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有一台 PC—1500计算机,开机后显示屏显示:CHECK6指示四色打印机(CE—150)有故障。从外观上对打印机检查发现:①打印笔座右侧定位弹簧片头部卷曲变形;②笔座左侧下部换色笔弹簧片位置低,形成笔座不转动,无法换色。经用尖咀钳轻轻将定位弹簧片头部恢复成I 形原状,并调整到刚好卡在塑料笔架齿槽上(还需要保持一点压力),然后适当调整换笔弹簧片位置的高低(每次调整不能过多),调至笔座能被弹簧片转动换笔为止。调校后开机检查,显示屏显示提示符>,表示打印机正常,输入打印指令后观察打印机动作正常,但是笔杆不向前动作,打印纸上打  相似文献   

2.
赵东旭 《气象》1990,16(6):2-2
气象传真机一般用油笔记录。在换笔过程中,紧固螺丝须谨慎操作,否则易造成记录杆歪斜或折断,且螺杆不易配到。针对这种情况,本人试制了一个用以替代螺丝,可快速紧固笔芯的固定卡,使用时只需卡头扳上扳下即可达到快速换笔的目的。即使在运行中换笔,也不会造成图线丢失。  相似文献   

3.
有一台PC-1500计算机,开机后显示屏显示:CHECK6指示四色打印机(CE-150)有故障.从检查外观上发现:①打印笔座右侧定位弹簧片头部卷曲变形;②笔座左侧下部换色笔弹簧片位置低,形成笔座不转动,无法换色. 经用尖嘴钳轻轻将定位弹簧片头部恢复成??形原状,调整到刚好卡在塑料笔架齿槽上(还需要保持一点压力),然后适当调整换笔弹簧片位置的高低(每次调整不能过  相似文献   

4.
行星边界层变形场与大暴雨落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1979—1981年梅雨期行星边界层变形场的分析,说明行星边界层上部变形场与大暴雨密切相关。利用它可以判断低气压系统的移动和发展,对未来12—24小时大暴雨落区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盛夏(7—8)西南涡移出影响我区的500hpa基本环流是中性点在西南地区的不对称变形场。作为影响全区的最优环流型是复变形场,中性点在华中。这种变形场温压场有利于西南低涡的生成,移出并南下影响我区,造成重大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6.
利用ERA-Interim资料,采用改进的变形欧拉平均方法对1979—2011年剩余环流季节内时空结构转换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50 hPa附近4—8月剩余环流上升中心发生了整体向北移动的趋势,而9月至次年2月则表现为整体向南的移动,并且6—8月和9—11月的移动较为明显,分别向北和向南移动了3.168°和2.277°。(2)对流层内的剩余质量输送显著增强,但是热带环流上升区以及穿越对流层顶进入平流层的输送存在着减弱的趋势。(3)两半球高纬度100 hPa附近从最低平流层向下输送的质量通量以及热带对流层顶附近向上输送的质量通量在各季节年代际变化中基本都是减弱的,仅在6—8月和9—11月北半球向下质量通量出现了增强。  相似文献   

7.
梅雨锋结构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陈丽芳  高坤 《气象学报》2006,64(2):164-179
利用1999年6月下旬持续性梅雨锋降水过程的全程四维同化模拟结果,深入分析梅雨锋结构的时空不均匀变化特征及其与低涡降水强度的密切关系。结果表明,梅雨锋呈现明显的中层锋和边界层锋两段锋的特征,中层梅雨锋区对降水的影响比边界层锋更为关键,中层锋的加强、锋坡增大趋于垂直、锋区垂直环流的加强和与高空急流锋区的上下贯通,有利于梅雨锋降水的加强,强降水并不出现于中层锋区最强的时段,而是发生于大范围锋区强度达峰值之后约16—24 h。中低层总变形加强与梅雨锋的加强有密切关系。组成低空急流的中低层u,v分量呈现不同的分布和演变特征,强南风中心位于900—800 hPa,呈明显的低空急流状特征,贴近暴雨区还可能出现较小尺度的急流;而强西风中心出现于中层锋前700—500 hPa,表现为高空强西风区沿锋区上界的向下延伸;低空南风急流通常与总变形同时加强。强锋段的锋前饱和高湿高能气柱、锋前中低层急流状南风区和中层西风均匀大值区等要素场呈现高度组织化的特征。梅雨锋的低层特性,如辐合、锋区强度、总变形和南风分量及降水强度等要素呈现显著的中尺度扰动特征,有明显的日变化且受长江中下游中尺度地形影响,扰动特征有随时间上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气压计是连续记录气压变化的基本仪器。我国广大台站目前使用的DYJ1型气压计,按照部标技术要求,可以“在大气压力为960—1050毫巴,空气温度为-10— 40℃条件下正常工作”,“通过调整可以在870—1050毫巴范围内记录任意90毫巴区间的气压变化”。DYJ1型气压计可以通过变换空盒组连接片的连接位置改变基准点,所以能在高原气象站使用。但是多年的实践和试验说明,该仪器在高原地区的检定和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移运中膜盒和笔位会强迫变形,使用中差值变化大,复检定时不合格等等。  相似文献   

