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本区位于秦岭东西向构造带的北部边缘。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为太古界太华群的一套深变质的沉积—火山岩系(包括混合岩),在区域南部尚有部分震旦系地层出露。太华群地层主要由黑云斜长(角闪)片麻岩组成,其中夹有斜长角闪岩及磁铁石英岩的小透镜体,底部偶见大理岩及石英岩夹层。区内伟晶岩、辉绿岩普遍发育。  相似文献   

2.
在丹凤群中,部分斜长角闪岩含有由阳起石内核和镁普通角闪石外环组成的环带角闪石。外环形成于主变质期,而内核是早期变质矿物的残余。早期变质作用属低压相系的斜长石-阳起石相环境,发生在丹凤群形成之初;而主期变质发生在加里东晚期的中压相系的角闪岩相。大约在海西—印支期后又出现了伴随韧性剪切作用的退变质现象。早期变质和主期变质作用可能分别与秦岭造山带的裂谷作用和裂谷闭合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3.
西秦岭南秦岭白水江群不是单一的地层,而是由一套浅变质的碎屑岩、灰岩块体、基性和超基性岩块组成,由于缺乏古生物化石证据,多年来一直划分为早古生代志留系地层。因此,通过地层剖面的测制和微体化石采样和分析,在碎屑岩所夹的砂屑灰岩、硅质岩中,获得晚二叠纪放射虫化石和遗迹化石。结合在白水江群所夹的灰岩块体中发现的奥陶纪和泥盆纪化石,以及在火山岩块体中获得元古代的锆石U-Pb年龄,进而推断出白水江群为晚古生代最终形成的混杂岩。  相似文献   

4.
东秦岭秦岭群中榴辉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最近我们在河南卢氏五里川—官坡一带秦岭变质地层中发现了榴辉岩,与它共生的岩石有榴闪岩、石榴斜长角闪岩和含石榴石、白色云母的长英质片岩,组成一个较稳定的岩石组合.据现掌握的资料,这个组合呈似层状和/或透镜状产出,单...  相似文献   

5.
东秦岭松树沟蛇绿岩是秦岭造山带中出露于变质基底岩系之上的、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1000~1250Ma)的异地蛇绿岩构造岩片,与周围变质地层里构造接触关系,为一自南而北的逆冲推覆岩片,于983Ma±发生构造侵位及变质作用。蛇绿岩主要由超镁铁岩和镁铁岩两个单元组成,变质橄榄岩(纯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具地幔残余成因,ΣREE低,REE特征为LREE富集、HREE近平坦型式。变质基性火山岩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以T-MORB为主,兼具有OIB特征,形成于小洋盆构造环境,于晋宁期北秦岭活动大陆边缘的俯冲-碰撞过程中发生变形变质并侵位于陆壳当中。  相似文献   

6.
豫西东秦岭造山带核部北缘的“含砾大理岩”实际上是秦岭群在加里东晚期沿朱夏断裂由南东向北西大规模左旋韧性推覆中形成的一套含砾碳酸盐质糜棱岩,其内砾石是原高级变质大理岩中硅质、长英质及白云质大理岩的变质条带,因基质强烈塑性流动而发生肿缩聚积或褶皱拉断、挤压拉长、旋转圆化形成的。对它们的宏、微观构造特征、形成条件及变形机制的研究,有助于重新认识东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史。  相似文献   

7.
摩天岭褶皱带位于扬子地台西北缘,主要由中、晚元古宇“碧口群”火山、沉积杂岩系组成。笔者认为:该套杂岩系在刘家坪—铜钱韧性剪切带以南,是一套构造混杂岩,属中晚元古宙“碧口”古洋盆消减、关闭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在该剪切带以北,碧口杂岩系则主要由一套弧前盆地杂砂岩系和一套钙碱性火山岩系组成,后者属喷发在以鱼洞子群为基底的南秦岭古陆南缘之上的岛弧火山岩系。晚元古宙末,由于介于南秦岭古陆与扬子古陆之间的碧口古洋盆关闭,最终形成了扬子古陆北缘晚元古宙碰撞型造山带。摩天岭褶皱带则属该碰撞造山带的超迭壳楔和碰撞混杂岩单元部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研究发现,粉子山群祝家夼组之下尚发育一套变质碎屑岩夹含铁岩系,主体岩性为黑云变粒岩、长石石英岩、斜长角闪岩夹磁铁角闪(石英)岩。故新建小宋组,使粉子山群的地层序列更为完善。已有资料表明,粉子山群变质相可达高角闪岩相。通过区域对比,认为粉子山群与荆山群同属早元古代,为同时异地异相产物;并认为这套地层原为辽东地区辽河群的组成部分,后经远距离推覆才拼贴于胶北地体上,推移距离大约100公里。  相似文献   

