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通过中国北京、马道峪、乌鲁木齐、大连、牡丹江等地震台站记录的阿留申群岛地区的地震,分析了PS_M,、SP′、pP~*、PP~*、SS~*等震相,并利用这些震相计算了相应地区的地壳厚度。PS_M、SP′、SP″、pP~*、PP~*、SS~*等震相在地震记录图上一般少见,本文提供了典型图例。  相似文献   

2.
本文第一部分选取泰安台473型地震仪1985—1990年记录的70个地震资料,通过计算,得到泰安台附近的地壳厚度为H=36.5km,直达波的平均传播速度:V_P=6.18km/s、V_s=3.55km/s;反射波的传播速度:V_(P11)=6.45km/s、V_(S11)=3.79km/s;绕射波的传播速度:V_(Pn)=7.95km/s;平均虚波速度:V_φ=8.34km/s;平均波速比K=1.74。第二部分选取了泰安台基式地震仪有SP′震相记录的地震21个,求出了泰安台附近的地壳厚度为37km,并分析了SP′震相在泰安台的记录特征,初步得到SP′震相可观测范围为25°—60°。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克罗地亚地球物理学家莫霍洛维奇在研究1909年10月8日克罗地亚地震的地震波走时特征时,首次发现了该地区的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后被命名"莫霍界面",简称Moho界面.1927年,莫霍洛维奇又在地震记录中识别出了s*震相,证实了在地壳内部还会存在另一个康拉德(Conrad)间断面.地震层析成像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为纪念莫霍洛维奇诞生150周年,莫霍界面发现100周年,特发此文,以兹纪念.  相似文献   

4.
CT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科学和工程领域,特别是在地球物理学和土木工程质量无损检测方面.本文用精密可控的地震波雷达在芦山震中区持续300 s向地壳主动发射低能量的线性调频弹性波,通过高灵敏度的地震仪器接收信号,实现对上地壳剖面波速结构进行无破坏性探测.用短时傅里叶变换分析记录到的线性调频信号的时间和频率特征,并用能量累积法提取信号的走时形成走时曲线图,识别震相后用射线追踪方法进行P波走时反演,得到了芦山地震震中区上地壳剖面二维波速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波雷达发出的信号符合控制要求,重复性高达99.7%;用能量累积法得到的地震波走时曲线易于识别震相.从芦山地震震中区上地壳剖面二维波速结构中可以看出,在芦山震中区附近有明显的波速差异,并且出现了向上凸起、向下急剧下降,再缓慢上升,呈"铲形"特征,存在低速层,分析出芦山地震是一次逆冲型地震,并且距震中区近的检测点波速比偏低,距震中区远的检测点波速比偏高.通过与其他方法研究结果对比,证明了用地震波雷达信号走时反演地壳波速结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了湖北区域台网短周期地震仪近几年来所记录的18次远震资料,从地震图上分析了Ps震相;利用Ps—P走时差,计算了相应地震台附近地区的地壳厚度,其结果与重力资料反演的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6.
海洋地球物理勘探中常使用多道地震数据建立浅部地层模型,结合海底地震仪广角地震数据进行射线追踪和走时反演求取地层速度特征.受采集环境和成本限制,部分海底地震仪测线缺少同步采集的多道地震数据,建立的初始模型其浅层结构有较大不确定性,可能会对正演模拟结果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针对海底地震仪广角地震走时模拟中浅部结构的不确定性因素,使用RayInvr软件构建了理论模型和走时数据体,分析讨论了初始模型沉积层厚度与速度变化对正演模拟结果的影响.之后进行实测数据处理,在MCS2019-3测线数据的约束下建立初始模型,对OBS2011-1测线震相重新进行了走时拟合,将得到的模型结果与先前结果进行对比,得到以下结论:沉积层厚度及速度不确定性对走时模拟结果的浅部结构影响较大,深部结构影响较小;使用错误的速度与基底深度组合来拟合沉积层反射震相PsP,会使台站下方的地壳和地幔折射震相Pg和Pn,以及莫霍面反射震相PmP都出现走时小起伏,走时提前对应沉积层速度与厚度偏大,走时延后对应沉积层速度与厚度偏小;PsP震相缺失时,不同的速度-深度组合都可以很好地拟合震相,但会增加结果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中国地区地震P波和S波走时表与地壳和地幔中地震波的速度分布,计算和编制中国地区深度震相pP,sS,pS;sP的走时表以及地面反射波、转换波PP,SS,PS,SP震相的走时表。自1940年Jeffreys和Bullen计算了全球平均的走时表之后,除Herrin等人重新算过pP走时表外,对于sS,sP,pS震相走时一直没有人再行算过。提出中国地区符合实际情况的深度震相走时表,对于远震记录的分析处理,提高测定震源深度的精度,揭示在某些深度和震中距离上深度震相在中国地区的特征将有一定的价值,并与中国地区地震P波和S波走时表相匹配,使之自成一个体系。我们将进一步采用一系列最新数据处理方法计算《深度震相和地面反射波、转换波走时》的软件亦可供其他地区计算走时表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上一讲中,介绍了几种主要震相类型的特征。这些震相内包含有震源和介质的信息。本节将介绍震相的应用,就是指提取这些信息的一些基本方法。因限于篇幅,只能把这些方法的原理加以介绍,其方法细节请参照有关文献。一、地壳厚度的计算地壳厚度是确定地壳结构的重要参数之一。通常用天然地震的体波震相P_(11)、Pn、(pP)~*、SP′和PS来计算地壳厚度。  相似文献   

