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固定化微藻对改善养殖水质和增强对虾抗病力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引入固定化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和微绿球藻(Nannochloris oculata)于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环境中,检测与凡纳对虾抗病力有关因子的变化和测定主要水质因子,研究固定化微藻改善养殖水质对对虾抗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固定化波吉卵囊藻和微绿球藻的藻珠能改善水质,凡纳对虾的血细胞数目,血清蛋白的含量以及酚氧化酶、溶菌酶、抗菌酶的活性都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固定化波吉卵囊藻对氨氮的吸收能力较强,而固定化微绿球藻对亚硝酸盐氮的吸收能力较强。试验期间固定化波吉卵囊藻和微绿球藻的褐藻胶藻珠中的生物量分别增加了约10倍和17倍,证明它们的生理活性不会因固定化而受干扰。因此,固定化微藻可应用于虾池微藻生态调控防病。  相似文献   

2.
有效氯对波吉卵囊藻生理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是集约化对虾养殖系统中常见的一种优良微藻,能改善养殖水质,增强对虾的抗病能力。本文通过累积培养方法,研究了对虾养殖中常用含氯消毒剂对波吉卵囊藻的种群生长和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氯消毒剂对微藻种群生长有显著影响。有效氯浓度为0.5mg/L时,波吉卵囊藻的生理活性轻微下降:有效氯浓度为2.5mg/L时,引起波吉卵囊藻死亡,其叶绿素含量、藻体干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分别下降了64.72%,13.69%,38.95%和10.38%。且随浓度增加,毒性越大。用浓度小于0.5mg/L的有效氯来防治对虾疾病,不会破环以波吉卵囊为优势种群的微藻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生物絮团在凡纳滨对虾零水交换养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生物絮团在凡纳滨对虾零水交换养殖系统中应用技术。实验设置为2个处理组:生物絮团+100%投饵组、生物絮团+75%投饵组,每个处理组设置2个平行组。结果表明:通过添加碳源池塘生物絮团沉降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在实验40~80d内生物絮团沉降量无显著差异(P0.05),并保持稳定的状态;各实验组池塘TAN和NO-2-N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30d、50d时达到最大值,而且所有水质指标均符合对虾健康生长的要求;异养菌和弧菌数量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而且100%投饵和75%投饵2个实验组相近。各实验组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数量、血浆抗菌、溶菌活力和血浆、肝胰脏T-AOC、SOD、GSH活力和GSH/GSSG在养殖期间随时间变化不显著(P0.05),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数量100%投饵组75%投饵组,抗菌、溶菌活力无明显差异(P0.05),而血浆T-AOC、SOD活力均为75%投饵组100%投饵组,GSH活力和GSH/GSSG则差异不显著,各实验组肝胰脏所有抗氧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减少投饵对凡纳滨对虾生物学体长、体质量和养殖产量均无明显影响(P0.05);75%投饵与100%投饵处理组饵料系数分别为1.1、1.4,亩利润分别为2789、3141元,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2.16、1:2.52。由此可见,添加有机碳源培育生物絮团,可以有效的调控水质,而且在减少投饵情况下生物絮团养殖凡纳滨对虾可基本保持正常的生理健康水平,降低饵料系数,提高投入产出比,提高养殖效益,是一种清洁健康的对虾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4.
波吉卵囊藻对氮和磷营养盐需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单因子实验和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对虾高位池一种优良藻株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对N和P营养盐需求.结果表明波吉卵囊藻在NO3-N浓度为11.32 mg.L和PO4-P浓度为1.29 mg L-1时,比增长率最大值(μmax)出现最佳值,各种密度波吉卵囊藻培养均能得到较好的生长效果.相对于相对增长常数K和平均倍增时间G,μmax可更好地反映微藻种群对多因子的适应性和在对虾池塘中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5.
