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挖掘中医方剂治疗胃癌的药对配伍规律。方法:收集近30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发表的采用方剂治疗胃癌临床疗效确切的文献,提取元数据建立“胃癌方剂数据库”,统计药对配伍。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共176首,得到药对4381对,经2检验,有90对药对是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核心药对;核心药对的功效配伍规律为:补虚药、利水消肿药之间及与理气药、清热解毒药、消食药、温化寒痰药、化湿药、破血消癥药之间的相互配伍是胃癌治疗的特色配伍。结论:通过分析核心药对的功效配伍,构建药对功效配伍的网络关系图,梳理得到药对配伍特色、特色配伍及代表药对,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草乌在蒙医临床中的使用频率及配伍规律。方法:收集《内蒙古蒙成药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传统蒙药与方剂》3本蒙医典籍中含蒙药草乌的方剂,分析其用药频次、主治疾病频次及关联规则,探讨草乌在蒙医临床中的使用频率及配伍规律。结果:共收集含草乌的方剂138首,涉及蒙药279味,用药频次≥11次的蒙药共43味,排前10位的依次是诃子、红花、麝香、肋柱花、牛黄、木香、安息香、瞿麦、五灵脂、栀子;主治疾病频次≥5次的疾病共12种,排前5位的依次是粘虫病、刺痛症、黄水病、未消化病、希拉病。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治疗粘虫病及各种刺痛症时草乌常与麝香、红花、肋柱花、安息香等祛粘清热药配伍使用;治疗赫依病时常与豆蔻、肉豆蔻、丁香、安息香等祛赫依药配伍使用;治疗白脉病及宝如病时常与诃子、麝香、木香、红花、安息香等祛粘清热药配伍使用。结论:蒙药草乌入药的方剂以治疗粘虫病和各种刺痛症为主,常与诃子、麝香、红花、木香、豆蔻、牛黄、安息香、肉豆蔻、肋柱花、丁香等蒙药配伍使用,体现了其具有杀粘、清热、止痛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IBM SPSS Modeler 14.1和SPSS 22.0进行药对挖掘,分析明清时期治风剂药对的组成,探究治风剂常见的药对运用规律,以期为风证的现代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所收方剂为主线,全面整理明清时期治疗风证的方剂,构建治风剂Excel数据库,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明代外风方、明代内风方、清代外风方、清代内风方中药对的运用规律进行挖掘、分析和探讨,提炼其用药特点,探究其演变和递嬗关系。结果:共搜集出明清时期治疗风证的方剂1347首,其中明代949首,清代398首;在明代治风剂中,内风方有289首,外风方有660首;在清代治风剂中,内风方有125首,外风方有273首。以朝代与内风、外风为分类标准,经过分析,在明代外风方中,常用的药对有当归-白芍、防风-刺蒺藜、当归-知母、当归-续断等23对;在清代外风方中,常用的药对有防风-蝉蜕、乳香-没药、防风-荆芥、当归-秦艽等14对。在明清外风方中共同出现的药对配伍模式有补气药-补血药、补血药-祛风湿热药、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活血止痛药-发散风寒药等。在明代内风方中,常用的药对有当归-白芍、防风-白芷、川芎-白芷、川芎-独活等10对;在清代内风方中,常用的药对有麝香-没药、人参-附子、麝香-乳香、乳香-没药等24对。在明清内风方中共同出现的药对配伍模式有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活血止痛药-发散风寒药、开窍药-息风止痉药、开窍药-清化热痰药、发散风寒药-祛风寒湿药等。由此可见,明清时期治风剂药对具有一定的配伍模式。结论:明清时期治风剂药对运用规律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思维,根据外风与内风不同的病因与临床表现,辨证施治,或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或两者兼而有之,如外风与内风相互影响,互为病因,宜分清主次,兼顾治之。因此明清治风剂药对的应用规律与药对配伍模式在临床治疗风证方面值得进一步参考。  相似文献   

4.