9.
克罗地亚地球物理学家莫霍洛维奇在研究1909年10月8日克罗地亚地震的地震波走时特征时,首次发现了该地区的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后被命名“莫霍界面”,简称Moho界面。1927年,莫霍洛维奇又在地震记录中识别出了S^*震相,证实了在地壳内部还会存在另一个康拉德(Conrad)间断面。地震层析成像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为纪念莫霍洛维奇诞生150周年,莫霍界面发现100周年,特发此文,以兹纪念。  相似文献   

10.
引言地震波走时表的研究,关系到震源参数测定的精确度,并与地壳及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地震学的基础研究工作之一。 1939年Jeffreys-Bullen发表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全球性的包括各种震相的走时表。以后得到了各国地震观测工作者的采用,作为对各种震相走时的主要依据。1968年美国Herrin等人又根据更多的全球性地震观测资料获得一组纵波走时表其中包括P、PP、PPP、PKP、  相似文献   

11.
回 回 作 者 期 页明确方向勇于改革努力开创我省地震工作的新局面 本刊编辑室26我局领导班子完成新旧交替 局机关机构调整改革 正在顺利进行 本 刊25 coX利用SPI、PS测定太原台附近的地壳厚度 李新华等 113用P波走时残差研究深部结构 贾素娟 117太原盆地各向异性介质对地震波的影响 任振起21PP、PP等沤相的讨论 张曼丽 3 22PKP的前驱波的解释与地震波的散射 左兆荣 3 25地震波与地震内部结构 阎志德 3 37 co 0 。’ZZZy关系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董国平 卫28单台监视震情的方法 赵学普 3 18地倾斜异常的判别 陈淑贞等 3 12 000浅析磁…  相似文献   

12.
地震图的解释是用于识别地震记录上出现的且形成相当复杂结构的各种地震波(震相)的技艺。正确识别所记录的震相及该震相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路径是所有利用地震观测数据进行研究的途径。一幅地震图的形态反映了震源、传播路径、仪器特性和接收台站周围噪声的共同作用。理解地震图的复杂结构需要震源物理、地球结构和地震波传播的知识。总之,需要有分析地震波的长期经验。一个经验丰富的地震图分析员经常可发现并正确解释新手们不能察觉的记录特征,  相似文献   

