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辽北晚前寒武纪高压变质带展布于建平—北票一带。高压变质带由榴辉岩、石榴单斜辉石岩等高压变质基性岩组成。这些岩石遭受了从麻粒岩相到角闪岩相连续退变质作用的改造。早期榴辉岩相变质反应条件为:T=800℃±,P>1.5GPa;麻粒岩相的温压条件为:T=800~900℃,P=0.9~1.15GPa,属中高压型;晚期角闪岩相的温压条件变为:T=570~650℃,P=0.60~0.75GPa。变质反应的P-T-t轨迹呈现出顺时针演化。结合辽北造山带其它的标志判断,这些高压变质岩的形成和抬升与中、新元古代时期洋壳俯冲消减和陆块碰撞,并伴随快速构造上升有关。  相似文献   

2.
辽东半岛南部太古宙主要由变质深成岩和表壳岩组成,变质表壳岩是“包体”存在于深成岩中。通过变质矿物、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及微晶化学分析,认为组成本区太古宙地壳的变质杂岩经历了高温( 624℃~ 865℃),低压(小于 5× 108 Pa)的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3.
威海地区榴辉岩位于秦岭大别苏北胶南巨型榴辉岩带的北东段。榴辉岩体大小悬殊,呈透镜状、不规则状、脉状及似层状等赋存在早元古代荆山岩群变质层状岩系、尖晶石橄榄透闪片岩及晚元古代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中,并与围岩一起经受了后期的构造变形改造。榴辉岩退变分带的核部为榴辉岩,次外边为榴闪岩,最外边为斜长角闪岩或石榴斜长角闪岩。三个变质作用阶段的特征是:前榴辉相阶段为中压相系绿帘角闪岩相;榴辉岩相阶段为高压相系;榴辉岩退变质阶段相当于中压相系的角闪麻粒岩相—角闪岩相。变质作用PTt轨迹呈顺时针方向。榴辉岩形成于900Ma左右。  相似文献   

4.
东秦岭松树沟蛇绿岩是秦岭造山带中出露于变质基底岩系之上的、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1000~1250Ma)的异地蛇绿岩构造岩片,与周围变质地层里构造接触关系,为一自南而北的逆冲推覆岩片,于983Ma±发生构造侵位及变质作用。蛇绿岩主要由超镁铁岩和镁铁岩两个单元组成,变质橄榄岩(纯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具地幔残余成因,ΣREE低,REE特征为LREE富集、HREE近平坦型式。变质基性火山岩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以T-MORB为主,兼具有OIB特征,形成于小洋盆构造环境,于晋宁期北秦岭活动大陆边缘的俯冲-碰撞过程中发生变形变质并侵位于陆壳当中。  相似文献   

5.
东秦岭武关岩群的组成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秦岭商丹地区的武关岩群是从原刘岭群北部分解出来的新的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已获得其中变质基性火山岩Sm-Nd同位素年龄为(1382±30)Ma,原岩建造主体为碎屑沉积岩-碳酸盐岩-基性火山岩组合。变质基性火山岩及碎屑沉积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他们分别属于大陆板内拉斑玄武岩和大陆岛弧-活动陆缘型杂砂岩,因而武关岩群主体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秦岭造山带拉张裂谷体制构造环境,于晋宁期(1000~800Ma)的俯冲碰撞造山过程中拼贴于商丹构造带南侧。  相似文献   

6.
辽东半岛南部变质核杂岩构造展布于旅顺、大连、金州、庄河、普兰店地区。印支旋回太平洋板块对亚洲板块俯冲作用引起的岩浆活动在本区东部形成热隆起,诱使陆台中上元古界—古生界盖层自东向西滑移伸展.随伸展运动的进行,在太古宙变质杂岩顶部形成韧性剪切带;在盖层与基底不整合面形成剥离断层;在盖层内部形成中间韧性构造变形层和上部脆性构造变形层。在不同的构造层次中形成样式各异的构造群落,同时伴随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7.
辽南韧性剪切带为一大型韧性滑脱剪切带。糜棱岩呈大面积席状展布。在糜棱岩化过程中,既有进变质作用,又有退变质作用。主滑脱面之上的盖层岩石产生进变质作用;主滑脱面之下的太古宙片麻岩(变质核杂岩)则产生退变质作用。进变质作用和退变质作用研究表明,韧性剪切带活动时期的高峰温度相当于低绿片岩相,但是,同构造基性岩床只退变至角闪岩相的矿物组合。这是因为这一件矿物组台是以准稳态保留下来。变质核杂岩的显微构造特征表明,在整个演化过程中,它是逐渐抬升的。在变质核杂岩的抬升过程中,又有新的一轮退变质作用产生。  相似文献   

