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雷达识别渭北地区冰雹云技术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樊鹏  肖辉 《气象》2005,31(7):16-19
通过对陕西渭北地区各雷达站观测的回波资料和地面降雹资料分析,得出了适合识别渭北地区冰雹云的7个指标。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识别效果良好,并可以做到提前识别,为防雹作业赢得非常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徐阳春 《高原气象》1991,10(4):420-425
本文采用多因子综合相关概率法、双参数点聚图法,综合对六盘山区151个暴雹个例进行了统计分析,找出了六盘山区雷达识别冰雹云的定量综合指标。结果表明,综合指标达到2.9时,识别雹云的成功率达92.1%。  相似文献   

3.
牛丽玲 《山东气象》1996,16(3):44-46
通过三种多因子综合识别法对滨州地区1988—1995年73个强对流云进行了统计分析,找出了滨州地区雷达识别冰雹云的综合指标,并对几种综合方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旬邑地区冰雹云的早期识别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27,自引:24,他引:27  
分析了1997年到1999年在陕西省旬邑防雹实验区用3 cm雷达观测到的146块雷暴和雹暴云回波资料, 结果表明, 冰雹云和雷雨云的雷达回波特征有明显的差别。冰雹云初期回波和强回波都生成于5.0 km(0~-5℃)左右高度, 然后向上伸展或向上向下同时伸展, 以45 dBz回波顶高≥7.0 km, 顶温<-14℃。雷雨云初期回波和强回波出现高度比较低, 强回波生成后向下伸展; 45 dBz回波顶高<7.0 km,  顶温高于-14℃。以45 dBz回波顶高≥7.0 km, 或以45 dBz回波顶温度低于-14℃, 作为识别冰雹云的指标, 再根据强回波生长情况, 可提前5~10 min识别出冰雹云, 1999年现场识别准确率为86%。三维冰雹云模式计算结果表明, 云的强回波顶高和强度出现剧烈增长是云内冰雹生成引起的, 这也和雷达观测到的冰雹云降雹的先兆特征“跃增增长”现象一致, 而雷雨云的这些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利用潍坊1981-1990年,1992-1997年雷达回波资料和天气灾情资料,了降雹概率与回波顶高、强回波高度、回波强度的关系,用独立参数降雹条件概率法判别法冰雹云,建立了统计模式,并且利用计算机进行了实时处理,实现了智能化,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7.
综合识别冰雹云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郁青  王雨曾 《气象》1995,21(7):26-28
通过多因子综合识别法对满城1986-1988年103个强对流云进行了统计分析,找出了河北满城及周围地区雷达识别冰雹去的综合指标。使用该综合指标对历史冰雹云和雷雨去资料进行拟合,对冰雹去的识别成功率达95%。  相似文献   

8.
利用商丘1984-1991年的雷达回波资料,找出雹云与雷达回波参数之间的综合关系,统计出判别雹云的指标,分别建立了5~6月、7~9月短时预报方程。结果表明,此方法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9.
应用713数字化雷达回波判别冰雹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相坤  金伟福  盖世民  刘志红 《气象》1997,23(12):43-46
利用东营市强对流天气的713数字化雷达回波资料,天气与灾情实况和探人资料,讨论了降雹概率与回波顶高等因子的关系,结合天气学因子,应用0,1权重系数法制作冰雹回波判别模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陈群 《四川气象》1995,15(4):51-53
1994年5月2日和5月12日两次冰雹大风天气、雷达回波出现了明显的“V”型缺口及园弧型缺口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回波特征实属是冰雹云发展到极盛期在雷达荧光屏上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1.
樊鹏 《陕西气象》2008,(4):17-20
分析了渭北优势果业区的地理、气象条件,通过渭北苹果优生区与世界苹果生长最适区气象条件的比较,渭北苹果生长的7项指标均符合世界苹果生长最适区的条件,是苹果产业发展的最优地区之一。但发源于白于山、子午岭、六盘山、黄龙山等地的冰雹,对渭北苹果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减少冰雹灾害的损失,在渭北人工防雹基地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人工防雹科学研究的内容,从冰雹云预报预警、三维冰雹云模式、雷达探测、决策指挥、空域申请、作业实施、效果评估等方面分别提出了研究和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12.
The hail cloud parameters are computed on the basis of jet convection model using the real atmospheric stratific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se computations shows the opportunity to use the jet convection model for the operative forecast of hailstorms and their intensity.  相似文献   

