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一、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1.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根据地质环境问题调查成果,选择对城市建设用地影响较大的区域稳定性、天然地基建筑物适宜性、冻土冻融性等3项作为评价因子,根据其对建设用地影响程度给予权重,再根据各因子评价结果确定各因子的次级影响程度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2.
基于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概念,从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4个方面选择23个指标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尝试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湖南"3+5"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区域差异进行客观评价。结果表明:影响和制约湖南"3+5"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核心因子为水土资源与公共服务、社会消费、污染治理及人口密度;湖南"3+5"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区域差异明显,可分为3个等级。针对上述分析结果,提出提高湖南"3+5"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立足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建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熵值法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甘肃省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水平现状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水平均不高,且区域差异明显,整体呈现"西高东低,南北分化"的格局,空间上体现出"阶梯状"区域梯度递减的分异结构特征;产生空间差异的原因有自然条件、区位差异和产业结构等因素;最后,根据各城市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优化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宁波市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波市从2005年起围绕城市发展制定并开展了一系列"城中村改造"项目,积极完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推动城市化进程。为探究这一时段宁波市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的变化,采用TOPSIS评价方法对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对宁波市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进行深入分析,指出日后城市土地利用重点。结果表明:①宁波市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指数逐步从0.059增长到1.000,绩效水平从"低级"达到"优质";②准则层指标障碍度不断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为生态可持续,在2015年时降为0;③指标层障碍因子诊断结果说明地均从业人数等指标在持续、深层次地影响城市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城市三维空间增长仿真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二维的方法不能正确描述现代城市立体空间的发展变化,因此,城市三维空间增长的研究对现代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自组织理论及城市发展的自组织性,改进了Bengguigui等的城市空间模拟三维元胞自动机(3DCA)模型,在模型中添加了中心距离及交通距离评价因子,建立了城市三维空间增长的中心距离模型和交通距离模型。重点介绍了模型中评价因子的计算方法及其隐含的经济学含义、评价函数的构成和元胞空间状态的转换规则。最后使用NetLogo 3D建模工具,进行城市三维空间增长仿真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添加中心距离与交通距离因子后,城市三维空间增长模型更符合现实中城市三维空间扩展过程;进一步证明了城市发展的自组织性,以及他组织力量对城市向高级别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态敏感性分析是海绵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以长株潭某海绵城市规划区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选取了6个敏感因子并给各敏感因子赋权重,通过Arc GIS平台的空间分析,得到海绵城市规划区生态敏感度计算结果,并将结果划分为极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轻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5个等级。此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为该区域的海绵城市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目标法选取了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程度的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建立了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湖南省14个市州城市土地资源进行集约利用程度评价,结果显示湖南省各市州城市土地资源总体集约利用程度普遍较低,且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城市建设用地外延式无序扩张现象明显,土地利用不充分,各地应因地制宜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8.
泰安市有很多历史形成、责任灭失的铁矿、石膏矿、金矿、长石矿、萤石矿、岩盐矿等非煤矿山。该文阐述了各矿山的采空区位置、分布范围、危险性及废弃矿井的位置、类型,分析了地表变形及其对建(构)筑物及基础设施的潜在影响,采用赋值打分法和规范评价法对采空区稳定性进行评价,对废弃矿井危害程度进行定性分析评价。在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对泰安市历史形成、责任灭失非煤矿山采空区及废弃矿井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为开展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空间分析技术的城市土壤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出了空间分析技术评价城市土壤污染的技术路线并探讨了与之相关的数据处理方法、评价单元的划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各指标的权重设定,借助GIS软件Arcview的空间分析模块,编程实现了用空间分析方法对城市土壤污染的评价。利用该方法对北京市城区及近郊区土壤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空间分析技术是一种在可视化条件下对城市土壤污染进行评价分析的有效方法,评价结果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南宁城市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建立南宁市区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因子指标体系和利用AHP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构建南宁城市生态系统敏感性综合评价模型,采用Arc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生成评价结果图,根据结果对南宁城市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点做出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为建立相应的生态安全战略,实现南宁市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城市设计作为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各地的新区建设和旧城更新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基于对济南市城市设计编制及管理情况的回顾,结合当前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对济南中心城范围内2003—2020年编制的46项主要城市设计项目进行了汇总和梳理,剖析了济南市城市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济南城市设计管控体系搭建,以期为其他城市的城市设计管控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有关建成区空间分布的研究是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单一数据源不足以提供准确、及时的建成区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Landsat数据和夜光遥感数据的城市扩张监测方法。