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北上广深城市人口预测及其资源配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勇  解延京  刘荣  张昊 《地理学报》2021,76(2):352-366
人口数量持续增长是困扰超大型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适度人口为研究人口增长下的城市资源合理分配提供了较好的思路。本文以适度人口为切入点,利用可能—满意度模型测算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4座超大型城市2035年适度人口规模,同时利用灰色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各市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并基于适度人口规模测算和常住人口规模预测结果对各市部分资源的配置、规划情况进行倒逼分析,提出人口增长下的资源配置方案。研究发现:① 在可能—满意度水平为0.6的条件下,北上广深2035年适度人口规模分别为2152.69万人、2309.68万人、1498.93万人和1352.19万人,均未超出政府规划红线;② 预测结果显示,北上广深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均将超出适度人口规模和政府规划红线,表现为适度人口规模<政府规划红线<常住人口规模;③ 从适度人口角度出发,在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与居住满意度前提下,为应对未来人口增长,2035年北京发电量和公园绿地面积需达到当前水平的2倍以上;上海发电量、公园绿地面积和公共交通营运车辆分别需达到当前水平的2.27倍、2.22倍和2.35倍;广州能源供应量和发电量需达到当前水平的3倍以上;深圳能源供应量、发电量和卫生机构床位数需达到当前水平的3倍以上。本文有利于为协调大型城市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适度人口取决于生态、经济和土地等多要素的综合承载力。介绍了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运用该模型对兵团1995—2008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对兵团的1995—2010年的生态适度人口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995—1999年兵团的实际人口虽然在增加,但相对于生态适度人口并没有出现过剩;2000—2010年兵团生态适度人口在不断下降,实际人口和过剩人口却在不断增加。兵团目前已经出现了过度人口和生态赤字,人地矛盾相对紧张,生态适度人口规模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以典型的干旱内陆河流域城市武威市凉州区为研究对象,对水资源承载力、城市适度规模的内涵进行阐述;基于可利用水量、水权及水质三要素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城市适度规模计算模型,构建了城市适度规模与实际人口的距离协调度评价模型,并给出评价区间标准;对未来可利用水量、未来可能配水量、未来城市适度规模、水资源超载度进行预测并分析。结果表明:近10 a凉州区的地表径流量变化幅度不大,相比20世纪50年代下降程度显著,凉州区水资源超载度逐年增长,城市适度规模与实际人口的距离协调度处于初级协调发展绿灯区向濒临失调衰退黄灯区过渡阶段。未来20 a水资源超载度增长率降低,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城市适度规模远小于预测的城市人口规模,城市适度规模与实际人口距离协调度进入轻度失调双黄灯警区。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Ⅱ第一章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中,课文中提到了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两个概念。书中是这样来叙述的:“人口容量是指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地区的人口容量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高晓路  陈田  樊杰 《地理学报》2010,65(2):164-176
结合国家汶川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工作任务,对区域人口容量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流程进行了研究。依据区域人口和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汶川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以耕地总量为基本约束的人口容量测算思路,并对影响区域人口承载能力的各种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由此确定了测算人口容量的政策参数。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口容量分析的计算机辅助决策模型,对灾区各县市的合理人口容量、人口超载情况及人口超载的不同类型,灾后人口调整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测算,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分析表明,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区的51个县市区的灾后实际人口为2025.91万人,而整个区域未来可以承受的总人口在2970万人左右,整个区域的人口容量尚有较大富余。为了避免跨县跨区域人口迁移的后续难题,应该重点解决由于地震而引起的部分县市的人口超载问题。在51个县市区当中,这样的县包括汶川、北川和茂县,三县的超载总人口为10万人左右。3县目前在外打工的人口较少,仅靠打工所在地省市对于这一部分人口进行就地安置不足以解决10万人口的超载问题。为此,有必要采取更加直接的中长期人口对策,包括实施跨县人口转移,提高耕地的复垦率、通过政策扶持的手段提高城镇化率、降低农村居民对于耕地的依赖度等。  相似文献   

6.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人类生态学角度出发,辨析人口容量的涵义,探讨了人口容量的特征,概述人口容量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安全的湖北省秭归县城镇适度规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层面社会经济与城镇化的转型发展及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推进为三峡库区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确定了方向。以湖北省秭归县为例,运用生态足迹和生态安全格局方法,从资源消耗和土地安全视角分别对县域和中心城区的适度人口和用地规模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15年秭归县域适度人口规模为31.03万人,用地规模244.64km~2,预留用地132.26 km~2,而秭归中心城区适度人口规模为21.01万人,用地规模18.91 km~2,预留空间约9.01万人、11.82 km~2,表明秭归县域人口已超出生态限制,且多处于农村,应控制生态资源消耗,加强构建县城—重点镇—基础镇的城镇体系,逐步引导农村人口向秭归城镇体系各节点合理转移。  相似文献   

