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长江中、下游地区块状硫化物矿床普遍受到燕山期岩浆及其热液的改造与叠加.本文以铜陵冬瓜山矿床为例,探讨这类矿床的成矿机制.该矿床主要由层状硫化物矿体组成,伴有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野外地质观察及室内矿相学的研究表明,冬瓜山层状矿体中矿石遭受了强烈的热变质作用及热液交代作用.进变质过程中形成的结构主要为黄铁矿受燕山期岩浆侵...  相似文献   

2.
冬瓜山层状铜矿成矿地质背景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冬瓜山层状铜矿床为例,通过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研究,探讨层状铜矿床成因。研究发现冬瓜山层状铜矿床是在原始矿胚层沉积基础上,经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作用所形成层状铜矿床,成矿作用经历了两个成矿阶段:早阶段是由泥盆至石炭纪喷流沉积形成的块状硫化矿床,晚阶段受燕山期岩浆改造而形成的热液交代型矿床。  相似文献   

3.
铜陵矿集区铜金矿床叠加改造过程中的排金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铜陵地区各矿田内的矿床的观察发现,它们均含铜、金,但各矿床含铜、金的差异性比较大。该区海西期同生沉积的SEDEX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和燕山期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具有二元性。在峙门口(铜金)硫铁矿、水竹岭金铜矿和虎山金矿(牛山硫铁矿)等较为典型的海西期块状硫化物矿床中,可圈出独立的金(铜)矿体;以凤凰山铜矿田、小金山金矿、笠帽山金矿等为典型代表的燕山期岩浆热液矿床,也具有较高的金、铜品位,可形成工业矿体。但无论是海西期同生沉积矿床还是燕山期岩浆热液矿床,规模都比较小。有些矿床尽管存在海西期同生沉积成矿作用和燕山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但铜、金分配明显不同,品位差异悬殊。导致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上铜、金分配差异的原因可归结为矿床叠加改造过程中的温度场控制的“排金效应”,形成“下铜上金”、“内铜外金”(储国正等,1992)的矿床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4.
安徽铜陵冬瓜山矿床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层状硫化物矿床,磁黄铁矿为矿床中的主要硫化物矿物.该矿床主要由层状硫化物矿体组成,伴有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在层状矿体上部,磁黄铁矿主要为块状构造,而层状矿体下部,磁黄铁矿多为层纹状、条带状构造,具有显著的沉积结构构造特征.野外地质观察及室内矿相学研究表明,层状矿体中磁黄铁矿矿石遭受了强烈的变质作用及热液交代作用.进变质过程中形成的结构主要为胶黄铁矿转变为黄铁矿以及进一步变质转变为磁黄铁矿、磁铁矿时形成的交代残留结构.退变质过程则以磁黄铁矿的退火、黄铁矿变斑晶的生长和单纯六方磁黄铁矿的形成为特征.岩浆热液对单纯六方磁黄铁矿的交代作用形成了单斜和六方磁黄铁矿的交生结构.这些结构特征表明层状矿体中的磁黄铁矿并不是岩浆热液成因,而主要为石炭纪同生沉积胶黄铁矿、黄铁矿在燕山期岩浆侵入所引起的热变质作用下脱硫所形成,并在热变质作用之后又受到岩浆热液的叠加交代.磁黄铁矿的结构特征显示冬瓜山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同生沉积、热变质、热液交代等多个阶段,支持其为同生沉积-叠加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5.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两阶段成矿模式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冬瓜山铜金矿床包括层状硫化物矿体、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层状硫化物矿体具层状形态和层控特征,矿石具块状、层纹状和揉皱状构造。燕山期岩浆岩及其岩浆流体对层状矿体进行了叠加和改造,改变了其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和矿石成分,并在其上叠加蚀变和矿化。层状矿体中的铜是由含铜流体交代块状硫化物矿石形成的。冬瓜山铜金矿床经历了两次成矿作用:第一成矿阶段.在石炭纪中期,海底喷流作用形成了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成分以硫、铁矿为主;第二成矿阶段。燕山期岩浆侵人,一方面岩浆热液与围岩相互作用发生矽卡岩化、硅化、钾长石化、石英绢云母化和青磐岩化,形成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另一方面岩浆流体对块状硫化物矿体进行叠加改造,致使块状硫化物矿体富集铜等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6.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成矿模式   总被引:22,自引:11,他引:11  
长江中、下游断裂坳陷带是我国重要的铜、金、铁、硫成矿带,存在一系列块状硫化物矿床及与其伴生的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床.本文以铜陵矿集区冬瓜山铜、金矿床为例,探讨了这类矿床的成矿模式.冬瓜山矿床主要由层状硫化物矿体组成,伴有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层状硫化物矿体产于晚泥盆世砂岩和晚石炭世碳酸盐岩之间,具明显的层控特征,矿体下盘发育细脉-网脉状硫化物矿化以及硅化和绢云母化,矿体中伴有热水沉积岩,矿石具典型的沉积构造.燕山期岩浆热液对层状矿体进行了叠加和改造,改变了矿石的结构构造和矿石成分.黄铜矿交代黄铁矿变斑晶呈环斑结构或脉状交代结构,交代磁黄铁矿呈交代假象结构或交代残留结构.矽卡岩型矿体中黄铜矿的δ65Cu值为0.09‰~0.83‰,集中在0.23‰~0.83‰.层状矿体中黄铜矿的δ65Cu值为0.45‰~0.78‰,与矽卡岩矿体中黄铜矿的65Cu值大致相当,这说明两类矿体中的铜具有相同的来源.铜、氢和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冬瓜山矿床铜来自岩浆岩,叠加的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流体.提出了冬瓜山矿床属喷流沉积-岩浆热液叠生成因的成矿模式:在晚石炭世,海底喷流成矿作用形成了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成分以硫、铁为主;燕山期岩浆热液一方面对块状硫化物矿床进行改造,致使其富集铜等成矿物质,另一方面与围岩相互作用形成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  相似文献   

