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已形成一批以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河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有赖于河南省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最后提出构建以政府、企业、教育科研、中介服务为主体要素,政策导向为辅助体系的高效区域经济创新体系,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集中配置资源,建立支持发展平台,科学地选择差异化发展方向,大力引导企业围绕产业链进行横向和纵向集聚,积极培育集群品牌,使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上海浦东信息产业集群的建设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曾刚  文嫮 《地理学报》2004,59(Z1):59-66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典型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现象,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作者回顾了产业集群的基本内涵和类别,并从水平效应、垂直效应、内部制度环境、外部联系和平等与依赖的权利机构等5个方面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产业集群的内部机理.同时,结合实际调研资料,对上海浦东的信息产业集群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作者认为,浦东信息产业集群具有规模扩张快、外部联系广泛,但内部水平垂直协作薄弱、内部制度环境建设滞后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本地网络联系、激发集体学习、注重外部联系、积极把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构建适宜的区域制度环境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提升我国制鞋业竞争力的地方集群战略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制鞋业面临的国际竞争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鞋业集群的国际比较分析制鞋业升级和产业集群的作用,提出地方产业集群战略是提升我国制鞋业竞争力的最有效的方法。本文指出,产业集群能够为企业之间的外部协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企业之间共享生产资料、公共服务、区域品牌,通过合作来提高集体效率,并在合作中促进创新。最后本文分析了我国各鞋业集群的现状特点,围绕提升制鞋业竞争力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俞国军  贺灿飞  朱晟君 《地理研究》2020,39(6):1343-1356
区域经济如何抵御外部冲击并实现再发展是近年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以产业集群为切入点,批判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区域韧性理解方法,并提出“技术-关系-市场”三位一体的集群韧性理解框架。以中国S省D市石油钻采设备集群为案例,研究该集群在先后两次遭受外部冲击后集群韧性反馈过程。通过访谈D市相关政府部门、集群关键企业和分析多种文本资料后发现,集群韧性通过技术创新、关系治理、市场多元化三种途径表达。研究结论对以外部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区域韧性理解方法构成挑战,认为内部技术创新也是区域韧性的重要来源,同时更不能忽视关系治理、市场多元化对区域韧性的重要作用。研究结论对地方政府如何应对区域外部冲击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外部知识联系对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重要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存在不同的理论解释,现有产业集群研究理论主要集中于产业集群的内部联系研究,而忽视产业集群的外部联系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有自己的特征,外部知识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全球生产网络为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建立外部知识联系提供了有利条件,这种外部联系和本地联系的互动有助于提高集群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从资源、市场、政策、产业转移等角度,结合区位熵、半结构式企业访谈和案例分析等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探讨清远市再生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成长机制,提出在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中,其成长的动力机制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初期,除了传统要素外,历史偶然性和市场自发性为集群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而在中后期,政府作为制度的提供者在集群的发展和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体而言,巨大的有色金属再生资源蓄积量和庞大的劳动力资源等内生资源优势,加上政府对再生资源产业和集群的政策扶持、跨区域产业转移的制度安排、有意识地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等外生制度优势,内源和外源动力共同促成高端要素的集聚发展、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集群化生产网络和专业化分工的形成。这种欠发达地区经济崛起的内生性推动力,能为其他城市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概念理解的若干误区评析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文章针对在我国学术研究和媒体报道中关于产业集群概念理解中的一些误区进行评析。其误区主要是:(1)把产业集群等同于专业化城市;(2)把产业集群等同于产业部门或特色产业;(3)把产业集群等同于产业的投入产出链;(4)把产业集群等同于企业的地理邻近。文章指出,产业集群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信息技术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地方化现象,是与产业区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等新区域主义学说联系在一起的。通过集群政策促进地方产业升级,首先需要地方政府准确理解产业集群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8.
传统产业集群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是指大量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企业和支持性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文章认为,传统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发展不仅有利于传统产业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而且能改善地域文化环境,对区域在特定产业竞争优势的增强具有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它也可能降低区域经济抗击外部风险的能力,并可能阻碍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因此,地方政府应为集群的健康发展塑造良好的技术和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9.
随着产业的模块化发展以及产业链分工的细化,在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下,国际第四波次产业转移浪潮开始呈现出产业集群化转移的规律与趋势。阐述了产业集群化转移的内涵及原因,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四次浪潮的特征及集群化转移的规律性;在对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历程及特征的分析基础上,认为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发生与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产业支撑和制度环境,而产业集群化转移将成为中国区域产业转移模式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0.
刘可文  曹有挥  王聪  袁丰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2):1645-1655
通过建立企业区位选择的“推力-拉力”模型, 本文考察了具有不同产业特性的央企在不同区域政策阶段的空间布局演化, 分析了区域政策、产业特性对央企空间布局的影响机制和影响过程。主要结论为:企业空间布局的动力来自内部推力与外部拉力, 前者由企业特征和产业特性组成, 后者由区域政策制度和区域条件组成。区域政策制度和产业特性是影响央企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央企空间布局总体变化与区域政策的演变趋同, 但产业间存在差异。资本、资源密集型产业央企布局受区域政策和区域条件影响较强;劳动密集型产业央企布局偏好政策优惠及交通便利区域;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央企对创新网络和社会资本等因素依赖较大, 布局受区域政策影响较弱;组织结构为区域部型、公共服务业、特殊行业的央企布局受外部拉力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1.
Karlsen, A. & Nordhus, M. 2011. Between close and distanced links: Firm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a subsea cluster in Western Norway. Norsk Geografisk Tidsskrift–Norwegian Journal of Geography Vol. 65, 202–211. ISSN 0029-1951.

