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坛紫菜叶状体形成放散单孢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盛产于我国福建、浙江两省,是闽、浙沿海栽培的主要种。生产上通常是利用坛紫菜丝状体放散的壳孢子作为苗源。到目前为止,人们一般认为坛紫菜是不放散单孢子的。 近几年来科学工作者试验采用酶分解法把坛紫菜叶状体分解为营养细胞和原生质  相似文献   

2.
福建海区条斑紫菜的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琼珊 《台湾海峡》2001,20(2):210-215
本文报告了对采集自福建自然海区的条斑紫菜进行的2a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条斑紫菜壳孢子的放散时间比坛紫菜迟1-1.5个月;壳孢子放散延续时间比坛紫菜长;放散高峰期间出现在11月中旬;骤然降温可以促进壳孢子集中放散;单孢子放散以水温20℃左右较佳。莆田及其以北海区可能比厦门更适宜栽培条斑紫菜。  相似文献   

3.
坛紫菜与条斑紫菜轮栽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1987—1989年利用人工培苗和潮间带栽培方法进行了坛紫菜和条斑紫菜轮栽试验。结果表明,用加大育苗室的采光面积、保温和缩短光照时间促熟措施,可使坛紫菜丝状体在8月初开始大量放散壳孢子,8—9月中旬采壳孢子苗,采苗后约35天开始采收紫菜,至12月初结束。9月中旬采苗的,亩产干品83.3kg。条斑紫菜丝状体按常规法育苗,于10月中旬采壳孢子苗,先在海上密挂育苗,至11月底取下坛紫菜网,将条斑网分挂到坛紫菜架上,进行了两种紫菜的轮换栽培,直至翌年5月初结束,亩产干品120.1kg。两种紫菜总产量达203.4kg,比单作增产近一倍。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的紫菜人工采苗养殖事业起始于1966年9月,当时从福建运回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 T.J.Chang et B.F.Zheng)的丝状体采苗养殖,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广东省开展紫菜人工养殖创造了条件。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水温较高,坛紫菜在汕头地区的收获时间只有2个月左右,生长期短,再加上养殖技术问题尚未很好地解决,产量一直不高,远远不如福建、浙江。据汕头地区水产局的统计,全区平均产量最高亩产仅81公斤,最低只有13.5公斤(干品,下同)。这对广东沿海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紫菜养殖带来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5.
紫菜一新种——单孢紫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沿海的紫菜资源非常丰富,为更好地发展紫菜养殖提供新品种,我们对该省紫菜属的种类进行了一些调查。除常见的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 T.J.Chang et B.F.Zheng)、圆紫菜(Porphyra suborbiculata Kjdim.)、绉紫菜(Porphyra crispata Kjellm.)和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 Ueda.)之外,还发现有的种类是前人未曾记述过的,现将新种——单孢紫菜Porphyra monosporangia sp.nov.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纪明侯 《海洋科学》1985,9(5):44-45
紫菜类红藻是亚洲沿海居民很久以来所喜爱的一种副食品。它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40%左右)和糖类(30%以上)。1961年,Turvey等提出脐形紫菜(Porphyra umbilicalis)所含多糖主要为紫菜胶(Porphyran)。 我国南方福建沿海大量人工养殖坛紫菜(P.haitanensis),主要用作副食品。近来有的生产单位用坛紫菜试生产琼胶(agar)。但关于坛紫菜多糖的化学结构究竟如何?是否是  相似文献   

7.
紫菜育种的困难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菜是紫菜属(Porphyra)大型红藻总称。紫菜广泛分布于寒带到亚热带的潮间带。中国北到辽宁南至海南都有分布。中国栽培紫菜主要是坛紫菜(南方)和条斑紫菜(北方),只在浙江两种紫菜都有栽培。目前,中国紫菜育苗亲本基本上采自野生群体或未经遗传改良的栽培群体,遗传纯合紫菜品种(系)培育和栽培多处在实验研究阶段。在面临病害频发及产量、质量下降等问题的情况下,为保障中国紫菜栽培业持续健康发展,系统的紫菜育种迫在眉睫。但是,紫菜栽培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其育种还处在初级阶段,另外,紫菜的生物学特性不利于育种。作者对紫菜育种的困难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紫菜育种的方法学对策。  相似文献   

