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学富  曹雪勇 《天文学报》1996,37(3):227-234
本文给出1993—1994年期间,用云南天文台1米望远镜折轴摄谱仪观测获得类太阳色球活动星。εEri的5个波段高分辨、高信噪比光谱,运用两种不同方法:谱线轮廓塞曼致宽分析和多重线统计分析法成功地测定了εEri的表面磁场强度和磁场的覆盖因子,并对这两种磁场测定方法作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给出在云南天文台1米镜上工作的1—3微米红外光度计的主要结构和性能,并给出该仪器试观测的某些结果。  相似文献   

3.
大量射电脉冲星的偏振观测-包括红偏振和圆偏振,个别脉冲的生直偏振模式,累积脉冲的消偏振现象等-为辐射区的物理状态和辐射提供了非常确切的观测事实,但现有理论对大从观测事实尚无法给出完整的说明,综述了脉冲星的偏振观测特征,并利用逆康谱顿散射模型对这些特性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4.
低纬子午环用CCD测微器观测时的星径曲率改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推导了纬子午环彩和CCD测微器观测时所得测定值的各种星径曲率改正公式。针对云南天文台具体的地理位置,在不同观测天顶距情况下,给出了CCD视场中不同位置的天体通过参考平面(子午平面或卯酉平面)时,星过记录时刻和天顶距测定值的星径曲率改正模拟运算结果。  相似文献   

5.
基于优先策略的动态选星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LAMOST巡天观测战略系统(SSS)中观测策略的实现方法选星算法问题.以国外SDSS望远镜为例介绍了静态选星算法,分析了其不足之处,并结合LAMOST望远镜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选星算法-“动态选星”算法.动态选星算法基于优先策略原理,可以在满足覆盖完备性的基础上,优化观测效率,并能方便地兼顾观测条件的约束.给出了算法的原理和框架描述,并针对算法进行了模拟计算,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动态选星算法不仅适用于LAMOST,它可以普遍地应用于多目标光纤望远镜的巡天选星.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有拱星壳层的AGB星的红外辐射的双黑体模型并给出了便于似合某些AGB星的红外辐射的双黑体模型并给出了便于拟合某些AGB星的红外观测数据的数学表达式,应用Taylor级数方法解决了这一复杂非线性模型拟合的困难,从而得出了一些AGB星较合理的中心星及壳层的色温度和红外能谱曲线。  相似文献   

7.
本给出了两对双星的月掩星光电观测结果,它们是SAO075627和SAO098245,其掩星光变曲线和计算拟合曲线分别由图(1)和图(2)所示,计算结果列于表2。  相似文献   

8.
1990年8月至1991年8月期间,利用云南天台1m望远镜折轴摄谱仪附加厚片CCD探测器进行了观测,得到二十余颗色球活动双星的大色散、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光谱,本发表其中ηAnd、3Cam、4UMi、v^2 Sgr、τSgr、Hr7333六个双星系统的Hα附近区域光谱观测和研究结果。这六个系统在CABS表中有关Hα线的资料还是空白。我们给出了它们高分辨率的Hα线轮廓图,计算了它们的等值宽度、半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棱镜分光光度仪PSPO的光学设计结果.PSPO以TH7832双线CCD作为系统探测器,可同时观测0.365-1.0微米波长范围内的天体及周围背景的低色散光谱.仪器的入射焦比为F/18,平均光谱分辨率约为10nm.本文简单介绍了PSPO的光学调整,并给出了波长校正实验和配备名古屋大学50公分望远镜进行试观测的结果.设计和实验结果表明,光学设计很好地满足了天文课题对仪器的设计要求,PSPO已可以应用于天文观测.  相似文献   

10.
对无线电信号在电离层中的传播路径进行了数值模拟;针对掩星观测中的五组实际卫星轨道数据(包括GPS和LEO卫星),给出了在太阳射电辐射流量(FLUX)分别为0,70,160和240等几种情况下的电离层延迟量对10.7cm波长的太阳辐射流量的响应结果;这分别对应着无太阳辐射、太阳射电辐射处于活动低谷、平静期和高峰期等几种情形。从中可以发现,掩星观测中电离层延迟量对10.7cm波长的太阳射电辐射流量的响应表现为如下特性:电离层延迟同参数FLUX的大小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即FLUX越大,则掩星观测中的电离层延迟越大;对于上升掩星情况而言,掩星观测中电离层延迟量起先逐渐增加,然后达到某一峰值,其后逐渐下降;在掩星观测的初期和中期,太阳射电辐射处于活动低谷、平静期和高峰期等几种情形之间的电离层延迟量差异都较为显著,而在掩星观测的后期,几种情形相互间电离层延迟量的差异都比较小。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从低质量恒星的形成、主序前演化、多波段测光和光谱观测及研究等方面,着重介绍类太阳恒星的主序前演化特性,T Tauri型星的分类、光变特性和光谱特征、弱发射线T Tauri型星(WTTS)的光学证认,以及其光度变化与发射线轮廓变化间的内在联系.相关研究对于认识类太阳恒星的形成、早期及后续演化、类太阳活动特性和活动机理等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该文对国内外T Tauri型星观测和研究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同时也给出了国内学者近年来在相关领域进行观测研究的部分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在献[1],[2]中,我们已经推得云南天台低纬子午环观测的星径曲率改正公式。本以定性方法论述和分析了昨径曲率改正,与以前的有关章相比,我们对星径曲率改正的部分计算作了校正,为便于进行定性分析,本给出了对应于云南天台地理位置的星径曲率计算公式的特性曲线图,最后,我们认为:中给出的星径曲率改正公式对观测天顶距大于25°的天体是比较有效的,在编制低纬子午环观测纲要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刘学富  赵刚 《天文学报》1999,40(1):16-25
对1995年11月和1996年3、4月间观测获得的HR5553、70Oph和εEri给出了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阶梯光栅光谱资料。确定了这3颗晚型活动星的大气参数,采用谱线细致分析方法求出了铁、锂、钙、钪、钛、钒、铬、锰、钴、镍、钇、锆和钡13种金属元素的丰度。采用多重线统计方法测定了这3颗晚型活动星的磁场和磁场覆盖因子。  相似文献   

