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奥巴玄武岩盾火山(南纬15°,东经168°)位于新赫布里底群岛瓦努阿图共和国的太平洋阿奥巴岛上。火山底部位于海平面以下3000m深处,而它的顶部几乎在海平面以上1500m处。这是赫布里底岛弧的最大火山(包含于其中的岩石体积约25000km3)。1995年它曾猛烈地喷发过。对阿奥巴岛整个地球物理系统的研究,将给有关地球科学的专家们提供不少涉及这个在地球动力学和火山学方面重要地区的最有趣的信息。阿奥巴火山位于名为当特勒卡斯托的地壳板块碰撞区的前面。其2个集中的山顶破火山口包含了主要的火山口,在其中央有…  相似文献   

2.
1998年11月亚速尔群岛的地震站网开始记录到微弱的地下冲击,其震中位于捷尔塞依尔岛以西的海底,其坐标为北纬38.8°,西经27.5°。这种情况延续了4天,然后地震逐渐停止。但是不久当地的渔民报告,捷尔塞依尔岛以西8km的海面上升起了白色蒸汽柱。这种现象断续发生一直到1998年12月23日,那天晚上岛民们发现在离岸数公里的水面上有神秘的橙色亮光。然后它的周围被新的水汽包围。在1999年1月的最初几天内,由地球物理学家J.L.Gaspar为首的来自亚速尔大学火山地质中心的专家们进行了飞行侦察并进行了一系…  相似文献   

3.
阿拉伯板块和欧亚板块的聚合形成了位于伊朗和巴基斯坦近海的莫克兰聚合边界俯冲带。在地球的俯冲带中 ,莫克兰(Makran)具有最大的加积沉积物厚度 ,沿纬度60°E至63°E的变形前缘其厚度约为7km。20世纪70~80年代的地震反射剖面显示了由阿拉伯板块上刮削下来的厚达3.4km的沉积物堆形成的巨大的增生楔 ,而下部沉积物剖面则位于板块之下或被俯冲。早期的解释认为莫克兰构造是一个穿刺叠瓦状的横向连续的构造建造。对莫克兰增生楔的详细研究是1997年秋季德国RVSonne的SO123航次 ,在此期间联合做了…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先进的LAGFD风、浪数值模式和POM(PrincetonOceanModel)三维海流模式对自1945~1995年间发生并影响南海东部海域的299个历史最强热带气旋过程进行数值后报,给出了南海东部部分海域(19°~23°N,113°~118°E)中1000m等深线内60个点的多年一遇风、浪、流和水位极值,并简要分析了南海东部(15°~27°N,108°~122°E)的气候特征,为该海域区域性海洋环境研究与工程开发提供了基础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5.
第一章长江河口及其邻近海区概况1自然环境概况1.1地理位置长江河口区位于30°50’~31°40’N,122°30’E以西海域,北接古黄河冲积滩,南濒杭州湾,东临东海,离河口约60km距离内(122°30’E以西)水深浅于20m。长江河口区南岸为中国...  相似文献   

6.
1上地幔的温度变化上地幔在热边界层(充分对流层)以下的温度变化范围比绝对温度易于确定。水深测量、海底沉降速度、热流以及410km和650km不整合面的深度均为温度函数 ,这些资料补充了地壳化学和厚度变化的标准岩石学方法的不足。从这些不同资料得出的预测结果非常一致(表1)。Kaula(1983)估算了上地幔最小温度变化 ,其结果与实测热流和板块速度法一致。在约280km的充分对流层深度 ,温度变化至少为±180°C ,平均超过500km的空间距离。这与Mckenzie和Bickle(1988)关于在此深度…  相似文献   

7.
文中统计分析了1949~1991年西北太平洋近赤道地区(0°~10°N,125°~180°E)和热带地区(10°~25°N,125°~180°E)的台风日数。发现埃尔-尼诺年上述两地区的台风日数明显偏多。因此,冬、春各季该地区的台风日数、可作为该年是否可能发生埃尔-尼诺的一个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8.
赤道非洲(布隆迪)高地泥炭沼泽的 ̄(13)C值与晚第四纪生物群体的变化A,M.Aucour等卡希如(Kashiru)泥炭沼泽(3°28′S,29°34′E,海拨2240m)是布隆迪高地4km ̄2汇水区域内一个0.5km ̄2的小洼地,汇水区域的最大海拨...  相似文献   

