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通过对大雪山矿段宣威组沉积特征和成煤环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宣威组岩性主要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煤层、灰岩等;成煤环境和聚煤模式以潮坪-潟湖相和充水沼泽相及短暂的泥炭沼泽相为主;主要可采煤层C_2、C_8形成于以潮坪-潟湖相为基础的半咸水沼泽及泥炭沼泽,成煤环境较好,煤层厚度大且较稳定,但硫分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2.
山西寿阳—阳泉地区石炭—二叠系沉积环境及其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区石炭—二叠系是在海湾背景下发育的一套由滨海平原—三角洲平原—冲积平原沉积组成的海退层系。主要沉积环境是三角洲平原,其上部为冲积平原包括网状河和辫状河;下部为海湾(或分支间湾)、潮下碳酸盐岩、潮间介壳滩、碎屑岩潮坪及滨海沼泽湿地等。三角洲为河控浅水三角洲。上述沉积环境,随海水退却在时空上具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荥巩和新密煤田是豫西北部的两个相邻煤田。主要含煤地层为晚古生代晚石炭世太原组和早二叠世山西组,总厚100—150m;下石盒子组及晚二叠世的上石盒子组在本区仅偶含薄煤层。太原组位于含煤岩系最底部,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交替沉积,灰岩形成于清澈、温暖、浅水的陆表海潮下环境,碎屑岩则为潮道和潮间带为主的潮道、潮坪沉积。太原组含有6—7层薄煤层,形成于咸水或半咸水的泥炭沼泽中。山西组几乎全由碎屑岩组成,下部发育本区的主要可采煤层二1煤。二1煤以下层位为潮坪和横向与之共生的潮道、潮沟及河口潮汐砂脊沉积,二1煤以上为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沉积,三角洲由北向南进积到半咸水的海湾中。二1煤形成于海退时期,它们堆积在滨海平原的淡水泥炭沼泽中,其厚度变化及发育程度主要受成煤前沉积环境控制,但在本区西部构造较复杂处,煤层厚度受后期构造影响较大。沉积环境对煤层原生厚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潮坪和废弃的潮道、潮沟、河口潮汐砂背沉积物之上,煤层发育好,而在二1煤之下有活动的潮道及河口潮汐砂脊发育时,煤层较薄或不发育。  相似文献   

4.
华北石炭—二叠系古地理沉积环境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石炭—二叠系沉积发育于平缓地台构造背景上。古地理环境分析表明:太原组为潮坪、港湾三角洲、海湾、滨海沼泽及浅海沉积:山西组为潮坪、港湾三角洲、滨海沼泽,分流平原及分流河道沉积;石盒子组主要为河流冲积平原及河道间沼泽沉积。华北的南北尚有差异。华北已发现石炭—二叠纪气田及气显示,将成为找油气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基于贵州水城发耳井田晚二叠世含煤地层钻井岩心及样品分析测试结果,在龙潭组识别出障壁砂坝-潟湖相及三角洲相2种沉积类型,沉积环境对煤层的展布及煤质特征具显著的控制作用,三角洲平原到前缘的过渡区域是成煤的有利部位,即相对厚煤区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于研究区的中部,单层厚度一般为1.5~2.0m;煤中硫分变化与成煤期的沉积相带展布相吻合,自西北隅三角洲相区至东南隅的潟湖-潮坪相区硫分由0.5%~1.0%增至大于3.0%,主要以黄铁矿硫为主,为成煤环境海水中的硫酸根被还原形成硫铁矿进入煤层所致,而灰分变化趋势则反映了陆源碎屑物质由北西向南东的注入方向.  相似文献   

