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杨月生  杜晋锋 《山西地质》2011,(3):14-16,32
通过对1:25万临汾市幅区调混合岩与混合岩化作用的研究,认为区内混合岩化主要发育于不同构造阶段形成的片麻岩中。具代表性的岩石,按构造形态分类有:条痕—条带状混合岩化变质岩,囊团—脉状混合岩化变质岩,眼球状混合岩化变质岩;按混合岩化程度差别分类有:混合岩化变质岩,混合岩;按混合岩化的成因分类有:注入混合岩,变质交代混合岩,变质分异混合岩,深熔混合岩。  相似文献   

2.
辽宁绥中小盘岭金矿床位于混合岩化中心带的混合花岗岩内,其中间带主要为混合片麻岩,外带为以条带状混合岩为主的混合杂岩。通过对各类混合岩中造岩矿物光学特征的对比,发现随着混合岩化程度的增强,矿物光学特征有规律地变化。根据岩石中矿物的交代关系,确定在混合岩化作用过程中至少有4期热液活动。通过将区域原变质岩、混合岩和与金矿成矿有关的花岗岩类岩石地球化学成分的对比,中心带的混合花岗岩与金成矿关系密切,其原岩——厚层状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很可能是金成矿的重要矿源岩,其中发育的长英质岩脉是金成矿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固阳一带广泛出露了一套太古宙乌拉山 (岩 )群的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岩石。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及重点地段的研究 ,确定其在区域变质作用中总体处于高角闪岩相 ,但也存在局部高温高压 (麻粒岩相 )的地段。根据脉体特征及相互关系 ,划分出第一期以富钠 (脉体为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 )为特征和第二期以富钾 (脉体为钾长花岗岩 )为主的两期混合岩化作用。确定第一期为前构造期的混合岩化作用 ,是区域变质作用的延续与发展 ;第二期为同构造期的混合岩化作用 ,随着乌拉山旋回构造运动的加强而加强、构造运动的结束而结束  相似文献   

4.
麻山杂岩的变质-混合岩化作用和花岗质岩浆活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在黑龙江佳木斯地块麻山杂岩中可分别有高级和中级变质作用部分,两处均可见混合岩化作用。通过混合岩浅色脉体或花岗质脉体中的长石自形晶、斜长石周围的钠长石净边、黑云母向角闪石的转化等现象表明混合岩化作用主要表现为深部岩浆的注入,而不仅是高级变质之后的近原地深熔作用所致,高级变质与相关的深熔作用所致混合岩化在区域上的分布是有限的,集中于西麻山的高级区;而注入式混合岩化是普遍的,其产出可遍布所有麻山杂岩的出露区,在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部位均可出现。早期麻粒岩相变质与后期混合岩化作用应是相互独立的构造或热事件;注入式混合岩化引起了中级变质作用和高级区的退变质作用,注入混合岩化作用的时代约为500Ma;中级变质作用是注入混合岩化的结果,而不是混合岩化的原因。与注入混合岩相关的花岗岩虽然表现出一些S型花岗岩的特征,但根据矿物组合、地化性质的综合分析,更可能是富钾及钾长石斑晶的钙碱性花岗岩类,属于I型花岗岩,形成于挤压向引张转化的过程中。麻山杂岩的变质与混合岩化特征表明,以西伯利亚古陆为中心的南部边缘发生了与冈瓦纳陆块内泛非事件类似的构造活动,只不过这里的规模略小,在变质之后迅速发生了构造体系的转换,而形成大量花岗质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5.
哈尔里克山位于天山造山带东北缘,是古亚洲洋板片俯冲、弧—陆(或弧—弧)增生拼贴造山作用的产物。出露于哈尔里克山南麓的中—高级变质带中发育有混合岩,其成因和时代尚无详细研究。文章对哈尔里克变质带中的混合岩进行了野外岩相—构造分析与LA-ICP-MS 锆石U-Pb 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该混合岩与高级变质沉积岩紧密伴生,可能是变质沉积岩经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混合岩带中多条变形程度不同的浅色岩脉的锆石U-Pb 年龄均在332~330 Ma 之间,部分浅色岩脉具有典型的同构造变形特征,从而可以限定哈尔里克山南麓变质带的混合岩化作用发生在330 Ma 左右。结合前人对研究区变质岩和侵入岩的研究结果以及区域地质演化特征,笔者认为哈尔里克山地区在330 Ma 可能已进入了后造山伸展阶段,该变质带中混合岩可能形成于后造山伸展减压部分熔融,是哈尔里克岛弧基底的组成部分,其折返抬升与同期后造山岩体的侵位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认识华夏地块早古生代陆内造山作用相应的地壳再造过程,本文选取粤西福湖岭混合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以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根据混合岩化程度,粤西福湖岭混合岩剖面由上而下可以分为3部分:混合岩化沉积变质岩、条带状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根据岩性与岩相学特征,福湖岭混合岩又可分为古成体、暗色体和浅色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及与区域上基底变质岩资料的对比研究表明,福湖岭混合岩的原岩(古成体)是形成于新元古代的变质沉积岩。粤西福湖岭混合岩的形成时代为441~435 Ma,是华夏地块早古生代陆内造山事件的重要产物。  相似文献   

