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东昆仑与西昆仑地质构造对比研究之刍议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李兴振  尹福光 《地质通报》2002,21(11):777-783
初步总结了昆仑造山带地质构造的四大特点和东、西昆仑地质对比的三大线索,重新厘定了构造单元,并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昆仑造山带研究的重要意义及研究的基本思路。指出昆仑造山带是在老的加里东造山带基础上重新解体裂妥为洋又拼合的地带,是一个原、古特提斯洋陆转换的转换承接地带。昆仑造山带保存了从原特提斯洋消亡后,由碰撞造山到山脉老化再次裂解这一大陆构造演化阶段的许多信息,可能是我们认识中国大陆乃至欧亚大陆如何通过这种转换实现洋陆转换,把各个陆声拼接在一起的一个重要窗口。对昆仑造山带的解剖对现今仍处于碰撞后发展阶段的青藏高原的研究及今后的找矿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东昆仑纳赤台群晚二叠世孢粉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昆仑造山带是我国西部一条规模宏大的造山带,它的形成时代及其演化格局涉及青藏高原构造格架和隆升机制研究的重要基础地质问题。它北隔柴达木盆地与祁连造山带相望,南与可可西里—羌塘地块为邻,西与西昆仑造山带相连,东与秦岭—大别造山带相接,地质位置极为重要。对东昆仑造山带形成的时代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认识,有人将其划为加里东期,也有人划为华力西期,造成这些分歧的关键是对纳赤台群的时代认识问题(李光岑等,1982)。纳赤台群是位于昆中断裂与昆南断裂之间的一套非均匀变质的地层,主要由灰绿色浅变质的复理石相的砂板岩、变砂岩和  相似文献   

3.
西昆仑北带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昆仑造山带的北侧存在着一条西起盖孜,向东经奥依塔格、库地、苏巴什至祁曼塔格的蛇绿岩带。在详实的野外考察工作和充分总结已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该蛇绿岩带岩石化学、地于化学特征的分析,认为它对西昆仑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反映了西昆仑造山带曾经历了由统一陆块在震旦纪时的破裂到喜马拉雅期的强烈推覆和走滑等过程,从而奠定了西昆仑现今的构造格架。  相似文献   

4.
西昆仑冬巴克寒武纪片麻状英云闪长岩是1∶25万康西瓦幅、岔路口幅等4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首次从原划古元古界埃连卡特岩群中解体出来的一套侵入岩。重点对该套侵入岩的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进行了研究,获得了高精度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年龄502Ma±9Ma,其形成时代为中寒武世。该同位素资料的获得,为进一步深入详细地研究塔里木陆块与西昆仑造山带的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5.
东昆仑造山带不同蛇绿岩带的厘定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野外填图和室内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对东昆仑造山带蛇绿岩重新进行了厘定,并对本区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把东昆仑造山带蛇绿岩划分为4个带,从南到北分别为:阿尼玛卿蛇绿岩带、塔妥蛇绿岩带、清水泉蛇绿岩带、乌妥蛇绿岩带,它们在围岩的时代、构造样式及围岩变质程度,地球化学等方面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沈其韩  耿元生  宋会侠 《岩石学报》2014,30(10):2777-2807
本文重点介绍我国显生宙造山带中麻粒岩的地质特征、岩石类型、P-T轨迹、变质时代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我国显生宙造山带主要包括阿尔泰造山带、南天山-西南天山造山带、西昆仑造山带、东昆仑造山带、阿尔金-柴北缘造山带、北秦岭造山带、南秦岭勉略造山带、东秦岭-桐柏-大别造山带、班公湖-怒江造山带和喜马拉雅中东段造山带。这些造山带中麻粒岩的围岩有许多为蛇绿岩套或蛇绿混杂岩带,部分为副片麻岩和花岗质片麻岩,并一起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改造,造山带中大多出现一种高压麻粒岩,有的与榴辉岩并存,但少数造山带中(例如阿尔泰造山带)多种压力类型麻粒岩并存,既有低-高压泥质麻粒岩、中低压基性麻粒岩、高压基性和长英质麻粒岩,又有高温-超高温泥质麻粒岩。变质时代除个别为新元古代晚期外,变质时间多为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喜山期。麻粒岩的P-T轨迹除西天山木札尔特河低压麻粒岩具逆时针轨迹,反映大陆弧构造环境外,其它都是具有等温降压(ITC)特点的顺时针轨迹,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大部分为洋陆俯冲碰撞环境,少部分为陆-陆碰撞环境。目前显生宙造山带中麻粒岩的研究大多数尚在起步阶段,少数研究较详细,不少造山带中麻粒岩的类型和变质时代以及形成的构造背景还不清楚,有待深入研究,新的麻粒岩产地有待发现。  相似文献   

