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苏南部的奥陶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江苏南部奥陶系分布于宁镇山脉的仑山、汤山和幕府山,宜兴县芳桥阳山及昆山县马鞍山。在昆山县的钻孔中也见有奥陶系。 苏南的奥陶系研究较早,但均限于宁镇山脉,经朱森等(1935)、穆恩之等(1955)、潘江  相似文献   

2.
林天瑞 《地质论评》1991,37(5):396-403
本文依照岩石地层单位的含义,对宁镇山脉寒武系地层作了进一步研究,并与扬子区寒武系一些典型剖面进行了对比。对前人的划分方案作了修订和补充,将本区寒武系分为:下寒武统小仑山组(新名),幕府山组和迈皋桥组,下中寒武统炮台山组,中上寒武统观音台组。  相似文献   

3.
缝合线构造在碳酸盐地层中发育是极为普遍的,如在宁镇山脉奥陶纪仑山灰岩、中石炭纪黄龙灰岩、上石炭纪船山灰岩、下二迭纪栖霞灰岩及下三迭纪青龙灰岩、浙西皖南一带寒武纪灰岩、杭州石炭二迭纪灰岩、赣南湘南泥盆纪、石炭二迭纪及下三迭纪灰岩、桂林附近泥盆纪、石炭纪灰岩等地层中几乎都有缝合线的发育(参看图版Ⅰ及图版Ⅱ)。发育  相似文献   

4.
黄溢流 《地质论评》1959,19(2):93-94
长江北岸江浦的大顶山区与宁镇山脉西段诸山,遥遥相对,它们之间虽只有一江之隔,但是两处的地层岩性却迥然不同,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朱森、李捷等所著宁镇山脉地质一书。仅在白垩纪及其后各纪地层的论述中,涉及到浦口一带的情况,至于本区白垩纪以前的地层情况则根本没有提到,这显然是由于很难与宁镇山脉系统对比之故。大顶山区的古老  相似文献   

5.
对安徽巢县青龙群时代的认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正> 安徽省巢县一带是苏、皖长江沿岸海相三迭系发育较好的地区之一。因与江苏宁镇山脉同期地层沉积相似,故已往多将这一地层与宁镇山脉青龙群对比,时代定为早三迭世。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安徽省地质局有关地质队及华东地质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在宁镇山脉及安徽铜陵、怀宁、贵池等地的三迭系做过许多工作,由于采到当时认为是中三迭世安尼锡期的菊石,从而将其时代改定为早、中三迭世,并进一步分为若干组。  相似文献   

6.
引言和县奥陶纪地层出露于县境西北部(图1)。该区奥陶系虽早有报导,但未作详细研究。由于紧邻南京,因此长期以来均认为与宁镇山脉地层相似。 1961年,南京大学地质系师生在本区工作时,于早奥陶世地层中发现笔石。这一发现,对下扬子区奥陶纪地层的更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解决本区奥陶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1963年11月中旬张全忠、仇洪安、焦世鼎三人前往该区四碾潘三道坝口测制奥陶纪地层剖面。通过野外剖面的观察和大量化石的采集,初步认为和县奥陶纪地层和宁镇山脉一带并不相似。尤其是庙坡组、四碾潘组等含笔石页岩地层的发现及其生物群的研究,我们确认这里的奥陶纪地层与鄂西、黔北一带比较接近。为了对奥陶系笔石页岩地层进行更详细的研究,次年六月由张全忠、焦世  相似文献   

7.
南京龙潭五通系胴甲类鱼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绪言龙潭是沪宁线上的一个小车站,在南京城东约三十余公里。自从1932年李四光及朱森两教授研究过龙潭及其附近的地质之后,宁镇山脉一带的地层,便进一步地奠定了基础。本文所说的五通系,就是李四光先生的乌桐系,也就是宁镇山脉地质(2)内所述的乌桐砂岩和乌桐石  相似文献   