8.
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属暖温性海藻,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栽培物种,2011年度栽培面积达30余万亩。其生活史过程比较复杂,既有雌雄异体,也有雌雄同体;既存在无性生殖,也存在有性生殖;其能否产生单孢子也常常引起争议。为此,本文总结了坛紫菜的生殖及生活史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坛紫菜的遗传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丽  沈颂东  李艳燕  孙虹  许璞 《海洋学报》2008,30(5):171-176
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是我国特有的栽培品种,主要养殖于福建、浙江和广东等地,其产量约占全国紫菜产量的75%。坛紫菜的生活史包括二倍孢子体和单倍配子体两个异型世代,两者在藻体形态、细胞结构、生化组成、生理特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1]。对坛紫菜不同世代基因的表达差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不同世代生理生化特性,并对重要经济性状的基础遗传学研究提供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10.
坛紫菜品系间遗传差异的RAPD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RAPD技术对六个坛紫菜品系进行了研究,从107条随机引 物中筛选10条随机引物,一共扩增出93条可重现的片段。经统计分析,六个品系间的遗传相 似系数在0.246~0.636之间。其中浙江北部沿海栽培品系间的相似系数最高为0.636.地 域间品系的遗传相似系数最低为0.246。六个品系用UPGMA方法得到的聚类关系符合传统的地 域和表型关系。通过对照品系间有稳定差异的DNA条带,表明RAPD标记是坛紫菜品系鉴定和 遗传多样性分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利用 ISSR 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浙江省南麂岛和渔山列岛的4株不同形状野生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33条引物中筛选出11条可扩增出清晰条带的引物,在4株坛紫菜中共扩增出62条 DNA 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比例达88.71%.遗传距离分析表明4株坛紫菜之间的遗传距离范围是0.3226~0.6129,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渔山列岛坛紫菜遗传距离最近,而南麂岛的两株坛紫菜则距离相对较远.该研究说明浙江附近岛屿的野生坛紫菜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12.
江蓠属海藻龙须菜的基础研究与大规模栽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蓠属的龙须菜是1种重要的产琼胶海藻。从2000年在广东汕头南澳岛栽培成功以来,迅速在福建、浙江、山东和辽宁沿海得到发展,成为继海带、紫菜和裙带菜之后又一个新兴的海藻栽培产业群。本文综述了龙须菜遗传学研究成果及龙须菜栽培产业建立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龙须菜南移栽培,981龙须菜良种培育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3.
我国紫菜属一新种——多枝紫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广东沿海地区紫菜人工养殖事业的发展,作者从1978年开始先后在汕头沿海各地(海丰、陆丰、惠来、潮阳、饶平、南澳等地)进行自然资源的调查和采集时,对所获得的标本进行整理后,发现在该地区除过去已经报道过的种类,例如圆紫菜(Porphyrasuborbiculata Kjellm)绉紫菜(P.crispata Kjellm.),长紫菜(P.dentata Kjellm.),广东紫菜(P.guangdongensis Tseng et Chang)坛紫菜(P.haitanensis Chang et Zheng)之外,还有一些尚未报道的种类,本文所描述的新种——多枝紫菜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紫菜生产已有2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但是全人工栽培紫菜到本世纪60年代才开始,而条斑紫菜的人工栽培则始于70年代。目前我国条斑紫菜栽培面积最大的是江苏省沿海,该地区滩涂广阔平坦,适合紫菜生长,现在紫菜已成为群众性生产的海产品之一。 条斑紫菜生活史分丝状体和叶状体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可以产生三种孢子:紫菜叶状体成熟后放散的果孢子,它萌发长成紫菜丝状体;紫菜丝状体成熟后可以放散壳孢子,这种孢子萌发长成紫菜叶状体;紫菜叶状体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形成、放散单孢子,这种单孢子也长成叶状体(曾呈奎、张德瑞,1954)。 在条斑紫菜栽培中,一般应用紫菜丝状体所放散的壳孢子为苗源,所以对壳孢子苗的生理生态特性已有较深入的了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78)。但有关单孢子的生理生态,则未见较系统的报道。 在条斑紫菜的试验和栽培中,早已观察到紫菜叶状体在生长过程中放散单孢子,这些单孢子对增加紫菜苗量起到一定的作用。60年代王素娟等曾利用紫菜这一特性在自然苗网上进行过“母子网”附苗试验,之后崔广法等又用人工苗网进行了“母子网”附苗的生产性试验。这种方法可以增加栽培面积和收获量,但不能全部替代壳孢子苗,还需要培养紫菜丝状体。培育紫菜丝状体所需设备多、时间长,并易发病害,管理技术比较复杂。如果充分利用单孢子作为苗源来取代壳孢子苗,就可简化条斑紫菜的生产过程。为此,作者对条斑紫菜单孢子及其幼苗的生长发育进行了室内、外的培养实验,研究它同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在大面积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用垂直凝胶电泳来研究采自中国的(条斑紫菜×坛紫菜)杂交种、坛紫菜、条斑紫菜、少精紫菜、半叶紫菜的同工酶多态性。然后分析最小可能位点数和观察同位基因数、遗传差异性和采用平均连接聚类法。选取23种酶带中的六个酶(MDH,ME,LDH,GDH,IDH和G-6-PDH)进行分析。最小可能等位基因位点数显示五种紫菜在ME等位基因位点都只有一个。LDH和GDH等位基因位点半叶紫菜和少精紫菜和另外的三种紫菜不同,而在分析MDH时半叶紫菜比较独特。在IDH位点分析时少精紫菜和坛紫菜和其他三种不同,而条斑紫菜和坛紫菜和其他三种不同在G-6-PDH位点不一致。总的来看,最小可能等位基因位点数分析半叶紫菜是最分离的。遗传多样性结果分析表明当遗传相似度为0.7550时,五种紫菜中的遗传变异研究受到限制。条斑紫菜和坛紫菜的杂交种非常接近少精紫菜。当遗传相似度达到0.8937时,出乎意料的是条斑紫菜和坛紫菜遗传同一。性很低。条斑紫菜4个株系的平均遗传相似度仅为0.7428,差异比较大。在所有紫菜中半叶紫菜是最分化的分支,它与最小可能等位基因位点数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16.
坛紫菜(P.haitanensis T.J.Chang et B.F.Zheng)是我国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自然分布于长江以南诸省,是闽、浙等省的紫菜优势种。坛紫菜具有良好的栽培(养殖)性状,有较长的生长期;对海区、附着基有广泛的适应性;藻体大、生长快、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冬季生产的坛紫菜质地柔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有独特的风味,产品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它已成为我国人工养殖海藻的主要对象之一,年产量占全国紫菜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左右。坛紫菜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条斑紫菜一样,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同单位之间都  相似文献   