8.
豫西的北秦岭经过燕山期陆内造山阶段之后,进入以盆岭为特征的伸展构造体制演化阶段。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秦岭、崤山、熊耳山等太古代片麻岩地体实为变质核杂岩。本文介绍了上述变质核杂岩的一般特征,并以崤山变质核杂岩为实例,介绍其外缘剪切带的构造岩、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直接的或间接的证据均表明豫西的金矿受控于剥离伸展构造。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北秦岭造山带变质基底杂岩中变质基性岩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秦岭岩群中的变质基性岩应为古元古代晚期侵位的基性岩墙,其化学成分相当于大陆裂谷或板内拉斑玄武岩,代表了吕梁事件的产物,形成于元古宙大陆地壳拉张构造背景的早期阶段,是秦岭造山带中元古代大陆裂谷小洋盆并存构造体制演化阶段的早期地质记录。  相似文献   

10.
本矿床是我国金红石矿床重要的成因类型及工业类型,是高钛岩系在特定变质条件下形成的。本文用矿物温度压力计等方法,研究了矿床变质条件:变质温度,东部为467.24~507.31℃,平均487.28℃,西部为531.58~566.33℃,平均549.00℃。变质压力,东部为1.86×108~6.63×108Pa。平均2.25×108Pa;西部为0.64×108~3.69×108Pa,平均2.17×108Pa。东部为还原环境,西部为氧化环境。对研究矿床成因及寻找新的同类矿床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精密弦矢导线法与边角导线法比较浅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精密导线法分为边角导线法和弦矢导线法,是监测水库拱坝水平位移的重要方法。弦矢导线法是根据导线边工变和矢距变化的观测值来得坝体的实际变形量;边角导线法则是根据导线边长变化和导线的转折角观测值来计算坝体的变形量。比较分析了边角导线法和弦矢导线法的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认为精密弦矢导线法与精密边角导线法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复测简单,速度快,劳动强度小;(2)精密高且稳定,不受折光等外界条件影响;(3)便于采用数字化遥测,可为实现位移值计算自动化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地壳深部物质侧向迁移的过程,是洼陷区地壳内的低能量、低密度的物质不断被地幔高能量、高密度的物质所替换、取代和驱逐的过程,是地壳物质不断增加的过程。本文以松辽盆地、下辽河洼陷及其两侧的隆起区为例,讨论了地壳演化过程中的深部物质侧向迁移的地质作用及效应。  相似文献   

13.
小秦岭地体中的褶皱包括露头褶皱和宏观褶皱,组成褶皱的面理为次生构造面理。露头褶皱为地壳早期在伸展机制下发生左行张扭剪切作用产生的构造形迹;宏观褶皱为侵入岩浆穹起、底辟作用向外扩张空间推拉围岩形成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4.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必须进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长沙市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勘查,采用了地形测量、水工环地质综合测绘、工程物探、工程钻探、压(注、抽)水试验、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等方法手段,提交的技术成果满足了设计、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15.
阿尔金断裂乌尊硝段的现今活动速率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GPS和水准观测资料 ,对阿尔金断裂的现今活动速率进行研究。阿尔金断裂西段的活动水平普遍高于东段 ,水平分量存在自西往东减弱的趋势。乌尊硝段左旋走滑的断错地貌极为发育。GPS测量表明乌尊硝段断裂相对左旋运动 ,目前最大的走滑速率是 (9± 5 )mm/a ,和东段安南坝附近的观测结果一致。水准测量反映断裂附近并无明显抬升 ,垂直断裂的最大水平缩短速率在 (3± 1)mm/a以下 ,说明阿尔金断裂现今仍以水平运动为主  相似文献   

16.
孢粉浓度统计法在西北土类堆积物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宁夏水洞沟全新统剖面为例,运用孢粉浓度统计法对我国西北地区土类堆积物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与传统的孢粉百分比统计法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文中,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了孢粉资料整理,划分出了七个孢粉组合带,基本上符合我国北方全新世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反映的古植被、古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孢粉数量丰富的情况下,孢粉浓度统计在图式上表现得更突出和明显;在孢粉数量较少时,用百分比统计法更便于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7.
樊家川油田河流相储层砂体非均质模型及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河道砂体内部沉积结构韵律性变化和夹层的发育导致垂向上储层形成严重的非均质性,从而控制了注入水垂向上的波及体积和剩余油的分布。根据多口取心井及检查井资料,建立了各类河道砂体非均质模型,并采用检查井水洗剖面详细描述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砂层内不同夹层分布及其韵律性变化所产生的非均质模型中剩余油分布规律,为该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进行井网综合调整及其剩余油挖潜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对卡诺图化简逻辑函数进行了某些改进,使卡诺图化简过程简明,化简结果直观,而且扩大了卡诺图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边界构造、滑动形态特征与力学性质、滑动系统、下伏系统、运动方向等方面 ,系统地分析研究了新密大平—超化滑动构造的总体特征。新密大平—超化滑动构造南北以背斜为界 ,东西受断层切割 ;滑面具有穿层现象且次级滑面发育 ;其力学性质为压扭性 ,南翼还兼有张性 ;滑动系统总体表现为向斜构造 ;滑动方向晚期呈现出先南后北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对农民集体土地财产权实现的难点及其在法律上、观念上、管理上、利益上等不同方面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从而提出了要在法律上、制度上加以完善,真正实现农民集体土地财产权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