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吉林西部地下水特征及其与土壤盐渍化的关系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3  
宋长春  邓伟 《地理科学》2000,20(3):246-250
研究了吉林西部地下水的主要类型及水文地质特征,新构造运动对第四纪环境和地下水赋存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地貌区地下水元素地球化学分异性,元素迁移地球化学过程的转化,探讨了潜水埋深、矿化度、组成、径流条件等对内陆盐渍土壤形成的影响,潜水向上迁移速率与水位的关系,提出了潜水埋深及矿化度与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地质背景对土壤元素分布的影响及地方病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远平  唐将  王力 《地理研究》2007,26(3):470-476
利用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方法,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大面积系统采集土壤表层样品、测试分析、数理统计,探讨了三峡库区灰岩母岩区与泥岩母岩区两种不同母岩条件下土壤中52个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三峡库区灰岩母岩区土壤元素富集而泥岩母岩区土壤元素贫乏,As、Br、B、Sb、C、F、I、Li、Mo、CaO等元素在灰岩母岩区土壤中含量大于泥岩区2倍以上。泥岩母岩区土壤元素含量比灰岩母岩区高的元素仅有Ba、P、Sr、Na2O、SiO2。元素分布的差异与三峡库区的地氟病与克山病分布关系密切,地氟病高发区主要分布于灰岩母岩风化形成的高氟土壤区,克山病则主要发生于泥岩母岩风化形成的低硒土壤区。地质背景对地方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区域控制作用,研究成果为三峡库区农业及城乡的合理规划布局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清徐县作为葡萄四大产地之一,有着对葡萄生长发育极为有利的环境。作者通过分析葡萄的品质对其生长环境和地球化学元素的响应,发现微量元素中的硼和钼、常量元素中的钾和钙、土壤性质及所含的元素以及耕种方式都在在葡萄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起到了重要影响作用,这些发现对于提高地区葡萄品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荒漠生态系统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生态化学计量学重点关注C、N、P元素比例及权衡关系,已成为揭示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及其限制等生态过程的有力工具.植物自身体现出对养分元素的调控能力和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性,土壤C∶N∶P可表征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和储量变化,植物-土壤系统中N、P的养分循环关...  相似文献   

5.
异化铁还原是湿地土壤和沉积物中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也是有机质矿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湿地干湿交替等过程会使土壤的氧化还原状态发生改变,影响铁元素及与其相关的元素的迁移和转化。总结了湿地土壤和沉积物中异化铁还原过程及其与碳、磷、硫等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关键过程中的相互作用,阐述了湿地土壤和沉积物中异化铁还原过程对微量金属元素迁移和转化的影响,分析了影响湿地土壤和沉积物异化铁还原过程的主要环境因子。未来相关研究应集中于湿地土壤和沉积物中异化铁还原微生物分析和纯化、不同有机质形式对异化铁还原过程的影响以及异化铁还原对土壤有机质矿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陈杰  龚子同 《极地研究》2000,12(2):81-96
对 Si、Al、Fe、Ca、Mg、Mn、K、Na和 P等元素在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三个代表性土壤剖面 (不饱和寒冻雏形土、纤维质寒冻有机土和鸟成土 )中的迁移与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本区土壤中物质移动和元素迁移现象明显 ;几种主要元素在不同类型土壤以及同一土壤不同层次中的移动行为有显著差异 ,土壤自由水状况和地表生物活动在元素迁移与富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 ,在土壤发育和土壤粘粒形成过程中 ,不同元素在不同土壤颗粒之间的再分配现象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我国土壤地球化学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我国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受生物,气候,母质,地形及人为作用等因素影响,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土壤地球化学类型和分布格局。不同地球类型,均有各自的元素丰度。土凶素与植物生长和人体健康的关系取决于土壤中元素的有效部分。  相似文献   

8.
