塌,水力条件充分等。泥石流灾害具有低频性、群发性、并发性、突发性、夜发性、危害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泥石流的阵性波状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凯衡  韦方强  李泳  崔鹏 《山地学报》2004,22(6):707-712
首先描述了在云南东川蒋家沟观测到的在粘性泥石流运动过程中的铺床作用,阵次交替的波状运动,以及相关的波的分化、叠加等现象。然后具体分析了阵性波不同部分的速度分布特征,给出了泥石流龙身部分的速度剖面示意图,并提出龙头是以滚动方式在残留层上运动的。两者间存在物质循环流动。由实测数据推算的波速表明阵性波是一种急流。最后从波的空间形态和传播速度的角度将泥石流的波状运动分为缓波、滚动短波和滚动长波。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于粤西、粤东、粤北西部和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区.根据对泥石流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广东省泥石流灾害虽然发生频率低,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明显高于滑坡、崩塌灾害,且呈现频率低、规模大、成灾快、损失严重、时空分布集中、危害范围广等特点.文中最后提出了广东省泥石流防治对策:提高防灾意识,做好防灾规划;注重对低频泥石流的防范;因地制宜采取防治措施;加强预防监督,社绝人为灾害.  相似文献   

19.
高位滑坡的运动转化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位滑坡剪出口高于坡脚,它一旦滑离滑坡发生区,运动可能转化成四种形式:1.崩塌:由滑体经分级解体滑过剪出口处依次向前倾倒而成;2.碎屑流动或3.碎屑滑动:由滑动块体经碎屑化而成;4.泥石流:在适当的细粒物质量和水体条件下生成的碎屑流动。  相似文献   

20.
藏东南泥石流沟纵剖面演化的最小功模式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蒋忠信 《地理科学》2003,23(1):25-31
西藏东南地区的泥石流可分为雨水、冰雪融水和冰湖溃决等3种成因类型,其沟谷纵剖面演化均遵循最小功原理,即通过调整坡降使流速增大,表现为单位流体的全程流速平均值ū与纵剖面形态指数N正相关:ū∝f(N),对雨水型泥石流沟,流速函数f(N)={1/3-2/[(N+1)(N+2)(N+3)]}1/2;对融水型泥石流沟,f(N)={2/3-2/[(N+1)(N+3)]}1/2;对溃决型泥石流沟,f(N)=[NP(N+1)]2/3。在泥石流沟谷演化进程中,与ū值由小变大相应,N值由小变大,沟谷纵剖面从上凸抛物线形变为下凹抛物线形,泥石流沟谷地貌演化阶段按泥石流孕育阶段、发展阶段、旺盛阶段、衰减阶段的顺序演替。以藏东南典型泥石流沟作为实例,检验了上述沟谷地貌演化的模式与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