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非,相当于苏联地质学者所称里菲系的上前寒武系和相当于文德系或称始寒武系的终前寒武系或前寒武系顶部,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因为,在托德尼(Toaudeni)盆地和沃尔特(Volta)盆地中可以见到,以冰碛层开始的绿色泥质岩建造为代表的前寒武系顶部地层不整合于沃尔特盆地中的以夹有灰岩和白云岩的碎屑岩建造为代表的上前寒武系地层之上。西非和中非的显生宇下界不详。令人满意的地层化石通常产于寒武—奥陶系界限或甚至在志留系中。显生宇和隐生宇的界线亦不详,通常其间产有一套红色陆相碎屑岩层。  相似文献   

2.
云南晋宁梅树村、王家湾筇竹寺组八道湾段黑色页岩是接近于目前所定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位置的一套地层,其年龄值对最终确定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年龄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对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年龄的时限看法各异,但总的趋势是认为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年龄应比570百万年为大。1978年国际地科联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组长考依博士曾提出界线年龄为600百万年的意见,1977—1979年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与宜昌地质矿产研  相似文献   

3.
现在国际上对寒武系之下的地层统称为前寒武系,而对前寒武系的上部层位称作上前寒武系.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二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一次国际地质会议上,国际地科联寒武系地层学会决定对前寒武系—寒武系的界线进行工作,以便在世界范围内选出层型剖面及其界线,以供各国有关科学研究人员参考。近几年来,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先后到澳大利亚、摩洛哥、苏联等地检查和验证层型剖面和层型界线。据目前所了解的情况,现在尚未得到一个统一的地层层序,作为前寒武系和寒武系界线的参考标准。但是目前已描述了许多个值得进一步审查  相似文献   

5.
第 一 期中国的赫南特贝动物群(fti。rnanti‘a.fauna)并论奥陶系与志留系的分界…一………………戎嘉余广东南雄盆地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地层……………………………………………何俊德、黄仁金北京西山坨里一大灰厂地区晚期中生代地层古生物简报……………··…………·王自强、王璞华北南部、西南部寒武系及上前寒武系的分界……………………………………………………… ………………………………………张文堂、朱兆玲、袁克兴、林焕令、钱逸、伍鸿基、袁金良贺兰山胡芦司太石炭纪地层…………………………………………………………………  相似文献   

6.
1978年8月,国家地质总局组织了赴澳考察团,对澳大利亚的上前寒武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察。10月,在美国西部犹他州盐湖城至加利福尼亚洲的死谷地区,举行了国际联络署(IGCP)No.118项的“上前寒武系对比”现场会议,我国派代表出席了会议,并进行了野外考察。现将这两次考察地区的上前寒武纪地层情况作一简介。一、澳大利亚的上前寒武系澳大利亚是国际上晚期前寒武纪地层发育较好的地区之一,第25届国际地质大会对  相似文献   

7.
西伯利亚乌楚尔—马亚区上前寒武系剖面在苏联境内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里菲系层型剖面,闸明此剖面中核形石的垂向分布情况,对于上前寒武系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意义很大。乌楚尔—马亚区上前寒武系地层研究较早,发表的文章也较多。先后有德泽瓦诺夫(1939.1943.1946),亚尔莫留克(1946.1956),C.B.努日诺夫(1967)等人对乌楚尔—马亚地区上前寒武系进行了划分。最近又有阿尔丹地质队(1965)科马  相似文献   

8.
研究区位于扬子板块中段,地层发育齐全,构造层次清晰,交通方便(图1),因此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不少地质学家涉足此地(李四光、赵亚曾,1924)。该区地质研究程度较高,尤其在古生物地层学研究方面成果甚丰,其中前寒武系和寒武系的界线剖面已被国际地科联确定为该界线层型的主要参考点;寒武系和奥陶系亦被确定为我国南方寒武系、奥陶系的主要标准剖面;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剖面正在争取成为国际层型剖面。寒武系的研究有  相似文献   

9.
中国末前寒武纪生物群演变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末前寒武纪(系)”(Terminal Precambrian)一词是本文作者之一邢裕盛于1980年在巴黎召开的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在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召开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在国际上还没有建立一个前寒武纪最上部的、国际统一的系级年代地层单位之前,暂时用这个名词代表这一段地质历史时期。这个名词最先在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主席J.W.考依1980年度工作报告中使用,以后又在2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作为一个分组会议的名称使用,1987年在宜昌召开的国际末前寒武系及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洛南一带发育一套构造简单,层序清楚,基本未变质的晚前寒武纪地层,角度不整合于巨厚的熊耳群火山岩系之上,平行不整合于下寒武系辛集组含磷灰岩之下,总厚度近7000米。这套地层向西北、东南延伸,衔接华北地台南缘两端的上前寒武系,向北向南呼应蓟县、三峡两个上前寒武系层型,在我国上前寒武系的划分、对比、统一地层表的建立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分析目前世界上所研究的上前寒武—下寒武统含遗迹化石地层,一般地层层序(由上而下)如下:(a)含有三叶虫,腕足类、古杯类和大量遗迹化石的岩层;(b)含有三叶虫和其他遗迹化石的岩层;(c)含有软体后生动物(Ediacara和有关动物)或简单遗迹化石的岩层;(d)含少量遗迹化石和迭层石的岩层。上述各个间隔通常分别称为下寒武统(a),“寒武系或前寒武系?”(b和c),以及前寒武系(d)。  相似文献   