根据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同一坡面上不同地形部位的凋落物、土壤动物及土壤中N、P、K、Ca、Mg、Fe 6种营养元素含量实测数据,研究了凋落物、土壤动物体内和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差异以及坡面上营养元素的纵向分异。结果表明,在较缓的丘陵坡面上,6种营养元素的纵向分异并不十分显著。土壤动物体内N、P、Ca含量明显高于凋落物和土壤,土壤中K、Mg、Fe元素含量则高于土壤动物和凋落物。坡面中部凋落物、土壤动物及土壤中N元素含量高于坡面两端,土壤中的P、K元素含量在坡体上部出现最大值,Mg、P元素纵向分布呈线性分布规律,Ca元素分布波动幅度较大,且呈非线性规律。凋落物、土壤动物和土壤中元素含量线性关系较强。凋落物和土壤动物体内元素的变异对土壤中元素含量变化的贡献率较大。  相似文献   

9.
探究山区城市沟渠湿地环境中植物与土壤中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于揭示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净化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反馈能力,指导沟渠植被恢复重建和山区城市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秦岭山区的商洛市三条沟渠中测定了植物多样性及主要植物根、叶、土壤的C、N、P含量。结果显示:秦岭山区城市沟渠土壤C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N含量高于而P元素含量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表现出沟渠土壤养分元素含量的不平衡。自然植被叶片C、N、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84.13(±19.35)、24.65(±7.64)和1.62(±0.53)mg/g,叶的元素含量显著高于根和土壤;C∶N、C∶P及N∶P分别为17.06(±7.20)、256.49(±78.59)、16.05(±5.85)。C∶N和C∶P之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该地区城市沟渠自然植被固C效率低,沟渠植物的生长受到P限制。土壤与植物的N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而C、P、C∶N、C∶P、N∶P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P0.05),表明土壤的N含量影响植物体中的含量,同时土壤含量也受到植物凋落物的影响。植物对元素的吸收利用显著影响着土壤-植被间元素的相互作用和再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分析巴里坤盆地东部主要的及具代表性的几类土壤,如栗钙土、淡栗钙土、淡棕钙土和石灰性草甸土常量化学成分和某些微量元素含量,并与周边山地基岩及湖积物化学成分对比,发现这些土壤经历了由山地基岩→坡积、冲洪积物/湖积物→土壤的演化过程。在较干旱的环境及生物、化学作用影响下,土壤对基岩/母质在化学成分上既表现出一定的继承性,又有一定变异性。该地区栗钙土常量元素含量最接近山地基岩平均值。淡栗钙土和淡棕钙土则和基岩有较大差异,并分别以富含CaCO3和SiO2为特征。石灰性草甸土与其它土壤显著不同,其富CaCO3,贫TFe,并且Fe3 /Fe2 <<1。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与中国/世界土壤平均水平相比,有益元素P、Cr、zn大致持平,有害元素As、Pb明显偏高。这种成分特征是在基岩化学成分背景上相关元素贫化或富集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关中地区全新世大暖期的土壤与气候变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赵景波 《地理科学》2003,23(5):554-559
资料表明,关中地区全新世大暖期土壤中的CaCO3受到了明显淋溶,部分土壤的CaCO3淀积层脱离了粘化层,发育了淋溶性土壤所特有的风化淋滤母质层;该层土壤发生了明显的化学粘化作用,并有Fe2O3和 Al2O3形成以及亚热带土壤所具有的淀积型红色光性粘土胶膜发育;粘土胶膜含量明显大于淋溶褐土而与黄棕壤接近。由此得出,全新世中期成壤作用比现今显著强,土壤应为发育弱的黄棕壤,当时气候比今明显暖湿;在全新世中期,来自东南的夏季降水气团能够较频繁地到达该区,秦岭已失去温带与亚热带气候分界线的作用,其南北两侧均为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12.