7.
新桥矿床位于安徽铜陵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铜铁金多金属成矿带中最大的硫铁矿矿床。矿床的成因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以下不同的认识:一认为是早期的热液成矿;二认为是接触交代型(层控夕卡岩型)矿床;三认为与石炭纪海底火山活动有关的火山喷发-沉积形成黄铁矿型铜矿,后经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本次工作采集矿  相似文献   

8.
在长江中下游断裂坳陷带中存在许多受石炭系地层控制的含铜(金)层状硫化物矿体及与其伴生的夕卡岩型铜(金)矿床.冬瓜山大型铜(金)矿床便是其中之一.对于冬瓜山矿床的专门性研究文章较少,但许多学者在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铁铜矿床时都提到了该类矿床的成因.大致有3种观点:同生沉积(孟宪民,1963);沉积-叠加改造(徐克勤等,1978;顾连兴等,1986;翟裕生等,1992);层控夕卡岩型(常印佛等,1983).笔者对冬瓜山铜(金)矿床的矿床地质、矿石结构构造和矿床地球化学作了详细研究,提出了两阶段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9.
安徽铜陵天马山矿床与大团山矿床流体成矿作用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安徽铜陵天马山矿床与大团山矿床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对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铜陵天马山矿床与大团山矿区分别形成层控夕卡岩型铜矿床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天马山矿区之所以形成金硫矿床,主要与岩浆岩岩体本身含金高而含铜低,围岩地层中有含有机质赋金黄铁矿层存在,并且主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有  相似文献   

10.
对安徽新桥矿床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矿相学研究发现,层状矿体中的胶状黄铁矿交代矽卡岩磁铁矿矿体,为探讨层状硫化物矿床是早期沉积成因还是岩浆热液成因提供了新的地质约束。对铜陵矿集区内的新桥矿床层状菱铁矿矿体和凤凰山矽卡岩型矿体中的菱铁矿开展了Fe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新桥矿床菱铁矿与典型低温热液脉型矿床和沉积铁矿中的菱铁矿在Fe同位素组成特征上有所不同,而与凤凰山矽卡岩型矿床中的菱铁矿更为接近;新桥矿床中胶状黄铁矿和菱铁矿相对于磁铁矿富集Fe的轻同位素,表明磁铁矿不是过去认为的由胶状黄铁矿和菱铁矿矿胚层经热液改造形成,而是与典型的岩浆热液有关。新桥矿区层状硫化物矿体和矽卡岩型矿体中,近岩体矽卡岩和最早形成的金属矿物磁铁矿比岩体更为富集Fe的轻同位素,而赋矿围岩比岩体更为富集Fe的重同位素。同时,不同矿化阶段形成的含铁矿物和不同空间位置的硫化物中的Fe同位素组成呈现出时空分带现象,Fe同位素组成的时空演化特征与流体出溶、流体演化非常一致,并且符合同位素分馏的基本理论,表明层状硫化物矿体和矽卡岩型矿体具有相同的成矿物质来源,为同一流体体系演化的产物。新桥矿区岩相学的研究结果和Fe同位素组成特征均表明,新桥层状硫化物矿床不是海西期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的产物,而是燕山期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为一个典型的热液成因矿床。  相似文献   