13.
菏泽地区是一个“重复地震区”。1937年8月1日发生7.0级地震和6(3/4)级地震,1948年5月发生了5.5级地震,1983年11月7日又发生了5.9级地震。这四次地震震中位置相互之间的距离均在10公里左右。对这样一个“重复地震区”的地壳厚度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利用距菏泽震区100公里左右的梁山、嘉祥两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反射波震相和其它台站记录到的某些震相,得到本区地壳厚度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近震走时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浙江、福建两省地震台网所记录的浙、闽、台三省及邻近海域地震的观测资料,以单层均匀地壳模型,利用统计和速度正反演方法,得到P_n、P_a、S_n、S_a波的速度值和地壳厚度H,编制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近震走时表。统计表明,本走时表比J-B表及中国地震走时表更适合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震观测的实际,可供该区地震工作者使用,也可作为有关人员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方法主要是利用壳内与上地幔顶层的广角反射信息重建地壳上地幔结构,是研究地壳上地幔结构构造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时,宽角地震接收到的超临界角的广角反射信息,相对于临界角之内的反射信息必定存在着随偏移距变化的时移现象.本文通过构建地壳模型采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合成广角地震记录,并从理论地震图上分别用传统射线方法和考虑时移影响的方法标定了震相走时,分析了广角反射的地震波场特征,揭示了地震资料中的广角效应,继而分析了广角信息存在对接收波场的响应影响.  相似文献   

16.
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邻区地壳速度结构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规模最大的深断裂带.为了揭示该断裂带的深部结构,本文利用江苏、安徽、山东、上海和浙江地震台网记录的近震到时资料,对8700个地震事件重新精确定位,进而开展了多震相地震走时成像法反演地壳速度结构.通过分析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邻区三维地壳速度结构图像,发现(1)研究区内不同构造块体具有差异明显的地壳速度...  相似文献   

17.
朝鲜半岛南部三维地壳速度结构成像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多震相走时层析成像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 使用朝鲜半岛陆地和近海的地震记录, 对朝鲜半岛南部(345°N~39°N,125°E~130°E)进行地震波走时反演, 获得了本研究区的三维速度结构成像结果.分析了沉积层、基底、上地壳、康腊面、下地壳和莫霍面的特征.研究了不同地质区的深部结构的主要差别、主要断裂特征、 海陆交界的地壳特征等.可以发现京畿山地与沃川褶皱带、太白山褶皱带、临津江褶皱带深部结构的差异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0 前言 测定地壳厚度和地壳内纵波速度的方法很多,本文利用远震SP′震相来计算观测台站附近地壳构造的方法,在对乌鲁木齐基准地震台的资料分析与研究基础上,计算了乌鲁木齐台地区的地壳厚度和地壳内的纵波平均速度。此项工作为进一步研究乌鲁木齐台地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地壳厚度以及介质的各项特征,打下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李万金 《地震研究》2012,35(2):288-294,296
通过对现有地震分析软件所配置的震相走时表文件的结构类型及优劣进行分析,将震相走时表分为4种组合结构并分析其实用性。在IASPEI91震相走时表文件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从而提出了一种安全性高、适用面广、灵活性强、能存储各种结构走时表的新型走时表文件结构。应用这种新型结构震相走时表,地震分析软件可以灵活配置不同的走时表,实现精细定位,并为数字化测震台网快速利用测震资料编制和应用高精度的区域震相走时表创造了条件,对于地球深部构造研究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用能量累积法检测地震波雷达信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具有高度重复性的地震波雷达长时间向地壳内发射线性调频信号,经过地下介质的传播后到达地面,用地震仪器在监测点和检测点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数据来了解地壳速度结构及波速变化.线性调频信号是一种非平稳信号,它的频率随时间线性变化,有很好的能量聚集性,非常适合做时间-频率分析.本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对监测点的信号进行时间-频率分析,以检验地震波雷达发射信号的时间和频率是否和控制系统一致.通过WignerVille分布将地震波雷达发射的信号能量聚集在线性调频直线上,再用Hough变换累积聚集的能量形成波峰,按照线性调频直线的倾角提取波峰所在行,计算到时后构成地震波走时曲线图.用靠近本次实验地点的H-21剖面得到的地壳速度结构正演该测线的Pg、Sg、PmP和SmS的折合走时曲线,并与用能量累积法提取出的地震波走时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波雷达发射线性调频信号的时间和频率都符合控制要求,重复性高达99.9%以上,可以清晰地分辨出Pg、Sg震相,并且PmP和SmS震相可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