17.
紫菜共附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对坛紫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培养法,分别测定了坛紫菜叶状体和丝状体的日生长速率和光合色素质量分数,研究了紫菜共附生真菌--枝孢霉Cladosporium sp.次生代谢产物的粗提物N5及纯化物DLF3、DLF4对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粗提物N5在较低质量浓度时,对坛紫菜丝状体和叶状体的生...  相似文献   

18.
紫菜在分类上属红藻门(Rhodophyta)、红藻纲(Phodophyceae)、红毛菜亚纲(Bangiophycidae)、红毛菜目(Bangiales)、红毛菜科(Bangiaceae)、紫菜属(Porphyra),全世界约有134种,广泛生长在全球海岸的潮间带,其栽培生产国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中国北起辽宁省,南至海南省都有紫菜的分布,共记载过22个物种或变种,其中主要栽培品种有2个,北方的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 Ueda)和南方的坛紫菜(P.haitanensis Chang et Zheng)。  相似文献   

19.
人工栽培的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生态功能,非常有必要研究海洋酸化对坛紫菜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充入高CO2浓度(1000×10-6)的空气模拟海洋酸化,探讨了不同接种密度条件下海洋酸化对坛紫菜叶状体的生理生态学效应.结果表明,长约1 cm的叶状体接种密度从1株/dm3提高到3株...  相似文献   

20.
坛紫菜和拟线形紫菜的原生质体融合及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昌生 《台湾海峡》1993,12(2):180-184,T001
应用PEG 法和电融合法进行了坛紫菜和拟线形紫菜的原生质体融合试验,探讨了PEG 的浓度、处理时间以及洗涤液种类与融合的关系。结果表明,PEG 法的融合率为4.9%~10.2%,电融合率高达32.3%。融合细胞经诱导长成多细胞团的愈伤组织,从愈伤组织上升出小紫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