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张雅洁  张倩  王向飞 《地下水》2019,(1):160-161
城市化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城市水环境,在城市化进程中,水害加剧、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化等城市水问题,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沧州城市水文为例,阐述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沧州市存在水资源短缺、内涝严重、水环境污染等主要水问题,并提出构建节水社会、涵养地下水资源、降水积水监测、改善水域水质、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等对策措施,供相关管理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16,(5)
沧州水资源严重短缺,城区浅层地下水多为咸水微咸水,深层超采严重,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为解决城市水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对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内涝发生、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就沧州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管理和保障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浅议沧州地表水环境综合修复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沧州水资源严重匮乏、水污染严重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而造成的沧州地表水环境恶化问题,阐述沧州区域内水环境的危害程度,探讨利用适宜沧州地表水环境修复的调水补水、雨洪资源利用、生物调控等技术措施,以及通过上述技术的实施应用,对沧州地表水环境的修复和改善.  相似文献   

4.
充分利用咸水、微咸水改善沧州水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荣花  冯听雨 《地下水》2009,31(5):54-55
沧州水资源严重匮乏,不得不大量超采深层地下水,并由此而带来了地面下沉、机井报废、防汛抗旱能力下降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沧州区域内咸水、微咸水较为丰富,本文针对上述现状,探讨利用抽成补淡、咸淡混浇、咸水淡化等技术措施,充分利用咸水、微咸水,节约淡水资源,实现对沧州水环境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段秀娟  孙炳华  刘长征 《地下水》2010,32(2):67-67,77
针对沧州水资源严重匮乏、水污染严重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而造成的地表水污染、水质恶化、地下水严重超采水环境恶化问题,阐述沧州区域内水环境现状,探讨利用适宜沧州地表水环境修复的调水补水、雨洪资源利用、生物调控、城市河流护岸工程修复等技术措施,以及适宜沧州地下水环境修复的控制深层地下水的开采数量、调整工业用水结构、充分利用咸水、微咸水、建设地下水库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水文循环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本文针对城市化对水循环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应将水文循环健康应用到城市规划中,制订城市化科学方案,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水文效应影响,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维护一个良好的水文循环平衡,从而缓解城市化进程中的水环境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7.
针对沦州水资源严重匮乏、农村饮水不安全、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而造成的沧州地下水环境恶化问题,阐述沧州区域内地下水环境现状,分析农村集中供水现状及规划,探讨不同区域、不同年份,如何促进和发展农村集中供水,进而实现深层地下水与地表水(外调水)的水源切换,减少对深层地下水的开采量,改善地下水环境.  相似文献   

8.
建设地下水库是沧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沧州市水资源严重匮乏、地下水超采严重、水位持续下降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提出了建设地下水库,以丰补欠,科学调控水资源,促进沧州水环境的良性循环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沧州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钰 《地下水》2011,33(5):177-178
沧州市是河北省乃至全国水资源短缺的城市之一,水资源匮乏和水环境的不断恶化已经直接影响到了沧州人民的生存环境,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利用汛期雨水,科学调控和蓄存过境洪水,除害兴利,搞好雨洪资源的综合利用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特点及其生态环境挑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化是世界范围的历史进程。中国的城市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速度快、规模大、资源能源消耗高,从而带来一系列水环境和热环境问题。系统梳理了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压力下,中国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日益严重的城市热岛和生态水文灾害等生态环境挑战,提出要以城市生态水文学的理论和手段,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提升中国的城市化质量,实现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11.
沧州地区地面沉降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风险的定义,基于沧州地区的地质环境及社会经济,结合地面沉降状况、影响因素及受灾影响,利用模糊目标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进行了地面沉降灾害风险性评价。首先,利用目标层次分析法选取12个可量化指标构建了沧州地区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对指标体系中地面沉降危险性、易损性两个方面的指标进行定性分析,利用模糊评判法构建RH和RV,确定指标权重;最后,采用GIS分析,将沧州分为高中低三级地面沉降风险区。结果显示,高风险区主要为沧州市区,中风险区主要为县城中心区,低风险区主要为远郊地区。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矿山区域水环境特征,采场、废石堆、尾矿库等水环境状况,研究了矿业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及水环境的演化趋势,提出了针对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综合利用雨洪资源改善沧州水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荣花  赵卫国  王婧雅 《地下水》2008,30(4):102-104
沧州市水资源严重匮乏,一方面依靠大量超采深层地下水和花巨资引蓄外源水维持当地民众的生存,而另一方面却没有把雨洪资源科学合理地拦蓄和利用,每年的汛期降雨和上游来水白白浪费,本文针对上述现状,就我市的雨洪资源量、拦蓄能力、拦蓄量、综合利用方法和措施、以及综合利用雨洪资源对沧州水环境改善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沧州地下水降落漏斗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志悦 《地下水》2007,29(1):50-52,108
通过对沧州第Ⅲ含水组地下水降落漏斗分析,得出了沧州漏斗中心将向东南部转移、漏斗向"漏盆"发展及漏斗横向上向沧州西部、北部发展加快的趋势.同时对沧州地面沉降成因进行了浅析,阐述了地下水漏斗造成的危害,并对控制漏斗发展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本文根据近年拉萨市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提出水文站网要适应城市的发展,逐步在城市防洪排涝、水环境监测、地下水观测等方面构建拉萨市水文监测预警体系,为拉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饮水安全问题一直是制约沧州经济发展和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主要问题,为尽快解决沧州饮水安全问题,根据沧州饮水不安全和供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解决人饮安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7.
广州市地下水环境三氮污染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州市在以经济高度集中、资源快速利用为标志的城市化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地下水NH4+和NO2-高浓度区主要集中分布于城市中心区,NO3-超标点除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外,在城市外围地带和丘陵区都有分布。造成广州市不同地区的地下水环境三氮污染的原因各不相同,主要为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影响,与河网发育平原区地层沉积特点、地下水形成和赋存条件等自然因素也相关,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途径复杂多样。广州市地下水环境中三氮形态分布受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影响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有氧化还原环境、包气带岩性、补径排条件、水土环境中的铁锰含量和酸化程度等。  相似文献   

18.
对城市生态系统来说,水环境是其中非常关键的构成部分之一,对城市存在方式以及发展变化都有特殊的影响。水环境问题的出现影响了生态体系,也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针对城市存在的水资源缺乏、水污染导致水质降低等水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水环境的生态规划与利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提升废污水处理率、确定水域环保目标、制定污染控制方针等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9.
张菲菲  吕丹丹  董帆 《地下水》2011,33(2):79-80
随着区域内用水量增加、资源超量开发,水体污染加剧,区域水环境被污染和破坏。湖泊生态系统结构遭受破坏,区域生态功能急剧退化,区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已经影响到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对区域水环境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水环境问题的对策与措施,对改善区域水环境,促进区域综合治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化学场—水质系统与地下水动力场、介质场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地下水化学场对研究古地理环境和水循环条件,以及完整地认识地下水系统或研究地下水流动系统提供科学依据。以沧州沿海为例,通过采集28个深层地下水样品,结合区域已有水质化验结果,基于综合分析、变异系数分析、氢氧同位素分析、离子相关分析,揭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对氟离子分布与成因进行了专题研究。结果显示:沧州沿海地区受四次大的陆地淡水同海咸水的混合及离子交换等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影响,形成了氯化物—钠型水或以氯化物为主的混合型地下水类型;深层水氟离子含量以2.0~3.0mg/L为主,最大值5.74mg/L,高氟水区pH值一般介于8.0~8.5;氟离子含量与含氟介质与水长期作用、碱性水环境及地下水过量开采等有关。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技术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