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引用地震拟合优度r值,对华北地区18次中强地震前地震拟合优度r值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了中强地震前地震拟合优度r值的异常特征,并把该方法应用到了河南及其邻区的中等地震预报中,制定了预报规则,进行了预测内符检验和预报评分。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中期地震预报方法,尤其对弱震区中等地震的预报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 1 970年以来南北地震带上 6次强震前中长期地震活动非均匀度 CV值与地震活动关系的分析 ,结果表明在 4次强震前 ,非均匀度值出现中长期 (数年 )趋势下降过程 ,地震活动群集度 CV变化幅度在 0 .5~ 1 .3之间。显示了地震活动群集程度变化与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密切关系 ,表明地震活动非均匀度 CV值能够反映强震前一定区域内的前兆信息。同时 ,地震活动非均匀度在不同强震前的复杂变化特征也显示了前兆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地震频次的Hurst指数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用Hurst指数,对华北地区18次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频次的Hurst指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了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频次的Hurst指数H值的异常主化特征,同时,把该方法应用到了河南及邻区中等地震预报研究中,制定了预报规则,进行了预测内符检验和预报评分,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中短期地震预报方法,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区6.0级以上地震前非均匀度CV值异常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超 《山西地震》2002,(3):25-29
通过对非均匀度 CV值等时间、等地震个数时间扫描和空间的扫描 ,对 1970年以来华北地区8次 6 .0级以上地震前 CV值的异常变化进行了研究 ,认为在发震区域内强震前 CV值与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出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过程后 ,在回落或回落过程中发震 ,表明地震活动的丛集性是强震发生的重要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5.
引用自助统计分析,对华北地区17次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震级分布的离散度自助统计方差σBM值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了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离散度自助统计方差σBM值的异常特征。同时,把该方法应用到了河南及邻区中等地震预报研究中,制定了预报规则,进行了预测内符检验和预报评分。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中短期地震预报方法,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霞  郭爱香  张慧峰 《地震研究》2006,29(3):230-233
结合山东及其邻区中强以上地震活动性研究,运用GL值对该区中强震前的小震活动进行时空扫描,结果发现:多数地震前1~2年,在以震中为圆心的300km范围内出现不同程度的GL值异常变化,持续时间1年左右;对应时段GL值在时间扫描上出现持续半年左右的高值异常,小震活动的这种GL值敏感特性对未来中强地震的发震时间和地点具有较好的中期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7.
综合考虑了地震活动时空强3 个方面的震兆特征,定义了地震活动因子 A值.使用1972 ~1996 年华北地区地震资料进行空间扫描,研究中强以上地震前 A 值的中短期异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中短期阶段大多数地震前出现的 A 值中期异常区面积明显缩小或消失,也有一些地震前1 ~3 个月 A 值异常区面积再次增大.还就用 A 值进行地震中短期预报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地震非均匀度在华北地震中短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空间扫描方法研究了华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地震非均匀度GL值的中短期异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中强地震前1年左右,未来震中周围的GL值中期异常区通常出现明显的收缩或消失,一些地震临震前数月还再次出现GL值异常区,讨论了使用GL值进行地震中短期预报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炜  戴维乐 《地震研究》1999,22(1):51-56
本使用1972-1992年期间华北地区地震资料进行地震空是集中度C值的空间扫描。结果表明大部分中强以上地震前2-3年,在未来震中周围出现较大范围的C值中期异常区域。中就C值用于中期预报的方法,预报效能,C值与实际地震活动的关系,计算结果的稳定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地震非均匀度在华北地震中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炜  宋先月  谢端  王峥峥 《中国地震》2001,17(3):263-270
使用华北地区地震资料进行地震非均匀度GL值空间扫描。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前1-3年,未来震中周围通常开始出现明显的GL值中期异常区,此方法具有很好的中期预报效果。文中还就GL值进行中期预报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地需求目录与地震报告的编辑,是当每天地震交切定位后,存放到总库中,月底编辑、修改、整理形成地震目录和地震报告。本文主要对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地震目录与地震报告的编辑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地震的复发周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正荣 《地震研究》1990,13(2):117-121
本文提出了一个计算某一地震带(区)上地震复发周期的简单公式: T_M=m·10~(bM-a)式中T_M为震级是M的地震周期,m表示在求震级—频度关系式logN=a-bM中的系数a及b时,使用了m年的资料(时间单位也可以采用年、季度、月、旬等等)。 采用上述公式,作者研究了地震预报中的长期、中期及短临预报的问题。一些震例的研究表明:复发周期在地震预报的许多方面具有广泛的实用意义。不失为地震预报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在学习文献[1]基础上,回顾近40年云南地震预测意见在面对社会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参考国内外对于各类自然灾害、恐怖威胁分级预警对策,提出以地震分级预警形式向社会发布地震预警是在目前地震预报水平下实现地震预测意见直接面对社会的可行的科学办法.  相似文献   