7.
<正>西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北段,属于中国大陆中央造山带的最西端。阿克塔什和萨洛依块状硫化物矿床产于西昆仑造山带北西段昆盖山北坡,两者处于同一大地构造位置。近年来,一些学者对阿克塔什—萨洛依块状硫化物矿床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阿克塔什—萨洛依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构造环境和矿床的形成时代尚不明朗。基于此,我们对矿区岩(矿)石进行了主微量、稀土元素测试及锆石的LA-ICP-MS U-Pb定年研究,探讨了矿床形成构造环境及成矿时代,同时结合西昆仑特提  相似文献   

8.
西昆仑冬巴克寒武纪片麻状英云闪长岩是1:25万康西瓦幅、岔路口幅等4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首次从原划古元古界埃连卡特岩群中解体出来的一套侵入岩。重点对该套侵入岩的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进行了研究,获得了高精度锆石SHRIMP U- Pb同位素年龄502Ma±9Ma,其形成时代为中寒武世。该同位素资料的获得,为进一步深入详细地研究塔里木陆块与西昆仑造山带的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9.
西昆仑造山带花岗岩岩石学及构造岩浆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姜耀辉 《现代地质》1999,13(4):378-378
西昆仑造山带位于古亚洲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的结合部位,大地构造位置特殊,因而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对该区广泛出露、但研究程度相对薄弱的花岗岩进行了综合研究。作者从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入手,在厘定岩石系列、划分成因类型基础上,论述了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探讨了西昆仑造山带的构造岩浆动力学过程。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根据花岗岩同位素年龄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将西昆仑造山带花岗岩划分成6大旋回(晚元古、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喜山)和9个侵入期:晚元古晚期,加里东早期、中期、晚期,海西晚期,印…  相似文献   

10.
西昆仑造山带北西向拉伸线理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研究了西昆仑造山带广泛发育的一组NW—NWW向拉伸线理的矿物组成、产状、分布层位等特征,探讨了其成因。认为该组线理为区内第三主变形期的“陆内榨挤”阶段导致西昆仑造山带逆冲推覆断层系被激发转变为大规模NW—NWW向右旋平移走滑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是经历了晚元古代、加里东末和晚海西期三次碰撞事件而形成的多旋回复合碰撞缝合带,通过对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晚加里东期左旋斜冲韧性剪切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流变学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指出该期构造变形是东昆中加里东末碰撞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早古生代志留纪-泥盆纪是东昆仑原特提斯洋闭合和碰撞造山过程发生的重要时期。在该阶段出现有榴辉岩和大量A型花岗岩、镁铁-超镁铁质岩,并产出有夏日哈木镍矿、白干湖钨锡矿等一批重要的矿产资源。然而,东昆仑早古生代详细碰撞造山的深部过程、榴辉岩的折返机制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在东昆仑造山带昆仑河地区新发现的早古生代埃达克质侵入岩可能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依据。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昆仑河地区存在晚奥陶世(446Ma)和晚志留世(427~425Ma)两期埃达克质侵入岩。晚奥陶世埃达克质侵入岩为花岗闪长岩,SiO2(67.55%~68.21%)和Al2O3(14.59%~15.89%)含量较高,富Na2O(4.91%~5.15%)、贫K2O(1.54%~1.64%),亏损重稀土,Y含量是7.76×10-6~8.61×10-6,Yb含量是0.67×10-6~0.93×10-6...  相似文献   

13.
地层相态的恢复对于研究非史密斯地层区沉积盆地的演化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1∶ 2 5万野外地质填图基础上作出了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东昆南前陆盆地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构造岩相古地理图 ,该系列图揭示了东昆南前陆盆地在 5个发展阶段中的岩相分布特征和空间上的古地理展布范围 ,即晚二叠世早期东昆南前陆盆地发育的初始阶段、晚二叠世晚期前陆盆地的扩展至短期萎缩阶段、早三叠世早期前陆盆地的再次扩展阶段、早三叠世晚期盆地发育的高峰阶段和中二叠世前陆盆地的萎缩至消亡阶段。东昆南前陆盆地的演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昆仑赛力亚克混杂堆积中砂岩块体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东安 《岩石学报》1995,11(1):93-100
西昆仑赛力亚克混杂堆积由形态、颜色和大小各异的沉积岩块体以及黑色泥质粉砂岩夹灰紫绿色钙质页岩、泥灰岩和层凝灰岩的基质组成。露头上块体和基质界线一般清楚,岩块主要是岩屑石英砂岩、凝灰质杂砂岩、长石质杂砂岩、石英质杂砂岩和碳酸盐岩类等。它们分布受麻礼-康西瓦-木孜塔格构造带的控制,是在残留海沟带,通过碎屑流、重力流的作用形成一套特殊的沉积混杂体。  相似文献   