6.
宋慧波  黄志伟  胡斌  李娟  郑锋利  安红亮 《地质学报》2020,94(12):3790-3802
豫西禹州地区太原组旋回沉积与海平面变化特征的研究可为华北地区石炭 二叠系煤与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沉积背景方面的理论支撑。基于对豫西禹州地区龙华山一带太原组露头剖面的岩性、沉积构造、遗迹化石和沉积序列特征的精细研究,本次工作识别出2种沉积体系(无障壁海岸和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4种沉积相(包括浅海相、潮坪相、障壁岛相和潟湖相)及3种相组合(浅海相和潮坪相组合,障壁岛、潟湖和潮坪相组合及浅海、潟湖和潮坪相组合)。依据沉积相、沉积体系以及海侵与海退构成的沉积旋回特征,划分出3个大的一级旋回和9个二级旋回。第Ⅰ大旋回由浅海相与潮坪相沉积的4次交替叠加组成;第Ⅱ大旋回由潮坪相→潟湖相→潮坪相→障壁岛相→潮坪相→潟湖相→潮坪相沉积构成;第Ⅲ大旋回表现为浅海相与潮坪相沉积的3次叠加,而后再变为潟湖相沉积。通过沉积旋回与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关系分析,绘制了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阐明了本区太原组沉积期旋回沉积与海平面升降变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通过石屏二矿勘查区含煤地层实测剖面及钻井岩心沉积学分析,认为龙潭组为陆相-海陆过渡相沉积,其中以海陆过渡相沉积为主,自下而上形成了风化残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及潟湖-潮坪沉积体系;C25煤层形成于泥炭沼泽相,C24煤层形成于滨湖相,C20、C19、C17、C14形成于三角洲平原相及分流间湾相,C11煤层形成于潟湖-潮坪相;勘查区最有利的聚煤环境为风化残积沉积和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煤层除受沉积环境影响外,还受控于层间滑动断层及上覆砂岩冲刷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陕渑煤田位于河南省的西部,其晚古生代煤系地层由晚石炭世太原组、早二叠世早期山西组和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石盒子群所组成。本文主要讨论太原组—3煤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和聚煤特征。—3煤沉积前的下部碎屑岩段为一套开阔型海岸碎屑潮坪体系沉积,发育潮坪以及与其共生潮道和潮沟。—3煤沉积后的灰岩段根据微相、沉积构造及其中所含的生物化石等可以确定是一套由潮间带到潮下低能带的向上变深的沉积序列。—3煤层厚度分布主要受其沉积前沉积环境的影响,其中主要潮道发育的地方以及潮坪上较低洼的地带,上覆煤层厚度小(0~0.50m),而在潮坪上其它地区,煤层则厚度大(一般大于0.50m)。—3煤硫分主要受其沉积时沉积环境和沉积后沉积环境的影响,煤层中夹有薄层混灰岩时,煤的疏分就增高。—3煤层硫分和灰分普遍高的原因是受其堆积后较深水碳酸盐沉积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9.
陕渑煤田位于河南省的西部,其晚古生代煤系地层由晚石炭世太原组、早二叠世早期山西组和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石盒子群所组成。本文主要讨论太原组—3煤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和聚煤特征。—3煤沉积前的下部碎屑岩段为一套开阔型海岸碎屑潮坪体系沉积,发育潮坪以及与其共生潮道和潮沟。—3煤沉积后的灰岩段根据微相、沉积构造及其中所含的生物化石等可以确定是一套由潮间带到潮下低能带的向上变深的沉积序列。—3煤层厚度分布主要受其沉积前沉积环境的影响,其中主要潮道发育的地方以及潮坪上较低洼的地带,上覆煤层厚度小(0~0.50m),而在潮坪上其它地区,煤层则厚度大(一般大于0.50m)。—3煤硫分主要受其沉积时沉积环境和沉积后沉积环境的影响,煤层中夹有薄层混灰岩时,煤的疏分就增高。—3煤层硫分和灰分普遍高的原因是受其堆积后较深水碳酸盐沉积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成因地层分析和沉积环境分析的方法,在永城煤田石炭二叠纪煤系识别出三种沉积体系、11个生长层序。重点分析了陆表海潮下碳酸盐岩沉积和碎屑潮坪沉积特征,认为灰岩在微观特征、微相类型上由上而下的有规律变化,符合向上变浅的缓坡型陆表海沉积模式。潮坪沉积物以潮道发育、砂泥混合坪标志明显为特征。三角洲则表现为浅水沉积性质。有价值的煤层形成于废弃碎屑潮坪泥炭沼泽和下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泥炭沼泽几乎不受咸水和活动碎屑体系的影响是主要煤层低硫低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贵州纳雍地区含煤地层龙潭组中上段三角洲沉积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维俊 《现代地质》1990,4(1):23-34,T001
贵州纳雍地区含煤地层龙潭组中上段形成于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中段形成于潮汐影响的河控三角州沉积体系;上段形成于坝后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每一种沉积体系的持续发展形成了一个沉积幕,分别包括4个成因单元。每个成因单元代表了该沉积体系在某一阶段内受海平面升降影响而沉积的一套完整的进积至后期废弃沉积。这些沉积由5种沉积相,即上三角洲平原;下三角洲平原;水下三角洲平原;三角洲间湾(或边缘)以及三角洲废弃相组合构成。两种不同类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聚煤作用有着根本的差别:受潮汐影响的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代表了龙潭组最活动的碎屑沉积部分,聚煤差,煤层普遍不可采;坝后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相对较稳定,聚煤好,煤层普遍可采。不同环境和相组合中聚煤作用也不同,本区以上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间湾(或边缘)环境聚煤最好。总之该三角洲沉积体系是我国海陆交替相含煤地层中沉积厚度大、聚煤最丰富的三角洲沉积体系之一。  相似文献   

