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地球内部所含的挥发分流体广泛参与了各种成岩、成矿、成藏过程。确定参与各种地质作用的古流体的组成、研究复杂含多挥发分组分流体的热力学性质与演化规律、探究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过程与机理,是深入理解流体参与的各种成岩、成矿、成藏过程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近十年来努力发展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高压在线定量观测技术,在高压模拟设备的研发运用、高压在线定量观测技术、地质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成岩、成矿背景下流体-矿物反应动力学过程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2.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是地学研究的热点,它能很好地反映深部地质作用特征和恢复地质历史演化的过程。当前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中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动向:(1)高压变质作用中流体性状和物理化学特点的研究是解决高压变质作用成因的关键;(2)高压变质矿物流变学研究是揭示变质过程的有效途径;(3)超高压变质岩的发现是80年代地学领域中的一场“革命”,其动力学模式为探讨大陆动力学开辟了新的思路。文中介绍了产生超高压变质的柯石英榴辉岩亚相组合的六种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地球内部流体研究评介王小龙(中国地质大学《地学前缘》编辑部北京100083)关键词地球内部流体,宏观构造,圈层流体,变质流体CO2长期以来,地球科学仅仅限于用地壳固体物质的研究来建立和发展其知识和概念。然而愈来愈多的事实表明,流体在地球内部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4.
地球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大门类,其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地球科学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反映了人类生产的发展对资源和环境方面愈来愈高的要求,一方面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普遍发展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的越来越有利的条件。关于技术方法对地球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人们早有认识,而现在更为深刻。当今对地球科学研究影响最大的关键技术,包括空间技术,深部探测技术,高新分析测试技术和数据综合分析技术,均来源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为了推动地球科学研究,不但要注意引进各种高新技术,还要注意将这些技术与地学研究相结合,发展和创造适合于地学研究的高新技术,并善于综合应用它们,使它们在地学研究中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旭平  张立飞 《地学前缘》2007,14(1):117-124
超基性岩的地质过程提供了地幔岩在造山带形成过程中所作的贡献,并记录了地质构造以及壳-幔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根据现有的研究,可将俯冲带橄榄岩大致分为陆下地幔橄榄岩、基性-超基性堆晶杂岩和大洋地幔橄榄岩。文中简要评述了不同类型造山带橄榄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不同类型的橄榄岩所经历的地质历史不同,而留有不同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大多数造山带橄榄岩经历了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并受到蛇纹岩化等多期次流体和融体的交代作用,因而俯冲造山带的辉石岩和橄榄岩无论在岩石学的组成、结构和地球化学等特征方面通常表现得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6.
实验岩石学通过高温高压实验来模拟地球内部状态,正演研究矿物、岩石及其组分的物理化学行为,与天然矿物和岩石样品反演研究相互补充. 从20世纪初美国卡内基研究所建立地球物理实验室算起,实验岩石学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在认识地球内部状态和过程以及矿物和岩石成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实验岩石学研究开展约50年,进入21世纪以来在实验平台和创新性研究成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在学科发展趋势方面,实验岩石学表现出以下6方面的特点:(1)新的高温高压实验技术不断涌现;(2)实验与分析测试技术高度融合;(3)实验模拟与计算模拟相结合;(4)从热力学平衡扩展到动力学研究;(5)从干体系扩展到对挥发分和流体的深入研究;(6)应用场景从固体地球扩展到类地行星. 通过进一步开发或改进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加强与分析测试技术以及计算技术的结合,实验岩石学有望在破解地球内部流体的性质和作用、地幔演化和岩浆分异、变质反应速率和机制、类地行星形成与演化等重要科学问题方面作出关键贡献.   相似文献   