7.
麻山杂岩的两种变质作用及其与花岗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黑龙江佳木斯地块麻山杂岩中识别出麻山杂岩中具有两种类型的变质作用:早期局部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M1)和伴随的无水深熔作用(>530Ma),即狭义的麻山群高级变质作用,变质岩多以残留块体形式散布于后期混合岩或花岗岩之中;麻粒岩相变质之后由于广泛的岩浆活动,造成了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500Ma)和相应大范围的晚期角闪岩相变质作用(M2)。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变质并非带状递进变化,而是在时空上均有差异的两种变质作用。混合岩化过程中的富水流体对早期"干"岩石进行了明显的退变质改造,从而造成高级变质岩变质结构的复杂性。此外,含水花岗岩的侵位对先期麻粒岩相变质成因锆石同位素体系有重置作用,使得早期的变质年龄难以测定。麻山杂岩的变质-花岗岩关系与东南极普里兹带有类似之处,在变形-变质之后迅速发生了构造体系的转换,出现了新的岩浆活动,只是花岗岩发育强度有所不同,反映了两地构造演化细节上的差异。西伯利亚古陆南缘及中亚造山带内部的一些微陆块发生了与冈瓦纳陆块内泛非事件类似的构造-热-岩浆事件,因此,中亚造山带内部的佳木斯地块及其他类似的微陆块与冈瓦纳古陆边缘活动带具有相似的构造性质。  相似文献   

8.
混合岩研究及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岩化作用(陆壳深熔)是大陆地壳演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可以在不同区域岩石圈演化和相伴构造热事件背景下发生。混合岩化温度往往可以维持在岩石固相线之上达30 Ma,且整个深熔过程中岩石通常由初期的半深熔向高度深熔演化。这些特点使得混合岩中深熔锆石的Th/U比值随年龄越年轻而逐渐变大,并且警示混合岩锆石U Pb年龄往往给出混合岩化的持续时间而不是单一时间点。深熔过程中,不同深熔反应类型对深熔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影响较大,富水熔融可以降低斜长石在源区的稳定域,因此可能导致富水熔融形成的深熔熔体具有高Sr/Y和低Y的特征,从而提示在利用单一高Sr/Y和低Y特征来判别岩石是否具有高压成因需格外小心。此外,深熔过程中熔体提取速率可能大于矿物溶解速率和同位素扩散速率,因此可能发生不平衡熔融导致不同反应类型形成的熔体具有不同的初始同位素比值。熔体产生之后,由于混合岩地体具有缓慢的冷却速率,熔体有充分时间发生矿物结晶分离,残余熔体则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被抽离源区,上升侵位至上部地壳。因此,混合岩地体中保留的大量浅色脉体只有少部分记录初始深熔熔体地球化学特征,绝大部分代表熔体结晶分离过程中的早期结晶产物,其地球化学特征与侵入浅部地壳的深熔花岗岩呈互补关系。陆壳深熔可以大大降低岩石的流变学性质。因此,造山带深熔物质在重力和高原盆地压力差作用下,可能发生垂向和侧向挤出。下地壳流是深熔物质侧向挤出的重要形式,以混合岩以及相关淡色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入手,为识别古老造山带的地壳流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最后,文章以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25亿年混合岩事件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生代混合岩为例,对中国东部混合岩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衡山西缘界牌混合岩带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京彬 《湖南地质》1990,9(4):39-42,50
位于衡山西缘的界牌混合岩带是一个由早期的眼球状混合岩和晚期的条痕混合岩组成的复式岩带,其原岩为高变质相的韧性变形变质岩。根据其产出的地质环境及其中丰富的同混合和晚混合变形组构,界牌混合岩属断裂混合岩,不应划归白石峰岩体或南岳岩体。它们之间的紧密共生构成了“韧性变形变质岩—断裂混合岩—重熔花岗岩”三位一体组合,代表了断裂从韧性变形变质→混合岩化→重熔的递进变形变质序列。  相似文献   