8.
论人口容量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人类生态学角度出发,辨析人口容量的涵义,探讨了人口容量的特征,概述人口容量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人口容量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对人口容量的概念界定,指标选取,定量分析方法及其结果作些简介与述评,并就今后人口容量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展望,希望能有益于我国人口容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运用地图的表现手法,研究土地和人口之间的复合关系,设计出新的人地关系图种土地人口容量图,阐述了土地人口容量图编制原则、方法和特点.  相似文献   

11.
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不仅是目前同时也是今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是提高区域环境人口容量,改善人们生活的重要方面。本文以桐柏县为例,主要从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两个方面研究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其目的就是为区域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不断有位于河口三角洲区域的县区升级为国家级新区,科学地估算这些县区的宜居人口容量是新区规划的前提。文章通过选取河口区人居自然环境主导因子、提取人口承载区和参考同类区域平均人口密度和相关国家标准等环节,构建了一种基于人居环境适宜性的河口三角洲地区人口承载力的估算方法,并估算了广州原南沙区宜居人口容量。结果显示:原南沙区宜居人口容量为87万人,宜居人口密度为2 776人/km2,其中,南沙街23万人,黄阁镇21万人,万顷沙镇为19万人,横沥镇为13万人,珠江街为11万人。考虑到地基和经济发展差异,南沙区宜居人口密度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间和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人口密度有较好的可比性。文章所用方法突出了水文与地质条件的约束作用,可用于估算河口三角洲地区人口容量。  相似文献   

13.
基于极值标准化等传统方法开展的土地集约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中,评价因子与评价结果为线性相关关系难以妥善处理适度指标,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在分析适度指标标准化建模需求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二次函数的标准化处理方法,并以重庆市人口密度指标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适度指标对评价值的贡献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基于二次函数的标准化方法解决了适度指标在不同区间作用方向不同的需求;实证研究表明,改进方法较传统方法评价结论更符合实际,政策启示更符合重庆市五大功能区战略中的人口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4.
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开发与人口容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韩茂莉 《地理研究》2004,23(5):677-685
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核心区屡次转移 ,与人口数额、资源禀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环境压力相关。由于西辽河流域南北地区资源环境的差异 ,两地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是不同的。本文指出 ,虽然辽中期以西拉木伦河流域为核心的上京地区与以老哈河流域为核心的辽中京地区人口数额相近 ,但辽上京地区人口接近或达到这一地区人口容量的临界值 ,环境已不能满足全部人口的生存需求 ,最终以人口迁出形式求得人口与资源的暂时平衡 ;而辽中京地区 ,由于资源环境较优 ,整体上人口与资源禀赋保持平衡 ,仅局部地区存在资源不能持续满足人们生存需求的现象 ,在此背景下人们以二次移民形式完成新一阶段生存环境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正课标分析1.课标要求:本课课标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都是以往高中地理中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环境承载力指的是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上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一旦超过这个限量,则会使原有的人口生态系统失衡,甚至崩溃。合理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人的作用至关重要.适度的人口规模、优良的人口质量和合理的人口结构,会推动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进步伐.本文从分析我国目前面临的最大人口问题入手,得出农村人口问题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瓶颈的结论,并就如何解决这问题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了辽东山区土地资源特征和人口特征的基础上,从三个角度讨论了辽东山区的人口垂直分布特征,同时还详细分析了人口布局不合理对山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并指出,适度移民、并村并点、整合山村及建设农村小集镇是调整山区人口布局,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恢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李满 《地理教学》2013,(7):31-33,30
正一、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合理的人口容量"二、课标解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对于这个标准我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和提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红霞 《地理研究》2012,31(10):1887-1894
在理论评述基础上, 构建了城市规模经济内涵的概念框架, 进一步应用计量分析方法, 探讨城市人口规模效益与经济规模效益。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的城市空间规模扩张整体呈现以人口增长为主要推动力;100~2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每单位人口占用的空间规模相对较小, 从吸纳人口的角度应优先发展;2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城市每单位人口占用的空间规模相对较大, 但每单位经济规模的空间占用较少, 从发展经济、增强区域竞争力的角度应适度发展;土地的集约利用可通过发展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 进而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这一区域规划途径缓解或解决。最后, 本文从土地集约利用的角度, 针对目前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实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容量或人口承载力问题是在对人口发展变化规律性的探索中十分敏感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对它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对人口态势、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人口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人口容量研究的意义美国人口学家科恩在他的著作《地球能养活多少人》中注意到,在地球承载力的研究中,生态学、经济学、地理学、土壤学和农学等领域的学者们以及学术政治家们都作出了努力和贡献。而非常奇怪的是,人口学家们却一直保持沉默。一位著名的人口学家曾说过,人口学家们之所以回避这一问题,是因为它所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