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夏季南黄海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2006年7月对南黄海调查所得资料,对南黄海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 调查海域底层122°E~123°E,33°N以南范围内存在明显的DO亏损现象,证实了长江口外低氧区向南黄海的扩展态势.(2) 南黄海西南部上层水体中的营养盐主要来源于长江冲淡水及苏北沿岸流的输运,且营养盐与盐度之间呈较好的负相关,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同时发现表层无机氮盈余状况的分布与该海域环流的扩展途径密切相关;南黄海西南部底层东北向的高营养盐水舌是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前缘水以及底层有机物分解释放营养盐综合作用的结果;南黄海冷水域因有机物分解而积聚了大量营养盐.(3) 根据南黄海冷水域海水化学要素的断面分布,指出自DO最大值层开始产生至观测之时该层之下、真光层以内光合作用产氧在温跃层下界的积累和保存在氧最大值形成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秋季南黄海西部营养盐的分布及其与环流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点分析和研究了秋季南黄海西部营养盐的分布状况和水文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营养盐分布及其运移规律与该海域环流场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冲淡水、苏北沿岸水以及鲁北沿岸水所引起的物质输入是导致南黄海西部近岸海域三个营养盐含量高值区形成的主要因素;由于跃层阻隔以及底层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调查海域中部底层水体也存在较大面积的营养...  相似文献   

3.
冬季南黄海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2007年1月12日—2月4日南黄海调查所得资料,对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大部分海域,表、底层海水化学要素分布基本呈现上下均匀状态,这是冬季强烈的垂直混合作用的结果,同时黄海西部沿岸流、台湾暖流前缘水、东海北部的气旋式涡旋和黄海暖流也对各要素的分布发挥着重要的影响。2)调查海域中北部122°30′~124°00′E,34°42′~36°42′N范围内,底层黄海暖流的增温增盐效应较强,且水体垂直混合作用并未到达海底,近底层有跃层存在,使底层水既保留了夏季黄海冷水团水的特性,同时又由于黄海暖流的入侵而具有暖水的性质,跃层和夏季冷水团残留水为溶解氧(DO)和pH低值区的产生以及营养盐高值区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水文条件或动力因素。生物化学作用则是形成上述现象的内在原因,而且该跃层也阻碍了各生源要素的垂向输运,使底层水与底层以上水体具有明显不同的生化性质。3)冬季南黄海各化学要素除具有垂直均匀分布的特点外,在中北部各断面东侧还存在层化现象或锋面结构,表现为上层的垂直均匀分布和下层的梯度分布,这也是该海域近底层水体层化以及黄海暖流较强的增温增盐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冬季南黄海横贯东西断面的生源要素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指出:1)冬季黄海暖流水除了具有高温、高盐等物理特征外,还具有低氧、高pH和低营养盐等化学特征;2)南黄海西南部海域具有高温、高盐、低氧和高营养盐特征,这是台湾暖流前缘水北上所致;3)南黄海中部营养盐含量较高,西部近岸含量较低;4)叶绿素a含量及初级生产力水平较低。结果还表明,冬季南黄海溶解氧含量及分布主要受水温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南黄海冬季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冬季南黄海横贯东西断面的生源要素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指出:1)冬季黄海暖流水除了具有高温,高盐等物理特征外,还具有低氧,高pH和低营养盐等化学特征;2)南黄海西南部海域具有高温,高盐,低氧和高营养盐法特征,这是台湾暖流前缘水北上所致;3)南黄海中部营养盐含量较高,西部近岸含量较低;4)叶绿素a含量及初级生产力水平较低,结果还表明,冬季南黄海溶解氧含量及分布主要受水温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2007年春季南黄海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07年4月对南黄海调查所得的溶解氧(DO)资料,重点分析了DO的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DO与温、盐度水文要素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7年春季南黄海DO的质量浓度范围为7.33~11.41 mg/L,平均值为9.24 mg/L;上层水体(0~30 m)中,西南部海域DO质量浓度较低,而在黄海暖流影响的中北部海域,受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DO的质量浓度却保持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底层DO质量浓度呈近岸高、远海低的分布趋势,并在黄海暖流影响的中北部海域,由于有机物的耗氧分解,存在1个DO低值区;从DO的垂直分布来看,5 m和10 m层的DO质量浓度均值最高,这一现象可被认为是增温季节DO垂直分布最大值形成的初始阶段,此外,DO断面分布还存在4种典型的类型。水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以及有机物在底层的分解是影响DO质量浓度的主要因素,而DO分布趋势则主要受控于南黄海环流结构。  相似文献   

