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最近发展起来的瞬时抽水试验由于抽水时间短,解决了长时抽水试验中一些经常碰到的问题。但它仍然需要一个观测孔和一套笨重的抽水设备,因此它限制了瞬时抽水试验的广泛成用。为了克服瞬时抽水试验的一些缺点扩大其应用范围,我们在原来工作基础上,提出了确定水文地质参数的新方法——瞬时模拟抽水试验法。  相似文献   

2.
目前抽水试验所用的一些理论公式,均要求抽水延续时间较长,这就给抽水试验带来了一系列困难。生产实践给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课题,能否用瞬时抽水方法测定水文地质参数,缩短抽水时间,增多抽水个数,以达到足够控制区域的目地。对这个问题,国外有些学者曾进行过试探性的研究,但至今仍没见到过比较成功的资料。 本文所说的瞬时抽水试验,是指在时刻τ=0,在点(X_0,y_0)处,有一个作用强度为Q(τ).作用时段(τ)很短(瞬时)的抽水井。观测在点(x,y)处水位降S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其原理是应用瞬时汇点与瞬时抽水的相似性,建立地下水运动方程,求其解,对解进行分析得出求参数公式。  相似文献   

3.
为求取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常用的试验方法是抽水试验。在进行抽水试验时,经常有越流现象,计算时一般采用越流模型计算。越流模型假定非抽水含水层的水位恒定不变,但在实际抽水过程中,抽水含水层和非抽水含水层间通过越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只考虑抽水含水层的水位变化而不考虑非抽水含水层的水位变化,会导致计算的水文地质参数不准确。实际工作中,有时会在非抽水含水层中布置一口观测井来观测抽水含水层抽水时对非抽水含水层的影响。如果采用多层含水层系统模型的方法,即可利用各含水层观测井中的数据计算出每个含水层和相关弱透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提高参数计算精度、节省资金和工作量。  相似文献   

4.
如果不确知抽水井和观测井之间的距离,那么根据观测井的抽水降深数据计算的单位储水量和给水度值可能不准确。因为抽水井和观测井垂直准线间偏差1°,可使两井间750m深处的实际距离增加26.1m。在不知道抽水井和观测井之间的距离时,可采用含水层压缩测量法来确定单位储水量和给  相似文献   

5.
目前生产单位水源地勘察中,做抽水试验时,常常按稳定流的方法作三次降深,每次降深之前使水位尽可能恢复到抽前水位。抽水时按排稳定抽水要求观测。这样一方面可用稳定流方法计算,一方面可得三组非稳定流的参数计算结果。(一次降深多个观测孔为一组在计算得到的许多参数中如何选择能代表地层特性的参数呢?  相似文献   

6.
WYS-1型遥测水位仪是在江西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主持、吉安师专协作下,由我队研制成的。于1983年1月通过鉴定。这台水位仪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能在室内自动获取远距离(达20公里以上)观测点的瞬时水位值;跟踪水位速度平均0.84米/分;水位测量误差±0.5厘米;测量水位变幅10米。试验表明,WYS-1型水位仪不仅适用于水文地质孔长期观测、群孔抽水时水位观测,而且还可在水利水电等部门使用。   相似文献   

7.
结合钻孔抽水试验实践,分析研究当前钻孔抽水试验观测过程中相关的规范规程要求和遇到的困难.为了解决试验困难和提高试验质量,本文利用新的传感器技术对钻孔抽水试验进行改革和创新,提出了钻孔抽水试验观测自动化的实现方法,分析对比观测自动化的先进性,并展示工程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8.
利用设计建造的抽水试验装置,采取多项潜水及承压水的抽水试验,获得大量的抽水井周围饱水介质场三维动态观测数据。试验发现:无论是潜水还是承压水状态,抽水井附近观测井的水位变化,均具有距抽水井愈远愈高、愈近愈低的漏斗状分布,抽水井附件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是显著的;同时发现每个观测井不同高度上的观测点的水位,均呈现上高下低的特征,说明地下水具有由上到下的运动分量,地下水由周边的供水边界向抽水井聚集运移时,运动方向是下斜向的,潜水如此,承压水也如此。分析认为,这是水头压力与水体自身重力同时起作用的结果。由此推断,在抽水时,靠近承压水含水层顶板存在强势水流,且越靠近补给源,这种强势水流越强。  相似文献   

9.
地质矿产部物化探研究所根据水文地质野外抽水试验的迫切需要,在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研制成功了在野外抽水试验中使用的SW—1型瞬时水位测定仪.  相似文献   

10.
观测孔井位的选取在抽水试验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目前实际工作中,只是定性的选择观测孔井位,决策缺少可靠性和客观合理性。该文通过建立优选抽水试验观测孔井位的多目标多层次系统模糊决策模型,综合考虑影响观测孔井位确定的观测孔与抽水孔的连线方向与地下水流方向所成的锐角度数、水文地质影响因素和观测孔与抽水孔之间的距离三项主要因素以及含水层埋深、含水层厚度和岩性三项水文地质影响子因素,优选了观测孔井位;并利用西龙河峄山断层带水源地抽水试验资料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该措施使通常的选择分析由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决策,避免了主观判断偏差,有助于决策判定,所得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
井孔抽水試驗是野外水文地質調查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它关系着水文地質工作者是否能正确解决問題。大家都知道,抽水試驗必须进行到降落漏斗稳定和与孔中水位降低相应的流量稳定时为止。根据現有的规范;一般在抽水試驗时,要使稳定的降落漏斗和相应的稳定流量保持8—12小时(在多孔抽水时,利用观测孔來确定降落漏斗是否已稳定)。因此,在形成了稳定的降落漏斗和得到相应的稳定流量后,为了証明它們不再变化,抽水工作还须继  相似文献   