The cluster concept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and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regional politics, as exemplified by The Norwegian Centres of Expertise programme. External linkages of cluster firms have become a concern inspired by the notions ‘local buzz’ and ‘global pipelines’. Viable clusters are dependent on the quality of both internal industrial environment and external linkages. The article focuses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MEs from a cluster perspective and discusses how cluster firms take advantage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proximity in their internationalization endeavours. By applying the industrial network approach, firms’ strategies and position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re integrated in the analysis. The cases are four SMEs located in a ‘subsea cluster’ close to Bergen, Norway.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top managers and observations during cluster-related meetings. The cases differ with regard to size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Firms that are highly internationalized rely on cognitive or organizational proximity when they internationalize further. Such firms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other cluster firms. In contrast, less internationalized firms rely on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types of proximity. As they collaborate with larger and more experienced cluster firms they can skip some of the resource-demanding steps in the internationaliz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12.
选择深圳的数字电视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集群进行尝试性的研究.深圳在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及其技术发展中十分值得关注.深圳数字电视产业的相关企业有76%分布在南山区和福田区,地理空间集聚态势明显.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揭示了相关企业之间诸多联系且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内生机制.研究发现深圳数字电视产业具有产业结构复杂化与多部门合作的集群特征,很多企业已经产生技术创新的内生需求.本研究推断,深圳数字电视产业的创新集群正在形成过程中;深圳良好的创业环境、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近距离合作等因素,尤其是深圳政府政策对产业的促进,塑造出创新集群的轮廓.但是,目前在数字电视关键芯片研发和内容制造质量等方面还存在问题,限制了深圳数字电视产业创新的速度.  相似文献   

13.
曹湛  戴靓  杨宇  彭震伟 《地理学报》2022,77(4):960-975
知识经济与网络社会时代,知识合作网络成为理解城市创新过程的重要视角。在知识合作网络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合作模式,即“本地蜂鸣”和“全球管道”。本文以“蜂鸣—管道”模型的逻辑思想和理论假设为基础,探讨区域内和跨区域两种不同城市知识合作模式的特征及其对城市知识产出的影响。首先提出了蜂鸣与管道的测度方法;然后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基础构建了中国20个城市群的知识合作网络,考察了网络中蜂鸣和管道的演化路径和组合特征,归纳出城市知识合作模式的不同类型;最后,通过计量模型揭示了蜂鸣和管道对城市知识产出的影响。结果显示:① 中国城市知识合作网络中的蜂鸣与管道表现出渐进积累和自我强化的空间演化特征;② 根据蜂鸣和管道的组合特征,可将城市划分为“网络型”“外向型”“孤岛型”“内向型”4类,不同类型的城市在知识网络中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发展演进路径存在差异;③ 根据负二项回归模型发现,蜂鸣与城市知识产出呈倒“U”型关系;管道与城市知识产出显著正相关;此外,两种合作模式在促进城市知识生产的过程中存在互补效应。  相似文献   