9.
综合运用1998—2002年的降水资料和卫星导风资料, 统计分析了对流层上部的流场特征, 证实我国夏季出现重要降水过程时, 对流层上部存在3种特定的环流形势:我国南方雨带上空, 在对流层上部常伴有一个反气旋脊, 是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上空的反气旋向东的延伸, 强降水区位于该反气旋脊线和副热带西风急流之间的气流辐散区或脊线南侧热带东风的速度辐散区里, 以6—7月在我国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较为多见; 强降水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对流层上部不对称反气旋外流区的西侧、高空变形场东侧, 常见于7—9月下旬; 强降水区位于高空槽前的西南气流里, 这种流型以7—8月时在我国30°N以北地区居多。  相似文献   

10.
高传萍 《气象》1987,13(6):41-44
本文探讨了西风带上(暴雨区上游4—7个纬距处)的次天气尺度小高压对暴雨发生的影响。从“Ω”形能量场、变形场、垂直锋区结构及涡度场4个方面说明该小高压对暴雨发生的作用。提出可以把700hPa上的次天气尺度小高压作为暴雨预报的一个着眼点。  相似文献   

11.
从变形场驱动锋生及通过锋生引起倾斜涡度发展的角度对变形场在北京“7.21”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诊断结果发现:北京地区降水产生时,变形向量与等位温线走向一致或有较小夹角,北京地区有较强的变形场局地锋生过程。锋生函数分析发现,变形项对引发暴雨的低层锋生有重要贡献。锋生能够引发大气动力、热力结构的调整,伴随大气锋生过程的高空急流加强和转竖使得北京地区处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辐散区中,其带动低层空气辐合,有助于暴雨的加强维持。分析还发现,“7.21”暴雨过程中,垂直涡度存在爆发性发展,尤其是锋面降水阶段,而大气斜压度的增长趋势与垂直涡度增长趋势十分一致。分析全型涡度方程中与变形场有关的斜压度个别变化项发现,与变形场相关的垂直涡度驱动项异常正值区与垂直涡度爆发性增长区相对应,表明变形场在北京“7.21”暴雨过程中对垂直涡度发展有重要贡献。基于变形场沿其压缩轴方向气流汇合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了加入水汽作用的水汽通量变形场与暴雨发生、发展的关系。分析结果发现,低层水汽通量变形场的正值区与暴雨具有很强的相关,且水汽通量变形场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为比湿平流,其对未来暴雨区位置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一部分为变形场项,其对水汽通量变形场分布起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一、几个定义 1.变形带在卫星云图上,经常可以看到云带或云系的边界位置是沿着变形场的伸长轴(或称汇合渐近线),这个伸长带称为变形带(deformation zone)。在移动性系统中,变形带与相对运动中的伸长轴相一致。在日常分析中,变形带跟涡度等值线的鞍型场相关很好。对风场来说,在极大风速的前头,有一个变形带与之垂直,在极大风速的后部,有另一个变形带与之平行。 2.通道急流和平流急流急流可以看作是高层大气中,连续的环绕全球的强风带,它蜿蜒的运动着,按它所处的不同的地理位置,可以分为极地急流,副热带急流等。急流  相似文献   