14.
CHAMP观测资料的振幅反演初步结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几何光学和薄相位屏的假设下,给出GPS/LEO无线电掩星反演地球大气技术中振幅反演的计算方法.从产生接收信号振幅变化的机制出发,提出产生信号振幅变化的几何衰减和物理衰减两个不同的源.利用CHAMP卫星观测资料的个例,用观测信噪比序列进行了大气弯曲角、大气折射率、压力、温度剖面的反演;并与相位反演结果进行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用澳大利亚Parkes 64m射电望远镜观测了OH17.7-2.0的拱星OH脉泽辐射,在观测中共测得了三个峰,其中一个峰是我们新发现的弱源,两个峰是过去发强源,用二维Gaussian拟合我们发现强源位置与一个IRAS点源位置相一致,弱源位置在这个IRAS点源位置的西南方,强源的两个峰的速度位置和峰值流量密度都是比较稳定的。  相似文献   

16.
分光仪PSP0的光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永强  张振超 《天文学报》1997,38(1):105-112
本文介绍棱镜分光光度仪PSP0的光学设计结果。PSP0以TH7832双线CCD作为系统探测器,可同时观测0.365-1.0微米波长范围内的天体及周转背景的低色散光谱。仪器的入射焦比为F/18,平均光谱分辨率约为10nm。本文简单介绍了PSP0的光学调整,并给出了波长校正实验和配备名古屋大学50公分望远镜进行试观测的结果。设计和实验结果表明,光学设计很好地满足了天文课题对仪器的设计要求,PSP0已可  相似文献   

17.
在包括双星及逃逸物质的系统总角动量守恒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了星风质量吸积机制、由伴星通过逐次脉冲从主星吸积物质并与其外包层进行混合的模型出发,自洽地计算了钡星的重元素超丰,并给出理论计算结果与观测值的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当取Bondi-Hoyle质量吸积率的五分之一作为实际吸积率时,对于轨道周期较长、相距较远的钡星系统。在误差范围内,理论计算曲线与在多数样品星的重元素观测值相符合;而对于HD2040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给出了一个统计方法,可以由观测得到的Be星视自转速度U=V sin i,估计出其真自转速度V;本文证实了Be星不是以临界速度旋转的,其真自转速度和临界速度之比为0.7左右。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给出了一种计算观测过程中较差大气折射引起的星象移动的方法,包括焦面最佳转动的确定.算法中除大气折射公式外,都是严格的.本文用这种方法详细计算了我国即将研制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中较差大气折射引起的星象移动,文中详细计算了望远镜安放在纬度40.4°,观测天区-10°δ+90°,天体过子午圈前后1.5小时,视场直径5°情况下,星象移动的结果,并得到星象的最大位移为0.859″,LAMOST中光纤的直径是3.3″,光纤定位系统可不作校正.本文提出了实现焦面最佳转动的导星方法:在导星元件是CCD的情况下,可任选一颗星来引导焦面旋转,只要使星象在CCD靶面上作切向位移,其值等于按本文方法计算得到的值,若采用赤径、赤纬分角线方向(四个45°方向)的星来引导旋转,也可近似地得到焦面的最佳转动.本文提出的算法和导星方法,可应用于任何天区,任意的观测时间和任何形式的焦面可旋转的望远镜.  相似文献   

20.
上海天文台GPS掩星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地介绍了GPS/LEO卫星无线电掩星技术的基本原理、意义以及国际上的最近动态,列举了几个主要的LEO卫星计划;重点分析了GPS掩星探测地球大气技术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并推出可能采取的改进方案和相应的技术路线。上海天台在GPS/LEO空基气象学中已经成功地提出:通过通约LEO/GPS轨道方法,实现掩星地面观测点控制的新思路。作为一个应用实例,针对东中国海洋上空大气状况对中国东部经济发达的地区特别是上海地区的天气有着重要影响的背景,提出利用通约LEO/GPS卫星可对该地区大气实施监控。为了充分利用GPS/LEO掩星观测资源,上海天台开展了振幅反演的计算方法研究;提出了在振幅反演中存在着无线电信号几何衰减和物理衰减两种不同的衰减机制,并考虑了它们的数学模型以及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简要地叙述了掩星质量因子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作为国内天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上海天台将与国内外一些合作单位考虑建立GPS/LEO掩星技术观测处理的软件系统。作为空基GPS气象学的推广,还考虑进行山基和飞机载掩星观测实验,论证用这些方法监测局部大气剖面的可行性以及它们在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