8.
王金培  韦新育 《地质论评》1960,20(6):238-238
南京市与江浦隔江遥遥相望;南京市的宁镇山脉地层,调查得很为详细,但江浦一带山系与宁镇山脉则是两个系统,研究得较差,特别对其地质时代,一直悬而未定,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远在1920年-1924年间,有刘季辰及赵汝均等测有25万分之一江苏南部地质图,及江苏地质图中,认为其时代应属石炭纪;朱森、李捷等著的“宁镇山脉地质”  相似文献   

9.
杨敬之 《地质论评》1943,8(Z1):147-147
大巴山为中国主要山脉之一,这山脉的地质在西段早已有人调查,这里所指大巴山只是大巴山中段城口万源一带,这一带寒武纪及奥陶纪地层与杨子三峡者相似,寒武纪下部为石牌  相似文献   

10.
柴北缘前寒武纪岩体(地层)分布广泛。为确定柴北缘地区前寒武纪岩体(地层)受早古生代碰撞造山作用的影响,采用LA—ICP—MS技术.对大柴旦地区前寒武纪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石榴子石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定年。黑云斜长片麻岩获得479-472Ma的变质年龄,斜长角闪岩获得440Ma和470Ma2个变质年龄,石榴子石斜长角闪岩获得418.8Ma±3.0Ma的变质年龄。初步确定,柴北缘早古生代造山作用对前寒武纪岩体构成了3次强度不等的变质作用叠加,分别为大洋俯7中末期阶段(495-467Ma)岛弧花岗岩弱热烘烤变质作用、大陆碰撞造山阶段(467-423Ma)区域变质作用、S型花岗岩热动力变质作用和大陆后碰撞造山阶段(423-371Ma)I型花岗岩强烈接触热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地矿局于1986年元月19日至23日在南京召开《宁镇山脉地质志》评审会议。 50年前,地质前辈曾编著《宁镇山脉地质》一书。50年后,宁镇地区的地质研究工作广泛深入,特别是这一地区的1:5万区调工作基本完成,获得了丰富的地质矿产成果和资料。江苏省地矿局根据地矿部有关编著地质志文件的精神,决定按省内构造单元编著《宁镇山脉地质志》,于1984年底将此项任务交给江苏区调队。经过一年的努力,区调队较好地完成了此项任务。该志分6章26节,46万字,插图273张,表格127张,图版21版。参加评审的有地矿部地矿司、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大学地质系、合肥工大地质系、南京地矿研究所、安徽省区调队和地质研究所、江苏地矿局所属有关单位等代表。地质志的编著,使宁镇地区的地质研究工作获得了明显的提高。如在“地层”部分,  相似文献   

12.
张俭  邢风鸣 《地质论评》1984,30(3):264-266
我们曾在宁镇山脉从事过耐火粘土、铜铁、铅锌矿的找矿勘探工作,获得一些新的认识。现作一介绍,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  相似文献   

13.
埃迪卡拉系底部发育一套覆盖在成冰纪冰碛杂砾岩之上的碳酸盐岩地层,被称为"盖帽碳酸盐岩",它是超级温室气候事件的沉积标志层,代表了新元古代"雪球"冰期的结束。通过对宁镇山脉地区新元古代地层的野外调查,在镇江丹阳帽山剖面南沱冰碛杂砾岩层顶部发现厚约4 m的含锰碳酸盐岩。沉积岩石学和稳定碳、氧同位素研究表明,这层碳酸盐岩具有盖帽碳酸盐岩的典型特征,可以与扬子板块其他地区的盖帽碳酸盐岩进行对比。这是宁镇山脉地区存在盖帽碳酸盐岩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中祁连山区震旦系及青白口系是否存在,是大家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1978年,我们对中祁连山西段大雪山地区的晚前寒武纪地层进行了综合性调查研究,基本肯定了震旦系、青白口系的存在,初步建立了该区地层系统,现将所获资料整理成文,供参考。一、剖面描述大雪山地区按西北区区域地层表甘肃省分册,隶属于祁连地层区中祁连山分区疏勒山小区。该区震旦系、青白口系为浅变质的类地槽型沉积或过渡型沉积。现将剖面分别描述于后。  相似文献   