10.
变泥质岩递进部分熔融作用的构造物理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内华达岩基中,晚中生代花岗岩的侵位导致表壳岩广泛的变质及部分熔融,形成混合岩杂岩体。对伊萨贝拉湖南羊圈混合岩杂岩体构造的野外观测和应变测量表明:①变泥质混合岩和鹅卵石砾岩记录了类似强度的应变;②变泥质岩发生了递进部分熔融,表现为离羊圈花岗闪长岩岩体的距离越远,部分熔融程度越低;③随部分熔融程度的变化,变泥质岩的应变承载构造也逐渐从混合岩带的弱相承载构造(IWL)往强相承载构造(LBF)过渡;④在同岩浆构造作用中,浅色体的流变学性质与鹅卵石砾岩中泥质组分相当,为应变的主要承载体。该结果表明:在高级变质岩区中,部分熔融程度是否足够高及熔体能否形成互相链接的网络,是高级变质岩的流变学强度发生突降、深部岩石发生侧向流动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广泛发育规模不等、形态各异的混合岩,是研究地壳部分熔融作用的天然实验室。尽管观察表明,藏南许多混合岩与淡色花岗岩具有一定的时空联系,但混合岩与淡色花岗岩是否具有成因联系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对藏南亚东地区的混合岩中进行了野外地质、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亚东混合岩主要是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具有(近)原地熔融的特征,熔融方式以白云母和黑云母脱水熔融为主,并叠加了分离结晶作用。亚东混合岩与淡色花岗岩在成因上具有紧密联系。相关认识为建立造山带构造演化模型提供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论越城岭隆起西缘同构造混合岩化韧性剪切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惠林 《湖南地质》1993,12(1):11-14
越城岭隆起西缘同构造混合岩化韧性剪切带长约69km,宽约3~15km,构造活动从印支期开始,形成构造黑云母片岩带,同构造混合片麻岩带,以后又叠加角闪岩相韧性剪切带,低温绿片岩相韧性剪切带及燕山期后脆性断裂带,它们的产状基本一致,具有明显的长期活动性和继承性。整个构造活动以挤压力抬升为主,反映了该地区地质构造发展的历史。同构造混合岩化韧性剪切带不从属于越城岭某个单元的花岗岩体,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多期次构造作用、地质地球化学作用形成的构造变质岩统一体。  相似文献   

13.
华北克拉通阜平杂岩的深熔和混合岩化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华北克拉通的阜平杂岩长英质岩石中常产出显著的浅色体、岩脉和花岗岩侵入体,并形成广泛的混合岩化作用。通过矿物自形晶的形成、黑云母向角闪石的转换和大量钠长石净边的出现以及其它与熔体活动有关结构的分析,浅色脉体和混合岩化作用的发生与外来熔体的注入有关。在长英质片麻岩中可出现明显的熔体注入,在一些不易片理化的岩石如石英岩中亦可形成浸染状熔体渗入。熔体汇集可形成浅色体、岩脉,直至花岗岩侵入体。而深熔作用本身形成熔体的作用在本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遭受渗透式混合岩化作用的过程中,岩石成分发生了改变,形成开放系统。随着渗透熔体的结晶,可形成一些岩浆锆石,在副片麻岩中则很容易被当作碎屑锆石。  相似文献   

14.
中天山地块南缘两类混合岩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信水  江拓  高俊  高强  李继磊  张喜 《岩石学报》2019,35(10):3233-3261
中天山地块是位于中亚造山带西南缘的西天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块体,其基底演化和构造亲缘性对恢复西天山的增生造山方式和大地构造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混合岩在中天山地块的高级变质地体中广泛分布,是揭示中天山地块基底演化和构造属性的窗口。本文通过开展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中天山地块南缘乌瓦门杂岩的两类条带状混合岩的原岩性质和形成时代以及混合岩化作用时代和成因机制。第一类条带状混合岩的原岩为中基性岩屑砂岩,混合岩化时代为~1. 8Ga,是在同期角闪岩相变质过程中通过变质分异形成的。第二类条带状混合岩的古成体包括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和黑云斜长角闪片麻岩,原岩均形成于~2. 5Ga,并叠加~1. 8Ga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是洋陆俯冲背景下由俯冲洋壳或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侵入古成体的变基性岩墙形成于~1. 72Ga,具有Fe-Ti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起源于后碰撞伸展背景下的软流圈地幔。该类混合岩的浅色体同时穿插古成体和变基性岩墙,呈现突变的野外接触关系,与区域内约787~785Ma混合岩化同期,即混合岩化作用是外来岩浆注入的结果,可能是造山带垮塌引发地壳深熔作用的产物。乌瓦门杂岩记录的~2. 5Ga岩浆活动、~1. 8Ga变质作用和~790Ma混合岩化作用可以和塔里木北缘进行对比,暗示中天山地块是一个具有确切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的微陆块,并且和塔里木克拉通存在构造亲缘性。  相似文献   