9.
弧—陆碰撞是俯冲带发生的主要造山过程之一。在西太平洋 ,台湾、帝汶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还发生着活跃的弧—陆碰撞。其中台湾的构造是最不复杂的 ,因而其地质记录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以前对台湾弧—陆碰撞的研究基本上依据陆地地质和地球物理 ,近年来台湾东部和南部的海洋调查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台湾弧—陆碰撞的演化。笔者综合了19°~25°N、119°~122°E的陆地与海洋资料 ,提出台湾陆上及其周边地区现今同时依序发生着4个地球动力学过程(洋内俯冲、初始弧—陆碰撞、高级弧—陆碰撞、弧的塌陷/俯冲)。台湾4个地球动力学…  相似文献   

10.
年轻的洋脊     
1999年 ,法国发展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学家在太平洋富通岛沿岸通过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发现了以前未知的海底山脉———富通洋脊 ,其地理坐标为19°32′S ,170°12′E。它高出洋底1390m ,而山顶位于水面以下600m处。科学家们发现 ,海岛本身位于年轻海岭的脊部 ,该地的扩张速度相当快 ,为每年3~6cm。有时 ,地幔物质的上升导致地震。科学家们还获得了海岭上大量转换断层的资料。据推测 ,它们的出现是该海区强烈地震活动的结果。年轻的洋脊@朱佛宏  相似文献   

11.
印度东海岸苏伯尔讷雷卡河的重金属分布N.K.Senapati等源于半岛的苏伯尔讷雷卡河流域有一个约19296km2的非对称汇水盆地。由源头焦达讷格布尔高地的兰契高原(北伟23°18',东经85°11')至河口孟加拉湾(北伟21°34',东经87°21...  相似文献   

12.
1999年2~3月 ,地震仪记录到在亚速尔群岛特塞拉岛以西大西洋海底并不强烈但持续的震动。原来在38.7°N,27.3°W处的水下塞雷特火山喷发了。还在1878年 ,该火山长达5个月的活动导致沿岸的塞雷特村中将近200幢房屋被损坏。在1999年 ,陆上的震动力度不大 ,但在水下它们表现得相当强烈。里斯本水文研究所和葡萄牙海军的工作人员进行的研究表明 ,在300~800m深处 ,穿过总长度为5km的海底裂隙 ,,进行着饱含炽热气体的火山物质的喷发。岩石学家在标本中找到了橄榄石、辉石 ,并在玻璃状岩石中找到了长石斑…  相似文献   

13.
137°E经向断面上的黑潮与黑潮逆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 137° E 断面 1967~1995 年冬、夏季的温、盐资料,计算和分析该断面的地转流。主要结果是:(1) 黑潮是流速很强且较稳定的单支海流,没有多支现象;黑潮逆流则不同,有时为单支,有时为2 支甚至3 支出现,带有多支性成份;(2) 多年平均而言,该断面上31° N 为黑潮与黑潮逆流的分界线。冬季,黑潮主要出现在31°~33° N 之间,黑潮逆流主要出现在29°~30° N之间;夏季,黑潮主要出现在31°~34° N 之间,黑潮逆流主要出现在 28°~31° N 之间;(3) 该断面 26°~34° N 之间的流速结构,可划分为Ⅰ、Ⅱ、Ⅲ3 种类型,2 支海流均为带状的单核结构。平均而言,黑潮与黑潮逆流流速均具有夏强冬弱的现象,但后者冬、夏季差异不显著。对黑潮逆流的多支性用实测资料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朱校斌 《海洋科学》2000,24(10):26-28
应山东省经贸委邀请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派员随考察团一行5人赴西非加纳考察 ,拟在加纳投资兴建水产养殖和水产加工项目。1概况位于西非的加纳共和国 ,国土面积239000km2 ,濒临大西洋的几内亚湾 ;横跨东半球和西半球 (大约为西经3°~东经1° ,北纬5°~11°) ,终年高温 ,属热带气候。5~10月为雨季 ,8~9月气温较低 ,最低为15℃ ;11~翌年4月为旱季 ,2~3月气温较高 ,最高为43℃。年平均降水量从北部和东南沿海往西南高原地区由600mm递增至1800mm。沿海大部分土地和滩涂尚未开发利用。据加纳…  相似文献   

