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以松嫩平原西部的典型沙漠化区泰来县为例,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野外调查获取了3期土地利用和沙漠化分布数据,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沙漠化动态响应。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大多趋于加重趋势,其中1986~2000年加重趋势迅猛,2000~2005年加重趋势有所减缓;②沙漠化土地面积总体趋势逐渐增加,前期以40.7hm2/a的速度增加,后期以8hm2/a的速度增加,增加速度明显减慢,其中低覆盖度草地和林地发生沙化的几率最高;③土地利用方式未变化的土地以沙漠化减轻为主,而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的土地,前期以沙漠化加重为主,后期以减轻为主,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The present work are extract cesium (Cs+) and rubidium (Rb+) from the salt lake brine containing the potassium (K+) and magnesium (Mg2+) after concentrated through evaporation. It has excellent effect of extraction that 4-sec-butyl-2-(α-methylbenzyl) phenol (t-BAMBP) was diluted in the Sulfonated Kerosene (SK). The infrared spectrum studies indicate that polymerize to form the dimer in the t-BAMBP when Cs+ or Rb+ were extracted. The effect of K+ and Mg2+, t-BAMBP concentration, the volume ratio of organic phase to aqueous phase (O/A) and the alkalinity(pH) of aqueous phase were investigated. The K+ and Mg2+ should be eliminated through precipitation before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Cs+ and Rb+. The experimental brine was extracted of optimum conditions were using 0.8 mol/L t-BAMBP in SK, the pH exceed 13, and O/A of 1:1 for 2 min contact time under room temperature. The optimal extraction yields of Cs+ and Rb+ up to 100% and 85.8%, and 8.76% K+ was co-extracted. Further work target to increase theSextractionSyield and selectivity ofSRb+, and realize the efficient seperation of Cs+ and Rb+ products .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对河北省海河流域径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爱军  左丽琼  王丽君 《地理研究》2010,29(8):1502-1509
利用河北省境内海河流域51个气象站、68个水文站1956~2000年近50年的气象、径流量数据,分析了气象要素和径流量的变化规律。河北省境内海河流域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67.0×108m3,从20世纪 50 年代至 90 年代地表径流量呈逐渐减小的趋势,50年代为105.3×108m3,90年代为54.7×108m3。地表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减少而减小,随气温的升高而下降,用回归方法建立的径流量与气象要素之间的模型为对数模型。根据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对河北省海河流域径流量的预测:2030年为70.0~76.8×108m3,2050年为69.8~76.9×108m3。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池州市2001~2010年可持续发展动态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池州市是国家首个生态经济示范区,近十年来,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加剧了其发展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挑战。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池州市2001~2010年生态足迹供给与需求进行了时间序列测度与分析,利用灰色GM(1,1)模型对2015年、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池州市人均生态足迹由2001年的1.2458hm2/人上升至2010年的2.2483hm2/人,年平均增长11.14%,人均生态赤字由0.8445hm2/人扩大至2010年的1.8266hm2/人;居民消费水平、能源消费量与人均生态足迹相关系数分别为0.844、0.945,为生态足迹驱动因素;研究时段内,能源生态足迹年均增长速度为83.75%,明显快于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增长速度;万元GDP生态足迹由2001年的2.98hm2/万元下降至2010年的1.20hm2/万元。预测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3.2336hm2/人,生态赤字将增至2.7926hm2/人;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4.4896hm2/人,生态赤字将扩大到4.0308hm2/人。针对池州生态不安全的现状,从减少能源消费、改变消费方式、提高农作物单产等方面提出了减少生态足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渭河关中段洪水资源化潜力评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李景宜  石长伟  傅志军  赵昕 《地理研究》2008,27(5):1203-1211
洪水资源化是实施渭河流域关中段流域资源综合管理和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通过对渭河流域关中段来水来沙丰枯变化规律和河道冲淤特性的分析,从有利于输水输沙减少泥沙淤积考虑,确定渭河中游洪峰2000m3/s、渭河下游段3000m3/s为洪水利用起算标准;依据这一标准,计算出林家村—魏家堡河段平均年可利用洪水水量、洪水沙量分别为4.038×107m3、6.83×106t,魏家堡—咸阳河段平均年可利用洪水水量、洪水沙量分别为为9.139×107m3、6.05×106t,咸阳—华县河段平均年可利用洪水水量、洪水沙量分别为1.617×108m3、1.843×107t;流域综合管理过程中,必须引入风险管理机制,利用优化理论寻找平衡机制,实现流域防洪、供水和生态保护兼顾的最佳效益。  相似文献   

6.