15.
关于宁镇山脉中石炭纪黄龙灰岩下部白云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夏邦栋 《地质论评》1959,19(5):212-215
大家都知道,在宁镇山脉一带自寒武奥陶纪起,几乎从整个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地层都发育得相当完全。自李捷、朱森等对本区进行了相当全面、详细的地质研究和分层工作以后,多少年来这里一直被看作是地层剖面的一个标准地区。近年来,由于科学研究工作的进展,新的资料的发现和积累,在本区地层工作上曾出  相似文献   

16.
夕卡岩型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一大特色,在我国占有重要位置,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夕卡岩型铜矿床就其产出特征,可以分为三个亚型,即产于接触带上的正夕卡岩型、交代有利层位的层控夕卡岩型、沿断裂分布的隙控夕卡岩型. 笔者认为,伏牛山铜矿床属于隙控夕卡岩型矿床. 伏牛山夕卡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伏牛山夕卡岩型铜矿床位于宁镇山脉中段,江宁县伏牛山南山地段.矿床赋存于伏牛山石英闪长岩体南侧外接触带五通组至龙潭组地层中.地层在褶皱过程中发生倒转,老地层盖在新地层  相似文献   

17.
宁镇山脉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与镇江市间,该地段滨邻长江南岸是一系列近东西向的山体的总称。宁镇山脉是我国最早开展地质工作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矿产基地。本世纪初,中外学者就开始在该区进行地质调查。1935年,李毓尧等在较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基础上,发表了闻名中外的“宁镇山脉地质”专著。解放以来,不但全区先后开展过1/20万和1/5万区测工作和为矿产普查勘探而投入了数以千计的钻探工作量,而且,不少教学、科研和生产部门还在区内进行过各种专题性的研究工作。因此,宁镇山脉可谓之是我国地质研究工作的摇篮之一。  相似文献   

18.
重点分析和总结了由显生宙增生复合体和造山带混杂岩重建的年轻造山带洋板块地层--太平洋洋板块地层,也简要介绍了东古印度洋(东新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洋板块地层的重建情况。通过对阿拉斯加南部中生代增生地体、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侏罗纪-早白垩世增生复合体、日本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等不同时期的增生复合体、菲律宾侏罗纪增生复合体和美国加州海岸山脉中侏罗世-古新世弗朗西斯卡杂岩体等不同单元的岩石学特征、古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因逆冲导致的构造叠置和混杂失序特征及演化阶段的分析,重建了太平洋洋板块地层。其中加州海岸山脉中侏罗世-古新世弗朗西斯卡杂岩体的研究比较深入,对该区俯冲带上叠蛇绿岩(大峡谷群弧前盆地蛇绿岩)和弗朗西斯卡北部马林海岬杂岩体(原岩为洋中脊玄武岩)进行了有效区分,不仅还原了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碰撞过程,还厘清了与之伴生的弧前盆地裂陷和扩张过程。另外,板块俯冲的滞留和幕式增生在活动时间较短的板块俯冲体系中可能不容易识别。  相似文献   

19.
甘肃北山地区的寒武纪地层出露比较定整,断续分布在晚前寒武纪断陷盆地之中,岩性稳定,厚度不大,含有相当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是研究中国寒武纪南北两大生物群的重要地区之一。1964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刘光夏、陈立军等在大豁落井发现了早和晚寒武世三叶虫,为北山地区寒武纪地层的划分及对比提供了化石依据,并根据三叶虫将本区的寒武纪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中及上寒武统:马宗山群;下寒武统大葫芦组,双鹰山组。  相似文献   

20.
丁连生 《地层学杂志》1993,17(2):130-134
<正> 江苏下、中三叠统分布于郯庐断裂东侧,响水—淮阴一线东南,主要出露于宁镇、茅山山脉、溧宜山区,苏锡地区亦有零星分布。在常州、江阴、苏州、句容、南通、启东、黄桥等地钻井中也揭示了三叠系地层。 从1924年以来,不少地层工作者对本区下、中三叠统地层提出不同的划分意见。本文主要以牙形刺为依据,参照头足类、瓣鳃类化石,结合岩性、电性特征综合分析研究,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