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运用改进的AI算法对1970年以来广西及其邻近北部湾海域ML≥4.5地震进行回溯性研究。结果表明,AI指数能够量化地给出中强地震前小震活动的"加速"或"减速"的变化程度,在1~3年背景下,这种异常现象较明显,可为该地区开展中短期地震趋势分析提供新的判据。  相似文献   

2.
应用地震活动加速指数AI算法对华北地区1970年以来ML≥6.0地震进行了回溯性研究。 利用该方法统计中强震前的中小地震活动频度, 分析结果显示在空间上能够反应出中小震活动频度的异常。 另外, 应用有关地震活动的频度面积S值方法, 对ML6.0级以上强震前后的中小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进行了研究, 此方法对AI算法的计算结果在时间上给予了支持。 结果表明: AI指数能够量化地给出中强震前中小地震活动的相对增强或减弱程度, 中强震的S值在震前表现为高值或低值异常, 震后下降或上升。 S值的异常点与AI扫描值的异常结果在时空分布上相辅相成。 在地震目录完整的情况下, 中强震震中区及其附近地区震前1 a的中小地震活动与之前3 a、 5 a的活动背景相比, 出现明显的“加速”或“减速”现象。 利用这两个参量的变化, 可为该地区中强震的预测分析提供一定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文献的基本思路和“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的要求,对山东各地小震活动进行了研究,发现鲁中博山地区小震活动频度和山东内陆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4、5级中强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强地震发生前,该区小震活动经历一个“密集——平静——发震”的过程,故可将其作为监视山东内陆中强地震活动的一个“震情窗口”。同时,根据该“震情窗口”小震频度最近发展态势,应注意1991年下半年或稍长时间山东内陆及莱州湾一带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地震前小震频度异常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建刚  周龙泉  杨立明  代炜 《地震》2009,29(3):19-26
1980年以来青藏块体东北缘共发生26次MS5.0以上地震,其中22次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独立。 通过系统研究这22次中强地震前其邻区小震活动的增强现象,发现有17次中强地震前存在比较明显的小震增强现象。 虽然小震增强现象在多数中强地震前存在,但是利用小震活动的增强对未来中强地震的预测比较困难。 文中结合青藏块体东北缘小震活动的特点,尝试提出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是否改变统计小震频度的方法,并且进行了初步的应用。 结果表明: 利用新方法统计小震的频度更能突出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并且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幅度受空间范围大小的影响不大,能够有效的提取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5.
“博山震情窗口”预报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通过对山东各地小震活动的研究,发现鲁中博山地区小震活动频率和山东地区近几年发生一系列4,5级中强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强震发生前,该区小震活动经历一个“密集-平静-发震”的过程,故将其作为监视山东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的一个“震情窗口”自正式使用以来,在南黄海,苍山两次5级地震前,该窗口都出现符合预报指标的显著异常,在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1970年以来东北地区共发生13次5.0级以上地震,其中8次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独立。通过系统研究这8次中强地震前及其邻区小震活动的增强现象,发现这些中强地震前存在比较明显的小震增强现象。虽然小震增强现象在多数中强地震前存在,但是这种周期性的小震活动强弱交替轮回过程,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利用小震活动的增强对未来中强地震的预测比较困难。文中结合东北地区小震活动的特点,尝试提出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是否改变统计小震频度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应用。结果表明:利用新方法统计小震的频度更能突出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能够有效的提取东北地区中强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7.