14.
经济地理学中的“本地蜂鸣-全球管道”模型解释了本地企业如何通过长期互动学习,逐步形成有利于企业全球化的重要知识俘获渠道。中小企业因自身能力和国际化经验的缺乏,往往会规避时间成本和风险,另辟蹊径地实施国际化战略。本文以浙江省和德国石荷州国际友好关系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和对利益相关人的深度访谈,对该关系框架下浙江中小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知识俘获机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国际区域友好相关机构扮演着“知识守门员”角色,为双边中小型企业的全球化提供准确的、高效的和定制化的信息。②国际区域友好关系推动基于政府担保的、多方参与的“全球蜂鸣”空间形成,使得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社会、认知和组织临近,以此俘获“走出去”的关键知识;③国际区域友好关系为两地搭建一种新型的“全球管道”,有利于形成面向“精准全球化”的动态蜂鸣社群。本研究强调:地方政府主导的国际区域友好关系是中小企业“全球管道”构建的重要制度平台,这种“全球蜂鸣-全球管道”知识动态模式是对传统“本地蜂鸣-全球管道”概念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5.
宓泽锋  邱志鑫  尚勇敏  周灿 《地理科学》2022,42(9):1522-1533
基于区域创新集群的相关概念辨析,提出基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区域创新集群概念,并通过IncoPat网站获取2000—2017年长三角新材料产业已获授权的发明专利,在刻画新材料区域创新集群技术创新联系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二步系统广义矩阵估计(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GMM)模型测度融入区域创新集群的深度与广度对地方创新集群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区域创新集群的发展符合“点-轴”发展理论的观点,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发达地方创新集群为增长极,在空间上率先形成以增长极为节点的发展轴,成为区域创新集群的核心组团。第二,区域创新集群技术创新联系具备“全球-地方”创新网络阐述的多种类型知识交互耦合的特征,在同质性知识交互的基础上,异质性知识的交互同样占据重要地位。第三,当前阶段长三角区域创新集群中核心组团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更易在区域创新集群的建设中获益,并且知识基础的正向调节作用明显。区域创新集群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亟待经济地理学者进一步展开。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王琛  林初昇  戴世续 《地理研究》2012,31(8):1375-1386
国内外理论界对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的关系存在重要争议。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采用统计年鉴、企业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数据,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索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研究表明,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单纯的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尚不明显。案例研究显示,地理邻近性和企业之间频繁的联系并没有促进相互信任和技术创新。由于知识盗取的现象严重,很多企业并不愿意与本地其他企业建立基于知识和技术方面的联系。大多数被调查的企业都只涉及并不需要复杂知识的"边缘"创新,缺乏寻求外部合作的动力。因此,需要超越目前的集群理论,把更多的研究重点放在特定区域和制度环境下的"企业"个体上,而非企业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符文颖 《地理科学》2016,36(5):715-723
在辨析地方创业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地方创业在集群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和方式,并借鉴演化经济地理中最新的复杂理论,重点辨析在集群非线性发展过程中地方创业主体与集群结构的反馈过程,其中通过整合经济地理学中制度和关系转向的研究进展,提出必须特别关注在集群转型阶段地方创业主体的能动性,把地方创业过程看作创业家与集群内其他主体之间关系网络的制度-权力实践过程,这个实践过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得新产业的技术范式和组织范式获得社会合理性,从而提高集群弹性,并促进集群转型和更新。  相似文献   

18.
区域制造业集群的辨识——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贺灿飞  梁进社  张华 《地理科学》2005,25(5):521-528
辨识产业集群的定性方法,过于依赖专家的主观判断,存在诸多局限性。基于投入产出表构建一个反映产业之间功能联系的矩阵,采用主成分分析定量辨识基于经济技术联系的区域产业集群。此外,设计了几个衡量集群内产业联系强度的系数来判定被辨识集群的合理性,并通过相关系数衡量集群内产业的空间集聚特性。以北京市1997年投入产出表上74个制造业行业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辨别出14个产业集群,包括钢压延加工集群、有机化学制品集群、电子元器件集群以及棉毛纺织集群等。集群内产业功能联系紧密,相关产业内的企业在空间上集聚,符合产业集群的理论定义。  相似文献   

19.
将集群识别与空间分析相结合,通过全国集群模板识别产业集群,进而利用局部空间统计方法,探测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特征。利用2008年北京市和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从产业联系的角度识别了北京市制造业集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度了北京市制造业集群的空间分布现状与布局特征。研究发现,北京市制造业集群主要分布在近郊区并向远郊区延伸,资源条件、政策环境、交通区位、历史因素等多种区位因子均对集群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从总体分布来看,北京市制造业集群的空间布局存在分布比较分散、功能重叠或与区县功能定位不符等问题。未来在政策制定时,应进一步强化北京市制造业集群的空间集聚,发挥区域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并不断依托产业园区优化集群发展环境,引导符合区县功能定位的制造业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1998—2019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1 002篇产业集群文献为样本,进行文献共被引分析,构建2W1H(2W—What、Why,1H—How)框架,再分1998—2005、2006—2012、2013—2019年3个时期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旨在发现集群研究领域知识基础的模块划分、模块的内在逻辑以及重要研究趋势的演变。结果表明:1)产业集群的知识基础可分为外部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新产业区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演化经济地理学、传闻与通道、区域创新系统、新经济社会学、吸收能力、全球链9个模块;2)这些模块的知识结构可通过2W1H研究框架体现,其中,What部分由外部经济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新产业区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演化经济地理学4个模块组成,回答集群的概念、类型、发展阶段问题;Why部分由外部经济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竞争优势理论2个模块组成,回答集群的成因、对区域或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问题;How部分由传闻与通道、区域创新系统、新经济社会学、吸收能力、全球链5个模块组成,回答如何保持集群经济持续增长、促进集群企业创新、实现区域产业升级问题;3)集群研究的理论来源愈加多样,关注的行业和地域范围不断拓宽,具体主题以创新、本地经济发展为主且不断得到丰富。最后,从进一步吸纳管理学理论,更关注经济之外的话题,丰富样本多样性,深入探讨更多可能的集群类型4个方面对国内研究提出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