蒋伟  李永化  魏东岚  沈俊杰  李爽 《地理科学》2018,38(8):1391-1396
以辽南地区石槽剖面与城山头剖面的红色风化壳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风化壳剖面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剖面中各采样点样品的主要化学元素含量自剖面底部到顶部无规律性变化,显示了主要化学元素在风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较为一致,符合风化壳沉积类型特征;剖面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Al2O3、Fe2O3,结合各采样点样品的主要化学元素含量及SiO2/Al2O3及SiO2/R2O3系数,可以认为这套红色风化壳应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风化作用的产物。通过与山东庙岛群岛风化壳的对比及风化壳厚度的计算,可以认为该套风化壳的形成时代应在上新世或更早。依据风化壳在滨海地区的残存高度可以推断,自第三纪晚期以来辽南地区最高海平面高度未超过今天的海平面高度。  相似文献   

13.
对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查格勒布鲁剖面该层段的CGS3a层段(Chagelebulu Section 3a)139个样品的主元素——SiO2、Al2O3、TOFE(Fe2O3+FeO)进行分析,划分出与地层旋回对应的5.5个化学元素旋回。研究认为:沙丘砂和黄土中SiO2呈现的峰和Al2O3、TOFE、(TOFE+Al2O3)/SiO2和CIA呈现的谷是类似于现代干冷的冬季风在过去多次作用的结果,而嗣后的湖相SiO2呈现的谷和Al2O3、TOFE、(TOFE+Al2O3)/SiO2和CIA的呈现的峰是类似于现代暖湿的夏季风在过去多次作用的结果。即35 000~25 000 a B. P.该沙漠经历了5次冬季风和6次夏季风交替的气候波动,这些气候事件与GRIP冰芯氧同位素记录的D/O(Dansgaard/Oeschger)事件相对应,Heinrich事件也在其中有很好体现。CGS3a层段所记录的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可能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气候突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汉江上游黄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汉江上游黄土的常量元素含量及相关地球化学参数CIA、Na/K、淋溶系数、退碱系数、残积系数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① 汉江黄土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Al2O3和Fe2O3,三者含量总和达767.3 g/kg;常量元素含量大小排序为SiO2>Al2O3>Fe2O3>K2O>MgO>Na2O>CaO。风化成壤过程中Na、Ca、Mg、Si发生不同程度的迁移淋溶,而Fe、Al、K相对富集。② 其风化成壤强度呈现从马兰黄土L1→过渡性黄土Lt→古土壤S0逐渐升高、全新世黄土L0又降低的规律,记录了该区域气候经历了末次冰期(55.0-15.0 ka BP)冷干、早全新世(15.0-8.5 ka BP)增温增湿、中全新世(8.5-3.1 ka BP)达到最暖湿,晚全新世(3.1-0.0 ka BP)降温变干的演变过程。③ 汉江黄土与洛川、巫山、下蜀黄土的元素组合特征高度一致,不同地区常量元素(CaO除外)含量十分接近且UCC标准化值变幅均小于0.25,这暗示了它们风化之初具有相似的风成沉积基础;但不同区域黄土的化学风化强度差异明显,大致呈现洛川黄土<汉江黄土<巫山黄土<下蜀黄土的趋势,与中国现代季风气候的空间变化规律相吻合,即不同地区黄土风化程度差异主要是东亚季风变化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曾从盛 《中国沙漠》2000,20(3):248-251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B、Ga、Sr、Ba、K、Cr、Ni和V等微量元素含量及B/Ga和Sr/Ba比值指示老红砂应为陆相沉积,其磷酸钙组分和古盐度亦指示为陆相。老红砂的化学全量组合特征与花岗岩风化壳相似,但SiO2含量较花岗岩风化壳大,而Al2O3的含量明显少于花岗岩风化壳。从老红砂垂直剖面变化看,其硅铝铁率一般从上往下增加,分解系数(Fe2O3/MgO)一般从上往下减少。  相似文献   

16.
