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冉瑞德 《贵州地质》2005,22(1):14-21
本文以安龙戈塘金矿床为例叙述了以岩溶构造为容矿空间的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初步探讨了其成矿机理,简要阐述了安龙戈塘地区卡林型金矿与红土型金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戈塘金矿田地处扬子陆块与华南褶皱带交接部位,包括戈塘大型金矿床与豹子洞、万人洞、苞谷地三个小型金矿床。矿田内探明储量已开采多年接近枯竭,为增加戈塘矿田远景储量,依据矿床后生变化理论,对戈塘金矿田进行基础地质研究。认为戈塘金矿田内的矿床(点)皆为蚀变角砾岩型金矿,成矿主要受古地貌、构造断裂、地下水综合影响,在构造有利位置、热液蚀变强烈、剥蚀程度较低部位是戈塘矿田的重点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3.
<正>卡林型金矿又称细微浸染型金矿(micro-disseminate type gold deposit)。以美国内华达北部卡林金矿为代表的世界超大型金矿床类型,金以细微粒浸染状产于碳酸盐岩中,含金地层为志留系罗贝特山建造的泥质、硅质白云岩。中国的区域地球化学调查(RGNR)带动了整个卡林型金矿的找矿突破,1986的贵州安龙幅1:200000比例尺地球化学填图发现了烂泥沟大型卡林型金矿床,自此在这一地区,全国区域化  相似文献   

4.
《贵州地质》2005,22(4):301-302
第1期(总第82期)贵州西南部贞丰背斜金(锑)成矿分析与预测……………………………………………………刘远辉(1)贵州水银洞金矿床成因探讨及成矿模式…………………………………………………刘建中,刘川勤(9)黔西南岩溶构造容矿金矿床特征及成矿机理———以安龙戈塘金矿床为例…………………………………………………………………冉瑞德(14)泥堡金矿与水银洞金矿地质特征初步对比…………………………………………………冯琳,张竹如(22)贵州瓮福磷矿含磷岩系沉积层序的划分…………………………………………………李守能,程鹏林(26)茅口晚期…  相似文献   

5.
<正>卡林型金矿主要分布在美国和中国,中国的卡林型金矿主要分布于扬子地块西缘的滇黔桂和陕甘川地区,原生金矿累计探明资源储量已超过一千吨。其中,滇黔桂"金三角"区是我国最早发现卡林型金矿的地区,也是最主要的卡林型金矿产区,提供了中国约1/5的金矿储量(张鸿翔,2009)。该区著名的金矿床包括:水银洞、烂泥沟、泥堡、紫木凼、戈塘、高龙、金牙、丫他、板其等。板其金矿床是滇黔桂卡林型金矿带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卡林型金矿床(李朝  相似文献   

6.
与海西期峨嵋山玄武岩浆喷溢同期的火山气液,不仅形成上二叠统底部的金矿源层,还以滨岸海底热泉群方式,形成以硅化角砾岩层为主体的戈塘式金矿床。 戈塘矿区钻孔发现的龙潭组中、上部零星金异常,是燕山期活化迁移的结果,这一作用亦促成了邻区紫木凼大型金矿床的形成。该区两种型式金矿的找矿前景乐观。深入调查研究古热泉系统和迁移再造规律,将会有一系列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7.
唐勇 《矿物学报》2011,(Z1):293-294
卡林型金矿,又称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是产于沉积建造中浸染状的低温、浅成热液金矿床(Hofstra and Cline,2000)。该类型金矿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内华达州的卡林镇首次被发现。1978年在贵州黔西南地区册亨县发现了国内的第一个卡林型金矿——板其金矿,随后又相继在黔西南地区发现了丫他、戈塘、紫木凼、烂泥  相似文献   

8.
大丫口地区位于黔西南卡林型金矿矿集区内,大地构造位处扬子地台西南缘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西缘两大构造单元的过渡地带,北西向与泥堡大型金矿床相连,南东向与戈塘金矿床相邻。目前已发现区内金矿(化)主要有两种产出类型:一是赋存于茅口组上与覆龙潭组底部一套由区域性构造作用形成的、并经热液蚀变的构造蚀变岩体(SBT)中的层控型,二是产于断层破碎带或两盘牵引膝褶带内的断控型。本文初步总结了该区的找矿标志,开展了找矿预测。  相似文献   