基于氢氧同位素与水化学的 潮白河流域地下水水循环特征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为了研究变化环境下潮白河流域地下水水循环规律,通过现场调查,结合环境同位素及水化学应用,对潮白河流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采样,测定其氢、氧环境同位素及水化学成分,通过分析其变化特征判明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以及各含水层的相互联系。降水和地下水中的环境同位素δD和δ18O组成分析表明,降水是山前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山区浅层地下水受蒸发影响非常强烈。水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山区地下水水质以 Ca2+和 HCO-3为主,属Ca2+-Mg2+-HCO-3型地下水。山前地下水类型为Ca2+-Mg2+-HCO-3、 Na+-K+-HCO-3、Mg2+-Ca2+-HCO-3和 Ca2+-Mg2+-Cl--SO2-4。平原区地下水为Mg2+, Na+和HCO-3。滨海冲积海积平原为Ca2+-Mg2+-HCO-3型和Ca2+-Mg2+-Cl--SO2-4型地下水。水化学分析证实了越流补给的存在。Ca2+ 和 HCO-3离子均呈山区高、山前和平原低、而滨海增高的趋势。沿潮白河流向地下水类型变化为:Ca2+-Mg2+-HCO-3 Na+=K+-HCO-3 Ca2+-Mg2+-HCO-3。  相似文献   

7.
Seasonal variation of foliar δ13C values as well as proline, silicon, MDA and relative water content in Sabina przewalskii Kom. and S. chinensis (Lin.) Ant.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liar δ13C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different seasons: lower in winter but higher in summer. δ13C value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ir temperature and soil temperature. This demonstrates that foliar δ13C of Sabina is a successful empirical indictor of temperature. Furthermore, foliar δ13C values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proline and silicon content, and negatively related to relative water content and MDA content. Compared with S. chinensis, S. przewalskii has higher δ13C values, proline and silicon content as well as lower MDA and relative water content. All these results provided strong evidence that it is feasible for δ13C to be regarded as another index to evaluate freezing tolerance of Sabina.  相似文献   

8.
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赵荣钦  黄贤金 《地理研究》2010,29(9):1639-1649
采用2003~2007年江苏省能源消费和土地利用等数据,通过构建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模型,对江苏省5年来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了核算,并通过土地利用类型和碳排放项目的对应,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及碳足迹进行了定量分析。结论如下:(1)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从2003年的8794.24万t上升到2007年的16329.85万t,涨幅达86%。其中,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占53.6%。(2)江苏全省土地单位面积碳排放从2003年8.24t/hm2上升到2007年15.53 t/hm2,增幅为88.5%。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单位面积碳排放最大,为95.62 t/hm2。(3)江苏全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大于生产性土地的实际面积,由此造成的生态赤字达1351.285万hm2。(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足迹大小顺序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及特殊用地>农用地和水利用地,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碳足迹高达10.89 hm2/ hm2。(5)江苏全省单位面积碳足迹也呈明显的扩大趋势,从2003年的0.938 hm2/ hm2上升到2007年的1.769 hm2/ hm2。