该文以Landsat影像与夜光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SVM分类方法和突变检测阈值分割技术,提取2004—2016年的原济南市、泰安市、原莱芜市的建成区范围,然后引入城市扩张强度、紧凑度、重心轨迹转移分析和等扇形分析等指标,来定量分析城市扩张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2004—2016年,研究区建成区面积增加了508.06km~2,原济南、泰安市均以外延式的城市发展为主,主要的趋势是北部、西部和南部;而原莱芜市则以填充型的城市发展为主,紧凑度高于其余两市,西北方向处于扩张速率的高值区;其中城市扩张强度指标定量地反映出在2004—2007年间研究区城市化进程取得重大突破,是区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阶段。相较于单一数据源,引入夜光遥感数据,可以更快速高效地提取城市建成区信息。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张成为限制城市健康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地下空间资源开发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进行因地制宜的适宜性评价是对其合理开发利用的关键。该文采用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AHP)等研究手段,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进行了研究,以济南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为例,分析了济南市水文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影响因素,构建了济南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多层次评价体系,重点研究了泉水保护对济南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制约影响,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济南市地下空间资源的综合评价模型,旨在为济南市后续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济南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极限条件法初判济南市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并划分潜力类型区,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测算宜耕后备资源的开发复耕难易程度并划分难易程度等级。结果表明:济南市各区县宜耕未利用地分布差异较大,从潜力类型区分布来看,丰富区和较丰富区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山地丘陵区和南部沿黄区域,较匮乏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区和南部山区,资源匮乏区主要为中部主城区附近。济南市易开发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山地丘陵区。该研究可为济南市不同地域后备资源开发时序安排,科学编制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济南城市轨道交通近年来发展迅速,地铁成为济南未来交通主要建设方向之一。作为泉城,岩溶是济南泉水补给、径流的重要通道,在济南地区普遍发育,但同时岩溶问题也是地铁施工的难点,因此,查明地铁线路下岩溶的发育程度至关重要。与南方岩溶的“大尺寸”相比,济南地区的岩溶尺寸要小得多,且多成蜂窝状、裂隙状,在空间上也无明显规律可循,这对物探工作的分辨率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该次研究区域是地铁2号线任家庄站到腊山站沿刘长山路区间段。经初步探查,该区间段存在多处岩溶且线路地处闹区,车流量大,管线复杂。为了研究该区岩溶发育情况,该次采用电磁波CT技术对区内岩溶进行了探测,通过对区域内地质介质电磁波吸收系数差异的研究,结合钻探资料进行对比,推断出岩溶区吸收系数的取值区间;最后对推断的岩溶区进行钻探取样,验证了物探与钻探的吻合程度。该方法在岩溶勘察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济南地铁设计及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济南市章丘区小冶睦里地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采空区为研究对象,采取资料收集、井间地震、钻探验证等方法手段,分析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对采空区解译推断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井间地震层析成像速度反演结果体现为高速分布的区域,推断为基岩完整区域;速度反演结果体现为低速分布的区域,推断为采煤采空区域。经与钻探工程比对,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技术推断的采空区位置与钻探揭露深度较为吻合,表明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在济南市章丘区小冶睦里煤矿采空区勘查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该地区同类型的采空区勘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济南市国土空间规划年度体检和“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基础,提出济南市开展“实时体检评估”的工作原则和总体思路,通过构建实时体检指标体系,夯实数据与信息平台支撑,研究遥感监测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完善“实时体检评估”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济南市国土空间规划实时监测评估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是一个城市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的质量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为确定济南地区地下水的污染状况,本文以历年的水文资料作为背景值,采用了单因子和多因子2种评价方法对济南地区岩溶水进行了污染程度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岩溶水污染程度进行了分级;在地下水系统防污性方面,采用DRASTIC模型对济南地区的防污程度进行了分区。结合岩溶水污染程度和防污性能两方面的评价结果,为实现可持续开采岩溶地下水,本文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分别进行了分区,并给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为济南地下水开采与保护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济南市是我国中部地区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济南市土地可持续性利用问题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主要运用了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选取了9个指标,构建了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对山东省济南市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整体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未来发展中,济南市要始终注重耕地保护,用养结合,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20.
济南市钢城区某建设项目位于原黄庄煤矿范围内,地表下存在着成规模的煤矿采空区,具体范围及深度资料缺失.1994年黄庄煤矿停采后,研究区内一直保持原有村庄建筑物,未进行过拆迁开发,也未进行过系统的采空区调查及地表变形监测.本次勘察评价利用现有的采矿资料,采取多种物探手段,查明了研究区采空区的分布范围及深度,为后期采空区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