7.
夏季黄海海水碳酸盐体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6年7月对黄海海域碳酸盐体系参数pH和总碱度(A_T)开展的调查,结合温度、盐度、营养盐及叶绿素等同步观测数据,分析了夏季黄海海水碳酸盐体系的特征并讨论了其控制机制。结果表明,碳酸盐体系特征在不同水团间差异很大。表层与底层pH分别在7.915~8.307和7.849~8.074之间,高值位于长江冲淡水和黄海沿岸流中。表层与底层A_T分别为2063~2358μmol/kg和2205~2372μmol/kg,总体表现为由南往北递增。长江冲淡水A_T较低,黄海沿岸流A_T较高。海水总溶解无机碳(C_T)在黄海北部山东半岛附近含量较高,底层明显高于表层。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pCO_2)与表层C_T变化趋势相似。霰石饱和度(?_(Ar))在底层较低,最低值仅为1.28。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水团中A_T与盐度的相关性较大(R0.7),pH与营养盐的相关性较大。说明碳酸盐体系特征主要受水团混合和生物活动的影响。水团混合是影响A_T分布的主导因素。表层营养盐浓度过低导致浮游植物生长受限,受限区域pH变化不大,底层再矿化过程释放大量CO_2导致底层pH降低。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7年4月、5月、6月和8—9月在南黄海西部海域4个航次的现场调查,分析了春至夏季逐月的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初步探讨了营养盐与浒苔绿潮暴发的关系。结果表明:春至夏季苏北近岸浅水区总体呈现出高温、低盐、高营养盐的特征,且各理化要素垂向差异不明显;同时该海域表层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自4月至5月有所下降,而后开始上升,至8—9月达到最大浓度。受长江冲淡水的影响,调查海域西南部表层存在向东北方扩展的低盐、高营养盐水体,在夏季与苏北海域向外扩展的营养盐高值区连成一体。在调查海域的中部至东北部深水区,入春后表层海水不断升温,至夏季于底层形成显著的黄海冷水团,并在其周围呈现出锋面特征;受初级生产过程和温跃层的影响,入春后该海域的上层营养盐浓度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并在夏季维持了较低的水平,而底层营养盐浓度从春季至夏季有所升高且影响范围不断向西南方向扩展,至8—9月达到最大范围。苏北近岸海域丰富的营养盐为入春后大型藻类的生长和暴发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且5月南黄海西部相关海域表层营养盐浓度降低与浒苔、马尾藻等大型漂浮藻类暴发对营养盐的吸收利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东海赤潮高发区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控制要素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东海长江口、舟山渔场附近海域是我国近海赤潮爆发严重的区域之一。在影响该海域营养盐分布的水团中 ,长江冲淡水向表层输入了大量的氮、磷、硅营养盐 ,台湾暖流主要对底层和长江口外上升流区有贡献 ,苏北沿岸水、闽浙沿岸水主要影响近岸区域。同时 ,营养盐在海水 -沉积物界面的交换作用 ,大气湿沉降作用等也影响着该海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结合2002年4月~2003年3月对29°00′~32°00′N、122°00′~124°00′E海域四季航次调查的营养盐分布规律 ,该海域可分为三片区域 ,由岸边向外海分别为高营养盐、低浮游植物区 ,较高营养盐、高浮游植物区和较低营养盐、低浮游植物区。随着近年来营养盐输入通量的增加 ,富营养化程度加大 ,受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综合作用 ,高浮游植物区赤潮爆发频率和规模逐年增加 ,已为中国近海典型的赤潮高发区  相似文献   

10.
刘芳  黄海军  郜昂 《海洋科学》2006,30(1):68-72
利用2003年春季(4月)和秋季(9月)两次对南黄海及东海北部海域II类水体悬浮体质量浓度的调查资料,得到了本海域近期悬浮体的平面分布特征,并分析了海流对本海域悬浮体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海域春季悬浮体质量浓度明显高于秋季;受黄海沿岸流、黄海暖流及台湾暖流的影响,春季苏北浅滩悬浮体呈西北-东南舌状向深海运移,秋季悬浮体以苏北浅滩高值区为中心向外海扩散;长江及杭州湾入海泥沙基本都沉降在123o30′E以西的海域内。  相似文献   