检索《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有“黄芪-川芎”配伍并有递进关联的3味至6味药方17首,按照药物从少到多的次序列成“药-方链”,并加以分析。发现含“黄芪-川芎”最常见配伍是当归,在此基础上再配伍人参、升麻。含“黄芪-川芎”的方剂多具有补益气血的功效,用于妇科疾病最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方剂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及发现新方。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建库至今收录的关于中药方剂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文献,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将纳入文献中的方剂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最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软件TCMISS(V2.5),利用该软件中系统熵聚类算法、Apriori算法以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核心算法,获取原发性肝癌的组方规律及发现新处方,并根据结果绘制网络图进行展示。结果:共纳入129个方剂,涉及273味中药,使用频次≥5次的中药共有75味(总频次:1339次),并进一步分析。其中补虚药使用425次,占31.74%;活血化瘀药使用232次,占17.33%;清热药使用226次,占16.88%;利水渗湿药使用159次,占11.87%;理气药使用107次,占7.99%;以上几类药使用累计频次占总频次的达85.81%。消食药、化痰药、化湿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只占少部分。结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利水渗湿药及理气药为组方之首选,结合兼证配伍消食药、化痰药、化湿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和研究国医大师熊继柏辨治胃脘痛的学术特点及组方配伍规律。方法:搜集整理学术论著、期刊论文、报纸文章中熊老治疗胃脘痛的方剂,分析其辨治特点,并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进行用药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利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分析其核心组合,形成新处方以研究其组方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处方72首,涉及中药100味,多为理气药、补虚药,总用药频次875次。中药药性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辛、甘为主,多入脾、胃经,肺、肝经次之。药物频次、组合和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多以甘草、陈皮、木香、砂仁、枳实、白芍、厚朴、半夏八味药的两味至五味配伍为主。结论:熊老治疗胃脘痛辨证首重分虚实,治疗注重行气止痛,处方以甘草、陈皮、木香、砂仁、枳实、白芍、厚朴、半夏为核心,通过不同配伍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整理并总结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治疗头痛的用药规律,以期为完善和分析金元四大家学术体系及用药配伍提供客观数据支持。方法:收集金元四大家医学著作中与头痛相关的中药方剂,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方剂进行数据统计,利用Excel软件建立中药信息数据库,分别应用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20.0统计软件对信息库中的高频药物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并采用Gephi 0.9.2软件绘制药物网络图。结果:本研究共获得治疗头痛的中药方剂89首,其中甘草使用频率最高(49.44%),其次为川芎(46.07%)、黄芩(38.20%)、防风(34.83%)、羌活(28.09%)、细辛(23.60%)等;药物功效以解表、补虚、清热、活血化瘀及化痰为主;药性方面,以温性药使用最多,其次为平性、寒性;药味方面,以辛味药使用最多,其次为甘味、苦味;共挖掘出17对高频药对(如甘草-川芎、黄芩-川芎、黄芩-甘草等),12组高频药组(如川芎-甘草-防风、川芎-甘草-黄芩等),4组核心药物组方。结论:金元四大家治疗头痛主要从肝、肺、心三脏论治,治疗上以攻邪、补中、清热及理气化痰法为主,多用解表、补虚、清热、活血化瘀和化痰药,并根据“六经头痛”特点分经治之,可治疗外感、气虚、瘀血、痰浊头痛等,常用方剂有川芎石膏汤、羌活汤及清上泻火汤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历代古籍中治疗乳痈的方剂整理、分析,挖掘其中药物的潜在关联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查阅历代中医古籍中治疗乳痈的方剂,建立数据库,统计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及药对、处方等数据,运用Excel 2007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共筛选出中医古籍53本,收录方剂360首,涉及中药272味。其中频次位于前10位的中药为甘草、当归、大黄、黄芪、白芷、人参、乳香、黄芩、白芍、赤芍;药性以温、寒性为主,药味多为苦、辛、甘味;归经以脾、胃经居多;常用药对有甘草-当归、黄芪-当归、人参-黄芪、人参-当归、白芷-当归等。