7.
遍布于地球各圈层中的地质流体的性状与作用是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 ,并日益受到各国地学工作者的强烈关注。近年来有关地质流体的学术会议频频召开 ,关于地质流体的论著、文集也在不断地出版。可以说 ,地质流体给长期以固体地球物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地球科学提供了新的学科生长点。地质流体对地球内部发生的一切地质作用过程、各圈层地球物理结构与力学性质、地球化学演化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地质流体又担当了地球各圈层能量和质量传输的主要介质 ,因而也决定了壳 -幔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大量的研…  相似文献   

8.
流体作用在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中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地球内部流体存在的若干事实、流体总量的估计、地球内部流体作用和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地球内部流体研究的意义,指出把流体作用作为地球动力学演化系统中一个重要端员去研究岩石圈的动力学演化,抓住流体与运动这根主线,着重研究解决流体作用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提出和建立较完善的地球
岩石圈动力学演化模型,这应是今后若干年内我国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提出了应重视的8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9.
异常高压是构成盆地区域流体势场的一种重要动力来源,是源控论中油气藏呈环状分布的重要原因。所以认识异常高压的起因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鲍格达诺夫M.M.(1989)认为,在深部油气富集和保存的特殊地质-地球化学条件中,最重要的是异常高压.但他仅仅认识到异常高压可以抑制有机质的成熟作用,使烃源岩成熟度明显降低,从而扩大了液态生油窗的深度区间.异常高压油气藏的形成应具有更深刻的原因和更明确的勘探意义.剖析以往文献对异常高压油气藏提出的各种成因机制,得出异常高压油气藏的成因源于深部流体供给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现代地学研究方法在继承了古代和近代地学研究方法的精华并结合了当代科学和哲学的成果后发展起来。然而,受地球科学研究客体的特殊性、地球科学家认识的历史局限性以及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现代地学研究方法需要更新。尤其是在把地学对象的认识向其过程转变方面,在处理地学一手与二手资料所采用的辩证态度方面以及在经验和理论的关系、摆正或处理好现代新型人-地关系等方面需要新的观点和做法。  相似文献   

11.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中的流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韩郁菁  张泽明 《地学前缘》1996,3(4):222-229
文章强调了高压和超高压变质岩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意义,重点论述了几个问题:(1)高压和超高压变质岩中流体包裹体的成分以含N2量高为特点,在大别山含柯石英榴辉岩中找到的高压榴辉岩阶段捕获的原生包裹体,其中气相组分含CO(摩尔分数)为14%,表明流体来源于深部。原生流体包裹体的保存,要求在p-T区间内的抬升轨迹与等容线近于平行。(2)在大别山高压和超高压榴辉岩中首次确认熔融包裹体的存在,由硅酸盐玻相和以CO2为主要成分的气相组成,并发现熔融包裹体中的玻相成分与主矿物相近。(3)高压和超高压变质期间的局部流体迁移可由榴辉岩中流体包裹体和矿物同位素成分(H-C-O)来显示。(4)高压和超高压变质中流体-熔体-岩石(矿物)相互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并证实在榴辉岩相p-T条件下岩石的部分熔融。(5)变质流体的成分与变质级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高温高压下辉石岩的电导率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YJ-3000t紧装式六面顶高压设备和1260阻抗/增益-相位分析仪,在1.0~4.0GPa和773~1134K下用阻抗谱法就位测定了辉石岩的电导率。实验结果表明,电导率对频率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温度是决定辉石岩电导率的一个重要物理参数,电导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lgσ与I/T之间符合Arrenhius关系式;随着压力升高。电导率降低,活化焓和独立于温度的指前因子亦降低。  相似文献   