11.
西藏拉诺玛铅锌矿与云南金顶铅锌矿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东缘昌都-思茅构造带以其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和业已显现的巨大找矿潜力,日益受到地学界的重视。本文则对同处在该构造带北段昌都盆地内拉诺玛铅锌矿和南段兰坪思茅盆地内金顶超大型铅锌矿作一对比,研究其中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并依据区域成矿的理论进行类比,进一步探讨拉诺玛铅锌矿的成矿潜力和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2.
甘肃岷县寨上金钨矿床中钨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寨上矿床属于以金为主、伴生钨的多金属矿床。目前已发现15条钨矿化体,其中主要的6条钨矿体均与金矿体相重合。寨上矿区9处异常中有7处Au、W异常相重合。Au、W元素相伴生存在,局部地区形成金、钨矿化体共生的局面。钨矿物主要为白钨矿,极少量黑钨矿。白钨矿也是重要的载金矿物,金与钨关系密切。矿体主要产于碳质板岩、泥质板岩、钙质板岩等较软弱岩性地层。矿脉受控于层间或顺层断裂破碎带。矿区的主要蚀变类型有硅化、黄铁矿化,其次为碳酸盐化、绢云母化。低阻高极化异常能较准确的反映矿化带和矿脉的延伸位置。钨的水系沉积物异常和土壤异常均呈带状低值异常特征,与已知矿带吻合较好。研究成果及勘查实践证明,在该金矿化(带)体中寻找钨矿化体是最简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联生矿床是指在内生和外生因素共同作用下,在地表或地下一定深度所形成的矿床.根据成矿要素的配置关系,联生矿床可以分为内源外成和外源内成两种类型;根据宏观地质环境可分为海相和陆相两类.海底火山喷气(喷流)沉积矿床(热水沉积矿床)是典型的海相联生矿床,陆相油气资源和地热资源属于陆相联生矿床,而陆相火山-次火山高度开放型的容矿构造中通过流体的沸腾浓缩形成的浅成高温热液矿床也具有联生矿床的属性.联生矿床概念的提出有助于对成矿物质运动时空结构的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14.
滇西羊拉铜矿床、鲁春铜铅锌矿床构造控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拉铜矿床、鲁春铜铅锌矿床位于金沙江成矿带的中部.羊拉铜矿床铜是三江地区典型的大型铜矿床,其赋矿围岩为不同岩性的岩石组成的混杂堆积,容矿构造为缓倾的逆断层和陡倾的正断层;鲁春铜铅锌矿床受到逆断层的控制.通过对4个测点共轭剪节理的研究,表明里农矿段KT2、KT5矿体的古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东西向和北东-南西向,里农...  相似文献   

15.
白云鄂博铌、稀土铁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白云鄂博矿区的铁矿和铌、稀土矿分属两个成矿期和两种不同的成因。铁矿是中元古界蓟县系哈拉霍疙特组内的层控受变质铁矿,赋存在宽沟南侧的层状白云岩中,该白云岩及铁矿层是在两条同生断裂所控槽状泻湖中沉积的。除白云岩外,宽沟南北两侧地层均可对比,同属白云鄂博群。铁矿层的原生矿物为以菱铁矿为主的FeCO3-MgCO3系列矿物,受后期侵入岩的热变质作用转变为磁铁矿及赤铁矿。铌、稀土成矿作用与脉状、瘤状碳酸岩有关。矿区已发现该类脉岩40余条,可分为白云石质及方解石质两类,以前者为主。两类碳酸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均为轻稀土高度富集型,铕弱亏损到富集,其来源较深碳酸岩体沿断裂侵入造成强烈而广阔的碱交代蚀变带,以霓长石化为主,其强度与稀土矿化强度呈正相关关系。推测矿区在不大的深度内赋存有较大的隐伏碳酸岩侵入体。  相似文献   