15.
在某时有过火山喷发的世界洋底,形成了枕状熔岩。它是直径1~5m球体的堆积物,球体的边缘是玻璃质的,而在中心则是结晶岩石。以前,地球物理学家、地质学家、火山学家和岩石学家研究这样的熔岩,但不久前它吸引了古生物学家的注意力。以挪威卑尔根大学地球物理学家FurnesH为首的一批专家研究了南非岸边组成洋底的玄武岩、辉长岩和其他岩石,其中包括了覆盖枕状熔岩的玻璃质结壳。在年龄约为35亿年的熔岩中,发现了显微隧道(平均直径为4μm,长达50μm)。按Furnes及其同事们的意见,这些通道是极古老的微生物遗留下来的,因为它非常像晚得多的海底…  相似文献   

16.
在1999年初,按深海钻探计划工作的国际考察队完成了第183航次。目的是研究印度洋南部海底,克尔格令海台和布罗肯-里兹海岭。1月13日当“乔德治·决心者”号调查船在无人居住的赫尔德和麦克唐纳尔德群岛(南纬53°,东经73°)之间通过时,考察队员看到岛上的烟柱和水汽柱,而且它们不是从一个而是从大量的裂隙中喷出的。在由“水汽”场向北延伸几乎到达海岸线的山谷中,见到了明显火山成因的岩石流,但未观察到炽热的熔岩。麦克唐纳尔德岛是离澳大利亚约4000km的邻地,是同一名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实际上这是隆起在克尔格…  相似文献   

17.
昌黎黄金海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吕彩霞昌黎黄金海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19°11′~119°37′,北纬39°27′~39°41′,坐落在河北昌黎县东部,面积约300平方公里。该保护区是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海洋局负责管理的第一批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8.
近普里兹湾大陆架外水域水文物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990年12月~1991年1月中国"极地"号南印度调查资料分析得出如下一些重要结论:(1)83°E以西、64°S以北海域,南极夏季表层水厚度约20m,冬季残留水厚度30~70m,70m以下的水层逐渐过渡到南极深层水。南极深层水中心温度最高,为1.85~2.00℃;83°E以东、64°S以北海域,0~30m为南极夏季表层水,50~100m层为南极冬季残留水,100m以下为南极深层水。深层水中心温度普遍降低,最低为1.04℃,最高为1.49℃。它表明83°E以东区域受陆架水影响更明显。(2)83°E以西,64°S以南海域,为深水大洋向陆架浅海过渡区域,温度由北向南迅速降低,普里兹湾基本为陆架低温水所盘据;83°E以东、64°S以南海域主要为西冰架、谢克尔顿冰架低温水,64°S附近形成东西方延伸的温、盐锋面。(3)由动力计算知,在83°E以西主要为反时针方向环流;83°~98°E中间,63°S南北各有一个顺时针环流;98°E以东基本为南向流控制。但是,近岸有一顺时针涡旋。(4)83°E以西水文锋面主要有夏季表层水锋面;83°E以东主要为陆坡区温度锋,是陆架外高温水与陆架低温水之间过渡带。(5)83°E是水文  相似文献   

19.
上层海洋通过海气交换影响大气-海洋耦合系统,海浪引起的垂向混合影响上层海洋结构,从而在气候预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地球系统模式(FIO-ESM),以2016年为例,分别开展了耦合和关闭海浪模式情况下的短期气候预测实验,分析浪致混合对北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季节性预测的影响。通过对模式预测的SST异常(SSTA)进行定量评估发现,浪致混合能够显著降低北太平洋高纬度海区预测误差,在(45°N,150°E)附近海区SSTA改善可达1℃,气候模式能够更好地预测SSTA的经向分布特征,特别是能够准确地反映25°~45°N海区SSTA分布特征。通过分析有浪和无浪两个实验的热收支贡献发现,垂向混合是导致上层海洋温度差异的主导影响因子。海浪通过改变垂向混合,使2016年北太平洋SST在高纬度海区大幅降低,在低纬度海区略有升高,最终提升了模式对北太平洋SST的季节性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20.
陆架浅表大部分被巨厚的松散沉积物所覆盖 ,这里是海洋沉积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共同研究领域。随着21世纪到来 ,以及新一轮以资源、环境和权益为目的的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展开 ,对海洋第四纪地质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第四纪地质图是区域第四纪地质研究的高度综合概括 ,应该作为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的重要成果图件之一。海洋地质所近年试编了1∶500000八滩镇幅第四纪地质图 ,范围120°~123°E,34°~36°N。图面内容包括沉积物成因类型及时代、底质类型、应用第四纪、附钻孔地层表等4部分。编图取得如下学术进展 :(1)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