11.
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水团的季节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1年夏季和2002年冬季两次现场调查所收集的CTD和营养盐资料,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水团的季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水团的配置、分布范围、温盐特性和营养盐含量都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其中,冬季在全海域共有3个水团(江浙沿岸水、台湾暖流表层水和黄海混合水),而夏季则存在4个水团(江浙沿岸水、台湾暖流表层水、台湾暖流深层水和黄海混合水);冬季,江浙沿岸水的分布范围较小,温度偏低,盐度略高,营养盐偏高,而夏季,其分布范围较大,温度偏高,盐度偏低,营养盐偏低;冬季,台湾暖流表层水北伸最强,厚度最厚,温度最低,盐度最高,硅酸盐和硝酸盐偏高,而夏季,则北伸最弱,厚度最薄,温度最高,盐度最低,硅酸盐和硝酸盐偏低;台湾暖流深层水是一个季节性水团,它含有较丰富的营养盐;黄海混合水的分布范围和营养盐含量也都呈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夏季黄海浒苔大规模暴发,并在青岛近岸海域大面积聚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基于在夏季和冬季所获得的多学科调查资料,重点研究了青岛近海的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生态影响,阐明了该海域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参数之间的耦合响应。研究显示,夏季黄海冷水团的边界可扩展至青岛近岸海域,并在局部涌升至上层水体,形成沿岸上升流;该上升流可对上层营养盐产生一定的补充,进而促进浮游植物的繁殖,并于底层海域对应形成溶解氧(DO)和pH的低值。夏季青岛近海的上升流可能还有利于随南风漂移至此的浒苔的生长,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浒苔的局地旺发;同时,夏季该海域特定的锋面系统对浒苔聚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冬季黄海暖流在苏北浅滩外侧向山东半岛南部海域延伸,扩展至青岛近海的暖水舌与近岸低温水之间的锋面特征明显,而且在向岸暖水与近岸冷水间还对应形成了明显的营养盐和叶绿素(Chl-a)锋面。该项研究从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增进了对青岛近海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之间耦合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东海和南黄海夏季环流的斜压模式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王辉 《海洋与湖沼》1996,27(1):73-78
基于拉格朗日余流及其输运过程的一种三维空间弱非线性理论,引进了黑潮边界力及长江径流,给出了东海和南黄海的夏季环流及上升流区的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在黑潮西侧存在着台湾-对马暖流系统;进入朝鲜海峡的对马暖流来自台湾暖流、黑潮、东海混合水和西朝鲜沿岸流;黄海暖流主要来源于东海混合水,表面有部分来自对马暖流;闽浙沿岸存在上升流区且构成一带状区域;在长江口外、东海东北部和陆坡上也存在在上升流式;陆坡处上升流  相似文献   

14.
利用南黄海西部2007-04的温盐实测资料,采用海洋层结谱表达法及自适应识别,得到逆温跃层的"五点三要素",形成强度要素平面分布图.分析表明,逆温跃层的存在与黄海暖流水有直接的关系:1)4月份,黄海暖流水受到的海面冷却仍是产生逆温跃层的普遍原因,在该海区黄海暖流向北延伸和向两侧拓展的区域都有该种类型的逆温跃层存在,位置相对较浅;2)但在偏南的黄海暖流主干区,海面冷却产生的效应被主流区的热量补充所抵消,逆温跃层很弱甚至消失,这是该月份逆温跃层分布区向北退缩并在南部中心附近呈现缺失区的主要原因;3)南下的鲁北沿岸流水的冷水叠加在黄海暖流水的暖水上方,使逆温跃层加强,使得冷暖水的作用区成为强逆温跃层区;4)黄海暖流左侧冷沿岸流水及右侧冷水的前端向黄海暖流楔入,其前端往往覆盖在底层高温高盐的黄海暖流水上方形成下逆温跃层,从而形成双逆温跃层.这些特点,较以前认知更加客观、全面、细致和准确.  相似文献   

15.
夏冬季北黄海水体浊度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2007年1月和7月国家908专项北黄海区块水体调查获取的浊度等资料,分析了夏季和冬季北黄海海域水体浊度的水平和垂向分布特征,初步阐述了夏、冬季北黄海水体浊度分布具有南北高,中间低的特征。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山东半岛东北沿岸和辽东半岛东南沿岸为高浊度区,中部海域受北黄海冷水团的影响而维持低浊度。夏季,北黄海冷水团导致的水体层结效应产生了"水障"作用——悬浮物只能沿岸分布和输送;冬季,山东半岛东端外海的强海流切变锋阻碍了悬浮物的纬向输送。此外,研究还发现由于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的作用,导致夏、冬季黄海中部的沉积动力环境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6.
应用对应分析法划分夏季东海水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所用资料主要是日本气象厅等单位于1966年7月10日一8月10日所收集的溫、盐度和溶解氧的观测資料,共75个测站。测站分布均匀且遍及24°—32°N的整个东海海域(图1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