16.
郴县新田岭钨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殷顺生  王昌烈 《湖南地质》1994,13(4):205-211
郴县新田岭白钨矿床,是一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储量巨大的Ⅰ_5、Ⅰ_(30)和Ⅱ_(23)号主矿体,皆赋存在燕山早期花岗岩与石磴子组灰岩接触带的凹陷部位,三个主矿体的钨金属量,占矿区总储量的90%以上。矿床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围岩蚀变均较复杂,其中晚期复杂矽卡岩与钨矿化关系密切。本矿床的形成,受成矿岩体、有利的围岩和接触带及层间破碎带控制,矿床的成生,经历了两个成矿期5个成矿阶段。矿床成因属气化─高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7.
小西南岔金、铜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西南岔矿区位于吉林省珲春县,其金铜矿床产于下古生界五道沟群与华力西晚期闪长岩内接触带中。通过对矿区矿石、岩石中铅、硫、氧同位素组成研究,查明青龙村群为金的矿源层。青龙村群经过华里西期岩浆重熔作用、燕山期岩浆热液作用及大气降水混合流体的作用,形成了斑岩型、夕卡岩型、热液型多金属矿床。对小西南岔金、铜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分析,为追朔矿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同位素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凤太盆地八卦庙金矿和八方山一二里河铅锌矿的矿床地质、矿床地球化学、流体地球化学的研究,发现两类矿床δ(^30Si)分布范围与海底喷流沉积成因硅质岩的硅同位素接近,表明其属热水沉积成因。矿床δ(^34S)比较接近,但铅锌矿矿石中硫源来源更广。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特征显示两类矿床均具有热水沉积特点,金矿的样品更趋向于火成岩,表明受后期岩浆热液影响更大。经过流体包裹体测温,金矿床均一温度变化范围大,具有多期次多阶段的特征。矿床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特征表明,金矿床与铅锌矿床在成矿物源、成矿流体特征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相似性,反映出热水喷流作用与两类矿床成因有密切的关系,但二者又存在差异。结合成矿地质背景,认为铅锌矿的形成与定位受区域热变质改造和动力作用控制,而金矿的形成主要受晚期岩浆热液活动控制,由此建立了金矿与铅锌矿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9.
银山铅锌矿床矿区内主要出露地层为双桥山群第三岩组和上侏罗统鹅湖岭组,金的含量远高于其他岩层,是陆壳丰度值的9.3倍和7.8倍。矿区出露的侵入岩中,花岗岩中金的含量最低,低于陆壳丰度值;最高为辉长-辉绿岩金的含量,是陆壳丰度值的39倍;除石英斑岩外,其他斑岩中的金含量也较高,是陆壳丰度的6-17倍。蚀变岩中金的含量是陆壳丰度的17.3倍,构造碎裂岩金的含量是陆壳丰度的116倍。含铜矿物和黄铁矿是本矿床金的载体矿物。矿床中90%以上的金全独立金矿物相。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Ashele Cu-Zn deposit is a recently discovered v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 deposit in Xinjiang, Northwestern China. It is the largest Cu-Zn deposit in this type of deposits in China, which were formed in the early period of later Palaeozoic Era. This deposit is hosted within a suit of bimodal submarine volcanic rocks of the Ashele Formation of Lower-Middle Devonian System formed in an environment of paleocontinental margin rift setting. Lensoid orebodies occur between spilitic rocks developed at footwall and quartz-keratophyric tuff at hanging wall. Zonation of metal elements in the Ashele mine is one of typical volcanic-related exhalative Cu-Zn sulfide deposits in the world. Black ores enriched in Pb, Zn and Ag occurs on the top of the No. 1 orebody in the Ashele deposit, yellow ores enriched in Cu in the middle part, and the chalcopyritization stringer below the massive sulfide ores. Zonation of ore-structure in the No. 1 orebody is also apparent and corresponds to the zoning of elements, i. e. lamellar and/or banded sulfide-sulfate ores on the top, massive sulfide ores in the middle, and stockwork veinlets associated with altered breccia pipe on the bottom. Four epochs of mineralization in the Ashele deposit has been recognized. The first period of syngenetic-exhalative deposition of sulfides is the main epoch of mineralization, and the ores deposited subsequently subjected to thermo-metamorphism at the second epoch, superimposed by hydrothermal mineralization at the third epoch, and weathered or oxidized at the fourth epoch.
More than 100 categories of minerals have been recognized in the Ashele mine, but only pyrite, chalcopyrite, sphalerite, tetrahedrite, galena, barite, quartz, chlorite, sericite, and calcite are dominant, making up various types of ores, and alteration pipes or horizons. Studies of ore petrology suggest that the massive ores were volcanogenic and deposited by exhalative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