13.
顾伟  伍荣生 《气象学报》1995,53(1):30-37
用一个两层密度不同的流体所组成的非线性浅水模型讨论了过山气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背风坡下游,如果弗罗德数Fr大于1,则在不同的条件下将会出现波状的、水跃的以及“破裂”的气流,如果Fr小于1,将只会出现“破裂”气流;在山地上空,地形波关于地形分布是非对称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典型中纬度气旋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持续监测对流层中层变形项的数值发现,在气旋生命史的早期阶段,中层变形项的数值一般来说很小。可是,当气旋接近和处于它的成熟阶段时,变形项对总的准地转垂直运动强迫产生了较大的、局部占主导地位的影响,特别有趣的是在高位温(气旋成熟之后具有的水平热力结构特性)轴中,变形项达到了较大的数值。在此区域中变形项数值较大,证明在气旋内存在一个变形项数值较大的无锋对流层中层区域。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将变形引入到非均匀饱和湿大气动力框架下的非地转Q矢量中验证了变形对驱动与强降水有关的垂直运动中的重要性。进一步,为了将变形更好地应用于降水诊断,将变形与其他动热力因子结合,提出位势形变参数,并推导了其倾向方程。研究表明,位势形变与强降水有密切相关性,其包含与降水有关的关键动热力要素,从而使位势形变能够抓住强降水产生的动热力学要点,对降水有良好指示追踪意义。  相似文献   

16.
暴雨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对于暴雨作用下滑坡变形响应机制的研究仍不充分。该文以三峡库区白家包滑坡为例,在滑坡详细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暴雨作用下白家包滑坡的变形响应特征;采用滑坡互信息量方法揭示了暴雨作用下降雨及库水位变动对白家包滑坡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白家包滑坡变形主要受库水位变动影响,坡表裂缝扩张主要受降雨影响;暴雨是诱发滑坡加速变形及边界处的坡表裂缝快速扩张的主要因素。该文的研究方法可推广到其它多条件联合作用下滑坡响应规律的分析,为类似暴雨作用下水库滑坡防灾减灾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05年4月20日,哈尔滨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到东北冷涡内部具有中尺度的变形场结构,即在雷达速度图上,存在两负两正且互为准对称的现象.在变形场中通常会引起锋生效应,而雷达观测具有高时空分辨率,可以及时发现这种中尺度的变形场.本文应用实时雷达资料,配合卫星云图及常规资料场,对该次过程进行分析.说明变形场在冷涡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前,PC—1500计算机是基层台站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机型。使用该机的难点之一,就是打印笔尖属一次性产品,浪费很大,有时甚至因买不到而影响工作。许多使用说明书版本和一些杂志中,虽介绍过不少笔尖灌水的方法,但都很难奏效。笔者经过近几年的摸索试验,用医用注特器(针管)给笔尖加墨水,方法简单,经济实惠,笔尖不变形,打印字迹清晰,可反复使用,延长笔尖寿命达数十倍以上。经在兰州气象观测站地面组使用,  相似文献   

19.
谢石林 《气象》1989,15(3):57-57
虹吸式雨量计,是目前气象台站常用的雨量自记仪器,其感应部分的主要部件——浮子,如果凹陷变形,会直接影响到记录的准确性。 正常的浮子底部向外凸出,凹陷变形的浮子底部向内凹入,且边缘不圆滑。当浮子  相似文献   

20.
利用71个气象站1960~2009年共50年的冬季逐日降水、风速和天气现象资料, 以及3个站降水对比观测试验数据, 对东北地区降雪测量记录的风场变形误差进行了评价和订正,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风场变形误差对研究区降雪量变化趋势估算结果的影响。结果如下:1)东北地区冬季降雪量台站观测记录普遍被低估, 全区观测的冬季平均降雪量为15.1 mm, 而风场变形误差订正后冬季平均降雪量为22.5 mm。各站绝对误差介于1.1~19.4 mm, 平均绝对误差为7.5 mm, 各站相对误差介于11.8%~50.8%, 平均相对误差为34.1%。2)主要由于受气象台站观测环境改变导致的风速减弱现象影响, 东北地区大部分台站雨量计对降雪的捕获率有所增加, 冬季降水观测中的风场变形误差减小, 引起实测的降雪量变化趋势估算值被高估。风场变形误差订正前, 东北地区近50年的冬季降雪量变化趋势为0.4 mm·(10 a)-1, 而风场变形误差订正后, 冬季降雪量变化趋势为0.1 mm·(10 a)-1。3)东北南部地区台站受风场变形误差影响尤其明显, 冬季实测的降雪量变化趋势偏高更大, 订正后和订正前趋势差值为-1 mm·(10 a)-1, 即订正前冬季降雪量变化趋势被高估程度达到了6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