12.
为能同时分析含水层具有直线隔水边界条件下,抽水试验中抽水―恢复阶段降深数据,提出了一种新的数据分析方法。在建立这种方法时,将表示抽水和恢复阶段水头降深表达式中Theis井函数的级数表达式的前3项作为其近似表达式,经过推导,分别得到抽水和恢复2个阶段的直线方程。2个直线方程的因变量和自变量均为观测数据的函数,而直线常数为待求参数的函数,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只要将试验观测数据分别转化为直线方程的因变量和自变量数据,就能够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分别计算2个直线方程的常数,而利用直线常数的表达式,能够推导得到计算含水层参数和映射井到观测孔间距离的公式。通过算例说明了方法的具体应用步骤。   相似文献   

13.
为了认清北京市通州地区深部地热井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本文选取研究区内新钻凿成功地两眼地热井(京通-3井和京通-4井)进行抽水和观测试验,对京通-4井进行大流量和小流量的抽水试验,同时观测其邻近的京通-3井中的水位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对京通-4井进行抽水试验时,附近的京通-3井中的水位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京通-3井没有受到抽水影响,这可能主要是由于两眼地热井距离约2km,相对较远,在对其中一眼地热井进行抽水试验时,其并不能影响到邻近相对较远的地热井中的水位变化。  相似文献   

14.
抽水试验最优化设计,是指针对一个具体的地下水系统优选出一个抽水试验设计,它使抽水试验的费用最小化,而试验所获资料能满足识别参数所要求的可靠性,它可以概化为一个非线性的混合整数规划问题,其决策变量是确定抽水井和观测井的位置及井数、抽水量和观测频率等,采用搜索算法求解了这一优化问题,得到了理论最优解,并进行了实例演算。  相似文献   

15.
小范围群井与单井抽水试验推求水文地质参数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范围岩溶区水文地质参数的推求是一项困难的工作.过去常常定性选取抽水孔与观测孔,利用单井抽水试验资料进行推求,这样往往造成推求误差过大.该文通过建立多层次多目标系统模糊决策模型,分别定量的优选了干扰井群抽水试验的最佳观测孔和单井抽水试验的最佳抽水试验单井;并运用了井群概化的方法,采用干扰井群抽水试验资料推求小范围水文地质参数,并且与单井抽水 试验资料推求的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经分析应用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Hilbert-Huang变换原理,着重讨论了EMD分解应满足的条件及具体分解过程.以黑麋峰抽水蓄能电站进厂交通隧洞实测GPR剖面为例,应用EMD分解去除部分噪声,再利用Hilbert变换求取GPR剖面复信号,提取瞬时振幅、瞬时相位、瞬时频率3个参数,绘制出相互独立的瞬时参数剖面图,根据不同地质状况进行多参数综合解释.结果表明,该方法避免了使用单一时距剖面分析所造成的解释偏差,能够更好地对异常信息做出反映,提高了GPR数据的解析精度.  相似文献   

17.
抽水试验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尤为重要,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按稳定流和非稳定流阐述抽水试验过程中抽水孔与观测孔的布置、水位降深、水位观测、抽水稳定延续时间等问题进行讨论,力求达到节约时间,节约费用,提高水文地质参数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8.
在做抽水试验时,有时在试验孔中不能观测水位(如因孔径太小,铅钟太大),后者只能在离试验孔不远的副孔中观测。由于在试验孔周围的水力坡度很大,故虽两孔相距不远,但仍不能以副孔中的水位代替试验孔中的,象某些抽水给所做的那样。这样,就产生了对两孔中水位差的估计问题。对这问题的阐  相似文献   

19.
为了评价埋藏在喀斯特条件下的矿床充水性,需要有关于岩石喀斯特化程度及共随深度变化的资料。现代研究岩石喀斯特度的方法是:(1)根据地下水动态观测的资料和地下水的均衡的研究;(2)根据坑道淹浸和抽水时对下降漏斗发展的观测(例如在水突然溃入坑道的时候);(3)借助于在钻孔的各个间隔中进行压水试验或抽水试验;(4)利用各种物探方法;(5)根据钻孔钻进时及勘探坑道掘进时的观测资  相似文献   

20.
基于抽水试验的地热储层水文地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高锋  穆建军  李晓辉  刘涛  马艳  陆波 《地下水》2009,31(3):114-116
通过将地热水井的抽水试验概化为无观测孔和有一个观测孔两种不同的模型,从不同角度对西安市南郊地区,蓝田灞河组地热储层的水文地质特性分别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热储层在以 90.16 m3/d 的流量抽水时,其影响半径为 886.37 m,渗透系数为 0.758 m/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