9.
南祁连党河南山北坡两个不同特征的金矿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深入研究甘肃南祁连党河南山北坡金铜矿产的成矿规律和控矿因素,笔者采用地质地球化学方法首次对区内黑刺沟和贾公台两个金矿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现它们的成矿特征有很大差异:黑刺沟金矿床以富As,Sb的微细浸染蚀变岩型金矿化为主,其次为辉锑矿石英脉型金矿化;而贾公台金矿床则以少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化和蚀变岩型金矿化为特征,As,Sb含量不高。研究认为黑刺沟金矿床与矿区石英正长闪长岩类有成因联系,贾公台金矿床与矿区斜长花岗岩有成因联系,不同的岩浆活动造成了金矿化特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戈塘金矿硅质角砾岩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分析,认为矿区的角砾硅化灰岩、硅化黏土岩等蚀变地质体为热液成因,其中硅质来源可分为成岩期与成矿期:成岩期硅质来自热泉型生物沉积;成矿期硅质来自成矿流体。成矿流体是来源于深部流体与天水、地层建造水的混合作用形成的混合流体。根据矿石结构构造特征及含金蚀变地质体产状特征,结合在戈塘地区茅口组底部及以下地层中新近发现呈筒状产出的含金蚀变角砾岩,认为戈塘金矿矿区含金角砾岩具有隐爆角砾岩的特征,得出戈塘金矿成因类型可能为隐爆角砾岩型金矿的新认识。此认识可供黔西南金矿成矿理论研究、探讨新的找矿方向和成矿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黔西南卡林型金矿集区开展矿田、矿床 (点) 剥蚀程度研究,能为新一轮找矿勘查布局提供有力支撑.以热液渗滤晕分带理论为指导,依据区内金矿床原生晕在空间中存在分带性以及次生异常与金矿床在地表呈现总体无偏特征,构建了大区域尺度量纲中能总体反映成矿元素分散流与原生晕共性特征的元素分带序列,计算了基于序列中元素区域化探扫面数据多重分形奇异性分析的前缘元素与尾部元素地球化学强度“对比值”,研制了矿田及其附近以“对比值”数据结构为主体的“低-浅-中-高”4个级别剥蚀程度定量评价指标,并结合实地地质特征开展综合评价工作.给出区内10个矿田和15个主要金矿床 (点) 的剥蚀程度评价结果,总体显示出右江区矿田剥蚀程度低于扬子区,泥堡、紫木凼、水银洞、丫他、烂泥沟等中-特大型金矿床剥蚀程度皆为低-浅剥蚀,而资源量相对较小的板其、戈塘、老万场等金矿床剥蚀程度普遍偏高.在此基础上,通过戈塘与水银洞金矿的进一步地质比对,论证了评价结果逼进了勘查事实并可以扩展到区内有一定勘查程度的地区.此外,对评价结果的分析表明,“对比值”异常是寻求找矿突破和现有矿床 (点) 深部成矿预测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对找矿勘查有重要指示作用.据此初步提出水银洞金矿床及其以东的深部、戈塘金矿床北西二叠系与三叠系接触带附近、上大观矿点深部等14处深部找矿潜力较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西秦岭碎屑岩型金矿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矿床类型。根据金矿床岩系的类型、特征矿石矿物的组合性质,对其金矿床进一步划分为三大类型。碳—硅泥岩型金矿床,细碎屑岩型金矿床,角砾岩型金矿床。通过地质特征对比,初步认为碎屑岩型金矿床是一类由构造热液形成的,由碎屑岩容矿的,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金矿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外十分重视剪切带与金矿床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含金剪切带和剪切带型金矿床等新概念。何绍勋等(1992)按矿床特征将剪切带型金矿划分为“剪切带糜棱岩型金矿”和“剪切带脉型金矿”两种基本类型。含金石英脉型矿床是剪切带脉型金矿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4.
剪切带型金矿床系列──中国最重要的金矿床类型林文通(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30009)关键词剪切带,剪切带型金矿床系列,焦家式金矿,玲珑式金矿,灵山沟式金矿1剪切带型金矿床系列的确立近年来,从Bonnemaison[1]提出“含金剪切带”之后,许多研究...  相似文献   