15.
熊先孝  黄巧 《广西地质》1997,10(2):13-20
文章是在研究海州-大悟含磷岩系及其磷矿底板岩石中不同类型混合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的基础上,探讨了变质-深熔过程中稀土元素的活动性状。混合岩穹窿由变沉积岩、混合岩及混合花岗片麻岩组成。在穹窿变质岩带,揉流褶皱成矿作用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6.
矿床产于区域性主干断裂旁侧、向斜轴部发育的断裂带中,严格受构造控制。混合岩化花岗岩与锡的形成、富集关系密切,是成矿的母岩。  相似文献   

17.
大别造山带北大别超高压变质带是研究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古老基底演化过程的关键区域,其内广泛发育的混合岩长期被认为主要形成于中生代。本文对北大别团风一带新识别出的一套混合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混合岩第一类锆石核部具有岩浆锆石特点,组成的不一致线上交点年龄为2850±86 Ma,该年龄代表了混合岩原岩年龄。第二类锆石具有变质深熔锆石特点,其加权平均207Pb/206Pb年龄为2011±12 Ma,代表了混合岩化的时间。岩浆锆石多数具有负的εHf(t)值(-8.1~2.2),对应两阶段Hf同位素模式年龄(TDM2)为3.6~3.0 Ga,表明原岩可能为大别造山带内古太古代地壳物质重熔形成,并可能在形成过程中伴有少量幔源物质加入。与之相比,变质锆石均具有正的εHf(t)值(0.3~8.2),对应TDM2为2.7~2.2 Ga,说明在混合岩化变质深熔过程中锆石Lu-Hf同位素体系完全开放,导致了锆石Hf同位素组成的升高。本文研究表明,大别造山带除了中生代混合岩化作用以外,还存在古元古代与Columbia超大陆聚合过程相关的一期混合岩化作用,为目前已知的大别造山带内最早一期混合岩化作用。此外,该套混合岩原岩为太古宙岩石,且对应模式年龄高达3.6 Ga,这扩展了目前已知的大别造山带最古老岩石信息范围,表明大别造山带内太古宙古老地壳物质可能不仅局限于黄土岭一带,还在北大别更广泛地区出露。  相似文献   

18.
甘肃北山音凹峡地区处于阴山—天山东西向复杂构造带的西段,区内花岗岩类岩体广泛发育,构造复杂,在全区形成了强烈挤压的破碎带。近两年来,笔者在该区参加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过程中,发现区内广布的花岗岩类岩石实为类型比较齐全的各种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其面积占工作区总面积的85%以上。同时,还发现本区上二叠统方山口组也遭受了广泛的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各类混合岩,并伴有良好的成矿作用,这种现象在北山区地质研究史上是罕见的。因此,研究本区的混合岩化作用,不但有其科学意义,而且也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能松  夏彬  游振东 《地球科学》2021,46(9):3049-3056
为建立一个较严密、系统的常见变质岩石的岩相学分类,采用既反映岩石结构构造特征又蕴含岩石基本组成的变质岩组构组分作为岩石分类的一级分类指标,以岩石结构、构造和组构组分的成分依次作为二、三和四级指标,划分了归属于造山区域变质岩、接触热变质岩、断层动力变质岩、蚀变交代变质岩和混合岩这5个大类变质成因的基本岩石.如岩石的地质产状已知,可用对应于地质产状的成因类型变质岩替换组构组分,升级为一级分类指标,然后用同样程序进行划分.本分类方案中,造山区域变质岩与接触热变质岩因具有相同组构组分,因此,大部分基本岩石名称相同,但可借助其地质产状和一些特征变质矿物的特殊显微构造的有无将它们区分开来.本分类方案的分类效果优于国内外现有的岩相学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20.
钦-杭结合带南段广泛发育加里东期的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研究这些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形成的P-T条件,不但有助于了解加里东造山阶段本区地壳内部的温度特征,对于花岗岩浆形成以及大陆流变等理论问题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本文讨论的福湖岭剖面位于钦-杭结合带南端,为一海边岩壁,其上出露分带清晰的加里东期混合岩-混合花岗岩,自上而下依次为斑点状混合岩、条纹状混合岩、窄条带状混合岩、宽条带状混合岩及混合花岗岩。作者在野外对剖面上不同类型的岩石进行了影像采样,在计算机上对采集影像样品进行处理,在统一阀值下转换成代表浅色体(熔体)和暗色体(未熔岩石或熔渣)的黑白影像,并统计浅色体的含量百分比(熔体比)。将由此得到的各类岩石熔融比数据投到用Winkler and von Platen(1961)的硬砂岩熔融实验数据构成的温度-熔体比曲线图上,获知该剖面混合岩的形成温度在630~705℃之间,原岩的熔断温度("脏"花岗岩浆生成温度)为705℃,岩石熔融时(439~445Ma)剖面的埋深大体处于当时地表以下7km左右。本文结合福湖岭剖面地质研究和岩石熔融实验数据建立的"熔融温度计",为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形成温度的测定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不仅适用于福湖岭,也可用于其它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