13.
利用广西2006―2011年4-6月17个降雹样本资料和以降雹点为中心半径50km范围内闪电监测定位网探测到的所有闪电数据对广西冰雹云闪电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广西地区冰雹发生前的短时间内负闪频数远大于正闪频数,正负闪强度的比值大多都在1.5以上,而正负闪陡度的比值相差不大,5min闪电频次峰值都在5次以上,降雹前峰值出现明显跃增,降雹出现在闪电密度最大中心的下风方右侧,闪电变化分析结果在广西地区人工防雹作业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雹云的判别方法与短时预报统计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江苏省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资料、天气与灾情实况和探空资料,讨论了降雹概率与回波顶高的关系。用独立参数降雹条件概率公式判别雹云,并对条状和带状回波移向与高空风向间的偏角进行了统计分析。所建立的统计模式,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The hail cloud modification is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the cloud seeding with AgI particles of submicron sizes, in order to create nuclei competing with the natural ones for supercooled liquid droplet water, or in order to accelerate precipitation generation. However, scientific research confirmed a primary role of giant and supergiant particles in generation of nuclei of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and hail. Such particles occur also at high levels (5 km and more). As the cloud and precipitation particles grow mainly through coagulation, one can hardly expect a high success from the cloud seeding with AgI submicron particles for hail suppression. In the hail process modification, the Ag particles settle down not at the nuclei but in the hailstone layers. So, AgI is spent not for additional hail nuclei creation, but for intensification of coagulation growth of natural cloud and precipitation particles. This can represent one of the main mechanisms for cloud modification.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延安市2000--2008年延安、洛川的711数字化雷达、多普勒雷达资料综合分析,得出降雹单体初始雷达回波特征:初始回波强中心高度一般在0℃层附近.在PPI图像上水平增长缓慢。且强中心位置偏移于回波的某一侧。在RHI图像上强中心范围快速上移,跨越0℃层高度,中心强度明显加大。产生降雹的初始雷达回波单体由低到高向其运动方向前沿一方微微倾斜。总结出潜在危险的对流复合系统的早期识别依据。具有降雹潜在危险的对流复合系统的出现。是产生降雹单体初始回波必备的环境场条件。  相似文献   

17.
雷达资料对贵州春季冰雹云识别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4年以来有雷达数据的25个贵州春季冰雹个例资料,基于贵阳、遵义和兴义3部天气雷达基数据,计算雷达回波顶高(ET)、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组合反射率因子(CR)、制作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RCS)产品,研究冰雹发生前后雷达回波的演变情况,找出冰雹发生前后以上产品的临界值和变化特征,从而对冰雹云进行雷达识别。经过对个例的分析研究发现:45 dB z以上的雷达回波能较好地识别冰雹云,结合0℃层高度和-20℃层高度,可较好的判断冰雹的大小;冰雹发生前1~2个体扫到冰雹发生时刻,VIL出现陡增现象。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州站和泰州站双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数据,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综合分析了2019年7月6日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雷达回波强度演变特征和双多普勒雷达反演的三维流场信息。重点利用双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资料反演出格点流场,并结合回波特征分析雹云的结构。结果表明:强对流天气过程中,江苏受高空冷涡影响,在高空冷槽、高空急流、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的配置条件下,形成了上干冷、下暖湿的层结不稳定结构。本次过程中,雹云不仅具有典型的强对流单体雷达回波特征,在中层强回波中心处,还有明显的“S”型水平流场结构。雹云的低层,是明显的辐合与旋转配置的水平流场。深厚的零线结构是成雹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利用雷达强回波45dBz高度和降雹日08时月平均0oC层高度,对1991—2003年宝鸡雷达站观测的165d 231块对流云数值拟合,得出识别冰雹云的指标:处于发展中的对流云,雷达强回波45dBz高度大于或等于多年降雹日08时0oC层月平均值2.9km,将有冰雹酝酿形成。对降雹造成灾害的雷达回波分析表明:雷达强回波45dBz平均底部越高提前识别时间越长,顶部越高距离降雹时间越短,冰雹云可能是45dBz初始回波位于云体中部并向上、向下扩展发展而成。该方法对单体降雹平均提前识别12min,对超级单体平均提前识别18min;对多单体冰雹云平均提前预警18min,对飑线中的超级单体平均提前预警25min。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渭南市1996—2005年10 a 711雷达观测资料和地面实况资料的统计,针对其中166个冰雹云雷达回波样本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从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和RH I回波宽度3个参数特征着手,找出了渭南市冰雹云雷达回波参数特征及回波的外形特征。渭南市冰雹云回波中心强度主要集中在55.0~59.9 dB z,回波顶高多集中在10~13 km之间;冰雹云回波高度和回波强度之间没有正比关系;冰雹云RH I回波宽度与冰雹灾害程度成反比;降雹回波多以孤立的块状和带状回波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