9.
关于商城群     
商城群是七十年代末期大别山地区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时所创立的地层名称。即在原来的石炭系百步岗群中划分出一个不含植物化石的变质较深的岩石地层单位。作者根据近年来在东秦岭工作中发现:所谓商城群则是秦岭各群的东延部分。但商城群呈片状零星产出,分布范围狭窄,被推覆在石炭系甚至中生界之上,其原因是栾川—确山—固始消减带在大别山北麓强烈活动的结果。加里东期以来,商城群分布区出现了强烈地岩浆活动;其变质作用也很强烈,属中温低压的区域变质作用。与栾川—确山—固始消减带紧密相随的内生多金属成矿带大致分布在商城群分布区内。商城群很大一部分被剥蚀掉了,这是影响大别山找矿效果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小秦岭金矿田地处豫陕两省交界地带,已发现含金石英脉1100余条,探明金矿储量巨大。为我国重要脉金产地之一,具有一定的成矿远景。一、矿田地质概况区内广泛出露的太古界太华群地层,自下而上分为:蒲峪组、焕池峪组、闾家峪组、观音堂组和抢马峪组等五组。它是一套中—深变质岩系。主要由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各类混合岩夹大理岩、石英岩组成,变质相以角闪岩相为主,局部具麻粒岩相。原岩为中—基性火山喷发岩碎屑岩及碳酸盐岩沉积建造。矿田构造受秦岭纬向构造体系所制约,又受太行山新华夏系和祁吕贺山字型前弧东  相似文献   

11.
根据北秦岭地层新知,讨论它的地质演化史。元古亩到古生代,它是陆内裂陷环境,经加里东期特别是海西期的转折,至中、新生代结束了陆内造山阶段。迄今未在北秦岭找到洋壳存在的确凿证据,板块构造机制应用于北秦岭,必须解释己知的地质事实。  相似文献   

12.
以岩石学与构造研究相结合为基础,宏观与微观观察为主,地球化学为辅的综合研究方法论证了本区太古代地质体由三套变质建造组成。其中花岗质岩石占71%,原地深熔紫苏花岗岩为11.8%,浅色麻粒岩是1.2%,浅粒岩、含砾麻粒岩质浅粒岩(底砾岩)36.7%和原地深熔花岗岩20%。高角闪岩相以浅位岩为主原地深熔花岗岩的原岩建造为类磨拉石建造系列,低角闪岩似绿岩建造的原岩建造为镁铁质泥灰岩粉砂岩型复理石建造。其地质体是由61.2%的层状变质岩系和31.8%的原地深熔花岗岩组成。根据各建造的地层缺生,底砾岩及低、高角闪岩相矿物共生组合区域性叠加和变辉绿岩群的分布规律,确定三套变质建造为不整合接触,据此提出新的划分方案并与华北地台北部太古界分布区作了对比,事实证明岩石地层学的方法,在太古代地质与成矿研究中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晚元古—早古生代北秦岭以早元古宙秦岭群为中央隆链,其南北两侧对称地发育着两条裂陷槽。南裂陷槽沉积了以丹凤群(李子园群)为代表的火山-沉积岩系,北裂陷槽沉积了以斜峪关群(二郎坪群)为代表的火山-沉积岩系。本文主要讨论北裂陷槽的沉积变质作用及其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14.
东秦岭二郎坪群和石界河群之间发现了一条强应变带(称之为回龙湾强应变带),呈NNW—SSE向延伸,面理置换强烈,韧性剪切变形特征明显,糜棱岩发育。该强应变带的发现表明,二郎坪群和石界河群之间既非不整合接触,也不是整合接触,而是断层接触关系。结合原岩建造、沉积环境和变质作用特征,作者认为二郎坪群和石界河群之间并非简单的地层学上的上下关系,而是两个近乎同时异地的变质地质体。  相似文献   

15.
赋存层控金属矿床的东秦岭中泥盆统中发育一类特殊岩石——方柱黑云岩。野外和室内研究表明,其为与火山及火山热卤水活动有关的地热异常海盆中的一种特殊沉积相。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矿物化学及稀土元素特征也为其原岩经过卤水“浸泡”蚀变和埋藏热变质形成方柱黑云岩类的成因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据此,推测出秦岭中泥盆世层控金属矿床形成的地热异常背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蓝田红门寺地区丹凤群的变形特征,提出至少经历过三期主要构造变形及混合岩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秦岭群形成于早元古宙华北南缘裂谷化环境中。其下部有一套岩浆岩建造,包括基性和酸性的火山岩或侵入岩。地球化学资料表明,基性岩具有OIB型和CNB型两种地球化学型式,酸性岩具有壳幔混合型地球化学型式。这些变化起因于不同的源区和岩石成因过程,但本质上取决于岩石圈拉张程度和地幔流能量。  相似文献   

18.
辽宁结晶基底斜长角闪岩为贫碱低铝型斜长角闪岩,从鞍山期至辽河期斜长角闪岩基性度循序增高,主元素地球化学模型显示基底层和幔岩层之间的过渡特点。鞍山群斜长九闪岩微量元素主要分3大群;辽河群斜长角闪岩微量元素分2大群。其原岩主要为基性岩浆岩,少数为钙泥质沉积岩。该类岩石为 Ag、Co、Cu、Zn、Au 等成矿元素的主要荷载岩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