应用芽孢杆菌调控虾池微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监测了施用芽孢杆菌(Bacillussp.)后的养虾池水体和底泥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以及水体浮游微藻数量的变化,分析了应用芽孢杆菌对养殖环境微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对虾池水体的异养细菌和弧菌生长和繁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底泥异养菌和弧菌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促进浮游微藻的平稳繁殖。芽胞杆菌通过这些作用抑制了水体中条件致病菌的繁殖,促进了虾池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有利于虾池的自我净化。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3种凡纳滨对虾池塘养殖模式环境因子变化情况和对养殖效益的分析。实验分为3种不同的养殖模式:对虾单养组、鱼虾混养A组、鱼虾混养B组。结果表明:pH变化范围在8.40~9.06之间,其中对虾单养组pH较之两组鱼虾混养组略高,最高值达9.06;COD变化范围在101~211之间,其中对虾单养组COD较之两组鱼虾混养组略高,范围在132~211之间;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浓度为对虾单养组鱼虾混养A组鱼虾混养B组;异养菌数目和弧菌数目,随着养殖的进行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最大值分别为对虾单养组1.1×106 CFU/mL、2.0×103 CFU/mL,鱼虾混养A组1.45×106 CFU/mL、1.80×103 CFU/mL,鱼虾混养B组1.20×106 CFU/mL、1.56×103 CFU/mL;养殖效益上,总产值、纯利润、亩利润、投入产出比均呈现出鱼虾混养B组鱼虾混养A组对虾单养组。由此可见,凡纳滨对虾和鱼类混养,可以在保证水质的前提下,提高凡纳滨对虾养殖规格,提高投入产出比,增加养殖效益,是一种相较于凡纳滨对虾单独养殖优越的养殖模式;而不同规格和数量的鱼类和不同数量凡纳滨对虾的混养,又会产生不同的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生物絮团对养殖环境的清洁作用及对虾生理指标的影响。生物絮团实验梯度设置为0、5、10 ml/L,在实验开始后将凡纳滨对虾随机放入氨氮浓度(2.5±0.3)mg/L的实验水槽中,以不添加生物絮团组为对照组,分别于0,6,12,24,48h时取对虾血淋巴,鳃丝、肝胰脏样品并进行免疫和解毒代谢指标测定。结果表明:生物絮团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氨氮,来提高虾体免疫活性和解毒代谢能力。各处理组水中氨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24h之后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各处理组虾体血液、肝胰脏、鳃丝中精氨酸酶活力、谷氨酰胺合成酶活力随着生物絮团将水体中氨氮的清除逐渐降低,在24h,凡纳滨对虾鳃丝、血淋巴、肝胰脏中谷氨酰胺合成酶在生物絮团处理组之间以及处理组和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并且其活性下降程度与生物絮团浓度成正比。各处理组对虾血细胞数量,吞噬率,溶菌,抗菌活力在施加生物絮团后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48h降低在一个较低水平。由此可见,生物絮团对养殖水体中氨氦有明显的清洁作用,并对凡纳滨对虾免疫指标和解毒代谢指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向水体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短小芽孢杆菌CGMCC 1004(Bacillus pumilus)和胶红酵母菌CGMCC 1013(Rhodotorula mucilaginosa)以研究凡纳滨对虾(Litoenaeus vannamei)体长、体质量、存活率、胃蛋白酶、肝胰腺淀粉酶和肝胰腺脂肪酶的影响,以及需钠弧菌(Vibrio natriegens)的感染效果.结果表明:向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能提高对虾体长、存活率,但结果不显著,但对体质量增长率具有显著提高作用;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对提高需钠弧菌感染后对虾成活率有一定的提高作用;水体中添加104CFU/mL短小芽孢杆菌能显著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但是对肝胰腺淀粉酶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添加复合菌剂比添加单一菌种的作用要好;亦证明了向水体中添加细菌的方式对凡纳滨对虾的体长、体质量、存活率以及水质指标影响比较小,但是对消化酶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9.
凡纳滨对虾精子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精子发生的过程进行了透射电镜的观察.结果表明,成熟凡纳滨对虾精巢为指状,分16叶.凡纳滨对虾精子发生分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5个时期.染色质经历了从以异染色质为主变为高度凝聚状态,再经解聚为弥散絮状的变化过程.核膜由完整转变为不完整.凡纳滨对虾精子发生过程中仅见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细胞器的参与,未见有典型的高尔基体结构的出现.顶体由内质网囊泡团和线粒体囊泡共同转变而来.精子的棘突以及亚顶体区需在输精管的中后端形成,而非在精巢中形成.纳精囊内精子比储精囊内精子的棘突细长.  相似文献   

10.
