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Kozlovsk  王辉 《世界地质》1991,10(1):176-178
人类的工业活动已成为改变环境的一个决定性因素,首先是改变岩石圈(地质环境)上部的环境。水文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条件,及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在人类的影响下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工程地质中的危险工序被激活。地质环境条件的研究,在自然和技术因素作用下地质环境变化的预测,技术因素影响的确定,和这些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化巳成为现代地质学中的主要的地质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之一。地质介质内的技术因素产生了复杂的地质条件,野生动植物王国,危及工程建筑,和影响人类的健康。因此,地球生态学范围内的调查正在展开。在地质学和生态学之间出现了一门新科学趋势,它研究生命物体之间,包括人类和地质环境之间的规则,在一系列的地球生态学问题中存在着一些趋势,它要求人们在区域上进行达到州际水平的调查。  相似文献   

2.
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文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丕远  吕明 《地学前缘》1997,4(2):195-200
全球环境变化很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最紧迫的国际问题,这是因为人类活动的能力已经大到足够影响到全球的环境,而全球环境又给人类带来重大影响,文章探讨了人文因素在全球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由于人类在对待环境要素变化时,有选择其行动的自由,所以人文因素没有像大气,海洋那样,称为全球环境变化的子系统。这一点在建模中应给以充分考虑,文章讨论了各类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产性定义,并以海平面、农业林业、渔业和人类健康为例  相似文献   

3.
论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人类工程活动往到地质环境的制约,同时它作为活跃的因素,又积极地影响地质环境,促进其次生演化,地质环境垢次生演化,常会对人类工程活动产生次生制约,因此,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表现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对这种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制约关系进行了讨论,并阐述了这种相互作用的工程环境效应,所涉及的相互作用理论,应是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基础,是工程环境调控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罗伟奇 《湖南地质》2001,20(1):41-42,46
湖南省农用土地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受成土母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分的影响而产生的原生环境地质问题,另一种是受人类工程一经济活动及外动力作用影响而形成的次生环境地质问题,本文就其形成机制作了探讨,并结合农业产提出了可操作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环境地球物理学是研究地球物理环境与人类及地球生物相互作用的科学,它从地球物理学的角度揭示全球或大地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效应。地球的电磁场,重力场,地热场,放射性辐射强度场,地震和某些空间地球物理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环境因素。它们对地球上的人类或生物的神经系统活动,疾病,生长发育等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人类活动的强度和广度已发展到有可能对地球物理环境形成一定的甚至是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其...  相似文献   

6.
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文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环境变化很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纪最紧迫的国际问题。这是因为人类活动的能力已经大到足够影响到全球的环境,而全球环境变化又给人类带来重大影响。文章探讨了人文因素在全球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由于人类在对待环境要素变化时,有选择其行动的自由,所以人文因素没有像大气、海洋那样,称为全球环境变化的子系统。这一点在建模中应给以充分考虑。文章讨论了各类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的脆弱性定义,并以海平面、农业、林业、渔业和人类健康为例,观察它们如何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是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之一,最直接影响环境变化的自然因素有气候变化、海平面和陆地的升降等,通过对有关广西沿海海平面和地壳运动资料的研究,初步分析了地壳运动对沿海地区产生的不良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8.
江苏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兴贤 《江苏地质》1996,20(1):41-45
江苏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滑坡、水土流失、江岸坍塌、盐碱化、涝溃化等,分布发育有一定规律,并受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控制。地南灾害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负面效应,并危及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影响江苏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工程活动下的冻土环境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8,他引:29  
吴青柏  朱元林  施斌 《冰川冻土》2001,23(2):200-207
冻土与人类活动及环境息息相关,人类工程活动能诱发冻土环境、生态环境变化和冻融灾害及工程稳定性变化,因此,人类工程活动下的冻土环境变化及冻融灾害问题已日益引起国内外冻土研究的重视。人类工程活动加快了冻融过程变化,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文章主要从冻土稳定性、地面敏感性评价;冻土环境与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及相互关系;冻土环境保护和土地合理利用;冻土区生态环境研究等四个方面评述了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对冻土环境的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环境水文地质工作在我国的科研与生产中早已广泛开展,它是水文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它不仅研究人为活动对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也研究天然水文地质环境的质量问题,环境水文地质学研究的是水文地质环境与人类关系及水文地质作用与人类环境关系的科学,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自然地质因素(作用)引起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如地震、火山爆发、自然滑坡、泥石流以及地质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效应所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1.
The emergence of an environmental movement in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 has involved the reframing of the environment as a ‘brown’ issue, articulating the discourse of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a rights-based notion of democracy.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have pursued a dual strategy of deliberation and activist opposition.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have deployed science to pursue the strategic task of democratic opposition and have established networks of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is the dominant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adopts a science-based policy approach. In this context the regul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is premised on the need for science, which provides the authoritative basis for a regulatory response. In local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there exists a fundamental tension between a cumulative history of lay knowledge about pollution and the lack of official acknowledgement of qualitative narratives. This is accompanied by a lack and suspicion of reliable official data.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have thus employed ‘civic science’ strategically to place the issue of air pollution on the political agenda. This paper uses the case of environmental politics in Durban to reflect on the ways in which civic science and lay knowledge, together constituting community hybrid knowledge, are produced and disseminated in order to pressure the state and capital. The three ways in which knowledge is deployed are: to fram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strategies of oppositional advocacy, and in deliberative policy forums.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civic science is produced through knowledge networks, and both lay knowledge and civic science are opportunistically used by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to engage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formal policy making arenas. This deployment of hybrid knowledge by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represents a broader challenge to the pow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increasing evidence of the hazards and risks facing ordinary people in their daily lives.  相似文献   