12.
一、上前寒武系沉积岩的生物地层对比在巴西上前寒武系地层中,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化石。在巴西的前寒武系地层中,目前已知有迭层石产地达15处以上,而微化石及可能的微化石的产地也有十余处,还有无烟煤和可疑化石。从1971年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的帮布威群(Bambaui)中首次发现清楚的迭层石(Conophyton)以来,就采用现代技术来研究迭层石的生物地层。从那以后,在巴西的东南部帮布威群及与其相当的网申吉(Acungui)群及米纳斯吉拉斯州的古老  相似文献   

13.
皖北夹沟唐山子的岩层界面横向追踪及地层工作结果,显示该地点所存在的上前寒武系倪园组(非礁相岩层)的下部与赵圩组(叠层石礁相岩层)的下部为先后关系,而与赵圩组的中上部为同时不同沉积相的沉积。倪园组与赵圩组为部分同期异相的地层关系是目前所建立的皖北上前寒武系地层层序中尚未显示的。同期异相的相变现象在前寒武系的地层学研究中应受到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苏北地区上前寒武系发育一套厚约五千米以上以海相为主的未变质地层。由于其岩性和生物组合的特殊性及其所处地理和构造位置的重要性,被视为解决我国南北方上前寒武系衔接和对比的关键地区之一。近年来,本区上前寒武系在生物地层、岩石地层、同位素地质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对它们在我国上前寒武系所处的位置仍持有不同意见。至今,尚未见到有关的古地磁文章发表。  相似文献   

15.
罗惠麟  蒋志文 《地质学报》1991,65(4):367-375
本文简要报道了1987—1988年间对梅树村剖面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学等方面深入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重点对产于梅树村阶顶部的拉普渥斯壳(Lapworthella)进行了显微结构研究,特别是在中谊村段发现具有对比意义的遗迹化石Phycodes pedum Seilacher,玉案山段发现激江动物群的蠕形动物,水母和节肢动物.对梅树村阶的化石带作了补充。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的最新结果,提出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年龄值为597Ma。进一步讨论了“B”点仍是划分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第118号学术项目——上前寒武系对比开始于1975年4月。这个科研项目继承了以前的“半球科研项目”。“半球科研项目”主要是从事晚前寒武纪冰川作用,特别是南半球冰川作用的研究。本项目的目的是研究和对比上前寒武系保存好的沉积或轻变质的岩系。最后的目的是确定上前寒武系的对比,试图划定参考地区和层型剖面,为前寒武系的年代地层划分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二十几年前,我提出了文德这一名称(文德系、文德杂岩、文德植系),以前在地层表中把这些沉积划分为俄罗斯地台的寒武系(含有古老的管状无骨骼化石的兰泥的波罗的群)。“文德”这一名称提出后很快在苏联被采纳了。在1957年我曾提出作为全大陆震旦最晚期的命名(在巴黎国际寒武及前寒武系划分会议上)。广泛传播这一概念中起很大作用的是的两本综合著作(上前寒武系,1963,1968),关于俄罗斯地台及全苏的上元古界(上前寒武系),及提交在印度召开的22届国际地质会议的资料(1964)。  相似文献   

18.
选择层型剖面,确定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是当前国际地质学领域中的重大课题之一。目前,各国界线工作者主要运用生物地层学和沉积学方法以及一些可以利用的辅助手段对层型剖面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为查明界线地层的划分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标志。然而,与上述目的一样,利用X射线粉末法对层型剖面进行系统的矿物组分分析研究的成果尚属少见。因此,笔者选择了我国南方著名的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重要地区——云南晋宁梅树村和四川峨  相似文献   

19.
古生物大量绝灭——地质历史发展阶段划分的基本标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显生宇中最重要的三个地层界线是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和白垩系—第三系界线。对中国和世界上这三条界线的研究表明,它们具有下列相似特征:许多生物门类大量绝灭、铂族元素的正异常、稳定同位素(δ~(13)C)的突然变化等。这些观象很可能是由于地外的稀罕事件造成的。因此,上述三次生物大量绝灭可看成为显生出地质历史阶段划分的基本标志。  相似文献   

20.
滇东北会泽地区广泛岀露震旦纪-寒武纪过渡地层,主体为一套浅海相碳酸岩夹碎屑岩。近期开展的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首次在会泽地区五星乡一带灯影组上部发现凝灰岩(斑脱岩)夹层,并进行了SHRIMP锆石U-Pb测年,获得其~(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538±5 Ma,其表明灯影组上段上部的沉积时代为早寒武世梅树村期。此外,通过与邻区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对比研究,会泽地区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应置于该凝灰岩(斑脱岩)底界,即灯影组上段非正式地层单位(中谊村段)底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