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西部地区盐湖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9~10月和2009年9月对内蒙古西部地区14个盐湖进行了考察、采样和分析。研究发现,本区盐湖卤水主要离子含量顺序为Na+>Cl->SO2-4>Mg2+>K+,次要离子为Ca2+ >HCO-3>CO2-3,微量元素为B2O3>Br->Li+。Na+的分布特征为东部高,北部中等,西南部偏低;而Cl-为东高西低;K+大致为南高北低;Mg2+为中部高,西部低,北部与南部中等。SO2-4、 Ca2+和CO2-3的区域分布特征均不明显;微量元素Li+ 、Br-、B2O3含量虽局部(两大沙漠连接带)有所富集,但绝对含量不高。对天然盐湖和人工采盐池的卤水进行了对比。采盐池中卤水因为蒸发强烈,离子浓度显著高于天然盐湖。分析天然盐湖与采盐池卤水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发现,卤水蒸发初期Na+、Cl-、SO2-4离子浓度随矿化度的升高而增大,Ca2+离子浓度明显下降,卤水蒸发后期Mg2+、K+大量富集,整个卤水蒸发过程中微量元素Li+与B2O3浓度一直随矿化度的升高而增大。这些结果对内蒙古西部盐湖的研究与开发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三江平原湿地CH4、N2O的地-气交换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三江平原3种具有代表性的湿地类型(常年积水的毛果苔草沼泽、季节性积水的小叶章湿草甸和灌丛湿地)进行了为期两年的CH4和N2O现场同步观测。结果表明,湿地全年CH4和N2O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与温度和土壤水分条件密切相关。在发生季节性干旱的年份,生长季(5月10月)CH4排放通量峰值出现在6月和8月,呈双峰型;而在降水充沛的年份,CH4排放通量峰值出现在6、7月份,呈单峰型。冰冻期(11月到次年4月)CH4排放通量十分的微弱,其中灌丛湿地表现为负排放。3种类型湿地N2O通量一般在非冰冻期表现为排放,呈双峰型,5月份融化期为第一个高峰期,7、8月为第二个高峰期,冰雪覆盖期表现为吸收。湿地CH4和N2O通量在春季的融冻期,存在此消彼长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松嫩平原西部盐沼湿地水环境化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邓伟  何岩  宋新山  阎百兴 《地理研究》2000,19(2):113-119
松嫩平原西部盐沼湿地水环境碱化程度高,水中的pH值普遍高于8.0,多数为苏打钠型水。在对本区盐沼基本水环境化学特征阐述的基础上,通过对水化学的基本变量CO32-、HCO32-、Cl-、Ca2+、Mg2+、SO42-、Na+和派生变量(Cl-+SO42-)/HCO32-及Na+/(Ca2+ Mg2+)等的相关分析,得出各水化学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以pH值为分类基础得到了判别函数和判别区域图,对区域盐沼湿地水环境化学特征的研究方法作出了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大气中13C 变化的界限我们将认为,方程(24)和(25)中的所有经验数据,除Δδ13Ca 外,都是已知的,且精度较高。我们可把该式右部看做是Δδ13Ca的函数——在从17世纪开始的整个人为扰动时期内大气中13Ca 的相对含量变动量的变化。在方程(24)和(25)的实验数据中既有与时间无关的数值(σ,ζ,Kas*),又有随时间变化的数据(δ13C、Δxa)。从1958年起就开始有系统地测量随时间变化的数据。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内陆盐沼植物群落的分布对土壤盐分的响应特征,选取鄂尔多斯盐湖盐沼区作为研究区,筛选了肉质耐盐植物群落,苔草植物群落和禾草植物群落3类典型植物群落,开展了土壤含水量、pH、电导率以及Na+,K+,Mg2+,Ca2 +,Cl-、SO42-、CO32-和HCO3-的测定,分析了区内典型植物群落对土壤水盐因子的响应规律。探讨了3类植物群落之间土壤因子含量的差异性;采用相关性分析和CCA分析,评价了3类植物群落多样性及物种分布随土壤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区内3类植物群落中,土壤盐分含量表现为肉质耐盐植物群落最高,苔草植物群落最低,禾草植物群落居中;植物多样性与土壤中含量最高的Na+和SO42-的相关性最显著;植物分布同时受到土壤盐分、水分和pH的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鄂尔多斯盐湖区土壤盐渍化改良和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暗栗钙土矿质氮动态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野外采样,分析了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三个不同放牧强度羊草草原0~30cm表层土壤中矿质氮(NH4+-N+NO3--N)的浓度特征,研究了它们在生长季期间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羊草草原暗栗钙土中矿质氮主要以NH4+-N形式存在,矿质氮含量仅占土壤全氮的0.20%~0.92%;土壤矿质氮含量随草地放牧强度升高而降低,围封禁牧多年的羊草样地矿质氮含量高于轮牧地和自由放牧地;生长季期间0~10cm、10~20cm和20~30cm各层次土壤NH4+-N和NO3--N含量随土壤温度、水分和植物生长吸收的变化而波动明显,不同深度土壤矿质氮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层0~10cm土壤矿质氮含量波动幅度最大:在4月和7、8月份,NO3--N和NH4+-N浓度分别出现峰值;NH4+-N和NO3--N含量随采样深度增加而降低,各采样点0~30cm土壤中NH4+-N含量均高于NO3--N。  相似文献   

15.