12.
世纪国情科技发展与工程地质学走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 2 1世纪初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 ,基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工程建设的环境安全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取向 ,以及学科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 ,作者认为工程地质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是 :以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互馈过程研究为核心 ,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嵌套发展 ;加强工程地质学理论 -地质技术 -工程建设的紧密结合 ,进一步实现工程地质学为工程建设服务的价值。文章还论述了工程地质与环境领域服务于三个层次生产力布局、整体发展趋势、关键环节以及科学方法与技术的基本框架 ,并就当前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科学技术难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  徐永花  李莉 《地下水》2007,29(3):69-71,130
遥感是指空对地的遥感,即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并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综合性技术 .介绍了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方面的应用现状,详细叙述了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的监测,城市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情况,并预测了未来几年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目前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的众多领域都有了广泛的应用,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环境磁学理论、方法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环境磁学是一门介于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磁学之间的边缘科学。环境磁学可提供大量有关区域或全球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等的重要信息,其研究范围迅速扩大,已成为当今地学前沿学科之一。本文在简述了环境磁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环境磁学中几个主要研究领域如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土壤学和环境污染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指出了环境磁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近年来环境磁学的一些新的发展趋势:①加强磁信息与地质记录之间的定量研究;②利用磁信息加强应用研究;③环境磁学与地球化学方法密切相结合;④建立全球磁数据  相似文献   

15.
蒲俊兵 《中国岩溶》2022,41(3):429-440
作为现代地球科学学科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岩溶学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地质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之间的交叉、边缘学科,并未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面对全球岩溶地貌分布广泛、生态环境脆弱及问题复杂多样且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等情况,文章在简要回顾国内外岩溶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对近三十年国内外岩溶研究相关学科发展情况的分析,以地球系统科学、岩溶动力学理论为指导,讨论构建现代岩溶学学科体系这一重要问题。文章围绕岩溶动力系统的四大功能和岩溶区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实际,从地质学、地理学、地球化学、生态学、环境学、水文学等与现代岩溶学研究相关的学科出发,尝试构建现代岩溶学学科体系,其主要的学科分支包括岩溶地质学、岩溶地貌学、岩溶水文地质学、岩溶环境学、岩溶工程地质学、岩溶生态学、岩溶资源学、全球变化岩溶学、洞穴学等九个分支学科,并简要阐述了各分支学科的科学内涵和定位。分支学科的构建,体现了国际岩溶科学研究中相关研究方向和学科发展独立性和交叉性的统一,体现了国际岩溶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于国际岩溶科学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姚玉增  金成洙 《地质与资源》2004,13(4):242-245,M002
铅同位素示踪技术是环境地球化学中极具发展前景的研究手段之-.从是否受到污染、污染源示踪、污染程度、污染途径、污染通量、迁移速率、生物可利用性及特定物质运动规律示踪等几个方面对铅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环境科学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分析了该技术在辽宁省矿业环境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西北地区矿山环境图件的编图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业开发诱发了种种环境地质问题,部分矿山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已制约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查明西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现状,中国地质调查局自2001年起先后在西北地区部署了大区、五省区、重点矿区等不同比例尺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研究工作,完成了大量基础性和综合性图件的编制。初步总结了西北地区目前已完成的不同比例尺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研究图件的类型、内容、表达方式和特点,旨在促进矿山环境编图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防治提供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18.
土地退化已成为全球性重大的环境问题之一,中国是一个土地退化十分严重的国家,松嫩平原的盐碱荒漠化严重制约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和管理是一项迫切的任务。文章提出农业生态环境的新概念,建立了农业生态环境系统模型,进行模拟研究。由于该方法在信息存储、管理和应用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笔者继而建立了农业生态环境信息系统模型,扩大对空间信息的应用。但该信息系统缺乏信息共享的功能,而且不能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空间化、数字化和一体化的管理。笔者以多学科的理论和多种技术方法为基础,借鉴数字地球的研究成果,研制了吉林西部农业生态环境数字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存储、管理海量空间数据的功能和信息共享功能,可在统一的用户界面下进行农业生态环境评价、预测、仿真和规划等方面的系列、连续研究,并可实现模拟结果的可视化。该系统具有扩充性、移植性等优点,因此,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The author outlin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eography and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fter WW II when these problems were growing in number and complexity, many geographers turned to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spatial relations and processes, neglecting the ecological aspects of human life on earth. However, recently human and physical geography are turning again to an ecological point of view. In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 synthesis of the spatial and the ecological traditions in geography is possible. The spatial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a systems-theory framework are the central points in the contribution of geography to an interdisciplinary environmental science.  相似文献   

20.
从系统点论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与环境科学结合衍生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文章概括论述了学科的性质,提出环境地球化学发展的主要领域:全球环境变化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地球化学环境与人体健康、地球化学环境与农业、环境污染的地球化学,并对各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作了概述与分析,进一步提出了研究的具体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