伊犁盆地黄土分布与组成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宋友桂  史正涛 《地理科学》2010,30(2):267-272
在研究伊犁盆地黄土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伊犁黄土的粒度、矿物和地球化学组成特征。粒度分析表明伊犁黄土以粉砂为主,含有一定量的细砂,粒径比黄土高原粗,分选性比黄土高原黄土差。在矿物组成上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含一定量的绿泥石和云母。地球化学元素分析表明伊犁黄土以SiO2、Al2O3、CaO为主,比黄土高原黄土富Na2O和CaO,反映伊犁盆地黄土形成于较干冷、化学风化弱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对玛曲高原具有代表性的黄土-古土壤-风成砂剖面(OL剖面)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及其比值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1)常量元素氧化物总含量为91.93%且SiO2(67.93%) >Al2O3(11.2%) >Fe2O3(3.97%) >CaO(3.76%)>K2O(2.16%) >Na2O(1.81%) >MgO(1.1%);(2)玛曲高原处于较弱的脱Ca、Na初级风化阶段,并伴有碳酸盐的淋失;(3)玛曲高原的气候经历了冷干-凉润-温湿-凉干的冷暖旋回。依据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及其比值揭示的环境特征并结合14C测年将玛曲高原中晚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划分为4.6 ka BP以前的风沙活动强烈期、4.6~4.3 ka BP的风沙活动较弱期、4.3~0.3 ka BP的固结成壤期和0.3 ka BP至今的风沙活动增强期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残积母质是青海湖地区重要的成土母质之一,目前对高原残积母质土壤的研究相对匮乏,特别是其形成发育的年代尚不明晰,限制了对高原残积母质土壤演变过程的认识及对区域气候环境演变的理解。为探究青藏高原东北部残积母质土壤的发育过程及其发育模式,以青海湖北部宁夏(NX)剖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测年获得残积母质土壤发育年代,采用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Rb/Sr和粉黏比等探究土壤发育程度,对比青海湖地区河湖相沉积和黄土的Zr/Nb、K2O/Al2O3和TiO2/Al2O3分析其物源。结果表明:NX土壤剖面在早全新世以来发育,其年代结果集中在10.02~8.67 ka,成土母质发育时间与流域内风沙强烈活动时期基本一致,为干暖气候背景下的产物;通过物源对比分析,NX剖面底部母质为母岩就地风化而成,上部为风尘加积发育,发育模式为混合母质风尘加积型;剖面整体处于弱化学风化阶段,土壤发育程度较弱。  相似文献   

19.
干旱区盐碱土无机CO2通量是一个崭新、独特的科学现象,打破了土壤CO2通量完全来自于有机源的假设;然而,盐碱土无机CO2通量在土壤CO2通量和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性还缺乏分离和量化的依据,因而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通过采用高压灭菌的方法,将盐土和碱土的土壤无机CO2通量从土壤CO2通量中分离。结果表明:高压灭菌方法并不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并通过土壤有机CO2通量与温度的关系验证了分离方法的有效性,从而为盐碱土无机CO2通量的分离、量化和评估提供了一个可靠有效的方法。盐碱土的土壤无机CO2通量是土壤CO2通量的重要组分,土壤无机CO2通量的分离对精确解析干旱区盐碱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必要的;对盐碱土土壤无机CO2通量的研究,将促进对干旱区盐碱土土壤CO2通量和全球碳循环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绿地风沙土的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在极端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利用咸水(矿化度4~5 g·L-1)灌溉建立人工绿地后,受植被和各种人为措施的影响,风沙土内部性质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土壤酶活性也发生了变化。1998年对不同种植时间、不同植被类型的样地布点采样,采样深度0~10 cm和10~50 cm。分析测定了转化酶、蛋白酶、H2O2酶、脲酶、中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①分析测定的6种酶活性随着植被建立时间的增长而明显增强;②相同种植时间不同植被类型的样地土壤酶活性有差异,如:相同种植时间,蔬菜地土壤酶活性要高于其他样地;③表层土壤酶活性高于下层,表明土壤酶活性随剖面深度下降而减弱;④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有机质、氮、磷、微生物数量相关性显著;⑤通过与其他沙区土壤酶活性的比较,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土壤酶活性要相应低于其他沙区的流动和固定沙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