12.
山西沁水盆地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含有重要的可采煤层和煤层气资源,并在该盆地东南部陵川县附城镇一带出露良好露头。基于对太原组露头剖面和部分钻孔资料的研究,综合分析了该组的岩性、沉积构造、实体化石、遗迹化石和沉积序列等沉积特征。(1)太原组灰岩形成于正常浅海(开阔台地)和局限海湾(局限台地)2种沉积环境,其中,L1灰岩顶部、L2灰岩中下部、L4灰岩上部、L5灰岩顶部、L7灰岩顶部和L8灰岩形成于局限海湾环境,其他灰岩层均形成于正常浅海环境;(2)根据太原组煤系岩性组合特征,划分出6个岩性段,各段中的碎屑岩及所含煤层形成于障壁岛(砂岛)、潟湖和潮坪环境中;(3)通过对沉积特征和沉积序列的分析,识别出11种沉积序列类型,提出了太原组煤系发育的岛湖潮坪、局限海湾(潟湖)潮坪和滨岸潮坪等3种聚煤环境模式。该成果可为沁水盆地东南部太原组煤及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沉积背景方面的重要信息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黄河北煤田煤系广泛发育潮坪沉积体系,通过对其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的研究,认为潮坪沉积体系主要包括潮道(潮沟或潮渠)、泥坪、沙坪、砂泥混合坪及潮坪沼泽和潮坪泥炭沼泽相等沉积相类型,其特征是砂泥比值较高,沉积厚度大,为含煤地层发育提供物质基础;在沉积环境演化方面与整个鲁西南地区沉积特征相似,整体为海水逐渐衰退的过程;在潮坪沼泽和潮坪泥炭沼泽中形成含硫量相对较高的煤层与海平面的变化密不可分,潮坪沉积物中发育的10煤、8煤、7煤、6煤等与潮坪泥炭沼泽沉积在该区分布特点具有一致性,由此可知,潮坪沉积体系的沉积物与煤层形成特点和形成规律有着密切关系,为研究区成煤作用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井田大量钻孔地质资料为基础,从岩性特征,层理特征、古生物、含煤性、煤质等方面对官寨井田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含煤地层沉积环境、聚煤作用进行分析,得出本区沉积环境为过渡相,地势北东低南西高,海水由北东向南西推进,根据海水进退规律可分为三个成煤期:早期为泻湖—潮坪环境,总体处在海平面上升期,属退积型。因海水进退频繁,不利于成煤,形成的煤层多为薄层,煤层局部可采;中期为潮控三角洲环境,是海平面下降期,属进积型,此时地壳运动相对稳定,形成了井田中主要可采煤层4号、9号煤,属中厚层,连续性好;晚期为泻湖—潮坪环境,该期总体为海平面上升期,属退积型,海水进退较频繁,在垂向上旋回多而小,完整性差,形成了不可采的1、3号煤层及全区大部分可采的2号煤。在横向上区内北东部较南西部聚煤条件好,从西—东,二叠系沉积厚度增大,煤层含煤系数增大,可采系数变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区内岩性、沉积构造、古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对区内沉积相、沉积旋回、沉积模式等沉积环境的初步分析,认为研究区含煤建造形成于潮坪~泻湖沉积体系,由湖泊相、泻湖相、潮坪相、泥炭沼泽相组成.区内稳定可采的主要煤层形成于岛后潮坪~泻湖演变成的泥炭沼泽,厚度大,延伸广.影响区内各煤层厚度和煤质变化的沉积因素主要有地形、蓄水盆地水位、海相顶板等.  相似文献   