14.
东乌珠穆沁旗5.9级地震参数及序列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年3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发生Ms5 9级地震,地震微观震中位于北纬45°19′,东经118°22′,宏观震中位于东乌珠穆沁旗与西乌珠穆沁旗交界处的格日乐图嘎查。经过余震序列及区域地震序列类比分析,认为该次地震是一次较为明显的孤立型地震。宏观烈度长轴走向与最佳震源机制解结果基本接近。  相似文献   

15.
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是地震部门的一项职责。科学、准确地进行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是震后抢险救灾、重建家园、争取国内国际援助的重要依据。本文从城震灾害评估队伍的建立、充分利用灾区掌握的灾情、应用多种评估技术和方法,开展震灾预测以及编制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标准图集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目前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b值和地震复发周期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过去计算b值的误差,提出了两条改进措施:(1)采用统一的绝对震级标度-矩震级标度MW;(2)舍弃缺失地震次数的点,然后用最小二乘拟合求得b值,使b值计算较准确. 据此,用3种不同来源和不同精度的资料计算,得到的b值都接近于1. 我们固定b值为0.85,用13年的现代地震观测资料,计算今后50~100年内较大地震(外推震级1~2级)的复发周期,结果表明,6级和7级以上地震的复发周期与用近100年的历史地震资料计算得到的复发周期相当一致,可以说外推的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7.
地震预测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要介绍了近年来国际上就地震预测所展开的争论,分析了VAN方法所反映的地震前兆研究动向;就地震前兆观测与数据资料库建设、地震前兆的统计分析、地震的动力学预测、地震预测算法的发展等方面,论述了国际地震预测研究的进展;并概略地介绍了中国的地震预测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依据“全球大地震目录”对1651次大地震的发震时间,按月日统计出发震“月日谱”,将揭示出的“多发震日”现象,以多发震日易发震的认识,试图用于发震时间的定量预测;对全球大地震依据地理座标,选取最佳经纬限度,提出“经纬网格”地震区域分区法的构想,用以统览全球地震的空间分布状态和编制以空间为序列的地震目录。  相似文献   

19.
地震迁移活动是地震活动的一种普遍现象。经过对研究该现象的文献学习整理,发现前人的研究重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侧重于对迁移现象的描述,迁移规律具有局域性;第二类侧重于对迁移规律形成机理的探讨,基本都归因于板块的相互作用和岩石圈下部软物质的运动;第三类侧重于在迁移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地震预测、预报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李滔  马建新 《高原地震》2010,22(2):25-31
运用地震拟合优度的计算公式,首先确定了对异常反映最为明显的计算参数,接着对2008年11月10日大柴旦6.6级地震震中(37.55°N,95.80°E)附近3°×3°范围内的地震拟合相关系数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周边300km范围内的ML≥.5级地震前一段时间内,该区域的地震拟合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都有明显的下降异常反映,特别是大柴旦6.6级地震前的异常反应幅度明显,形态清晰。因此,该区域的地震拟合相关系数可以作为周边ML≥5.5级地震中期预报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