单味药对功效以益气活血、疏肝散结为主,重组新方以清热消肿为主,兼有益气、行气。结论: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发现,古代医家对乳痈用药以补益气血的药物为主,加以清热解毒、疏肝散结的配伍组合,常用治法为疏肝凉血、清热解毒。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风病良方大全》中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方剂成方规律。方法:搜集《中风病良方大全》一书中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方剂,通过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统计中药频次,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决策树分析,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结果:得到有效方剂355首,涉及中药267味,核心药物为当归、红花、川芎、桃仁,常用药物功效分别为活血化瘀(22.49%)、平肝息风(17.31%)、补虚(14.72%)、清热(11.77%)、化痰止咳平喘(7.65%),药性主要涉及寒(40.36%)、温(32.24%)、平(22.30%),药味主要涉及苦(32.03%)、甘(28.68%)、辛(23.25%),归经主要为肝(23.56%)、心(14.56%)、脾(14.26%)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2个药组,聚类分析得到8个药组,因子分析提取15个公因子,大黄为因变量的决策树筛选出大黄、三七两味中药。结论:数据挖掘技术全面探究出中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成方规律大多是以活血化瘀、平肝息风、补虚清热、化痰开窍为配伍原则,有助于开发相关药物和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0.
《傅青主女科》理气药配伍应用于带下、血崩、调经、种子、妊娠、产后等各症之中。傅氏在其疾病治疗中注重气血的调理,妇人以血为主,以气为用,气机调畅,血海充盈则病自去。肝郁者,配以理气药,疏肝解郁又兼护肝血;湿邪为患者,配以理气药,气行则湿化;清热药配伍理气药,热毒得以解散;活血祛瘀药配伍理气药,气行则血行;补益药中配伍理气药,补而不滞,滋而不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筛选中医药治疗COPD的文献,建立方剂数据库,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核心药物网络图,采用SPSS Statistics 21.0 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331首,涉及药物231味,总用药频次3606次。COPD证型以痰热壅肺证、肺肾两虚证、痰浊壅肺证、肺脾气虚证、痰瘀阻肺证等为主。症状以咳嗽、喘息、咳痰、胸闷、呼吸困难、气短、发热、乏力等为主。高频药物有茯苓、苦杏仁、甘草、法半夏等。药物四气以温热性为主,药味以甘、苦、辛味为主,多归肺、肝、脾、胃经。以补虚药应用最多,其次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关联强度较高的规则有20条,系统聚类分析得出4个新处方,因子分析可提取公因子9个。结论:中医药治疗COPD以化痰止咳、补虚、利水、理气、活血等为基本治则进行组方配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分析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CNKI中采用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验案,筛选出方剂组成、剂量完整者,录入系统软件,分析其中的用药规律。结果:选取验案102篇,筛选出方剂47首,涉及中药145味。方中黄芪出现的频次最多,其中出现频次14以上的药物中活血化瘀药物占50%;出现频率最高的药对为黄芪+鸡血藤。演化得到核心组合6个,新处方3首;置信度>0.9的关联规则包括红花→黄芪,桃仁→当归,葛根、黄芪→鸡血藤等。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CNKI数据库筛选出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方剂进行分析,得出组方用药以活血化瘀通络、补中益气为主;基于熵层次聚类算法的新方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痹为主,进而揭示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理气温阳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用药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扶阳流派工作室门诊医案中脾胃虚寒型胃痛医案121则,提取其方药信息,并基于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和IBM SPSS Statistic 22.0软件建立方-证数据库。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提取核心网络药物及药对,建立理气温阳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数学模型。结果:纳入中药方剂199首,涉及中药76味,累计用药频数2677次。高频药物共26味,排前5位的是海螵蛸、砂仁、生姜、厚朴、白蔻仁;药物功效以化湿、理气、补虚为主;药性以温性药为主,其次为寒性药、平性药;药味以辛味药为主,其次为苦味药、甘味药;药物归经主要归脾、肺、胃经。