15.
西昆仑克里阳地区钾镁煌斑岩岩石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西昆仑克里阳钾镁煌斑岩的岩石学特征及源区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 ,并同国内外钾镁煌斑岩及其他超钾质岩石作了对比。该钾镁煌斑岩富 Al2 O3、贫 Ti O2 ,不相容元素相对亏损 ,为不含金刚石类型。其源区富集程度不高 ,交代作用较弱 ,且起源深度较浅 ( >1 1 5km)。高的 C、Sr、Pb同位素组成表明该钾镁煌斑岩可能受到了壳源物质的混染。这些特征暗示西昆仑地区有其他含金刚石源岩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东昆仑-阿尼玛卿地区早二叠世的沉积古地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昆仑-阿尼玛卿地区早二叠世古海洋自北而南可分为东昆仑半局限海、托索湖-花石峡礁岛链和阿尼玛卿洋三部分。托索湖-花石峡礁带的主体由块状的礁相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所组成 ;东昆仑南坡半局限海中以短轴型的礁岛或碳酸盐建隆及相对较深的岛间盆地相沉积为特征 ;阿尼玛卿洋中则主要以深海软泥及放射虫硅质岩沉积为主, 同时也点缀一些碳酸盐建隆高地。东昆仑南坡半局限海中的礁岛及碳酸盐建隆在分布上缺乏明显的规律性, 但该区生物礁较发育。阿尼玛卿洋中碳酸盐建隆的规模小、分布零星、生物礁相对不发育, 但这些碳酸盐建隆在面上多呈断续的串珠状分布, 具有较明显的规律性。东昆仑南坡半局限海中的岛间盆地相主体以中薄层灰岩夹黑.  相似文献   

17.
东昆仑山脉西段二叠纪生物礁由早二叠世、中二叠世的栖霞期和茅口期三个层位组成,早二叠世的礁和中二叠世栖霞期的礁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填补了我国二叠纪礁的空白。早二叠世礁的时代相当于阿赛尔-萨克马尔-阿丁斯克期,主要表现为海绵礁、苔藓虫礁和Shamovella(Tubiphytes)-古石孔藻礁。但缺失由Palaeoaplysina组成的礁。中二叠世栖霞期的礁表现为海绵-苔藓虫礁、Shamovella-苔藓虫礁和叶状藻礁。中二叠世茅口期的礁与栖霞期的礁类型基本一致。阿尔格山礁是塔吉克斯坦-喀拉昆仑地体的一个部分,该地体位于南纬30°以北的东特提斯海内。此处的二叠纪礁由各种生物组成,包括珊瑚海绵、苔藓虫、Shamovella.古石孔藻、棘皮类、有孔虫、叶状藻、粗枝藻以及腹足类等,推测该礁形成于温暖和炎热气候条件下的暖水内,而非冷水礁。  相似文献   

18.
东昆仑高Nb-Ta流纹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成因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丁烁  黄慧  牛耀龄  赵志丹  喻学惠  莫宣学 《岩石学报》2011,27(12):3603-3614
东昆仑高Nb-Ta流纹岩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其锆石U-Pb年龄为213Ma,该时期东昆仑造山带正处于俯冲-碰撞造山阶段的晚期.与同时期东昆仑地区的其它酸性火山岩及世界其它处于俯冲-碰撞造山阶段的流纹岩相比较,这一套流纹岩显示高硅、高钾,低铝、低钙,高Nb、Ta及强烈亏损Sr、Eu的独特地球化学特征.东昆仑高Nb-Ta流纹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该流纹岩可能具有分别来源于地幔和上地壳的两个端元组分.通过讨论,本文认为这套高Nb-Ta流纹岩可能由以下机制形成:地幔碱性玄武岩浆(具有高Nb-Ta的特征)侵入花岗闪长质地壳,并在上地壳某处停留,大量斜长石发生分离结晶,导致岩浆Eu-Sr的极度亏损;同时,幔源岩浆的侵入引起上地壳围岩部分熔融,从而受到上地壳混染.新生壳源岩浆与幔源岩浆混合,并进一步结晶分异演化,最终导致东昆仑高Nb-Ta流纹岩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东昆仑那陵格勒一带斑岩铜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那陵格勒含矿斑岩带位于秦祁昆中央造山带东昆仑中段,其中有多个斑岩铜(钼-金)矿床产出。含矿斑岩与三叠纪花岗岩密切共生。笔者对该带斑岩多金属铜矿床构造背景、蚀变与矿化关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含矿斑岩的岩石学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西昆仑新藏公路118~323km段基性、酸性岩脉K—Ar年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西昆仑西段新藏公路沿线广泛发育数量众多的岩脉,野外出露有煌斑岩脉、辉绿岩脉、闪长岩脉、花岗岩脉。对以上岩脉进行了全岩K-Ar同位素测年,其侵位年龄与该区的地质构造事件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辉绿岩脉273~280Ma的侵位年龄对应着弧后扩张的时间,闪长岩脉和花岗岩脉230~244Ma的侵位年龄对应着碰撞造山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