生态保护和植树造林对黑河流域河川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河流域是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国家在黑河流域开展了大 面积的生态保护和植树造林活动。为正确认识植树造林等活动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本研究利用20 世纪80 年代 和2000 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和流域1959~2000 年降雨、径流资料,分析了生态保护和植树造林活动影响下的流域 河川径流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959~2000 年黑河流域年降水量和河川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大,但整体变化 趋势性不显著;黑河流域以林地、草地和耕地面积为主,从20 世纪80 年代到2000 年林地面积增加了8x102hm2,草 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减少了7x102hm2 和1x102hm2;1980~2000 年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期较1959~1979 年多年平均径流 系数下降了4.1%;1980 年后20 年的生态保护和植树造林活动对河川径流量的影响为- 0.3mm/hm2,且有丰水年份 对流域河川径流量影响最大,平水年次之,在枯水年份对流域河川径流量影响最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叶祥清 《地理研究》1983,2(2):82-87
本文介绍了应用碳化理(Li2C2)法进行化学制样测定14C年代获得成功的试验.抑制鋰的升华作用是成功的关键.文中提出了改革鋰反应器冷却装置的根据和方案.试验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从CO2到C2H2的转化中碳的收率高达98%(而StC2法为70%左右).本文发表了40个14C年代数据,其中4个进行了互校对比,一致性很好.  相似文献   

17.
近50年来中国冬季风寒温度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寒温度是冬季表征人体热舒适度常用的参数,也是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关注的要素。本文利用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资料月值数据集的气温和风速,分析1956-2005年中国冬季风寒温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中国冬季风寒温度普遍呈上升趋势,全国平均升高3.2 oC,变化速率达0.64 oC/10a;西北、华北、东北和青藏地区的上升速率分别为0.79 oC/10a、0.84 oC/10a、0.81 oC/10a、0.80 oC/10a,其中华北北部农牧交错带地区上升趋势最为强烈,超过1 oC/10a;35oN以南的我国南方地区上升速率较低,为0.39 oC/10a。风寒温度的这种变化特征是近50年来气温升高和风速下降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气温变化造成的风寒温度上升是2.4 oC,而地表风速下降对风寒温度的贡献为0.8 oC。东亚气温和风速的变化受诸多大气环流系统的影响,分析表明影响东亚气候的几个主要环流因子中,西伯利亚高压、北极涛动、西太平洋遥相关型和欧亚遥相关型等与风寒温度有显著相关。这四个环流因子一起能解释50年来全国平均风寒温度方差的46.7%。全国平均气温与这四个环流因子的相关分别达到-0.65,+0.49,+0.31和-0.32;而平均风速与北极涛动的相关最显著,达-0.51。  相似文献   

18.
从MODFLOW源程序的角度出发,根据地下水模型计算需要的输入输出数据格式和我国GIS类数据以MAPGIS为主的特点,建立了二者之间的集成关系,并将其应用于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评价中。根据华北平原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建立了适合本区的三维非稳定流地下水模型,结合2003年12月的实际流场以及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观测资料对模型的渗透系数、给水度和释水系数等参数进行了校正。同时进行了水均衡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地下水在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总补给量为493.74×108m3,总排泄量为565.30×108m3,均衡差为-71.56×108m3,为负均衡。集成了该地下水模型的信息系统,可以通过更新源汇项数据库资料而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实时评价,为华北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西藏玛旁雍错流域冰川与湖泊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基于1974,1990,1999和2003年4个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包括Landsat系列影像,ASTER影像和地形图,研究了玛旁雍错流域(面积7786 km2)内冰川与湖泊的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气候变暖,在过去30年里该流域冰川和湖泊都以退为主,有进有退。自1974年到2003年,冰川面积从107.92 km2减少到100.39 km2,冰川退缩明显加速。由于年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30年中湖泊总面积从782.24 km2减少到748.08 km2。湖面的缩小与扩涨都在加速,尤其是小湖泊变化更明显,湖泊的加速变化可能是青藏高原高海拔内陆流域水循环过程加速的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20.
210Pb、137Cs 计年法已被国内外广泛用于湖泊、河流和海洋现代沉积速率的研究中。本文在 回顾了210Pb、137Cs 计年法应用于海岸带沉积速率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根据海岸带 沉积环境特征分析了210Pb、137Cs 计年法在应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包括采样精准性, 样品分离的 分辨率, 数据校正方法的选择及两种方法的相互印证等。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提高沉积速率测定精 度的可能性, 同时指出, 210Pb、137Cs 的扩散混合模型的建立, 137Cs 沉积滞后的问题, 以及137Cs、210Pb 计年法的应用范围等仍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