聚类分析提取到2个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味中药药对14对,3味中药药组3组,其中生姜、桂枝尖与其他药物关联性最高。结论:扶阳流派辨治脾胃虚寒型胃痛,临证常以扶正补虚为本,温通中上焦为要,如温阳佐以理气,或燥湿化痰以温阳行气,或理气和中以温阳止痛,或纳气补虚以温阳化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心悸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录的有关治疗心悸的处方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并进行频数、聚类和关联分析。结果:《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心悸以人参、远志、甘草、茯神、当归等药物应用较多,常用药对组合有“人参-远志”“茯神-人参”“茯神-远志”等。聚类处方有3类:甘草、茯苓;人参、远志、茯神;朱砂、麦冬、当归、酸枣仁、生地黄。结论: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的《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能为临床治疗心悸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鳖甲煎丸方抗肿瘤研究日渐增多,药味数为仲景方中之最,但其配伍谨遵仲景组方用药之本意,并非杂乱无章。故本文基于中医肿瘤特征共性,从肿瘤病因病机及治法分析鳖甲煎丸组方用药特点,认为鳖甲煎丸具有善用虫类药,活血化瘀、丸药缓图,扶正祛邪、多方合用,配伍精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不孕卷》中不孕症的用药规律。方法:遴选并整理《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不孕卷》中治疗不孕症的有效经验方,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统计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28.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果:共收录59位古今名医治疗不孕症的方剂222首,中药238味,总用药频次为2511次,排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当归、白芍、川芎、香附、熟地黄。排前5位的功效种类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清热药及利水渗湿药。中药药性以温为主,其次为平、寒性;药味以甘为主,其次为辛、苦味;归经以肝、脾、肾、心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出高频关联药对16条,中药因子分析出6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出5个聚类方。结论:《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不孕卷》所载历代医家治疗不孕症多以活血化瘀、补肾养血、疏肝行气、燥湿化痰为法,尤其重视从血论治,常以四物汤为基础方,为后世医家治疗不孕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清·陆廷珍《六因条辨》之黄连温胆汤,虽成方较晚,因其所治病证切合痰湿郁热的病机特点,为现今临床常用方剂。本文通过追溯黄连温胆汤之源头,阐述《六因条辨》中陆氏对该方的运用,剖析其组方配伍特点,对临床广泛运用黄连温胆汤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挖掘腰痛中医古代文献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腰痛提供思路及参考。方法:检索“《中华医典》——方书类——综合方书”部分,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方药进行统计,运用SPSS 21.0软件对中药的频数、频率、归经和聚类规则进行分析。结果:共有44本古代医著检索出治疗腰痛的方剂,其中明代最多(14本),宋代次之(12本),共检索出326首方剂,其中《普济方》有108首。涉及药物219味,使用频次2045次,其中当归、杜仲、核桃仁、补骨脂等30味中药为高频用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为常用中药类别;高频药物的归经分别为肾经(21次)、脾经(16次)、肝经(13次)、心经(12次)、肺经(10次)为主;聚类分析结果第一类为核桃仁、杜仲、补骨脂、当归,与古方青娥丸相似。结论:古代医家治疗腰痛善用补虚药、活血药,多归肾、肝、脾经,补肾活血法是治疗腰痛的基本原则。药物之间的关联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方剂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作为连接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是培养学生中医学思维及多角度融会贯通能力的重要课程。本文以方之配伍、方之精变、方之效用及方之趣味为主题,探讨如何在方剂学教学中实现融会贯通,而对方剂多角度、多层次、多环节的融会贯通,是提升教学质量、助力教学改革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于志强教授临床运用虫类药经验。于教授认为,虫类药善走窜,通达全身经络,搜剔邪气,且善疗久病顽疾。根据临床经验,常蝉蜕、僵蚕合用,祛风开音治疗音哑;地龙、僵蚕合用,祛风通络化痰治疗顽痰固性咳嗽;地龙、水蛭配伍,活血通络利水治疗难治性水肿;蛰虫、水蛭合用,活血通络治疗胸痹疼痛;全蝎、蜈蚣、水蛭配伍,活血息风通经治疗头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