15.
川西北发现新的金矿床类型——交代石英岩-矽卡岩型金矿床陕甘川“金三角”地区同时发现许多岩金矿床,其矿石类型主要为硅质板岩、碳质板岩、硅化灰岩、硅质岩、杂砂岩等,金矿化以微细浸染型金矿化为主,成因主要由加热的下渗天然水通过环流将矿源层中的成矿物质活化并...  相似文献   

16.
湘西南是湖南重要的产金区,该区金矿以脉型金矿为主。按其成矿元素组合,该区脉型金矿可划分为单金石英脉型和金-锑石英脉型;按其矿体产出形态特征,可划分为顺层式和切层式脉型金矿两种。该区脉型金矿受地层、岩性和构造控制明显,矿物组合简单,金主要以自然金形式产出。该区脉型金矿形成主要与脆、韧性剪切作用有关,雪峰山一带加里东期的剪切作用,使该区的浅变质岩发生变形,并促使地层中的成矿物质发生活化、迁移,最终富集形成金矿床,因此,该区金矿的成因类型为与剪切带有关的中低温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17.
黑刺沟金矿床以富As和Sb的微细浸染蚀变岩型金矿化和部分石英脉型锑-金矿化为特征,典型矿物组合为黄铁矿-毒砂(辉锑矿)-石英;贾公台金矿床以少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化和蚀变岩型金矿化为特征,As和Sb的质量分数不高,典型矿物组合为黄铁矿-自然金(方铅矿)-石英-钾长石;鸡叫沟金矿床以蚀变岩型金矿化为主,次之为石英脉型金矿化,典型矿物组合为黄铁矿-黄铜矿-石英.3个金矿床的成因均与岩浆岩有密切联系,但各矿区的岩浆岩在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具有差异,表明其成因不尽相同.这可能是造成3个金矿床地质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固体有机物质保留了金属矿床成矿过程的重要信息。本文以黔西南烂泥沟和戈塘两个典型金矿床为例,系统研究了其中的固体有机物质的有机岩石学特征,并探讨了固体有机质与金矿化的关系。烂泥沟金矿固体有机质由原生煤系有机质和异源焦沥青组成。煤系有机质为原生有机质,与成岩黄铁矿关系密切,没有直接参与热液成矿作用。焦沥青沿石英脉壁粘附或在细脉和纹层中呈带状分布,是热液成矿期原油热液蚀变的产物,原油搬运Au,遭受热液蚀变并参与热化学还原,导致Au 的释放和沉淀。戈塘金矿床中有机质主要是煤系有机质碎屑,与上覆的含煤层有成因联系。这些有机质在热液过程中遭受热液蚀变,还原硫酸盐,为硫化物的沉淀提供还原硫。  相似文献   

19.
赤峰西部地区金矿床成矿时代及其成矿机制的新认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赤峰西部地区产华北板块与兴蒙造山带拼合部位南侧的板块北部边缘带上,为著名的赤峰-朝阳金矿集中区重要金矿产地之一。本区金矿床包括两种类型:柴胡栏子金矿床为蚀变岩型金矿床为蚀变岩型金矿;莲花山和红花沟金矿床属石英脉型。诸多地质事实表明这些矿床的形成均与中基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野外观察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说明中基性岩浆活动发生在印支期。因此,笔者提出本区金矿成矿时代为印支期的新认识,否定了以往一些研究者提出本区金成矿作用是发生在燕山期或海西期的看法。同时,在综合分析基础上,提出本区金矿床是在印支期构造-岩浆活动作用下、区域隆起的过程中形成的产物,从而对本区金矿床的形成机制做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胶东地区有3种不同类型的金矿床,层控蚀变砾岩型金矿床是新发现的金矿类型,宋家沟金矿床是其代表。宋家沟金矿床赋存在胶莱盆地东北缘拆离断层带上盘的莱阳组砾岩中,为区内火山活动前期在大气水的参与下形成的蚀变砾岩型金矿床。初步的类比研究表明,宋家沟与金矿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砾岩型金矿,也不同于胶东地区的玲珑式和焦家式金矿床,具有明显的层控特征,与南非兰德金矿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其找矿远景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