小震频度异常新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小震增强现象在多数中强地震前存在,但是这种周期性的小震活动强弱交替轮回过程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利用小震活动的增强对未来中强地震的预测比较困难。本文尝试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是否改变来统计小震频度,并通过此方法研究了2003年内蒙巴林左旗MS5.9级地震和2004年内蒙东乌珠MS5.9级地震。结果表明:利用新方法统计小震的频度更能突出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能够有效的提取中强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两个部分研究了我国西部滇、川、甘地区一些强震发生前周围地区中强地震和小地震的活动特征。 首先研究了强震前周围地区中强地震围空区的一般形态、围空区形成时间与强震震级的关系、形成地震围空区各阶段的持续时间以及地震围空区特征与地质背景条件的关系。 其次还研究了近年来川、滇地区一些强震发生前震区及其周围地区3级以上小地震的活动特征。并从强震前震区及其周围地区小地震的空间分布图象,小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以及有无直接前震等方面探讨了发生在“块间”地区和“块内”地区强震的不同特点。发现发生在“块间”地区的强震,震前小震活动性很低,形成“空区”,多无直接前震。而发生在“块内”地区的强震,震前小震活动性高,形成“条带”状分布,震前从几秒到几个月内有3.0—5.5级的直接前震活动。发生在“块间”地区和“块内”地区的强震前小震活动具有的这种不同的特征可能与发震地区的构造、结构条件、应力状态以及边界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9.
李永振 《地震研究》2012,35(1):12-17
1970年以来东北地区共发生13次5.0级以上地震,其中8次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独立。通过系统研究东北及其邻区这8次中强地震前的小震,发现这些中强地震前存在比较明显的小震增强现象。结合东北地区小震活动的特点,提出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是否改变统计小震频度的方法,并进行了初步的应用。结果表明:利用新方法统计小震的频度更能突出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能够有效的提取东北地区中强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10.
韩晓明  荣代潞 《地震学报》2015,37(6):948-958
定义了“P轴分布集中度”, 用以研究中强地震前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变化. 利用美国南加州地区1981—2011年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 分析了该地区8次MW≥6.0地震前由小震震源机制求得的发震应力场P轴的集中情况. 结果表明, 其中7次地震前均观察到了“P轴分布集中度”值具有极小值, 即小震发震应力场P轴向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的集中现象, 为中强震预测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The Chaohu-Tongling area in Anhui Province is a typical moderate-to-strong earthquake active area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Four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this area, displayed as a NNE-trending zonal distribution, including the 1585 M5(3/4) Chaoxian earthquake and the 1654 M5(1/4) Lujiang earthquake, which formed a striking moderate-to-strong seismic activity zone. Field survey, shallow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drilling data, collection and dating of chronology samples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fault activity indicate that the Fanshan, Xiajialing and Langcun faults are not active since Quaternary. The NNE-trending Tongling Fault is a buried middle-Pleistocene fault, but it can produce moderate-to-strong earthquakes and control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ree en echelon geologic structures. The intensity of the four earthquakes is characterized by southward progressive decrease, which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subsidence range of Wuwei Basin is obviously larger than that of Guichi Basin to its south since late Cenozoic. In terms of deep struc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ngling Fault indicate that it corresponds to a NNE-striking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gradient belt. So there is a spatia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middle-Pleistocene Tongling Fault, the en echelon structures, the differential movement of the neotectonics, the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gradient belt and the moderate-to-strong seismic activity belt in the Chaohu-Tongling area, indicating that they should be the tectonic indications of occurrence for moderate-to-strong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12.
基于地震对应概率谱的多参数综合异常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琼  王海涛  唐兰兰  宋春燕 《地震》2010,30(1):98-107
本文应用基于地震对应概率谱的多参数滑动极值概率方法对新疆南天山西段多种地震学参数资料进行定量化的异常识别提取, 通过对该区中强地震前多参数滑动极值概率的空间演化过程进行全时空扫描, 定量识别了该区中强地震的前兆综合异常时空异常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南天山西段1980年以来发生的10次(组)中强地震前1~2年, 震区附近区域多参数滑动极值概率均出现了高值异常变化过程, 震后1年左右高值异常区逐步分散、 缩小乃至消失, 而中强地震平静时段滑动极值概率普遍无高值异常区域出现。  相似文献   

13.