在高位池养殖凡纳滨对虾中,分别采用150×104尾/ha、135×104尾/ha、135×104尾/ha、120×104尾/ha、113×104尾/ha、105×104尾/ha、90×104尾/ha的放养密度。经过120d的的饲养,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水中亚硝酸氮、氨氮的含量也相应增加;产量虽有所提高,但对虾生长缓慢。波吉卵囊藻可降低水中亚硝酸氮、氨氮的含量,增加溶解氧;养殖后期,保持1.5m的水深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微绿球藻固定化培养及其对对虾养殖水质调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褐藻酸钙作固定化载体,初步探讨了胶球直径、不同接种量、CaCl2溶液浓度、褐藻酸钠浓度等固定化条件对微绿球藻(Nannochloris oculata)生长及其对养殖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绿球藻固定化培养的最好条件是胶球的直径为2.5mm、微藻接种量为1×106 Cell/mL, CaCl2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褐藻酸钠溶液质量分数为2%。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固定化藻珠, 微绿球藻生长率较高,生长周期较长。实验期间固定化微绿球藻的生物量增加了约17倍,证明了它的生理活性不会因固定化而受干扰。引入固定化的微绿球藻不但可以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氮等有害因子的浓度,还能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使水体环境长时间处于良好的动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2.
光合细菌对养殖水体的生态调控作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倪纯治  叶德赞 《台湾海峡》1997,16(3):265-269
本文报道了养殖池施用光合细菌后,水中异养细菌、弧苗,发光细菌和光合细菌的消长情况,研究了它们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添加光合菌后,池水中光合细菌数量增加而弧菌和发光菌数量减少,表明了光合细菌具有调节养殖环境微生态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福建省连江县养殖对虾的虾病流行情况和发病规律及流行过程中水环境化学、浮游植物、微生物等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对虾疾病的传染性、传播途径,以及病原与各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对虾种类发病症状基本一致,典型症状为甲壳白斑,甲壳下水肿。该疾病的流行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病前期(1-7d);发病中期(持续时间约10—15d);发病晚期(对虾暴发性死亡时间仅为2—5d)。该流行病是杆状病毒引起并发细菌性传染病,可借海水和病虾尸体为媒介,通过消化道和体表面在不同种虾体间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波吉卵囊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即6-苄氨基嘌呤(6-BA)、2.4-二氯苯氧乙酸(2.4-D)对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的生长和代谢影响。结果表明:6-BA在0.1-0.5mg.L^-1和2.4-D在0.1-7mg.L^-1的浓度范围内,对波吉卵囊藻的生长、干重、叶绿素a含量、光全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作为虾塘波吉卵囊藻定向培育的生长调节剂。6-BA和2.4-D的最佳浓度分别是0.5mg.L^-1和1.5mg.L^-1。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2个育苗场不同发育期的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幼体的异养菌和弧菌种群变化的动态过程。以典型特征法、BIOLOGGN法和数值分类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对虾幼体样品中所分离的细菌,大多是革兰氏阴性杆菌。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弧菌属(Vibrio)。弧菌属主要为溶藻弧菌(Vibrioal-ginozyticu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在对虾幼体发育早期,假单胞菌(Pseudomonas)和气单胞菌(Aeromonas)占优势,随着对虾幼体的发育,弧菌(Vibrio)渐成为优势,其中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优势明显。二者的消长与苗期病害的发生相关,溶藻弧菌总是在虾幼体健康时出现或成为优势,而哈维氏弧菌成为优势时,苗期病害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16.
A study on relation between heterotrophic bacteria and shrimp disease¥//INTRODUCTIONHeterotrophicbacteria,whichobtainnutrient...  相似文献   

17.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把对虾养殖池常见优势种——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隐藻(Cryptomonas erosa)和颤藻(Oscillatoria)与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spp.)在对虾养殖水体中共同培养,研究不同生物量的乳酸杆菌对3种微藻的影响.实验分4组,乳酸杆菌分C1(10^3cells/cm^3)组、C2(10^4cells/cm^3)组、C3(10^5cells/cm^3)组、C4(10^6cells/cm^3)组四个浓度.结果表明:不同生物量的乳酸杆菌对不同微藻的影响有很大差异.C1(10^3cells/cm^3)乳酸杆菌对微绿球藻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对隐藻和颤藻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C2(10^4cells/cm^3)乳酸杆菌对微绿球藻和隐藻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颤藻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C3(10^5cells/cm^3)乳酸杆菌对隐藻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颤藻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C4(10^6cells/cm^3)乳酸杆菌对微绿球藻和颤藻生长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对隐藻生长有微弱的抑制作用.无论是抑制作用还是促进作用,这种作用都随实验时间的延长而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