16.
以经典沉积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现场工作的成果,对浑江煤田石炭—二叠系的沉积环境和聚煤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石炭—二叠系沉积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由海侵到海退的连续沉积过程。太原组煤层聚煤模式有5种,分别为泻后泥炭坪成煤、岛后泥炭坪成煤、潮汐三角洲泥炭坪成煤、支流间湾泥炭坪成煤、混合泥炭坪成煤;山西组1号、2号、3号煤层均形成河流体系和河流—湖泊复合体系。  相似文献   

17.
陕甘宁地区晚古生代沉积体系   总被引:42,自引:9,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陕甘宁地区位于华北地台西部,处于东西构造域的交接部位,是我国重要的含煤、油气区之一。受不同构造背景、海平面升降、沉积物供给等影响,其晚古生代沉积体系类型多样。通过对露头、岩心、测井响应及编图等分析研究,区分出了碳酸盐台地、障壁岛-湖潮坪、潮道-湖潮坪、河控三角洲、扇三角洲、河流、冲积扇、湖泊等沉积类型,阐明了各自的沉积特征。晚古生代沉积体系展布、充填演化与南北两侧的兴蒙海槽和秦祁海槽的构造活动密切相关:晚石炭世西缘拗拉槽重新复活,形成以潮道-湖潮坪沉积为主的海湾充填,充填受基底和盆缘断裂控制;早二叠世东西部海水汇合,本区统一于华北陆表海中,形成碳酸盐台地、障壁岛、浅水三角洲交互的含煤沉积;中二叠世至晚二叠世早期陆表海萎缩,本区演变为近海内陆坳陷充填,形成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晚二叠世晚期陆表海消亡,本区转化为内陆坳陷,形成以湖泊沉积为主的河湖充填。砂储层发育取决于沉积环境,空间展布受控于古构造机制。  相似文献   

18.
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沥青砂岩段是塔里木盆地古生界碎屑岩层系油气主要富集层段之一。以钻井岩心观察描述为基础,结合测井、地震和分析测试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塔中地区志留系下沥青砂岩段发育海侵背景下的滨岸-潮坪-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观点。其中滨岸相沉积中主要发育上临滨和下临滨沉积微相,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含砾不等粒砂岩为主;潮坪沉积相中障壁砂坝、潮砂滩、潮汐水道、砂坪沉积微相发育,潮道沉积的岩性以砂岩、粗砂岩和含砾砂岩为主,发育楔形、板状和羽状交错层理,底部见侵蚀冲刷面和较多黄铁矿团块;辫状河三角洲中发育辫状河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前缘席状砂等沉积微相。海侵时期,下沥青砂岩段存在4期超覆砂体,从盆地中部向南部的塔中低隆逐期超覆,沉积微相在平面上也由此存在着复合超覆规律的演变,整体表现为滨岸相至潮坪相、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沉积的演变。4期超覆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在控制因素、展布范围和海侵方向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相似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19.
晚二叠世煤系上段相当于长兴阶,是浅水三角洲复合体破坏阶段沉积。本区可分为上三角洲平原、上下三角洲过渡带、下三角洲平原三大相区及发育在三角洲体系外侧的坝湾体系。西部以河流作用为主,东部具河流和潮汐作用双重特征。形成于上下三角洲过渡带的煤层最具工业价值,其次是上三角洲平原,其它沉积类型的煤层一般不具工业价值。  相似文献   

20.
贵州大方县白布勘探区煤系地层龙潭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厚度177~211m,含煤21~36层,煤层总厚18.04~30.29m,可采煤层6层。根据岩性、岩相特征自下而上分为3段,下段为潟湖—潮坪相沉积,并在大部分地区形成泥炭沼泽,形成了可采的33、28号煤层;中段为三角洲相,泥岩沼泽相多在三角洲分流河道间的湖沼区及湖波浪带基础上发育而成,煤层层位稳定,厚度不大;上段为潮坪三角洲相,该期构造活动趋于平稳,形成的煤层层位稳定,厚度大,6中煤0.39~6.88m,7号煤0~3.09m。三段厚度比较接近,反映该区晚二叠世期间地壳沉降均衡。沉积环境差异是本区成煤条件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