地震时、 空分布均匀度研究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强震在孕育过程中, 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多数伴随大量的地震时空集中活动。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含义明确、 适用性好的刻画地震时、 空分布均匀程度的定量参数Ct和Cd。 研究了宁夏及邻区的5个MS≥5.5地震, 以及我国华北的4个MS≥6.0的地震, 发现震前几个月或1年左右, Ct和Cd值有一明显的异常上升过程, 表明震前地震在时间、 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集中过程。  相似文献   

14.
The specific enhancement of ultra-low-frequency (ULF) electromagnetic oscillations a few hours prior to the strong earthquakes, which was previously mentioned in the literature, motivated us to search for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mechanical (foreshock) activity of the Earth’s crust in the epicentral zones of the future earthquakes. Activation of the foreshocks three hours before the main shock is revealed, which is roughly similar to the enhancement of the specific electromagnetic ULF emission.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the round-the-world seismic echo signals from the earthquakes, which form the peak of energy release 2 h 50 min before the main events, act as the triggers of the main shocks due to the cumulative action of the surface waves converging to the epicenter. It is established that the frequency of the fluctuations in the foreshock activity decreases at the final stages of the preparation of the main shocks, which probably testifies to the so-called mode softening at the approach of the failure point according to the catastrophe theory.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背景及其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立新 《地震》2011,31(1):41-51
本文根据日本海沟、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北地区深源地震的关系、 中国东北地区深源地震的平均震源机制结果以及日本海沟强震与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的关联性, 概述了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背景, 说明中国东北地区的深源地震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具有成因上的联系, 中国东北深震是西太平洋板块高速度、 小倾角向欧亚大陆下俯冲的结果。 中国东北地区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的时空分布以及依据浅源地震的分期统计资料表明, 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经历了5个活动周期, 每个活动周期浅源地震的时空分布具有个性差异, 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浅源地震每个活动周期结束地震时空分布特征, 发现每个活动周期结束地震前均经历了平均约4.19年的长时间平静, 结束地震以成对地震为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地震前兆:电离层F2层异常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简述了目前提出的地震引起电离层异常扰动的物理机理,重点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对震前F2层异常扰动的研究进展.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地震活动引起的电离层扰动不仅确实存在,而且在震级大于5级的地震发生前的几天到几个小时会发生电离层扰动.由于地震引起的电离层F2层变化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利用强震前的F2层异常变化作为地震短临预报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系统梳理了2000年以来山西地区6次MS≥4.5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结果表明,地震空区/平静、地震条带、显著地震/震群、大同地震窗“开窗”活动等异常在地震发生前具有一定普遍性,且异常基本围绕在震中及附近地区分布,特别是在地震平静/空区、地震条带等异常发展后期出现的显著地震/震群活动,对未来地震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具有较好的预测意义。异常持续时间与发震间隔统计表明:异常多出现在主震发生前6个月以内,显著地震/震群、大同地震窗“开窗”对未来主震的发生具有短临预测意义。此外,随着区域应力水平的不断增强,在特定敏感地区会发生成组极微震密集活动,监视跟踪这些有别于正常活动背景的极微震活动,对地震短临预测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Aki的尾波散射理论,利用澜沧—耿马7.6、7.2级大震前后近12年的时间,对大震区域及外围的7个地震台3000多张地震记录图的尾波进行了测量,计算出尾波Q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澜沧、耿马大震前有3~5年左右的低Q值异常;在大震前一年左右,Q值处于回升阶段;大震后多数台Q值明显增大。在对两次大震震中和两次强震震中的不同距离的台站测出的Q值,确实存在主震前低Q值或高Q值,主震后高Q值或低Q值的两种相互矛盾的现象。并得出地震强度与Q值异常幅度无关,与Q值异常的持续时间成正比。  相似文献   

19.
我们对宁夏及邻近地区中强地震前后小震综合断层面解进行了不同时间段及分区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几次强地震前,小震综合断层面解的P轴取向有明显的变化,有的偏离区域正常构造庆力场的P轴主压应力场的方向,有的求不出结果。震前显示异常的最长时间近四年之久。显然,前的这种变化对预报未来中强地震的发生是有参考意义的。同时还表明,中强地震后区域应力场有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