13.
采用金刚石压砧高压设备,对立方结构掺钕钇铝榴石多晶进行高温高压相变研究。实验分同时加温加压、独立加压、独立加温三类。对压力温度作用后相变产物进行了 X 射线衍射研究,对相变前后样品的配位数、晶体结构、晶胞参数、体积、密度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4.
超高压——高压剪切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超高压-高压剪切带是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变质-变形分解作用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剪切带。剪切带内的构造以含柯石英、金刚石等超高压-高压矿物的榴辉岩、面理化超基性-基性岩、片麻岩、大理岩为特征,具有复杂的变形组构和变形历史。最终形成布丁-基质或残斑-基质结构。深入研究超高压-高压剪切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和流变学特征,对分析超高压-高压变质岩石的形成-折返过程及碰撞造山动力学,具有重要的实际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种高温高压下防止试块爆炸的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志升  朱成明 《矿物学报》1997,17(3):297-301
本文采用在传压介质(如叶蜡石等)棱边附近埋置加强筋的方法,有效地防止了样品从传压介质中被挤压冲出来,从而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对此方法的防爆原理,及加入加强筋后高压腔中的温度、压力等进行了讨论,实验在立方体高温高压装置上完成,压力测至6.0GPa,温度测至1740℃  相似文献   

16.
高温高压下含水矿物脱水对斜长岩纵波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GPa、室温至880℃条件下对斜长岩的纵波速度进行了测量,并对实验产物进行了鉴定分析,讨论了含水矿物脱水对岩石纵波速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680℃左右,由于斜长岩中的含水矿物绢云母和黝帘石开始脱水,矿物脱水产生的流体及其所引起岩石结构的变化可使岩石纵波速度降低10%左右。这意味着通过矿物脱水这一机制可以形成壳内低速层。  相似文献   

17.
在密闭体系中700℃、压力高达3 GPa条件下进行褐煤加水的模拟实验,分析实验产物中的萜烷的变化规律,进而对高压高温下有机质演化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相同压力条件下,温度升高有利于有机质的成熟演化;压力增加会抑制或延迟油气的生成和有机质成熟;五环三萜烷ββ生物构型转化为αβ地质构型所需能量比烯烃双键加氢饱和更高.高温超高压条件下,研究样品中C24四环萜烷存在4种同分异构体,含量由高到低依次包括10β(H)-降A-羽扇烷、10p(H)-降A-奥利烷、C24-17,21-断藿烷和10β(H)-降A-乌散烷.高碳数烷烃在地幔高压力条件下仍可以存在,这为认识超压盆地的油气资源与深层油气成藏及保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用金刚石压腔研究了Na2SO4溶液在温度30~400℃、压力90~2400 MPa条件下的拉曼光谱特征。结果表明:温度相同时,SO42-的对称伸缩振动随压力增大向高频方向偏移;而在压力基本相同时,随温度升高则向低频方向偏移。经过数据拟合得到了SO42-对称伸缩振动的拉曼位移与温度、压力的关系为:ρ=190.44Δυp 0.002 7t2 2.901 9t-111.68。该公式可以用来作为流体包裹体的压力计。  相似文献   

19.
高温高压下杂质离子对水晶电导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质离子往往是影响水晶电导率的主要因素。在2.0GPa和823~1123K的条件下,借助交流阻抗谱法在10-1~106Hz频率范围内,就位测量了水晶Z轴方向的电导率,并用LA-ICP-MS测试了水晶中杂质Na、Al的含量。通过Arrhenius关系拟合,得出2.0GPa和823~1123K条件下水晶的活化焓和指前因子。发现水晶中杂质Na、Al的含量彼此正相关,水晶电导率与晶体中Na含量正相关,且指前因子亦与水晶中杂质Na、Al含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高温高压下粗面玄武岩纵波速度异常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0-5.0GPa,温度约1350℃条件下测量了福建塔庄粗面玄武岩的纵波速度。结果发现当p〈3.0GPa,t为529-816℃,p=4.0GPa,t为537-807℃;p=5.0GPa,t为607-802℃时,粗面玄武岩纵波速度随升高反而升高,显示出异常变化。通过对p为1.0-5.0GPa条件下的最终实验产物及p=4.0GPa,t为587,724,887℃温度点上的实验产物观察表明,实验产物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